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61363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3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湖南省邵阳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省邵阳市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社会给人两个相互矛盾的印象:

一方面,它十分注重平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另一方面,它又十分注重纲常伦理,表现出严格的等级秩序。

不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它至少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同时存在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差异两个问题。

在西方由正义原则加以处理的人与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在中国社会同样存在,而且同样也需要某种协调机制。

概而言之,中国传统社会,对这一关系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仁”是对他人之爱,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孔子说: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所谓“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孟子进一步指出: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亲亲,仁也。

”并且孟子认为,这种爱的基础,是“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

同情即同样的感情,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这一心理事实的体现。

因此,“仁”的生发机制,是一个推己及人,由近及远的过程,即把对亲人之爱扩展为对邻人之爱,再扩展到对天下人之爱,也就是孟子所说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明代的王阳则把“仁”的原则概括为“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的情怀。

由此可见,“仁”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相同的或者相通的一面。

曾参总结孔子的思想认为: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忠恕之道具有类似于康德的绝对命令在西方思想体系中的地位。

与“仁”所体现的“合和”精神不同,“礼”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纵向)、亲疏厚薄(横向)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反映“别”与“分”的一面。

“礼”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是一个众人皆知的事实,“礼,国之干也。

”“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稳定有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儒家强调“礼”治,但目的不是造成一个等级森严、上下隔阂的社会,而是通过“礼”的规范与约束,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用以平衡“仁”与“礼”的就是“义”的原则。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义”是一个含义比较丰富的概念。

很多时候,它指一种最高的伦理原则。

但是,“义”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那就是在不同的,甚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即“义者,宜也”。

孟子举过一个例子:

“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权即是宜,也就是义。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孟子表示:

“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只要是出于某项更高的的道德原则的要求,言而无信,行而不果也未必不能接受。

显而易见,“义”就是审时度势,对某个具体情境之下的行为原则进行选择和判断。

(摘编自唐士其《儒家思想对“平等”与“差异”的平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一种不可解释的矛盾现象:

一方面,十分注重平等;另一方面,又十分注重等级秩序。

B.曾参归结孔子的思想为“忠恕”二字,可以说,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和西方康德的绝对命令相似。

C.孔子认为“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因为“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D.“礼”强调人与人之间尊卑贵贱、亲疏厚薄的差秩格局和纲常秩序,使社会分裂,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出儒家思想中“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第二、三、四段分别对“仁”“礼”“义”进行阐述。

B.文章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论证孟子、王阳明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文章第三段,紧承第二段内容,先在对比中阐述“礼”的内涵实质,再指出“礼”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D.文章最后一段先阐释“义”的作用及其两方面的含义,着重强调“义”的后一个含义,然后围绕后一个含义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社会对人之间平等与差异的关系问题的处理,是通过“仁”“礼”“义”三项基本原则彼此支撑、相互为用实现的。

B.“仁”是对他人之爱,而“仁”的基础则是对亲人之爱,有了这个基础,然后才能推己及人,扩展到对邻人之爱和对天下之人之爱。

C.儒家强调通过“礼”治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睦。

中国传统社会能达到稳定有序,跟“礼”提供了一套基本的政治架构有密切关系。

D.孟子认为,出于“义”的需要,可以越“礼”;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就得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新梅花岭记

鲍昌

“骑鹤下扬州”的梦终于实现了。

友人相伴,游了纤秀的瘦西湖,登了开敞的平山堂,闻了个园的桂香,掬了何园的池水;傻里傻气的,我还要寻觅当年的二十四桥以及杜牧才子咏唱的“春风十里扬州路”,幻想有多少娉娉袅袅的女儿卷起珠帘呢!

却归于子虚。

再加之停留的时日太短,真令人有王渔洋“衣香人影太匆匆”之感,憾哉!

游踪所及,发现现实的扬州与我想象的有差距。

原来我的脑子里盛满了绿杨明月,玉树琼花;隋炀帝的楼船箫鼓,仿佛还隐约地在耳边回响。

谁知现在拓宽了几条马路,修建起若干洋楼,有的中不中,西不西,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令人大无可奈何也。

最有趣者,刚听了一段评书,立即被高分贝的迪斯科音乐震得差点休克;刚在中午品尝了鲥鱼,又在晚间大啖西点。

于是我不再去想扬雄的《扬州箴》,也不再去想姜夔的《扬州慢》。

我觉得,扬州变了,变得难以识认。

它的古都风韵,一如真正的《广陵散》琴曲,似乎永远失传了。

扬州给我以深刻印象者,惟史可法祠墓乎。

史可法为明末抗清英雄,原为南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故又称史阁部。

1645年,清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史可法自请督师,死守扬州。

城破被执,大骂多铎而英勇就义。

尸骸不可得,其义子葬其衣冠于广储门外梅花岭上。

而清兵遂大肆屠杀十天,是为“扬州十日”。

首恶者,即豫亲王多铎也。

我奇怪近日来播映的电视剧《荒唐王爷》,精心美化了多铎这一血污满身的刽子手,其事要比“荒唐王爷”还要荒唐了。

我自信不是狭隘民族主义者,深知今日之中华民族,系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

各民族间的历史纷争,大都可以不再计较。

但是,征伐守卫之间,总还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若夫“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征伐者杀得血流飘杵,无辜者,摩有孑遗,善恶在其中是分明的。

固然,史可法并非完人,多铎亦未全泯人性,只是扬州之役,一为英雄,一为屠夫,则是不容争辩的。

今史可法祠墓在扬州博物馆内,祠墓相连,均南向。

墓门内为飨堂,堂前有银杏二,绿影拂墙,极是幽静。

坟之四周杂植松柏,院墙外即梅花岭土阜。

岭后有遗墨厅,厅内壁上嵌有史公遗书石刻。

祠墓东南,尚有桂花厅、牡丹阁、芍药亭等,这岂是后人以国色天香,恒为史公馨祝耶?

祠墓内楹联甚夥,多名作。

如严保庸联:

“生自有来文信国,死而后已武乡侯。

”吴大联:

“何处吊公魂?

看十里平山,空余蔓草;到来怜我晚,只二分明月,曾照梅花。

”朱武幸联: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一坏土,梅花冷艳伴孤忠。

”均有血有泪,凄恻感人。

史可法殉国百年后,清初学者全祖望有《梅花岭记》【注】之作,备言史可法“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

我为之感,为之动,亦苦吟良久,成一联以献史公,并草此《新梅花岭记》。

其联语云:

无力挽狂澜,忠魂一逝,泪遮去二分明月;

有情萦土阜,雄魄长存,血溅开万树梅花。

(选自《鲍昌散文》,有删改)

【注】《梅花岭记》是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全祖望所写的一篇散文。

文章追叙史可法在扬州抗清牺牲的经过以及他的牺牲所产生的巨大影响,热烈地歌颂了史可法慷慨死难的精神。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恰似女儿家衣霓裳而裤牛仔”这一句以俏皮之语嘲讽扬州新建洋楼的不合宜,表达了作者对这类建筑风格的反感。

B.文章联想到《荒唐王爷》对多铎的美化,为引出下文“英雄”“屠夫”之议和对史公忠义的礼赞作铺垫,使文意更深入一层。

C.清代全祖望在史可法殉国百年后写了《梅花岭记》,作者有感于史公,写下了《新梅花岭记》,末尾拟一联卒章显志。

D.本文借古讽今,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语言典雅、精炼,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

5.文中记史可法祠墓,引用别人写的多副对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5分)

6.本文题为“新梅花岭记”,文章前两段却叙述游扬州的见闻感受,作者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

请结合全文,从行文构思、情感表达两个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年来,无人机开始在民用市场起步,其中农林植保和电力能源巡检这两个领城表现出对无人机较为迫切的需求趋势,且具备较为可观的市场规模前景,而考虑到无人机现阶段的技术已可满足需求,故预计供需的契合度较高。

在其他相对小众的民用领域方面,无人机凭借其优势,预计也将在消防救灾、公安系统、国土测绘、气象环保监测、包裹派送等方面一展身手。

材料二: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在无人机“黑飞”愈发猖獗的今天,及时出台法律和强有力的措施,确保航空安全刻不容缓。

要有效禁止“黑飞”,就必须通过法律明确划定界限,怎样使用无人机才算合理合法地“白飞”?

许多购买无人机的朋友,可能既不清楚如何申请证照,又不太明白哪些地方是禁区,对于“黑飞”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也缺乏认识。

一些无人机使用者只是觉得机场周边空旷,因此到机场附近放飞无人机。

自己觉得无人机距离机场尚有距离,却不知不觉进入了航道,给航行安全带来威胁,因此,法律需要明确划定边界,证照谁来管理,哪些地方可以放心使用无人机。

绑住无人机任性的翅膀,离不开技术创新。

例如,技术手段已经证明“电子围栏”可以有效避免无人机越界。

又例如,一些企业对于售出的每一架无人机都能在云端实时监控。

假若企业和监管部门在技术层面肯于投入,无人机越界“黑飞”的现象就会得到整治。

杜绝无人机“黑飞”,要采取疏堵结合的措施,最重要的是要提高无人机购买者和使用者的安全和法律意识。

有人建议,要采用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每一台无人机的产品说明中都做出明确警示并引导用户到监管部门网站了解相关法律和禁飞区域。

无论怎样,只有唤醒每位无人机使用者的法律意识,才有可能最大限度避免悲剧发生。

(选自王健《作为“双刃剑”的无人机》)

材料四: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2020年6月1日起,已经或正准备购买无人机的用户需要注意,如果您的无人机起飞重量在250克(含)以上,就必须根据民航局发布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进行实名登记注册。

8月31日后如果仍未注册,其行为将被视为非法,无人机的使用也将受影响。

民用无人机的登记注册制度是国际上普遍采取的一种管理方式,是无人机管理的基础。

5月18日,民航局已完成民用无人机登记注册系统的开发并上线运行。

2020年以来,无人机“黑飞”威胁民航安全事件频发。

据民航局方面介绍,仅今年1月中旬至2月中旬,就发生12起无人机违法违规运行威胁民航安全事件,其中7起造成航班调整、避让、备降、延误。

6月12日晚,重庆机场遭遇无人机干扰,持续近4个小时,造成重庆机场40余个航班备降,60余个航班取消,140余个航班延误,上万旅客出行受到影响。

材料五:

7.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近年来,我国无人机在民用市场中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农林植保和电力能源巡检这两个领域,市场前景乐观。

B.因为无人机有优势,所以在消防救灾、公安系统、国土测绘、气象环保监测、包裹派送等领域也产生了大量需求。

C.我国无人机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国家的支持和任务带动是推力,进入“十三五”后,中高端无人机技术将取得重大突破。

D.无人机“黑飞”发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有些人对相关情况不了解,一些人根据常识判断使用区域,这都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5分)

A.2020年民间资本大量涌入无人机市场,使消费级无人机市场达到饱和状态,是因为我国无人机研发发展迅速,成果显著。

B.材料五中的图表,将中国和美国的无人机自主控制等级发展趋势进行对比,直观地反映出两国在无人机某些性能上的差距。

C.美国的无人机性能发展总体上比中国快,但是中国的无人机性能也在逐渐提高,从发展趋势看,两国的差距逐渐缩小。

D.材料四中第一段为新闻导语,而第二段至第四段是新闻背景,这个背景是为了说明当前无人机“黑飞”猖獗。

E.材料三和材料四都涉及了无人机安全的问题,但报道的角度不同,材料三侧重时事评论,材料四侧重消息报道。

9.怎样使“无人机”安全飞行?

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一、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马永,字天锡,迁安人。

生而魁岸,骁果有谋。

习兵法,好《左氏春秋》。

嗣世职为金吾左卫指挥使。

守备遵化,寇入马兰峪,参将陈乾被劾,擢永代。

镇守蓟州。

尽汰诸营老弱,听其农贾,取佣直给健卒,由是永所将独雄于诸镇。

武宗至喜峰口,欲出塞,永叩马谏。

帝注视久之,笑而止。

中路擦崖当敌冲,无城堡,耕牧者辄被掠。

永令人持一月粮,营崖表,版筑其内。

城廨如期立,乃迁军守之。

录功,进署都督同知。

上书为陆完请恤典,且乞宥议礼获罪诸臣。

帝大怒,夺永官。

巡按御史丘养浩言:

“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永徒感国士知,欲效区区之报。

祈曲赐优容,俾还镇。

”永竟废不用。

永杜门读书,清约如寒士。

久之,用荐佥书南京前府。

辽东兵变。

中官王永战败。

辽东自军变后,首恶虽诛,漏网者众。

悍卒无所惮,结党叫呼,动怀不逞。

广宁卒佟伏、张鉴等乘早饥,倡众为乱,诸营军惮永无应者。

伏等登谯楼,鸣鼓大噪,永率家众仰攻。

千户张斌被杀,永战益力,尽歼之。

永畜士百余人,皆西北健儿,骁勇敢战。

辽东变初定,帝问将于李时。

时荐永,且曰:

“其家众足用也。

”帝曰:

“将须文武兼,宁专恃勇乎?

”时曰:

“辽土新定,须有威力者镇之。

”至是,竟得其力。

都御史王廷相言:

“永善用兵,且廉洁,宜仍用之蓟镇,作京师落屏。

”未及调,卒。

辽人为罢市。

丧过蓟州,州人亦洒泣。

两镇并立祠。

永为将,厚抚间谦,得敌人情伪,故战辄胜。

雅知人,所拔卒校,后多至大帅。

尚书郑晓称永与梁震有古良将风。

(选自《明史·马永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B.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C.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D.永仁以恤军/廉以律己/固边防/却强敌/军民安堵资彼/长城闻永去/遮道乞留/且携子女欲遂逃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氏春秋》,又称为《左传》,编年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

B.劾,弹劾,指皇帝裁定官吏的过失或罪行。

与现代西方社会的“弹劾”的含义不同。

C.中官,指宦官。

君主时代宫廷内侍奉帝王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D.祠,文中指祠堂,祠堂可以指社会公众或某个阶层为共同祭祀某个人而修建的房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永治军有方,足智多谋。

他淘汰军中老弱者,扶持健壮者,所带部队称雄各军镇;他面对特殊地理位置,采取针对性防御措施,立下功劳。

B.马永敢于进谏,善于用人。

他劝谏皇帝不要出塞,被皇帝接受;他替陆完说话触怒皇帝;他善于识人,所提拔的人后来大多有出息。

C.马永拥有威力,奋力平叛。

辽东兵变被平定后,形势复杂,佟伏等人趁机作乱,军队因害怕马永而无人响应,马永率家兵平定叛乱

D.马永文武兼备,被人称赞。

他养了一百多个西北勇士,李时认为他文武兼备,有威力,应镇守辽地;王廷认为他善于用兵,而且廉洁,应重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永徒感国士知,欲效区区之报。

祈曲赐优容,俾还镇。

(5分)

(2)永为将,厚抚间课,得敌人情伪,故战辄胜。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柳长句

杜牧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①庙里低含雨,宋玉②宅前斜带风。

不嫌③榆英共争翠,深与桃花④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注】①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

②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

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

③不嫌,一作“莫将”。

④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流水”春光”柳树”,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

B.颈联两句,色彩艳丽,“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

C.“不嫌”一作“莫将”,“不嫌”写出了柳树的自信,“莫将”则写出了柳对榆荚的蔑视。

D.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

E.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

15.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白《蜀道难》一诗中,在结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长叹中,我们似乎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一声叹息.

(2)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春夏之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黑板上的粉笔字迹或许终将褪去,但对听闻过这段留言的人来说,那透过文字震撼人心的力量永远不会消散,对知识的信仰将历久弥坚。

②当下,多边主义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保护主义言论甚嚣尘上,其行动也日渐增多,有些人指责全球化带来的副作用造成了国际金融危机。

③数百名巴西民众聚集在马拉卡纳球场,高呼口号,批评政府慷慨解囊举办世界杯、奥运会等体育比赛,却不关心如何改善贫民的生活。

④刘汉民老人苦心孤诣创研象形字书体20多年,他已成功创作出十二生肖、福禄寿禧等100余幅作品,得到了国内外书法界的认可。

⑤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到,有关部委及各地正在抓紧开展建立征管协作机制、确定具体适用税额等前期准备工作,环保税开征,一触即发。

⑥海南侨乡儋州中和镇群众开展庆元宵舞龙舞狮巡游活动,龙飞凤舞闹元宵,一系列民俗表演,把中和故城的龙年新春闹得异常欢腾。

A.①③⑥           B.①②④           C.③⑤⑥           D.②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整体上看,我国制造业质量改善速度仍然滞后于市场需求变化,质量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以价格为主的产品竞争格局亟待改变。

B记者近日从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获悉,经过数月的紧张勘探,发现了面积约18平方公里的东周、汉代以容城南阳遗址为中心的遗址群。

C从深圳的做法看,取消医生编制之后,政府按照服务质量、数量、患者满意等给予补贴,医生得到合理的报酬,待遇不会降低。

D.在有关部门支持下,我国在空间太阳能电站方面经过十余年持续研究,已经大幅缩小了与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3分)

A我在北京参加干部培训班学习期间,有幸到老革命家朱仲丽的寓所接见了她。

B.他接受采访时说:

“我的这张玉照拍摄于2009年1月的一天,背景是我的家乡。

C.印度部队与巴基斯坦武装人员在边境爆发激烈冲突,巴军一高级军官被击毙。

D.唁电:

惊悉一代高僧性空长老安详圆寂,深感悲痛。

谨此奉唁,望节哀顺变。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6个字。

(6分)

我们的大脑容易被既定的观念限制,看似精明却往往漏洞百出。

当我们在看世界时,   ①   ,还是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呢?

事实上,我们只是间接看到了世界。

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完全是大脑解码后传递给我们的产物。

大脑通过感官,把外在世界的能量和信号转变成电生理信号,   ②   。

我们所体验到的,就是这些由大脑产生的知觉意识。

换言之,我们的知觉意识,完全是大脑创造出来的知觉假象。

由于是大脑模拟的虚拟现实,   ③   。

这就是大脑容易受骗的第一个原因。

21.某学校举行经典诗文朗诵晚会。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会报幕,在朗诵《岳阳楼记》之前,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

要求:

所写内容与《岳阳楼记》)密切相关,衔接自然,至少引用《岳阳楼记》中的一个句子,字数80~110。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①有一个顾客经常到一个早点铺买鸡蛋灌饼,有一天他看见早点铺主人把没有洗的整颗生莱掰碎作食材,从此再不光顾这个早点铺了。

②一些大型活动,常要请摄影师拍照,不同的摄影师抓取角度和呈现效果的功力往往有天壤之别。

有很多摄影师不愿动脑子,抓拍的都是狰狞的表情和尴尬的角度,光线和姿态更是毫无美感,并且对所有的反馈和建议都准备了“技术不允许”或“空间有限制”的托词。

你对上述两则材料有什么看法?

请综合两则材料的内容和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0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l.C(A“不可解释”错误,原文“无论如何解释这种印象”的意思不是“不可解释”。

B“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忠恕之道和西方康德的绝对命令相似”错,应是两者的地位相似。

D“使社会分裂”于文无据;“因而人们提出了体现‘合和’的仁”强加因果)

2.B(“是为了论证孟子、王阳明对孔子的儒家学说的发展”不当第二段引用孟子、王阳明的名言,是为了论证“仁”在儒家的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以及重要作用)

3.D(“就得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推理绝对化;另外,“在不同的乃至彼此冲突的行为准则之间进行的权量与选择”应是在特定条件下,即是出于某项更高的道德原则的要求的情况下,才能接受言而无信,行而不果)

4.D(“借古讽今”这一分析不当,于原文内容而言缺乏实据,“突出了要坚守正义这一主旨”这一分析也不准确。

从全文内容看,作者写《新梅花岭记》’表达了游扬州的失落、遗憾与感动、反思等交集的情感,抒发了作者对史可法忠义节操的礼赞之情;而要理智区分“正义与非正义”之感触只是作者拜谒史可法祠墓的反思,不能视为全文主旨)

5.①说明了后人对史可法忠义事迹的凭吊、敬仰;②表达了作者对史公浩然正气的赞颂之情;③充实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满分)

6.①在行文构思上,先抑后扬,由对扬州的感受平平再到留下深刻印象,增添了文章叙事的波澜,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3分)②在情感表达上,将游扬州时古韵之未存的遗憾、叹惋,与下文写拜谒史可法祠墓的感动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史可法赞颂的情感。

(3分)

7.B(将未然当作已然。

另,“大量需求”也不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