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基础》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51897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9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统计基础》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基础》答案.docx

《《统计基础》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基础》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计基础》答案.docx

《统计基础》答案

项目一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B2.A3.AB4.A5.AE

6.B7.D8.ABCE9.BDE10.AE

二、名词解释

1.大量观察法

答:

大量观察法就是对所要研究的社会经济现象事物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进行观察,以反映总体数量的特征。

2.统计分组法

答:

统计分组法是指根据统计目的和统计对象的特点把统计对象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然后分别进行统计。

3.综合指标法

答:

综合指标法是指利用各项指标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进行描述、研究和分析的方法。

常见的指标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标。

三、简答题

1.简述统计对象的特点。

答:

统计对象通常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大量数据以及数据间的关系,包括社会经济现象的规模、水平、结构、比例关系、差别程度、普遍程度、发展速度、平均规模和水平、平均发展速度等。

总的来说,统计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1)数量性

统计对象具有数量性表现在统计对象可为三种类别,分别是数量多少、数量间的关系、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和规律性。

例如,我们研究一定时期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就要统计一定范围该时期的“社会商品零售额”和“相应的人口数”,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由此判断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

这里,统计“社会商品零售额”和“相应的人口数”即统计数量多少,“比较两者之间的关系”即研究数量间的关系,“判断人们的物质消费水平”即研究质与量互变的界限和规律性。

(2)总体性

统计对象的总体性是由社会经济现象的特点和统计学研究的目的来决定的。

社会经济现象错综复杂,个别现象所处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不同,其会表现出明显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也就难以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本质和规律。

所以,只有以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为研究对象,即以构成总体的全部或足够多的单位作为研究对象,才能消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从而达到揭示社会经济现象本质的目的。

当然,统计研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是从个体数量的认识开始的。

(3)具体性

统计对象的具体性是指统计数据都是在一定的地点、时间、条件下发生的。

例如,统计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时,需要考虑地区、时间、生产条件、科学技术水平、农村消费品价格等方面的差异,综合分析农民的生活水平是高还是低。

(4)社会性

统计学属于社会科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讲,统计学是通过对社会现象总体数量的调查,认识人类社会活动的条件、过程和结果,反映物质资料的占有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以及其他的社会关系。

因此,在统计中必须考虑社会角色。

例如,在研究劳动者收入时,要根据劳动者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劳动者分为经营者、管理者、技术员、工人、农民等,然后再分类统计不同类型劳动者的收入。

2.简述统计的过程。

答:

从具体的统计认识活动来看,统计工作主要由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四个环节组成。

(1)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指根据统计研究对象的性质和研究目的,对统计工作各个方面和各环节作作的通盘考虑和安排,其主要内容包括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计、统计分类和统计分组的设计、统计表的设计、统计资料搜集方法的设计、统计工作各个部门和各个阶段的协调与联系、统计力量的组织与安排等。

具体表现为各种标准、规定、制度、方案和办法的设计,如统计分类标准、目录、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报表制度、统计调查方案、普查办法、统计整理或汇总方案等的设计。

统计设计的目的是统一统计总体范围、统计指标的口径、计算方法、统计分类和分组的标准等,从而促进整个统计工作有序、协调地进行,以从根本上保证统计工作和统计资料的质量。

因此,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先导。

(2)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统计方案的要求,采用各种调查组织形式和调查方法,有计划地对所研究总体的各个单位进行观察和登记,从而准确、及时、系统、完整地搜集统计原始资料的过程,也就是数据采集的过程。

统计调查所搜集的资料是否客观、全面、系统、及时,直接影响到统计整理的好坏,关系到统计分析结论的正确性,并决定着整个统计工作的质量。

所以,统计调查是整个统计工作的基础。

(3)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统计目的对统计调查阶段所取得的原始资料进行审核、分组和汇总,将分散的、零星的反映个体特征的资料转化为反映各组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资料的过程,也就是整理数据和表达数据的过程。

(4)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指在统计调查和统计整理的基础上,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研究的现象总体进行全面、系统的数量分析,认识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进而向有关单位和部门提出建议,以及进行必要的分析和预测的过程。

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统计发挥咨询和监督职能的关键阶段。

3.简述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区别与联系。

答:

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

①标志是说明个体(个体)特征的,而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

②标志中的数量标志可以用数值表示,品质标志不能用数值表示;而所有的指标都是用数值表示的,不存在不能用数值表示的指标。

③标志中的数量标志不一定经过汇总,可以直接取得;而指标是由数量标志汇总得来的。

④标志一般不具备时间、地点等条件;而作为一个完整的统计指标,一定要有时间、地点、范围等条件。

(2)联系

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联系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统计指标的数值既可是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总和,也可是个体数的总和。

例如,A市民营企业的产值是由该市每家企业的产值汇总而来的,而该市的民营企业数则是由个体数汇总而来的。

第二,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变换关系。

由于研究目的的不同,当原来的总体变为个体时,相应的统计指标也就变成数量标志了(这时,指标名称变成数量标志名称,指标数值变成标志值);反之亦然。

例如,在研究A市某一民营企业时,该民营企业为总体,其产值为指标,每一个车间为个体,车间的产值为数量标志;而当研究A市民营企业时,该市所有的民营企业构成一个总体,该市的总产值为指标,上述企业则变成一个个体,其产值就变为数量标志了。

项目二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D2.C3.A4.B5.B6.CDE7.ABE

8.BCD9.ABC

二、名词解释

1.调查单位

答:

调查单位是指统计个体。

2.统计报表制度

答:

统计报表制度是按照一定的表式和要求,自上而下的统一布置,自下而上的提供统计资料的一种定期的调查方式。

3.重点调查

答:

重点调查就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所进行的调查,要求这部分重点单位的标志值在所研究的标志总量中占有绝大比重,能够反映整个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4.典型调查

答:

典型调查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任务,在对所研究现象的总体进行初步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取若干具有典型意义的或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

三、简答题

1.简述统计调查的分类。

答:

(1)按照调查范围分类

按照调查范围不同,统计调查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是指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单位都一一进行调查,取得全面的资料。

全面调查包括定期报表和普查。

非全面调查是指对构成调查对象的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取得基本资料、典型资料或样本资料,进而了解总体情况。

非全面调查包括重点调查、典型调查和抽样调查。

(2)按照调查时间是否固定分类

按调查时间是否固定,统计调查可分为定期调查和不定期调查。

定期调查是调查时间固定,有规律的调查。

定期调查包括定期报表、定期普查、定期抽样检查等。

一般统计报表、会计报表、人口普查、工业普查、经济普查、定期产品质量抽检等都属于定期调查。

不定期调查是临时组织的调查,调查时间无规律。

一般资源普查、重点调查、市场抽样调查、外部审计等都属于不定期调查。

(3)按照调查组织方式分类

定期报表是按照会计、统计、行业管理制度,定期每月、每季、每年编制报表,提供连续、完整的数据资料的方式。

在我国,定期报表是数据采集的基本形式,是社会经济分析主要的数据来源。

专门调查是为了特别需要,在定期报表之外,专门组织的数据采集方式。

专门调查包括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收集二手资料就是通过查阅报纸、刊物、档案、互联网等方式取得数据资料。

这种方式可节约大量的调查成本,因此应尽可能采用此方式。

2.统计调查方案包含哪些内容?

答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查目的、调查对象与调查单位、调查项目与调查表、调查方法、调查时间与期限、调查的组织与实施计划。

3.具体的调查方法包含哪些。

答:

调查方法主要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采访法、问卷法和查阅法。

(1)直接观察法

直接观察法是由调查人员亲自到现场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和计量以取得统计资料。

例如,了解农作物的收获量时,调查人员亲自参加收打和称量;了解工业企业的期末在制品数量时,调查人员当场进行观察和计数。

直接观察法可以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但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较长的时间。

(2)报表法

报表法是通过报表采集数据的方法,如通过会计、统计、行业报表采集数据。

这种方法取得的数据比较全面、系统。

(3)采访法

采访法是通过对被调查者的访问,取得数据资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对个人的调查,如人口普查、消费者调查、家庭收支调查等。

(4)问卷法

问卷法是向调查对象发出书面问卷,由被调查者填写后再收回的一种调查方法。

这种调查方法成本低、地域广、应答时间充足,但回收率较低,常用于消费者调查、客户意见调查、民意测验等。

(5)查阅法

查阅法是通过查阅报刊、年鉴、互联网等收集数据资料的方法。

这种方法用于收集二手资料,利用他人或政府已取得的现成资料,特点是比较经济,常用语市场调研、市场预测、经营决策等。

项目三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A2.B3.C4.A5.C6.B7.A8.BCD

二、名词解释

1.统计整理

答:

统计整理是指根据统计目的,对统计调查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地分类和汇总,使其系统化。

2.统计分组

答:

统计分组是指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志将统计总体区分为若干部分或若干组。

3.统计数列

答:

统计数列是指统计分组后获得的反映总体中所有单位在各组间的分布状态和分布特征的数列。

4.统计表

答:

统计表是显示统计资料的表格。

三、简答题

1.简述统计整理的步骤。

答:

统计整理的步骤包括设计整理方案、审核原始资料、统计分组与汇总、审核汇总资料、编制统计图表和进行统计资料汇编。

2.简述审核原始资料的方法。

答:

审核方法主要包括验算、对比和复盘。

(1)验算是指运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和相关原始资料之间的逻辑关系,对原始资料进行验算,以验证原始资料是否客观、可靠。

(2)对比是指将存在逻辑关系的各项原始资料,以确认客观、可靠的原始资料为依据,进行对比,验证相关原始资料是否客观、可靠。

(3)复盘是指对存在疑点且无法采用“验算”和“对比”证实的原始资料,重新进行调查。

3.简述统计分组的方法。

答:

统计分组的关键在于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选择分组标志的方法主要包括根据统计研究目的选择分组标志;选择最能反映总体本质特征的标志;考虑现象发展的历史条件或经济条件选择分组标志。

划分各组的界限分两种情况,按品质标志分组时,名称和人们的看法可作为组限。

和按数量标志分组时,应当先确定总体在已选定标志下有多少种性质不同的组成部分,然后再确定各组成部分的数量界限,使各组的数量界限能够区分不同组之间性质上的差异。

4.简述统计数列的种类和编制方法。

答:

根据分组标志不同,统计数列可分为品质数列和变量数列。

(1)将原始资料按数值大小依次排列。

(2)确定组数(k)和组距(h)。

(3)确定组限的表示方法

项目四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ABCD2.B3.A4.A5.ACD6.AC7.ACD

二、名词解释

1.比率分析法

答:

比率分析是通过计算相关数据之间的比率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2.关系比率分析

答:

关系比率分析是指计算两个不同类绝对数之间的比率,然后根据两者之间的比率关系来分析效益、效率、能力、发展水平等问题。

3.增减比率分析

答:

增减比率分析又称为动态分析,是指计算数据值后期比前期的增减比率,说明现象在时间上的发展方向和变化程度。

4.比较比率分析

答:

比较比率分析是通过计算实际数值与对比值(计划数、预算数、标准值、参照值)的比率,说明计划、预算的完成程度或实际值与标准值、参照值之间比例关系。

三、简答题

1.简述结构比率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答:

结构比率分析主要用于分析总体内部结构、资源利用率、事物普及程度、产品质量等。

2.简述关系比率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答:

,关系比率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经济效益、经营能力、经济实力强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3.简述增减比率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答:

,增减比率分析用于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速度和趋势,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反映生产成果、财富、规模等的增长速度,如产值、收入、利润、资产、人数等的增长速度;二是反映消耗、成本的减少或下降速度,如产值材料单耗、产品能源消耗、劳动消耗、产品成本等的降低幅度。

4.简述比较比率分析的方法及应用。

答:

,比较比率分析主要用于分析生产计划、预算(标准)的完成程度,确定折合系数,以及用于不同地区、单位的比较。

四、任务操作题

项目五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A2.B3.B4.D5.D6.AB7.ABCD

二、名词解释

1.静态平均数

答:

静态平均数就是在同一时间上不同个体或不同条件下的数据值的一般水平,是横向平均。

2.主观加权平均数

答:

主观加权平均数的最大特点是需要分析者根据经验认定主观权数,即按照主观认为的重要程度,对各项数据值设定大小不等的权数。

3.中位数

答:

将被研究总体的各单位数值按大小顺序排列,处于中点位置的那个数值就是中位数。

三、简答题

1.静态平均数的作用包括哪些?

答:

(1)代表总体的一般水平

由于总体中各个个体数值的大小是有差异的,其平均值就是它们一般水平的代表值,可以作为对总体水平判断和评价的依据。

(2)用于不同条件下的对比

由于绝对数在不同条件下没有可比性,所以在不同总体比较水平高低时,就需要用平均数来比较。

例如,要比较不同企业之间员工的工资水平,由于各企业员工人数不同,工资总额就不具可比性,只有用平均工资才能比较工资水平的高低。

(3)作为制订管理定额的重要依据

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条件下,合理地制订劳动定额、材料消耗等额、产品成本定额等,有利于减少消耗,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这些定额一般都是以实际的平均水平为基础,再结合先进的水平制订出来的。

2.如何确定众数?

答:

(1)由未分组资料和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

由未分组资料和单项式数列确定众数很简单,就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和单位数最多那一组的数值。

(2)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

由组距式数列确定众数时,先确定众数所在组,然后根据公式计算确定。

众数的计算公式为:

式中,Mo——众数;

L——众数所在组的下限;

——众数所在组单位数与前一组单位数之差;

——众数所在组单位数与后一组单位数之差;

d——众数所在组的组距。

3.位置平均数的作用包括哪些?

答:

(1)作为数值平均数的近似替代值

在对某种社会经济现象不可能或没有必要全面收集总体各单位的数值时,可用众数或中位数近似替代其数值平均数,作为总体数值一般水平的代表。

如农贸市场商品平均价格,可以用交易量最大的商贩的价格或多数商贩的价格代表平均价格。

由于数值平均数、众数、中位数三者通常在没有极端值的情况下很接近,所以在要求不很严格、只需大体估计总体平均数时,可采用位置平均数。

(2)在出现极端值时代表总体一般水平

数值平均数虽然精确,但却受极端值的影响较大,有时会失真,不能很好地代表总体一般水平。

位置平均数以多数数值或中间值代表总体一般水平,不受总体极端值的影响,在总体出现极端值时,位置平均数优于数值平均数。

四、任务操作题

1.某公司工程技术人员按月工资分组资料如下表所示。

月工资(元)

工程技术人员(人)

2400~2600

5

2600~2800

10

2800~3000

24

3000~3200

32

3200~3400

9

3400~3600

5

3600~3800

3

合计

88

要求:

为研究工程技术人员待遇水平,计算平均工资和工资的中位数、众数,并加以比较。

=2998.86

=3031.25

2.某企业从不同地区购进3批材料,由于各地运费不同,单价也有差异,具体资料如下表所示,试着计算该企业购进这种资料的平均单价。

产地

单价(元/kg)

购进量(kg)

金额(元)

甲地

9.5

4000

38000

乙地

10

4000

40000

丙地

11

2000

22000

合计

10000

100000

平均单价

项目六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A2.D3.B4.A5.D6.AD

二、名词解释

1.差异分析

答:

差异分析就是研究不同个体或不同条件下的数值差异大小。

2.极差

答:

极差也称全距,是总体数据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用以说明数据值变动范围的大小。

3.平均差

答:

平均差是各数据值与其平均数离差绝对数的平均数,又称平均离差。

4.标准差

答:

标准差是各数据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的平方根。

三、简答题

1.简述差异分析的作用。

答:

(1)衡量平均数的代表性

用平均数来代表某种现象的一般水平时,存在代表性高低的问题。

一般来说,某一总体内部的差异越小,其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大;反之,起平均数的代表性就越小。

因此,在研究平均数的代表性时,差异分析就显得非常重要。

差异分析与平均分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

(2)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均衡性、稳定性

差异分析可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均衡性、稳定性。

一般来说,总体内部的差异越小,事物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就越好;反之,事物的稳定性和均衡就越差。

因此,运用差异分析可以考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生产的稳定性、个人收入水平的均衡性等。

(3)衡量经济风险的大小

风险就是收益的不稳定性,如果收益差异大,说明收益不稳定,也就是风险大;反之,说明收益稳定,风险小。

在经营管理中,差异分析常用来分析投资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各种风险问题。

2.简述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及特点。

答:

在根据原始资料计算时,采用简单平均法。

计算方法为:

在数据经过分组后,形成分布数列,就应采取加权平均法,其计算方法为:

标准差与平均差一样,考虑到总体所有数据值的差异,虽然它计算比较复杂,但它能准确反映差异情况。

标准差采取平方的方法消除离差负数的出现,避免离差之和等于0,符合数理统计的要求。

标准差的实际应用最广,是测定数据值差异程度最重要的指标。

3.简述标准离差率的计算方法及特点。

答:

标准离差率是标准差与其平均数的比率,也称标准差系数或离散系数。

通常用

表示,计算方法为:

标准离差率是相对数,可用于任何条件下的差异比较和研究,所以它是最主要的差异分析指标。

四、任务操作题

1.某工厂有两个车间,各有7名工人,每人日产零件数如下:

一车间:

2040607080100120

二车间:

67686970717273

要求:

计算两个车间工人平均日产量、极差、平均差、标准差、标准离差率,并比较哪个车间工人劳动效率差异大?

一车间:

极差=120-20=100

平均差

=25.7

标准差

=31.6

标准离差率

=45.1%

二车间:

极差=73-67=6

平均差

=1.7

标准差

=5.29

标准离差率

=7.56%

2.甲、乙两单位人数及月工资资料如下表所示。

月工资(元)

甲单位人数(人)

乙单位人数(人)

1400以下

4

2

1400~1600

25

8

1600~1800

84

30

1800~2000

126

42

2000以上

28

18

合计

267

100

要求:

(1)计算比较甲、乙两单位哪个单位工资水平高。

(2)分析说明哪个单位职工工资水平较均衡。

甲单位:

平均差

=143.9

标准差

=164.6

标准离差率

=9.09%

乙单位:

平均差

=153.6

标准差

=185.95

标准离差率

=10.15%

项目七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B2.D3.B4.D5.A6.BCD

二、名词解释

1.动态对比分析

答:

动态对比分析是通过对比前后不同时间点上的数据值来研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

2.动态平均分析

答:

动态平均分析是通过前后不同时间上平均数据值的对比研究,分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情况。

3.长期趋势分析与预测

答:

长期趋势分析与预测是指分析若干年的发展趋势,并对本来年份进行预测。

4.季节变化趋势分析与预测

答:

季节变化趋势分析与预测是指分析年内各月或各季经济活动的变化趋势规律,并对月、季经济数据进行预测。

三、简答题

1.绝对数的序时平均数如何计算?

答:

1.时期数的序时平均数计算

2.时点数的序时平均数计算

(1)计算连续时点资料的序时平均数

①逐日变动时点资料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在这种情况下,序时平均数用基本公式计算即可。

②分段变动时点资料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序时平均数

(2)间断时点资料的序时平均数计算

①间隔相等的时点资料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②间隔不等的时点资料序时平均数的计算。

2.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序时平均数如何计算?

答:

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不同于绝对数的序时平均数计算,它不能根据自身来计算,而是要用产生它的分子分母两个绝对数的序时平均数来计算。

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序时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为:

用c代表相对数或平均数,用a代表其子项数据,用b来代表其母项数据,则相对数和平均数可表示为:

其序时平均数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3.季节比率分析的步骤包括哪些?

答:

①计算历年同月平均数,消除不同年份偶然因素影响。

同月平均数

历年同月平均数代表了年内各月的正常销售量水平。

②计算历年同月平均数的12个月总平均数,代表正常年内各月平均值。

同月平均数

③计算季节比率,即各月同月平均数与年内各月总平均数之间的比率。

某月季节比率

季节比率反映了各月销售量与全年月平均销售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如1月销售量为全年月平均销售量的37.93%;6月销售量为全年月平均销售量的280.96%,即接近3倍。

季节比率反映了季节变化的规律。

凡季节比率大于100%的月为旺季,它说明这些月的数值高于月平均值,凡季节比率小于100%的月为淡季,它说明这些月的数值低于月平均值。

季节比率也可以按季计算。

项目八

答案:

一、选择题(不定项选择)

1.D2.D3.CD

二、名词解释

1.连环替代法

答:

劳连环替代法是指根据各个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顺次用各因素的报告期值(或实际值)替代基期值(或计划值),据以测定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的方法。

2.差额分析法

答:

差额分析法是利用各个因素的比较值与基准值之间的差额来计算各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

三、简答题

1.运用因素分析法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

运用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