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0611946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共11页)7400字.docx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篇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1

  阎锡山旧居始建于XXXX年前后,陆陆续续,时建时停,一直到XXXX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建成现在这样的规模(因抗战爆发,一些工程尚未完全峻工)。

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都督府、得一楼(又名昌春楼)、上将军府、二老太爷府、穿心院、新南院、东花园、西花园以及子明慈幼院,大小共二十七个院落,近千间房屋(现存七百余间),总占地面积XXXX年0多平方米。

  这里最为恢弘的是东西花园。

从石沟街往南一拐弯儿,一条九米宽五十米长的大巷里,有一座颇为阔绰的东门厅,就是东花园。

这个门厅当年曾悬挂着一块巨大的门匾,上书&;文沱草庐&;四个遒劲的颜体大字。

所谓&;文沱&;,即文山沱水。

  进了大门,是东花园的一院。

这是阎居里最大的一个院子,四面均建厅堂,中间是花坛、假山和喷水池(假山、喷水池已毁,与在原假山处建一影壁,正面镌刻有当年孙中山先生书赠阎锡山的&;博爱&;二字手迹),周围则是用条石、鹅卵石和青砖铺漫雕砌成的带有装饰图案的车马环行便道。

在这个院子的东北角,还有一个喷水池,直径丈余,全部用青石雕砌而成,四周围栏上均刻有花卉、人物,栏杆顶部蹲有姿态各异的小石狮。

自来水通过中间一根高达四米的盘龙石柱(整块巨石雕成),让顶部莲花座上一只维妙维肖的顽皮小石猴尿出来,与建在院子中心的喷水池、假山相映成趣。

可惜这些石雕在&;&;中亦遭到不同程度损坏。

(这个院子据说为阎锡山的副官、卫兵等人居住办公的地方)。

  穿过一院东厅中间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二院。

这个院子比一院面积要小一些,但建筑上豪华庄重得多。

栩栩如生的石雕、砖雕、木雕以及明柱、鼓墩、飞檐、斗拱,层层叠叠、刻刻缕缕,均为典型的晚清宫殿式的建筑风格(据传,此院建好后,阎父书堂,继母陈秀卿即在此院正厅小住)。

  阎锡山旧居的建筑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以东为上,每个院子的东房都高出其他方位的房屋。

这主要是因为有河边镇东那座不大不小的文山,它既是镇上的风水与象征,又是乡民们的倚靠与荣耀,所谓&;背靠文山,而对沱河&;或者叫&;文山钟秀,沱水环流&;,均寄托着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表达了他们的一种满足与自得。

  了解了当地这种建筑上的习俗,就不难理解二院东大厅为何会建得那么巍峨壮观了,这座大厅分上下两层,正面大厅是当年阎氏家族议事和接待宾客、举行宴会的场所。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十七日阎锡山的父亲阎书堂病逝,灵堂就设在这里,整整一个月的祭奠活动,满院金人银马、雪山素海,终日香火燎绕,笙管长鸣,十分排场。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的代表、山西省政府主席徐永昌,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代表、军政部长何应钦都来此致祭尽哀。

我们从现在遗存的一些历史照片和大量的文献资料上,可以看到阎府当年的赫赫威势。

通过东大厅一侧的过道,便是东花园的三院了。

它比起前两个院要小得多。

但就建筑艺术而言,却更是精雕细镂,格外的考究。

不说其它,单说四面厅堂的底基,均由青石雕缕成莲花状石基(即须弥座),可见其是多么地不惜钱财工本,经求至善至美。

在正厅门楣处,现在还依稀能辩出&;当仁堂&;三个砖雕大字,这大概是取天降大任于斯人,吾当仁不让之意,主人踌躇满志之态溢于言表。

  在东花园三院正厅的后面,还有一个比较隐秘的偏小院,也是阎锡山经常居信办公的地方。

据说,他每次乘车从外面回来,不需要经过外面的大院,即可将汽车停在后面的车道上,人可以从旁门进来,直接进入这个小院的正房歇息。

如果有人求见,他亦无需绕到外面,而是沿着小院流金溢彩的迥廊转到前面正厅(即当仁堂),便可会客办公。

他父亲治丧期间,他就住在这个院子里。

另外还有一个传说,讲的是冯玉祥在冯阎倒蒋之前,也就是一九二九年十月至一九三○年二月被阎锡山软禁在五台建安村(阎锡山岳父村)期间,曾来这个小院住过,经初步考证,可能是传说。

  在三吉院的偏东南方向,现在耸立着一座三层大楼,底层是十分宽敞的三眼窑洞和一条通楼上的石通道,上面两层由青砖砌成。

楼顶方砖平铺,可供游人登高眺望,近山远水,一览无余。

但从这座楼的用材、风格来看却有点不伦不类。

经考证,这座楼的楼顶过去跟周围的建筑物一样,也是插飞挑檐、通瓦板结构,人是上不到楼顶的。

当年阎锡山也曾在上面住过。

一九三七年九月日本侵略者进犯山西,两个月后太原沦陷,河边阎锡山旧居也驻扎了一批日本军队,使这座大楼遭到了严重破坏。

现存楼房的上两层,是解放后由设在这里的忻州地区疗养院重建的。

据当地老百姓讲,过去这楼叫&;红楼&;,又叫&;七星楼&;。

  在东花园的对面,是西花园。

比起东花园,西花园的规模要小得多,破坏也较为严重。

据说,这里原本是阎锡山的二公子阎志宽(20岁夭亡,其妻赵绣锦、子树楹、又树榕现均侨居美国)结婚用的。

现存建筑除南窑和建在西侧的双层电影放映厅还算保存完整外,其余均已逐年毁了。

其中较为有价值的西花园门厅和东厅竟然毁于一九八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正式颁布的前几个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惜。

  游客来到东花园南窑外壁,三院大楼外壁,每每驻足忘返。

原来这些地方依然完好保存着十八幅阎府家训石刻,其内容或谈交友持家,或言善德治学,均为阎锡山言论。

人们奇怪这些遗迹为何能躲过十年浩劫而保留至今天?

原来这些石刻在前就有人用泥灰抹平了,&;&;中上面写满了领袖语录,自然无人敢造次了。

就这样,这些石刻就奇迹般地留存下来了。

  纵观阎锡山旧居这组气势恢宏堂皇,格局变幻谲奇的近代建筑群,它不仅是研究阎氏家族繁衍兴衰的珍贵实物,也是阎锡山本人在政治仕途上升降浮沉的历史遗迹。

同时它又以鲜明的民间民俗色彩和中西结合的建筑艺术风格显示了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美学价值,其中尢以一组组精湛绝伦的石雕、砖雕、木雕而使中外游人流连忘返。

遍布各主要建筑物下面的地道、地下室又将这座旧居罩上了一块神奇诡秘的面纱。

XXXX年秋,山西省有关部门在这里筹建民俗博物馆,陆续建起了民间刺绣、剪纸、雕刻、编结、竞技、绘画、纺织、造纸、饮食、服饰、民居、信仰以及元宵民俗一条街等90余个展室,生动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独特丰厚的民俗文化和异彩纷呈的民间艺术。

另外,这里还特邀享誉天下的天津&;泥人张&;雕塑研究所的工艺师们精心雕刻了朱德、蒋介石、宋美龄、冯玉祥、阎锡山、邵力子、阎慧卿(五姑娘)等一批历史名人的蜡像,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在这座楼高院深、洞奇径幽的古宅里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话剧。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2

  古邑万泉的解店镇,即今万荣县城所在地,有东岳庙,其中的飞云楼,构筑精巧,巍峨壮观。

  东岳庙,即泰山神庙,是祭扫东岳泰山之神的地方、供奉的是东岳大帝&;黄飞虎&;。

现今,东岳大帝的塑像已废,唯庙内建筑多保存完好。

庙为座北向南,南北长212米,东西宽50米,面积约万余平方米。

中轴线上现存的建筑有飞云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和阎王殿,两侧为东西廊。

关于庙的创建年代有几种说法,其中一种据庙内乾隆年间《重修飞云楼碑记》载:

&;万邑治之北十五里许有镇,解店,镇之东隅,古有东岳神庙,不知创始何年,载入邑志,自唐贞观年间分邑置郡名为份阴,即有此庙。

&;说明庙最迟应在唐贞观年间建成。

另当地民间流传:

隋朝末年,群雄并起,李世民起兵晋阳,东征西讨,开创了大唐天下。

孰料,唐高祖武德二年(619),王行本据薄州反叛,吕崇茂雄踞夏县,李世民遂带兵平叛,履冰渡河。

直逼龙门关。

途经汾阴县(即万荣县),在张瓮、解店、左城三地屯营扎寨,构成犄角阵势。

之后,为作纪念,李世民在上述三个屯兵处各建东岳庙一座。

同时,在解店、张瓮两地各建乐楼一幢。

以壮观瞻。

后来,其他两处庙、搂均已毁坏,惟解店东岳庙经历代修建,保存较好。

  飞云楼是解店东岳庙内建筑群中的精华所在。

民谚有&;万荣有个解店接,半截插在天里头&;。

每当阳光普照,碧空如洗之日,十余里外也能遥见其倩影。

若是天公作美,再飘来几朵云彩,缠绕楼顶,真有高耸人云、凌空欲飞之感。

  飞云楼如今的建筑结构与造型,完全属于元明遗风,清乾隆时期山西民间一些营造技法也尤为显著,这是历代不断维修的缘故。

飞云楼外观稳重端庄、古朴大方。

楼身每层为曲尺型结构重叠依次而上,顶部结成十字歇山式。

该楼平面呈方形,纯木结构,明三暗五层,高达23.19米,十字歇山顶,底层木柱林立。

中央4根通天柱高15.45米,这四根支柱,是飞云楼的主体支柱。

四周32根木柱构成棋盘式。

面阔、进深各五间,占地面积570多平方米。

三层四出檐。

全楼斗拱密集排列,共345组。

且形状极富变化,如云朵簇拥、鲜花盛开一般。

各檐翼角翘起,势欲飞翔。

风和之日,楼角风铎均匀作响,甚是悦耳。

楼顶饰有黄、绿、蓝几色琉璃瓦,阳光之下,更显富丽堂皇。

现其状,其结构之巧妙,造型之精美、外观之壮丽,堪称我国楼阁建筑之杰作。

飞云楼为木结构交织而成,楼体精巧、奇特,是国内纯木结构建筑中罕见的珍品。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在高祖武德二年,曾率师平叛,逼近龙门关,途经万荣县(古称汾阴),曾在张瓮、解店、古城3地驻兵。

平叛以后,就在3处驻地修建乐楼、庙宇,以炫耀他的武功。

张瓮岳楼早已毁于战火,唯飞云楼至尽屹立在解店(万荣)县城街上。

  庙内中轴线上所存其他建筑都是元明时重修,香亭四周栏板、柱石雕龙刻凤,造型生动精巧,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的工艺美术水平。

  东岳庙飞云楼,XXXX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3

  北武当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地区方山县境内,古称龙王山,又名真武山,明代修复玄天大殿后,根据非玄武不足以当之之意,更名为武当山,因位于北方,故改称北武当山。

这里既有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又有历史久远的人文景观,是我国北方著名的道教圣地。

XXXX年被山西省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道教活动场所,XXXX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我。

  北武当山原是&;五里土路五里沙,五里石阶往上爬&;。

现公路早已开通,乘车可达万神庙,上山石阶有XXXX年级,险峻处均置有铁索扶手。

此山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其自然景观奇峻秀丽,素有&;春粉、夏绿、秋红、

  冬白&;之誉,加上陡峭险峻的石阶、古老恢宏的庙宇,可谓集&;雄、奇、险、秀&;于一体。

  万为奇异壮观的是,千姿百态的古松和天然雕饰的怪石,如:

仙人指路松、擎天探海松、鸳鸯松、龟蛇头智、古猿望日、石猪受难&;&;个个形态逼真、栩栩如生。

峰顶建有真武庙,据古碑记载,创建于唐时,重修于明季,山上我个大小庙宇有道教活动,鼎盛时期在明、清两代,每逢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是古庙会期,届时香烟缭绕,游人云集。

  北武当山道观现有道人十多个,观内存有泥塑、壁画、石碑等文物,具有珍贵的历史研究价值。

当代文人学者登临此山,无不题词作画;香客游人游历此山,无不流连忘返。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4

  黄崖洞在山西省黎城县境内,位于太行山脉的北端,海拔多在XXXX年-XXXX年米,地壳相对运动产生的巨大能量,把这里的硬红石英砂岩、页岩层组成的山岳切出道道峡谷,峭壁连绵数十公里,拔地而起,直冲云霄。

这种独特而壮观的地貌,与举世闻名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且,这里的山体和地形以及岩石的质地都比较适合攀岩运动。

黄崖洞的岩壁高度大部分在80-150米之间,坡度绝大部分成直角,称得上是岩壁博物馆。

各种岩石共存于一条岩壁上,如页岩、砂岩、砾岩,也有蚀化的砂岩极阳朔的熔岩地貌。

岩面上有许多造山运动留下的纵向裂缝,也有因河流切割、冲蚀形成的片岩层,窄的岩缝只能塞进小指,宽的岩缝可以挤进去两个人,有一些天然的石柱、小树,可以作攀岩的点。

绵延的岩壁上,到处是这种可以攀爬的岩缝、裂隙、高矮不等,从30米到200米都有,难度也各不相同,同一条崖壁上会有不同的岩质,下面是页岩,上面是蚀化的泥岩,有各种孔洞,绝对可以说是攀岩爱好者梦寐以求的野外攀岩场所。

&;小科罗拉多&;、&;一个被称为比阳朔还牛的岩壁&;。

  黄崖洞不仅保留了许多当年华北最大兵工厂和黄崖洞保卫战的遗迹,而且,现在到黄崖洞旅游,服务人员一律身穿八路军服,导游服务除一般的引路讲解外,还租给游客八路军军服,教游客打绑腿,介绍打绑腿进山行路可减轻腿部疲劳等知识;为游客着装照相,在山里为游客高唱山歌、战歌等特色服务。

  主要遗迹有:

镇倭塔、血花亭、吊桥天险、黄崖洞保卫战烈士墓地、纪念碑、兵工厂车间遗址等等,其中最能让人心灵震撼的要数当年左权将军在此长期居住过的那间依崖而建,高不过两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用石片垒起的简陋小屋,据称它不但是当时将军和同是抗日军人的将军零夫人的洞房,另外一个让所有到过黄崖洞的人都感到肃然起敬的英雄景观则是小号手崔振芳阵亡处。

那时他只有17岁,他一人据守在位于悬崖上的石砌地工事里,一气就向冲上来的敌人投出了120多颗手榴弹,炸死了数十名曰寇,最后光荣殉国于此。

  关于山西导游词范文5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

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

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

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

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

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

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

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

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

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

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

(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

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

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

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

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

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

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

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

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

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

&;回到大槐树老家了。

&;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

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

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

&;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

&;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

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

&;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

&;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

&;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

&;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

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

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

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

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

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举传嘉树;荫庇群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