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60396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15.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docx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2

中国三大物流经济圈现状及政策规划

一、长三角物流圈

(1)主要物流园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崛起,始于上海浦东开发和开放。

以上海为龙头,由江、浙两省14座城市组成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共赢为目标,努力突破行政区划限制,通过区内资源的整合与调配,初步形成不同城市的定位和分工,区域核心竞争力得以增强。

表1:

长三角主要物流园区

名称

说明

主要物流园区

上海

外高桥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物流园区、上海吴淞国际物流物流园区、上海白鹤商贸物流园区等

江苏

宁镇扬物流区域(5个)

南京龙潭港综合物流园区、南京王家湾综合物流园区、南京机场物流园区、镇江港综合物流园区、仪征石化物流园区;

徐连盐淮宿物流区域(2个)

徐州淮海综合物流园区、连云港港口综合物流园区

苏锡常通泰物流区域(7个)

苏州唯亭综合物流园区、苏州港综合物流园区、无锡锡北综合物流园区、江阴港综合物流园区、常州新区综合物流园区、南通港综合物流园区、泰州港综合物流园区

浙江

宁波北仑港物流园区、宁波空港物流园区、浙江国际物流中心等

资料来源:

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及动态

长江三角洲地区主要省市基本都已完成本地物流发展纲要或规划的编辑工作,并已进入实施阶段。

表2:

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规划制定状况

地区

出台时间

政策规划

上海市

2001年

《上海市“十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

江苏省

2002年

《江苏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浙江省

2002年

资料来源:

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上海重点发展和建成了4个(3+1)大规模的现代物流园区:

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西北综合物流园区、洋山港深水物流园区;特别是洋山深水港物流园区一期工程水工码头全部完成,4条小洋山隧道已经贯通,全长32公里的东海大桥基础部分全部完成,主要从事相关海关业务的海关查验区、港区辅助区等已初具规模。

浙江以杭州湾为先导,主动接轨上海、错位发展、互补发展;公路、港口、航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现全面进步;宁波、舟山等口岸通关实现全面提速。

江苏省政府2004年初投资规模150亿人民币启动大批新的物流项目,建设苏州白洋湾等物流园和物流中心。

二、环渤海物流圈

(1)主要物流园区

表3:

环渤海主要物流园区

名称

主要物流园区

北京

北京通州产业物流园区、北京华通物流园区、北京空港物流园区等;

天津

天津空港国际物流区、天津保税区物流园、天津散货物流园区、天津物流货运中心等;

辽宁

大连国际物流园区、开发区大孤山半岛国际物流园区、甘井子陆港物流园区、大连港老港区市域物流园区等;

山东

西部物流园区、西北部物流园区、北部物流园区、东部物流园区、青岛前湾港物流园区、青岛开发区综合物流园区、青岛老港物流园区等。

资料来源:

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自2002年起,环渤海区主要省/市从土地、税收、资金、行业管理、对外开放等方面,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以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先后制定物流发展规划。

表4:

环渤海地区物流规划制定状况

地区

出台时间

政策规划

北京市

2002年

2002年

《北京城市物流系统规划》

天津市

2001年

《天津市物流发展报告》

2003年

2003年

《2003-2007年天津市现代物流发展实施意见》

河北省

2003年

《石家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3-2015年)

2004年

《河北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辽宁省

2003年

《现代物流产业未来发展规划方案》

山东省

2005年

起草《关于加快全省现代物流发展意见》

资料来源:

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环渤海地区主要省/市都在积极实施相关的物流规划。

如天津市港口、机场、公路、铁路等物流节点的七个标性物流园区已经初具规模,12万平方公里的天津港散货物流中心、集装箱物流中心20万平方米示范区、保税区国际物流运作区20万平方米的示范区和9000平方米的的立体仓库、开发区20万平方米的海泰工业物流区、平方公里的空港国际物流保税区、20万平方米的天津物流货运中心和邮政物流中心都已经成功运营;北京已完成空港物流园区和通州物流园区,正在进行道路和配套市政府工程建设;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区建成并运行等。

三、珠三角物流圈

(1)主要物流园区

表5:

珠三角主要物流园区

名称

主要物流园区

广州“三大五小”

“三大”:

南沙物流园区、黄埔物流园区和国际空港物流园区;“五小”:

芳村、白云、增城、花都、番禺综合物流园区;

深圳六大物流园区

盐田港区物流园区、机场航空物流园区、平湖物流园区、龙华物流园区、前海湾物流园区、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

福建省

东渡(含象屿)物流园区、海沧物流园区、航空港物流园区、福州长乐物流园区、闽西物流园区、刘五店综合物流园区;

资料来源:

MIRU收集整理

(2)物流规划

珠江三角洲区环绕广东省中心城市,以广州市和深圳市为中心,现代物流业总体发展迅速,各地都依托自身城市特点,制定了相应的物流规划,积极推动现代物流业成为地区经济增长点。

表6:

珠江三角洲区物流规划制定状况

地区

出台时间

政策规划

广东省

2002年9月

2000年

2002年10月

2003年4月

资料来源:

2005年《中国现代物流发展报告》、MIRU收集整理

广东省从宏观角度确定物流业发展目标,对珠江三角洲的物流发展作了总体规划,积极推进广州——深圳为轴心的珠江三角洲成为国内和国际双向物流和海陆空立体物流相结合的国际物流中心。

2005年广州港集团已投入20多亿元对现有港口码头进行技术改造和新建专业化煤炭码头,预计2006年内建成投产,创造港口物流新优势。

1、福建

地理位置

  福建地处祖国东南部、东海之滨,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北横贯武夷山脉与江西省交界,西南与广东省相连。

福建居于中国东海与南海的交通要冲,是中国距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福建成为历史上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省份之一,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福建与广东一道作为中央赋予的“特殊政策、灵活措施”以及对外开放和进行综合改革实验的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福建深水海港、国际航空港和陆上铁路、公路等综合运输网络的逐步完善,未来福建仍将作为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门户发挥重要作用。

福建经济

福建经济呈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自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不断探索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鼓励国有、集体、私营、外资一齐上,并从重点战略上调整了国有经济的布局,使福建经济格局发生变化。

  近年来,利用外资已成为福建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重要牵动力量。

每年实际利用外资相当于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0%左右,外商投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当年全省工业产值60%左右,出口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在2000年达59%,涉外税收占全省税收的25%,安排就业人数约为全省就业人数的1/4。

外商投资促进了福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特别是电子行业2/3就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密集型产品也是通过利用外资逐步成长起来的。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第三产业比重逐年上升。

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下降到2000年的%;第二产业比重由%上升到%;第三产业比重由%上升到%。

国民经济总量增长从主要由第一二产业带动转化为主要由第二三产业带动。

经济问题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国民经济结构仍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投资软环境仍需改善;企业适应市场能力还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农民收入增长较慢,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完善等。

关于物流

  2007年,福建省社会物流总额为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

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为亿元,同比增长%,增幅比较明显,其中运输费用占%,保管费用占%,管理费用占%;受油价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比2006年上升了个百分点;全省物流业业务收入亿元,同比增长%;全省物流业增加值为亿元,同比增长%;全省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亿元。

到2008年,福建省已有道路货物运输企业4609家,营业性货运车辆万辆;有航运企业310家,货船1943艘383万载重吨。

  今后一段时期福建省将着力推进“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把发展物流业作为交通部门的一项主业来抓。

福建的大物流建设着眼于培育大型物流企业、港口企业,吸引中西部省份货源和国际中转货物;支持运输企业到外省吸引货源,争取把福建建成航运、物流大省。

为此,福建省将要着力培育物流骨干企业,力争在福州、厦门、泉州各形成一家初具规模的物流企业。

在海西交通规划中统筹做好临港物流园区、口岸物流园区、交通综合枢纽物流园区的发展规划。

2009年福建省为推进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

2、广东

1、地理位置

广东省地处中国大陆最南部。

东邻福建,北接江西、湖南,西连广西,南临南海,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接壤,西南部隔与海南省相望。

2、广东经济发展概况

广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

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广东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增加值、居民储蓄存款、税收、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货运量、科技发明专利申请量等重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第一。

  广东以开拓进取的精神,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努力与国际经济接轨,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外向型经济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出口贸易连续18年居全国首位,累计吸收外资占全国1/4.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对外经济贸易最发达、最具市场活力和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

国际花园城市深圳

  1.生产总值

  1979至2004年,广东连续25年生产总值年均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稳居全国首位。

  2004年,广东经济运行速度进一步加快,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生产总值亿元,比上年增长%,占全国生产总值的%。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增长%。

总体而言,广东经济的结构、效益和质量同步改善。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九大支柱产业增长迅猛,对工业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以服务业为主要特征的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稳步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合理增长,投资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市场销售稳中趋活,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商品市场发展迅速。

  2.对外贸易

  广东进出口贸易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的趋势。

2004年,广东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占全国进出口总额逾30%。

其中出口额亿美元,增长%;进口额亿美元,增长%。

广东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

2004年,全省机电产品出口亿美元,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亿美元,增长%;服装、纺织品出口亿美元,增长%;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等轻纺产品出口分别增长%、%和%。

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

广东与主要贸易伙伴包括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的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对非洲、拉丁美洲、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出口增势强劲,2004年增速均超过30%。

进口方面,大类商品和资源性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其中机电产品进口增长%;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增长%;钢材增长%;成品油增长%;汽车和汽车底盘增长%;农产品增长%。

  3.吸收外资

  近年来,随着广东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投资软硬环境不断改善,为外商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商来粤投资步伐持续加快。

2004年,广东实际吸收外资金额达亿美元,同比增长%,位居全国第一。

至此,广东累计实际吸收外资达1505亿美元,占全国的1/4.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2004年第一、二、三产业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亿美元、亿美元和亿美元。

制造业投资继续大幅增长。

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比上年增加503宗。

外资投入较多的服务业主要有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服务、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等五大行业。

  来自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较快,法国、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合同外资增长七成以上;外资大企业、大项目来粤投资的步伐明显加快;外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电子信息、医药研究、汽车技术等产业的研发中心也发展迅速;以物流、会展、广告、咨询等为代表的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开发区、山区和东西两翼的外商投资日益踊跃。

  4.人均可支配收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广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渐提高,居民储蓄余额在全国各省市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城镇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2004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65.9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和%。

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为%,农村为%。

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亿元,比上年增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21000元,增长%,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

广东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多年稳健增长,消费能力不断增强,市场容量不断扩大。

同时,广东相当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吸引了全国各地大量的人才进入广东,能为投资者提供高素质的、充足的人力资源。

  5.世界500强在粤投资概况

  至2004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6家在广东省设立492家企业,2004年新增62家。

其中包括:

丰田、本田、日产整车项目落户广东广州市;美国沃尔玛全球采购中心落户广东深圳市;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落户广东惠州;本田、日产、丰田、日立、德国巴斯夫等5家汽配企业落户广东佛山;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罗定雅达公司落户广东云浮;世界两大电光源制造商之一,隶属西门子集团的欧司朗公司中国总部落户广东佛山等。

  不少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如三星、索尼、希捷等,已从最初的试探性投资,发展到现在不仅大幅增资,而且在广东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

广东在跨国公司眼里,已不再只是加工场的作用,而是其驰骋国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的重要基地。

  

 

3、海南

1、地理位置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

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

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2海南经济概况

海南岛是中国最大的“热带宝地”,土地总面积万公顷,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

由于光、热、水等条件好,生物生长繁殖速率比温带和亚热带为优。

农田终年可以种植,不少作物年可收获2~3次。

  海南岛的土地资源按适宜性可划分为七种类型:

宜农地、宜胶地、宜热作地、宜林地、宜牧地、水面地和其他地。

  作物资源

  粮食作物是海南种植业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作物,主要有水稻、旱稻、山兰坡稻、小麦,其次是番薯、木薯、芋头、玉米、高粱、粟、豆等。

经济作物主要有甘蔗、麻类、花生、芝麻、茶等。

水果种类繁多,栽培和野生果类共29科53属。

形成商品的水果主要有菠萝、荔枝、龙眼、香蕉、大蕉、柑桔、芒果、西瓜、杨桃、菠萝蜜等。

蔬菜有120多种。

反季节瓜菜是海南农业的一大优势。

热带作物资源丰富。

目前,栽培面积较大、经济价值较高的热带作物主要有:

橡胶、椰子、槟榔、胡椒、剑麻、香茅、腰果、可可等。

  植物资源

  海南是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的原生地。

到目前为止,共有维管束植物4000多种,约占全国总数的七分之一,其中630多种为海南所特有。

世界热带的80个科显花植物属种最多的第一类17科,在海南均有发现。

在4600多种植物资源中,药用植物2500多种;乔灌木2000多种,其中800多种经济价值较高,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特产与珍稀树木20多种;果树(包括野生)142种;芳香植物70多种;热带观赏花卉及园林绿化美化树木2000多种。

海南热带森林以生产珍贵的热带木材而闻名全国,在1400多种针阔叶树种中,乔木达800种,其中458种被列为国家的商品材,属于特类木材的有花梨、坡垒、子京、荔枝、母生等;一类材34种,二类材48种,三类材119种;适于造船和制造名贵家具的高级木材有85种,珍稀树种45种。

  动物资源

  海南陆生脊椎动物有500多种,占全国的13‰,其中,两栖类37种(11种仅见于海南,8种列为国家特有动物);爬行类104种;哺乳类82种(21种为海南特有);鸟类344种。

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珍贵动物的有黑冠长臂猿、坡鹿、水鹿、猕猴、黑熊、云豹等。

  南药资源

  海南动植物药材资源丰富,有“天然药库”之称。

药用植物有2000多种,占全国的40%,载入药典有500种,抗癌植物有137种。

南药30多种,最著名的有:

槟榔、益智、砂仁、巴戟。

  水产资源

  海南水产资源具有海洋渔场广、品种多、生长快、渔汛期长等特点,是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的理想之地。

全省海洋渔场面积近30万平方公里,可供养殖的沿海滩涂面积万公顷。

海洋水产品种在800种以上,鱼类就有600多种。

主要的海洋经济鱼类40多种。

海南珍贵的海特产品种已在浅海养殖,经济价值较高的鱼、虾、螃蟹、贝、藻类有20多种。

淡水鱼(不包括溯河性鱼类)有15科57属72种。

  海盐资源

  海南岛是我国理想的天然盐场,沿海港湾滩涂许多地方都可以晒盐。

目前在西南沿海已建有莺歌海、东方、榆亚等大型盐场,其中莺歌海盐场是全国闻名的大盐场之一。

  矿产资源

  海南已探明具有一定开发利用价值的矿产57种,探明有各级储量规模的矿床126个,其中大型矿床31个,中型矿床31个,小型矿床64个。

海南在全国占有重要位置的优势矿产主要有铁、玻璃石英砂、天然气、钛、锆英石、蓝宝石、水晶、三水型铝土、油页岩、水泥灰岩、沸石等10种。

其中石碌铁矿的铁矿石储量约占全国富铁矿储量的70%,品位居全国第一;钛矿储量占全国的70%;锆英石储量占全国的60%。

此外,黄金、水泥灰岩、花岗岩石材等也具有重要开采价值。

  能源资源海南近海域分布着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

北部湾、莺歌海和琼东南盆地,总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其中,对油气勘探有利的远景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

莺歌海盆地崖13-1天然气田已探明储量为996亿立方米。

该气田主要含甲烷86%,二氧化碳10%,低硫热值为7422千卡/标立方米,是理想的化工原料。

海南岛河流水能蕴藏量约100万千瓦,可开发约65万千瓦,年发电量约26亿度。

地下水资源储量约75亿立方米,占总水资源的20%左右,其中理论可开发利用亿立方米。

  旅游资源

  海南旅游资源丰富,极富物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海岸带景观——在海南岛长达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5゜,海水温度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十分适宜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

在东海岸线上,还有一种特殊的热带海涂森林景观——红树林和一种热带特有的海岸地貌景观——珊瑚礁,均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海南岛有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81座,颇负盛名的有形如五指的五指山,气势磅礴的鹦哥岭,奇石叠峰的东山岭,瀑布飞泻的太平山以及七仙岭、尖峰岭、吊罗山、坝王岭等,均是登山旅游和避暑的胜地。

尖峰岭、坝王岭、吊罗山和五指山等四个热带原始森林区,是生态游的最佳选择,其中吊罗山、尖峰岭被辟为国家公园。

   大河、瀑布、水库风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河流,滩潭相间,蜿蜒有致,河水清澈,是旅游观景的好地方,尤以闻名全国的“万泉河风光”最佳。

大山深处的小河或山间小溪,迴于深山密林之中,间中大石叠置,瀑布众多,其中五指山市(原通什市)的太平山瀑布、吊罗山枫果瀑布、琼中百花岭瀑布、五指山瀑布等最负盛名。

海南岛还有许多水库,特别是松涛、南扶、长茅、石碌等水库具有湖光山色之美。

   古迹名胜——海南的文物园林、遗址遗迹和历史名胜较多。

属古代文物遗迹的有五公祠、海瑞墓、琼台书院、东坡书院、崖州古城、丘浚墓等;属革命纪念地的有琼崖纵队旧址、红色娘子军纪念塑像、金牛岭烈士陵园、白沙起义纪念馆、秀英古炮台、李硕勋纪念碑等;属历史名胜的有黄道婆客居地(崖城水南村)、海瑞故居、宋氏祖居等。

  民族风情——海南黎族的传统盛大节日“三月三”、黎族苗族歌舞、黎苗族工艺品以及黎村苗寨等都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是海南颇具特色的重要旅游资源。

  热带田园风光——海南岛热带作物丰富,植被繁茂,四季常青,自然景色宜人。

已建成供游人观赏的有儋州华南热带经济作物园,万宁兴隆植物园等。

  能源--电力:

  全省电力建设保持适度超前,发电装机总容量达万千瓦,全网最高负荷万千瓦,年发电量亿千瓦时。

全省已建成投产的220千伏变电站5座,总变电容量90万千伏安;110千伏变电站43座,变电总容量为150万千伏安。

220千伏输电线路570公里,110千伏输电线路1469公里,形成了一个覆盖全省各地的电力网络。

管道天然气:

天然气管网正在形成,东方-洋浦-海口的天然气管网2003年9月实现输气,年供气16亿立方米。

5年内,海口市管道天然气普及率达到80%。

水利:

灌溉蓄水工程2447条,大型水库6宗,中型水库67宗,小型水库259宗,年供水能力44亿立方米。

    交通运输--公路:

  海口经琼海、万宁、陵水至三亚的东线高速公路和由海口经洋浦、儋州、昌江、东方至三亚的西线高速公路全长630余公里,已全线贯通。

全岛已形成三纵四横、环岛闭合的公路运输网络。

岛内通车里程万公里,公路密度公里/平方公里。

铁路:

粤海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跨海铁路,北起粤西湛江市,与海南省西环铁路接轨,南达三亚市,联入全国铁路图。

航空:

海口美兰国际机场和三亚凤凰国际机场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200余条,每周有1000多个航班往返国内外各大中城市,海口美兰机场跻身国内八大航空港之列,航班密度居全国第4位。

海运:

现已开辟大小港口24个,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6个。

航线开通长江中下游、沿海各港口及东南亚各国、非洲、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海南物流

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成为合理配置资源、优化经济结构、增强竞争能力的基础性支撑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先导性产业。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海南区又明确提出要把我区打造成为自治区西部煤化工、氯碱化工基地和区域生产性服务中心。

因此,改造传统物流、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物流业整体水平、向现代物流业迈进、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已势在必行。

一、海南区物流业发展现状

我区现有铁路物流2家(铁通石油仓储公司和铁神物流公司);公路物流2家(亚力达物流公司和锦达物流公司);在建铁路物流1家(乌海市呼铁同洲物流公司),拟建物流项目2个(神华乌海物流园和广东塑料交易所物流交收仓储中心);货运信息部300余家。

目前已实现年货运吞吐量约为1400万吨,远景规划货运能力2600万吨。

而我区及周边棋盘井工业区2008年货运需求量已达6000多万吨。

运力不足,供求不平衡成为影响我区经济发展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亚力达物流公司及物流园位于海南区海拉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