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598549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1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docx

区学年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

高一历史试题2017.07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

(在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将正确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每题2分,共50分)。

1.“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

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

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

”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铁犁技术更新缓慢

C.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欧洲经济后来居上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由“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春秋战国中国农业使用铁犁牛耕,确立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长时间一直没能改变,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停滞性,D符合题意。

A材料没有涉及;B不是材料的主旨;C反映的是表面现象。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

【名师点睛】分析小农经济的弊端。

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

①以家庭为单位反映了分散性。

②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具有封闭性。

③生产规模狭小,简单的性别分工有一定的落后性。

④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较差,具有脆弱性。

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到近代以后,它已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

2.下图是出土于甘肃嘉峪关的墓葬壁画,它反映了我国魏晋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场景。

研究表明

A.嘉峪关地区开始出现农耕经济B.北方的农耕技术比较成熟

C.北方地区仍是我国的经济重心D.北方已开始推行铁犁牛耕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牛耕、播种”反映了我国魏晋时期甘肃嘉峪关地区的农业生产活动,说明当时北方的农耕技术比较成熟,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该地区是“开始出现”农耕经济,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和其它地区进行比较,故不能说明北方地区仍是我国的经济重心,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北方“开始推行”铁犁牛耕,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牛耕、播种”等生产方式是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同时,对ACD选项中的表示时间和地位的关键词应该仔细推敲,不能盲目下结论,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据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东去大街,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繁荣B.南宋时期在城市里已经出现夜市

C.政府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D.宋代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答案】A

【解析】据材料“街心市井,至夜尤盛。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北宋东京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繁荣,故A项正确;东京是北宋都城,不是南宋,故B项错误;“政府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雇佣关系,不能说明宋代中国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学生对于简单的文言文材料应该可以正确理解,再联系北宋东京城市繁荣的相关知识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

4.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垄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

A.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B.使用先进的曲辕犁

C.精耕细作农业开始形成D.耕作农具比较先进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铧和铁犁壁属于比较先进的耕作工具,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农具比较先进,故D项正确;战国时期铁器开始用于农具制造,不是汉代,故A项错误;曲辕犁属于唐代,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C项错误。

故选D。

5.学者吴晓波的《浩荡两千年》指出:

宋代之后,市集禁令取消,非官营的“草市”、墟市以及庙院集市日渐扩张,不过它们的功能都非常传统,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

此材料主要揭示了宋代的市

A.不受政府管理B.功能没有本质突破

C.服务设施完备D.突破了时间的限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考查了我国古代的商业。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且服务设施完备,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A、C不符合题意;我国古代的商业和市始终处于官府的管理之下,故排除B;由“无非为方圆几十里的农户提供日常消费品”可知宋代的市功能没有本质的突破,故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的商业·市

6.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56%,工资上涨了145%。

地租涨幅却远远低于物价涨幅。

这一现象的出现

A.说明了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B.引发了西欧的“商业革命”

C.引起了西欧阶级结构的变动D.标志着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地租涨幅却远远低于物价涨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价格革命的现象,价格革命导致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力量增强,封建主势力被削弱,引起了西欧阶级结构的变动,故C项正确;18世纪晚期工业革命时代才到来,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不是商业革命,故B项错误;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世界市场雏形的出现,材料未涉及新航路的开辟,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价格革命、商业革命、工业革命等概念,能够正确区分它们的不同点,同时,扣住材料关键信息“地租涨幅却远远低于物价涨幅”,据此即可联系价格革命的相关知识进行正确判断。

7.《苏联国民经济》:

“1949年,当苏联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

”该描述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苏联成为军事强国B.苏联实现了工业化

C.苏联重工业很发达D.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49年……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发展缓慢,这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不是苏联成为军事强国,故A项错误;苏联早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实现了工业化,故B项错误;“重工业很发达”的说法过于片面,故C项错误。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扣住材料关键信息“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时,而全国人均不到一双皮鞋”,学生应该可以正确理解钢铁和电力代表重工业,皮鞋代表轻工业,据此即可推理出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进行正确判断。

8.下图是英国资本总额的增长示意图。

从中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A.英国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

B.英国资本增长最主要原因是殖民掠夺

C.英国成为世界上资本输出最多的国家

D.英国资本增长最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

【答案】D

9.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无益于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B.破坏了沿海居民的富足生活

C.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D.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故A项正确;“破坏了沿海居民的富足生活”说法过于片面,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故C项错误;材料也不能说明海禁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故D项错误。

故选A。

10.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

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

据此可推知

A.政府放松对外贸易的监管B.清朝出现不同地域的商帮

C.清朝时长途贩运贸易繁盛D.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关东豆麦运到上海……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长途贩运贸易繁盛,故C项正确;“开海禁”不能说明政府放松对外贸易的监管,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域的商帮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故D项错误。

故选C。

11.观察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货物

单位

1843年税率

1858年税率

棉花

6.54%

5.72%

印花布

14.25%

4.98%

棉纱

6.94%

4.86%

 

A.洋务企业大量破产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民族企业初步发展D.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

【答案】B

【解析】据材料表格“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可知,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降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进口税率降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对华输出,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当时还未产生洋务企业,故A项错误;当时也没有民族企业,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不是已经解体,故D项错误。

故选B。

12.张謇曾说:

“二十年来,所见诸企业之失败,盖不可以卒数,推原其故……无公司法,则无以集厚资,而巨业为之不举;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

”他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

A.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B.国内市场缺乏信用

C.股份制公司缺乏D.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无公司法……无破产法,则无维信用,而私权于以重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张謇认为民族工业进程迟缓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法律保障,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国内市场缺乏信用,故B项错误;当时中国已经有股份制公司,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A。

13.“19世纪70年代,派遣出国留学生成为历史的趋势,但是具体实施过程却相当的复杂。

大家弟子不肯远到他国,应募者多事为衣食生计而来,社会上认为“漂泊无赖,荒陋不学之人”,不仅如此,幼童家长还要出具亲笔画押的“甘结”书。

”上述材料反映出

A.洋务运动的兴起,西方科技已深入人心

B.在当时留学海外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情

C.洋务派追求近代化,需要培养新式人才

D.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维新思想日益传播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派遣出国留学生成为历史的趋势……漂泊无赖,荒陋不学之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中国社会多数人对西方科技并不向往,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留学海外是一件复杂而不受青睐的事情,故B项错误;当时洋务派追求近代化,需要培养新式人才,故派遣出国留学生,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维新思想日益传播,故D项错误。

故选C。

14.下图反映了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

从中可以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一五计划制约了农业发展

B.八字方针收效尚不明显

C.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显著

D.中苏关系破裂是农业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57—1961年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状况”的数据可知,1957—1961年我国糖、棉、油等农产品产量都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政府已经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但材料数据说明八字方针收效尚不明显,故B项正确;一五计划在1957年已经完成,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措施成效不明显,故C项错误;当时农业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本题属于典型的图表数据分析类选择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和分析数据的变化,弄清时间的各个阶段和产量的变化趋势,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联系到八字方针等史实,据此可以大胆判断。

15.下表是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

它们反映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得到中央认可B.分田单干、包产到组不得人心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失败D.改革带有艰难性还会面临风险

【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80年部分报刊杂志……分田单干必须纠正……不容开历史倒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央已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A项错误;分田单干、包产到组是人心所向,故B项错误;1980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久,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部分媒体反对分田单干、包产到组,说明改革带有艰难性、曲折性,故D项正确。

故选D。

16.下图是由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

据此推测该书的主题是

A.描绘对外开放的宏伟蓝图

B.研究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

C.总结城市企业改革的经验

D.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

【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91年出版……企业集团化……农村工业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探讨,故该书的主题是研究经济改革的发展方向,故B项正确;材料不仅仅反映了城市改革,还有农村改革,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B。

17.1985年1月,国家物价局与国家物资局在联合发出的《关于放开工业生产资料超产自销产品价格的通知》中规定,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产品。

这说明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崩溃B.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C.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D.企业经营的自主权扩大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依据题干材料中的时间“1985年”,结合所学知识,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因此可以判断出此时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崩溃,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是在21世纪初,故B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允许企业按市场价格销售‘计划外’的产品”可以看出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在扩大,故C项正确;依据题干材料不能看出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故D项错误。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8.浦东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成为中国的一大奇迹。

这一“奇迹”的出现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A.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D.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浦东初步建立了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新城区框架……成为中国的一大奇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奇迹”的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故C项正确;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不属于根本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故B项错误;“浦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属于现象,不是根本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产量题干的关键词“反映的根本问题”,一般来说,生产力的问题属于根本问题,再结合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的知识,即可正确判断。

19.《城南旧事》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有人看到飞机从天空中飞过B.国产汽车成为富绅代步工具

C.电话已成为北京人的日用品D.通过电视观看电影《定军山》

【答案】A

【解析】据材料“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20年代中国已经有了北京至天津的空中航线,故可能看到飞机从天空中飞过,故A项正确;当时中国还没有国产汽车,故B项错误;当时电话虽然已经存在,但也不可能成为北京人的日用品,故C项错误;当时中国还没有电视,故D项错误。

故选A。

20.《大国崛起》解说词描绘到:

“在某种意义上,有人说,他(指罗斯福)……开创了市场经济的新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共同影响经济,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同时得以发挥。

对此最准确的理解是

A.罗斯福受到了社会主义的影响B.新政损害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C.新模式的实施消除了经济危机D.美国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罗斯福……市场规律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联合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故A项错误;新政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故B项错误;罗斯福新政不可能消除经济危机,故C项错误;市场规律和政府干预相结合说明美国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

本题解题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罗斯福新政的相关知识,明确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再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市场规律……政府干预”即可对选项进行逐一分析判断。

21.中国民族业的发展史上曾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

有的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如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挂英国国旗,船尾挂中国龙旗。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中国民族企业对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

B.清政府为解决财政需要对民族企业进行鼓励和支持

C.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先进的经营方式吸引了民族企业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有的民办企业依附于洋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中国民族企业对封建势力和外国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为解决财政需要对民族企业进行支持,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外国企业先进的经营方式吸引了民族企业,故C项错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在维新变法时期,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A。

22.《世界近代史》:

“1870年以后,随着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兴起,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来越多……此外,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也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

”该描述可理解为

A.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占据主导B.克服了生产的盲目性

C.垄断组织兴起D.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870年以后……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加速了大资本吞噬小资本的进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大资本吞噬小资本反映了垄断组织兴起,故C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重工业取代轻工业占据主导,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克服生产的盲目性的问题,故B项错误;垄断组织兴起仍然属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不能说明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故D项错误。

故选C。

2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苏联)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对社会主义有一定认可B.号召全世界来学习苏联模式

C.建议实行计划经济模式D.认识到西方经济崩溃的根源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当时社会主义苏联的计划经济得到一定的认可,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号召全世界来学习苏联模式,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西方实行计划经济模式的建议,故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西方经济崩溃的根源的问题,故D项错误。

故选A。

24.下图是《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的比较》示意图,该图说明

A.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B.一体化进程推动了欧洲经济发展

C.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停滞不前

D.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局面开始形成

【答案】B

25.1998年德国的几家当公司联合宣布,将英语作为通用的语言。

针对这种情况,德国多特蒙德大学却成立了一家名为“保护德语”的俱乐部;马来西亚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加拿大内部的英语和法语之争无休无止,类似的现象在很多国家和地区也发生过。

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民族主义成为全球化的制约因素B.世界各国的民族属性日趋消失

C.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新的挑战D.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保护德语’的俱乐部;马来西亚坚持以马来语为国语;加拿大内部的英语和法语之争无休无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各民族语言与全球通用语言英语的冲突,本质上属于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文化的问题,不等于民族主义的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世界各国的民族属性日趋消失,故B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经济全球化的挑战的问题,故C项错误。

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4小题,其中26题12分,27题14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

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

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材料二2010年全国第三次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结果揭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社会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

更为严重的是,超过2000万的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

流动人口“市民化”的问题,直接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设,需要政府拿出真诚和有效的解决措施,并应当引起公众的高度重视。

——摘编自郑真真杨舸的《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什么问题?

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带来重要影响。

【答案】

(1)特点:

中国近代城市化起步晚;是在外力作用下开始;首先在通商口岸发展;发展艰难缓慢。

(2)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的享有程度远低;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低;流动儿童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

影响:

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不利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建设;

【解析】

(1)本题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40年代才开始的……发韧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起步晚、外力作用、通商口岸、发展艰难等方面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2)本题根据材料二“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保障……的享有程度远低于同龄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也远不及城市和农村居民……流动儿童在流入地还不能得到平等接受教育和升学的权利”即可从社会保障、政治和社会参与程度、平等接受教育等方面指出中国城市化出现了什么问题。

再依据材料二“直接影响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和小康社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社会的稳定、城镇化进程、小康社会等方面指出其带来重要影响。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工业的迅速发展使产业工人人数剧增,对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