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64773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1.9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6页
第6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7页
第7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8页
第8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9页
第9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83页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83页
亲,该文档总共8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8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播心理学-第四讲.ppt

第四章受传者心理活动规律,第一节受传者的信息接收与理解,一.受传者心理的特点受传者心理是指影响受传者对媒介信息的接触、理解以及评价等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和。

现阶段我国的受传者心理大致有以下特点:

1.突出自我的个性化心理受传者在参与传播的过程中,更加强调个性,更加注重自我需要和精神生活的实现与满足;在对媒介信息进行接触、理解和评判时,更多地依据自我的标准,以自我的价值观或者符合自己利益的认识态度为准则来评判是非善恶;希望主动地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去,自由地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和主张,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和喜怒哀乐,把传播活动当成是进行自我表现的舞台。

2.追求现实感和时代感的务实心理他们更关心具有时代感的内容,更关心发生在自己周围的事情,更关心同自己具有利害关系的内容。

总之,凡是在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上同受传者接近的信息内容,都容易引起受传者情绪情感上的共鸣,引发更多的关注。

3.希冀获得好处的获益心理受传者主动地参与传播过程,自觉地维持传播关系,是抱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的。

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获取能帮助自己进行经济或其他决策的信息、建立或维持对自己有利的人际关系、给人留下具有“君子之风”的良好形象、赢得别人的尊重、保证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损害等,都可能是促使受传者主动参与传播过程的功利之心。

4.追新猎奇的新奇心理对新事物的好奇心人皆有之,好奇心的存在使人们不仅对新异的事物产生注意(朝向),还促使人们进一步地去进行探究,打破沙锅问到底。

任何内容题材新颖、表现手法不落俗套的传播都能够满足受传者新奇心理的需要,受到受传者的喜爱。

有了受传者的喜爱,实现传播目的的道路上的主要障碍基本就不存在了。

5.反对弄虚作假的求真心理被人欺骗、受人愚弄,相信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了解事实真相的愿望和权利。

作为传播者要认真对待受传者的求真心理,所传播的信息要确有其事,切忌为了个人的目的或者暂时的利益而去编造甚至捏造虚假的信息,不要把想象或希望同事实相混淆,把想象或者希望当作事实来传播。

二受传者的选择性心理1960年,美国学者克拉伯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将受众的选择性心理归纳为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方面,是保护受众的三道防线,抵御任何可能引起认知失调的信息。

(一).选择性注意(接触)1.概念人们在接收信息时,总是不由自主地、自动地把那些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信息排除在自己的注意范围之外,同时也会主动地回避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相悖的或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只注意那些与自己固有观念一致的,以及自己需要和关心的或者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2.影响选择性注意的因素

(1)受传者原先的态度和立场;人们出于认知和谐、自我确认的需要,总是更乐于注意那些支持其态度和立场的信息,因为这些信息有助于其认知的和谐和自我确认;当然,对相反的信息则会加以排斥和回避。

(2)信息内容同受传者的接近程度如何。

即信息内容是否同受传者有关,是否会对受传者产生影响。

如有关儿童保健和教育的信息内容对正有孩子处于儿童期的母亲就比对于未婚妇女或虽然已婚但没有孩子的妇女更为接近。

而信息内容同受传者越是接近就越有可能成为受传者选择性注意的内容。

(二)选择性理解1.概念选择性理解意味着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方式对同样的讯息作出解释和反应。

通常,人总是依照某些经验来接受和理解传播内容,或根据自己已有的观念来理解信息,对那些与自己原有观念相反的内容则加以排斥或歪曲,使它符合自己已有的观念和立场。

2.影响选择性理解的因素()受传者的需要和动机有时受传者之所以对信息做出自己的理解,就是在某种动机推动下试图满足自己的某一种或某几种需要。

理解的目的往往是想通过理解得到某些东西。

美国学者麦克莱勒和阿特金森(McClelland和Atkinson,1948)的实验表明了对于一些似乎隐约可见的东西,处于高度饥饿状态的被试把它们理解成同食物有关的东西的概率很高,而不太饥饿的被试则较少地把它们理解成同食物有关的东西。

可见只有外界刺激与内在需要相一致时,外界刺激才能起作用,也才能被受传者注意和理解。

否则,就可能被回避或歪曲。

()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受传者原有的态度或立场也是导致选择性理解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受传者的情绪状态,卢奔和卢卡斯(Leuba&Lucas,1945)利用催眠术将被试引领进入不同的情形状态后,给他们看一张一群年轻人在一片沼泽地里挖掘的图片,发现由于个人所处的心境不同对图片的描述有极大的差异。

同一个被试处于愉快心境时对图片的描述是:

看起来很有意思;唤起了我对夏天的记忆。

这就是生活的目的;在野外锻炼-挖掘泥土、种植、看着它们成长。

当他处于批评性心境时则述为:

相当可怕的地方。

对处于这种年龄的孩子来说应该做些更有益的事情,而不是挖掘这种东西。

不干净、肮脏、毫无益处。

在被引领进入焦虑心境时对同一幅图片的描述为:

他们会弄伤自己。

应该有大人在旁看护以防事故。

我真想知道水有多深。

()、受传者的个性特点受传者的个性特点也会对人的理解产生影响。

有一个故事说一位父亲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非常乐观,另一个儿子极端悲观。

父亲觉得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都不好,于是,父亲在一间房间里堆满了马粪,让乐观的儿子在里面呆一天;在另一间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吸引人的玩具,让悲观的儿子在里面呆一天。

到了这一天的晚些时候,父亲进到堆满马粪的房间,看见乐观的儿子正喜气扬扬、挥汗如雨地刨着马粪,丝毫没有沮丧或悲伤,他告诉父亲在马粪的下面肯定藏着好东西。

父亲又到另一间房间,发现悲观的儿子坐在玩具堆前伤心地哭着。

儿子告诉父亲他担心这些好玩的玩具会打坏。

选择性理解的存在,使得在实际的信息传播过程中,编码和解码两个过程并不对称,所受的信息常常并不等于所传的信息,二者可能相去甚远甚至相反。

传播者在组织传播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受传者的选择性理解,控制和引导传播内容,尽量减少和消除受传者对传播内容可能产生的歪曲,提高传播的质量。

(三).选择性记忆1.概念指人们根据各自需求,在已经被接受和理解的信息中挑选出对自己有用、有利、有价值的信息,然后储存在大脑中。

往往是一种无意识行为。

2.如何增强受传者对重要内容的记忆

(1)创造良好的记忆环境。

如接受信息的场所与休息、娱乐的场所分开,对环境加以布置使受传者不受其他信息干扰和刺激。

(2)重视受传者的最初和最后印象。

(3)组织座谈讨论。

(4)进行必要的奖惩(大棒加胡萝卜)。

二受传者的从众心理1.从众行为从众行为是指作为群体成员的个体放弃自己的意见和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俗称“随大流”。

受传者在传播活动中也经常表现出从众的行为,即受传者常常不知不觉地受到一个群体的真实的或臆想的压力的影响,从而按照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意愿去接受和理解信息。

阿什有关群体压力的研究发现人们往往不顾自己的正确判断而遵从群体的意见回答问题,即使群体的意见与他们自己感觉到的信息相矛盾。

阿什向被试出示两张卡片。

一张上有一条线段(标准线段),另一张上有分别标为a、b、c的三条线段。

他把被试分为八人一组,而事实上八人中只有一人是真正的被试,其他七人都是实验者的助手,他们的任务是在给出了两、三次正确答案后开始给出错误的答案。

他们要给出一个共同的错误答案,让被试听到每个人似乎都公认某条线段与标准线段同长,只有他所判断的那条是错的。

在这样的情境中个人会怎么办?

对123名被试实验的结果表明有76%屈从了群体的压力。

即使在线段长度的差别非常显著(达到7英寸之多),以致没有人再那么容易受到群体压力的影响的情况下,仍然有一些人屈从于群体压力。

2.引发从众行为的因素

(1)群体因素群体的规模从众倾向的强弱往往随着群体规模的增长而增长。

研究表明,无论男女,面临的群体规模越大,产生的从众量也就越大。

群体的一致性群体的分歧将有损于群体的力量,会削弱群体迫使个人从众的力量。

一个群体愈不一致,它使人从众的力量就愈弱。

群体凝聚力研究表明,群体凝聚力越强的群体,其成员彼此之间的关系就越密切,成员自觉维护群体利益的意愿就越强,于是其成员就会愈感到应该对群体尽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导致的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就愈多,相应地越轨者失去群体信任的程度也越大。

(2)个体因素个体的地位与能力个体在社会上或群体中的地位越高、能力越强、或在某个问题的具有专长,就越具有独立性,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也就越容易影响别人而不容易被别人所左右。

个体的个性特征一般来说,那些具有强烈的需求的人,只要从众能够满足或部分满足其需求,他就容易产生从众行为,否则,他可能要竭力抵制;独立性强的人,不易受暗示,倾向于更多地利用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因而更少地遵从大多数人的错误观点,相反,独立性差的人就可能更多地表现出从众行为;外向型性格的人随和、重视外部世界,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内向型性格的人偏重主观世界,常常沉浸在自我欣赏和陶醉之中,一般较难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外向型性格的人比内向型性格的人更容易出现从众行为。

个体的性别特征有关从众行为的早期研究似乎证明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从众,其原因可能是我们的文化鼓励妇女驯服和遵从,而鼓励男子侵犯和独立。

结果发现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更趋向于遵从他们不熟悉的项目,而对自己可能了解多一些的项目则表现得较为独立。

利用从众行为促成传播目的在传播时,传播者如果懂得强化或削弱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因素。

如,如果传播者向受传者介绍社会集体对所传递的观点的态度,那么他就能够利用这个集体的威信来达到说服个别受传者的目的。

但是,如果受传者对这个集体持否定的态度,那么就会给传播带来相反的效果,造成受传者对所传递的观点持否定态度。

三受传者的逆反心理

(一)逆反心理及其表现1.含义逆反心理就是指人们对某种观点、立场或结论等具有抵触情绪,进行反方向的思维,表示怀疑和不信任,并进而得出与原结论相反的结论,表现出相反的行为。

在信息传播中,受传者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对于传播者极力提倡的观念反而加以反对,而对传播者所批评或禁止的东西却加以赞赏和接受。

2.受传者逆反心理的表现

(1)强化原有态度当受传者原有的态度非常坚定,传播者所传播的观念或态度又与受传者原有的态度尖锐对立时,受传者对传播的内容将产生十分强烈的对立甚至抵制情绪,认为传播者的观点很不可信,而更加坚定不移地确信自己原来的立场和态度。

(2)做出逆向选择受传者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往往会对传播的内容和观点反着听、反着看、反着想、反着做。

总之在行为表现上同传播者唱反调。

(3)贬损传播者受传者的逆反心理有时还会进一步延伸到对传播者的看法和认识上,对传播者予以贬损或攻击。

如认为传播者并不客观公正,也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而是屈从于权力,沦为权力的走狗和传声筒;或者认为传播者抵挡不住金钱的诱惑,为了经济利益而出卖原则,对事实加以歪曲;或者认为传播者只是为了追求某种轰动效应而不顾客观事实,只求能够耸人听闻。

(二).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1传播者方面的原因

(1)信息内容虚假失实任何虚假的传播内容都会令受传者有一种受欺骗、被愚弄的感觉,从而引起受传者的反感。

特别是在传播内容多次失实以后,受传者心理上就会形成强烈的逆反心理,对特定的传播者或传播媒介失去信任,而且这种不信任感会演变成具有倾向性的心理定势,使受传者不加思索地就对特定的传播者或传播媒介进行反向思维。

(2)以偏概全用片面的、偶然的、孤立的事实来说明全体,同样会导致受传者产生逆反心理。

因为个别情况并不代表事物的主流,更加不能用来代表事物的本质。

传播中任何以偏概全、以点代面的做法同传播虚假信息一样都是失实,这种做法一旦被受传者所识破,在受传者心理上所引发的反感和不信任感并不亚于传播虚假消息所导致的不良后果。

2008年十大假新闻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刊播媒体】西安晚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2日【作者】郑广辉【“新闻”】刚果(金)的官方语言是法语,既懂法语又懂英语的张逸被选为赴刚果(金)维和工兵分队随队翻译。

一到酒店,张逸就拿起一份西安本地的报纸“贪婪”地阅读起来。

他说在刚果(金)的一年半时间里没有看到报纸,现在看到报纸有些激动。

张逸向记者讲述了赴刚果(金)维和的一些经历:

刚果(金)毒蛇巨蟒很多,队员们修建的营房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坡度倾斜,防止毒蛇爬入;外出时,队员们要穿上高腰靴子,防止毒蛇咬伤。

尽管如此,他还是亲眼目睹了一出悲剧:

一名中国维和工兵队员(非驻西安市部队人员)在施工期间去附近草丛中方便,久久不见归来。

队员们去寻找时,发现一头巨蟒肚子鼓鼓的,卧在草丛中爬不动了。

找来当地人将蟒蛇打死,剖开肚子发现队员已停止呼吸。

比尔盖茨花亿元租房看奥运【刊播媒体】成都商报等【发表时间】2008年7月23日【作者】王继飞【“新闻”】8月,不但全世界最顶尖的运动员聚集北京,全世界众多富豪也把来北京看奥运视为一种时尚,并早已订下套票,这其中就有美国的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

不过,这位已将数百亿美元家产投入到慈善事业的软件巨人,这次不会在北京住酒店,他花了一亿元人民币,为自己租下了一个离水立方不到180米的空中四合院,推开四合院窗户,向外眺望,水立方与鸟巢一览无遗。

四合院分两层,面积大约700多平方米。

不过,就算你跟盖茨一样有钱,你也买不到,那里的四合院只租不卖,盖茨也只能年租而已,一年租金高达1亿元人民币。

【真相】网易科技分别于北京时间23日上午10时和北京时间晚上11时向盖茨办公室以及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办公室方面发信求证巨资租楼事件,负责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的公关负责人MalaPersaud回复表示,将介入调查此事,并尽快给网易科技答复。

7月24日凌晨,比尔盖茨官方向网易科技独家证实,媒体报道的盖茨在中国花1亿元租楼看奥运的消息“我们可以确认该消息是假的。

”另外,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董事长张亚勤在出席一个新闻发布会时也对媒体暗示,盖茨巨资租房看奥运事件可能是房地产商的炒作。

他对媒体提到该事件时称其为假新闻。

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刊播媒体】东方今报【发表时间】2008年3月25日【作者】余东【“新闻”】“账其实很好算,与其每年花十多亿元维修,不如干脆炸掉故宫,彻底改造成建筑用地,大大解决北京土地资源匮乏引起的房价暴涨。

”近日,一位房地产商通过媒体发出此番“肺腑之言”。

对此,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胡云景表示认可。

他表示,如果将故宫占的土地全部改为建筑用地,约可以提供2400万平方米的可居住面积,至少可以为120万人提供住房,北京住房价格届时会有大幅下降。

【真相】网友“那年那月那天”2008年3月26日凌晨在红网论坛发帖,指出:

“这也太假了吧,两年前网友恶搞的帖子竟然又被当作新闻发出来了。

”原来,信息时报早在2006年5月30日已有报道,揭露北京房地产商建议炸掉故宫改为建筑用地是假新闻。

当时该报记者从网上发现了这个帖子的原始版本,题目是阻碍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故宫。

在这个原始帖子里,发帖人有一个“编首语”:

“需要先阐明的是,这篇所谓的新闻是作者个人炮制出来的文学作品,并非事实。

令作者写作此文的原因是以下事实新闻:

阻碍长江开发建设,专家建议炸掉南京长江大桥。

由南京长江大桥类推至北京故宫,虽然作者行文激愤,但也并非是杞人忧天。

”作者署名“网易乱弹日报”。

原来,这只是网友的一篇“乱弹”,但经过千百次的转载后,发帖人的“编首语”已经被人有意无意地去掉,文中的人名也做了改动,剩下一篇“几可乱真”的“新闻”,让众多难辨真假的网民白白激愤了一回。

而且更发噱的是,两年后这条“新闻”居然又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3)浮夸过头对于真实的、客观的信息内容,在传播时还要注意把握传播的分寸,不能任意拔高或有意贬损。

客观现实中的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在进行报道和传播时如果超过了事物应有的度,也是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一种表现,其实际的传播效果将与传播者的初衷南辕北辙。

因此作为传播者应该知道,只有恰如其分的评论和传播才能赢得受传者的信任。

(4)传播方式不当受传者的逆反心理还可能由于传播者采用了不恰当的沟通态度和传播方式,让受传者从心底里产生抵触情绪,于是就连传播者的正确意见也都听不进去,并且在态度和行为上还要故意同传播者作对。

对任何受传者而言,传播者只有使传播方式符合他们的特定心理特征和心理需要,传播内容才有可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刊播媒体】黑龙江晨报【发表时间】2008年5月8日【作者】金雷【“新闻”】62岁的哈尔滨市民老滕因儿子没有考上名牌大学,为了激励儿子,自学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

2005年,老滕的儿子小滕即将参加当年的高考。

老滕对儿子说:

“你只能考北大、清华,不然天津大学也行,如果考不上,你就别考了,去别的学校也没有意思。

”高考后,小滕以637分的成绩考进了南昌大学。

为此,老滕狠狠地将儿子骂了一通。

失望、气愤的老滕对儿子说:

“你考不上名牌大学,我给你考一个看看。

”经过一年的努力,2006年老滕报考了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

考试的科目有专业知识、政治、外语。

老滕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2006级清华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班27名学生中的一员。

老滕拿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报到时,发现班上的同学都在30岁左右,就连他的老师也只有46岁。

【真相】5月9日上午,新民网记者首先致电清华大学求证。

相关部门答复说,清华大学的院系设置中并未设置“艺术学院”,而与之相关的只有“美术学院”。

于是,记者又向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求证。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务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6年没有招收一名60多岁的硕士研究生。

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刊播媒体】环球网【发表时间】2008年5月8日【作者】未具名【“新闻”】据新加坡媒体报道,近日,国家游泳队在例行体检中,晶晶被检查出有孕,水上运动中心有关领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最后本着以人为本,尊重运动员的自身选择,同意晶晶离队。

据有关接近该消息的人士称:

晶晶正在办理离队手续。

新加坡媒体驻香港的记者曾在香港碰到香港奥委会主席霍震霆,问有关晶晶怀孕事宜,霍笑而不答言他,最后说了一句:

“我们尊重孩子们的选择。

”当(新加坡媒体)记者赶赴国家跳水集训中心时,就上述两人的事采访有关领导,领导都避而不答言他,推到新闻办。

赶到新闻办,新闻办以不知情为由拒绝回答。

据一和记者私交甚笃的好友告密,这次在风头浪尖的跳水队决定对该消息封锁。

【真相】中新网5月9日电:

北京奥运开幕在即,身为国家跳水队主力的郭晶晶一直忙于训练。

此间有外电报道称,郭晶晶在游泳队的例行体检中,被查出“怀有身孕”。

该消息称,水上运动中心已经同意郭晶晶离队,更有消息人士透露,郭晶晶正在办理离队手续。

记者今天就此事向国家体育总局游泳运动管理中心求证,游泳中心表示,对于此种传闻根本不会予以理会。

其实,早在2005年2月,在不少网络论坛上就出现了一条题为“晶晶怀孕了,正在办理离队手续”的新闻,其具体内容如下:

新加坡九报独家报道:

近日,国家游泳队在例行体检中,晶晶被检查出有孕,水上运动中心有关领导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最后本着以人为本,尊重运动员的自身选择,同意晶晶离队将这篇新闻与今年5月的报道对照一下,不难发现,后者不过是将前者照抄了一遍,只是将其从网络论坛搬到了网络新闻之中。

至于新加坡是否真的存在九报(旧报的谐音?

)、“记者高笑”是否是“搞笑”的谐音,目前还不得而知。

但可以确认的是,这条当时已经被证明是假新闻的报道,结果又在3年之后死灰复燃,并且掀起了更大的波澜。

2.受传者方面的原因

(1)对“宣传”的反感人们通常认为是为了宣传者的利益而不是被宣传者的利益。

既然宣传的目的就是要对受传者实行控制,当然就很难公正和客观。

基于这样的认识,人们就从心底里对宣传产生了反感,因为每个人都喜欢按照自己的独立意志行事,都不愿意受到别人的操纵和控制,都要追求自己利益的满足。

因此如果信息传播被受传者认定是在进行宣传时,就会由对宣传的反感而滋生出对信息传播的逆反心理。

(2)习惯与经验受传者已有的经验和习惯,已形成的观念是人们认识事物时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参考框架,成为人们评价真假、善恶、是非的标准之一,也是人们思维过程中的一种内在尺度。

受传者在接受所传播的信息内容时,总是要拿它同自己的参考框架或内在尺度进行比较对照,如果信息内容同他的内在标准相抵触,或者虽不抵触但令他怀疑,这时受传者就会对信息内容产生逆反心理,不假思索地予以抵制。

3.逆反心理的防止与消除

(1)淡化宣传,让事实说话淡化宣传,并不是主张不要宣传,而是强调要讲究宣传的艺术,要让事实本身站出来说话,以理服人。

(2)增强信息传播的真实性(3)增强信息传播的可信性传播者要想提高信息内容的可信性,一方面要注意树立并提高自己的权威形象,另一方面要尽量运用权威的信息来源,如引用有关方面专家的意见和判断,就比传播者自己作为门外汉而大发宏论更加可信。

第二节意志品质与受传行为,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据此来支配和调节行动以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的体现,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人的意志是在劳动的过程中和语言交际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们的意志行动是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必将在不断追求真理中丰富、提高和前进,逐渐提高其意志力水平,并在社会实践的各个领域起作用。

二.意志的作用意志的重要性一方面体现在它对外部动作的有效组织和调节,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对人的内部心理状态的有效组织和调节。

在对外部动作的组织和调节方面,意志既推动人去克服一切困难从事实现预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也制止所有那些不符合预定目的的行动,即意志对行为起着发动和抑制两种功能,这两方面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

在对内部心理状态的组织和调节方面,意志可以使人排除一切外部干扰,集中注意于当前的任务;也可以克制各种消极情绪的不利影响,通过有效组织和调节自身的认识过程和情绪状态去实现预定的目的。

三意志与认识、情绪情感的关系1.与认识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产生的前提;另一方面,意志对认识过程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任何目的的确定都是源于人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对自身需要的认识、以及对客观现实与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人对于实现目的的手段的确定同样是源于人对于各种行动手段的认识。

在认识活动中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此必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如迫使自己集中注意力以克服各种内外干扰、绞尽脑汁地回忆相关的知识或情景等、进行想象和思维以求解决问题等),认识活动才不会半途而废,才可能有深入而持久的认识过程。

在20世纪60年代末赛利格曼(Seligman)等人发现狗在连续多次遭受电击而无法躲避后,即使处于可躲避的电击情况下也不躲避。

海若托(Hiroto,1975)等人的研究则发现人同样如此。

他们把被试大学生分为两组,使其在强烈的噪音条件下进行作业,其中A组可以设法躲避噪音干扰,而B组则根本无法躲避噪音的干扰。

后来,当两组被试都处于可躲避的强噪音条件下作业时,B组被试很少试图躲避噪音,他们在明显的有害刺激前认输而不做任何努力。

这似乎证明了人对自己以往行为结果的认识将会制约其意志行为的表现。

2.与情绪情感的关系意志和情绪情感也有着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

一方面,情绪可以促进或妨碍意志行动;另一方面,人的意志又能够调节和控制情绪情感,以理智来驾驭情感,使情绪情感服从理智的要求。

各种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如积极的心境、爱国主义情感、社会责任感等会支持和推动人们朝着预定目的积极努力,成为意志行动的巨大助推力;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如消极的心境、高度的应激状态和畏难情绪等将会成为意志行动的内部困难,动摇和销蚀人的意志力,妨碍意志行动的贯彻,不利于目的的实现。

当人们因为困难或其他原因而产生消极情绪时,通过意志的组织和调节功能,可以自主志行动,使之服从于理智的要求。

事实上,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代表着人的心理活动的不同侧面,它们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三者相互渗透、交织在一起,单独的、孤立的某一种心理过程是不可能存在的。

只是为了分析研究的需要,才对统一的心理过程从不同侧面进行分析。

四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

(1)动机斗争人的意志行动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如果同时起作用的各个动机是彼此对立的,或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