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5283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附答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检测题

(总分12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林壑(hè)潺潺(chán)波澜(lán)伛偻(qū)

B.谪守(zhé)汀兰(dīng)酿泉(niàng)毳衣(cuì)

C.霏霏(fēi)颓然(tuí)偕忘(xié)阴翳(yì)

D.楫摧(jí)淫雨(yín)雾凇(sōng)更定(gèng)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B.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玉盘珍羞直万钱

3.下列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醒能述以文者以其境过清

B.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或异二者之为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去国怀乡

4.下列句子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岳阳楼记》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写景象是为了抒发“览物之情”。

C.范仲淹,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下列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他能用最好的砚台,却也能用最坏的书房。

对于一个蛮荒之地,完成了科举的零突破,确实称得上是“破天荒”了。

海南人一直把苏东坡当成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

①当年,很多人听说苏东坡在海南授课,不远千里追到海南,跟随苏轼学习。

②在他离开海南不久,海南的姜唐佐就举乡贡,苏轼兴奋地题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

③时至今日,海南依然留存着东坡村、东坡井、东坡路、东坡帽,甚至还有东坡话。

A.①③②B.①②③

C.③②①D.③①②

7.名句默写。

(7分)

(1)闲来垂钓碧溪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

(2)______________,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来表达实现人生理想的坚定信念。

(5)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既有成功,也有失败。

在得失面前,我们应有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心态,始终积极向上。

8.综合性学习。

(8分)

学完第三单元后,班级准备组织开展一次读书专题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要求。

(1)请你给这次活动拟一个名字,以体现活动主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向活动组委会就怎样开展这次活动提两点建议。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某同学为“名人读书方法”主题演讲搜集的一组材料,不符合这一主题的两则是_____、_____。

(2分)

材料一 数学家华罗庚读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字一句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

材料二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学识渊博,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读透全书。

材料三 西汉时期的匡衡,年轻时非常喜欢读书,但因家里贫穷,点不起灯烛,见邻家灯烛明亮,匡衡便在墙上穿一个孔洞,在洞前映着光刻苦读书。

材料四 爱因斯坦读书时,分成三个步骤,他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逐页却不是逐字地掠读全书,在掠读全书后,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

材料五 范仲淹青年求学时期,过着人不能堪的苦读生活,五年间未曾脱衣而眠,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便以水沃面。

就这样他领悟了“五经”的主旨。

(4)请依照下面的读书名言,仿写一个句子。

(2分)

名言:

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

仿写:

一本书像,。

第二部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5分)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9.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______,后四句______,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2分)

10.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

“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

”请赏析尾联中“长精神”三字。

(3分)

(二)文言文阅读:

(12分)

(一)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二)(修)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复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

“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

”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

(节选自《宋史》)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

茂盛的样子

B.杂然而前陈者陈:

陈列,摆开

C.宴酣之乐酣:

酣睡

D.树林阴翳翳:

遮盖

12.把语段

(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语段

(一)中欧阳修虽被贬滁州,却能够与民同乐,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3分)

14.结合语段

(一)和语段

(二),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12分)

同执着前行

①漫漫人生路,我们会遇到各种考验、各种磨难,而获得成功和实现梦想需要我们的坚持,坚定梦想,同执着前行,照亮前方的路。

②同执着前行,照亮求学之路。

学习是一个持续坚持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学习需要坚持和耐心。

谢觉哉云:

“万事从来贵有恒。

”明初文学家宋濂为了学习知识,不顾路途的遥远,去百里之外的地方向前辈请教。

烈日挡不住他,风雨阻止不了他,斥责打骂也无法使他退却。

他心中只想着学习,执着于对知识的渴求,便感觉不到什么是苦什么是累。

漫漫求学路,宋濂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孜孜不倦,最终成为明代著名的大学士。

③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

凡成大器者,必有志。

只有心中有梦想,为了梦想执着前行,才会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巴尔扎克曾说:

“经历磨难,而仍旧坚持下去,才是奋斗者的本色。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继承父亲遗志:

“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他潜心修史,遭受宫刑之辱后也不改其志,忍辱负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翻阅着前人记载的史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将其整理成生动活泼的文字。

十三载春秋,桌上的灯花燃了又落,落了又燃,若没有他的执着坚持,怎会有《史记》两千余年经久不衰的传奇?

④然而,仍有许多人在经历磨难考验时不能够执着前行,荷兰画家梵·高,其在世时没有人理解他的作品、懂他的艺术。

在世人的冷眼嘲讽下,他没有执着投入艺术创作,而是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假若他能向着自己的艺术执着前行,他将会给世人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他放弃了执着,留给后人,也留给自已一个永远的遗憾。

⑤人生最遗憾的,莫过于轻易地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那么,这放弃与坚持之间,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我想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但我们应该看到在各个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无不是在求索路上不畏艰辛执着前行的勇士。

他们的成功告诉我们:

只有克服一切阻力,与执着同行,才能在前进的路上勇往直前,一路高歌。

⑥让我们沿着成功者的足迹前行,向成功的大门迈进!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文的中心论点。

(3分)

 

16.简要分析文章第③、④段的论证思路。

(3分)

17.下列选项中,不适合充当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3分)

A.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劝学》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C.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

——牛顿

D.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钱学森

18.成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你认为,除了“执着”,还有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

答出一点并阐述其对成功的重要意义。

(50字左右)(3分)

 

(四)阅读短文,回答下列小题。

(14分)

黑白苏州

①许多年以来,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

走进这座古城,仅仅是走马观花式地阅读,就发现苏州果然很老,枫桥、寒山寺、胥门……它们附丽的故事一个比一个古老;苏州果然很雅,小桥、流水、园林……其中散淡的韵致一处比一处风流。

岁月深处,苏州是一片家园厚土;折身之间,苏州是一抹秀色青青。

②然而,最触动我心灵的,却并不是这些早已为人稔熟的文化元素,而是这座古城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成片成片黑瓦白墙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

那几天,我往返于与之相邻的几座城市,惊奇地发现,一出苏州境域,就没有了这种黑白鲜明的城市色彩。

显然,“黑白”只属于苏州。

③黑白苏州!

这就是我行走中体味到的苏州本色。

不管岁月如何流转,世事如何变迁,苏州,撷取着城市历史与人文精粹,借助建筑和招牌,以“黑白”之文化创意,构筑出了风姿绰约的形象外观,令苏州的灵魂在黑白分明的时空中轻舞飞扬。

纵然历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这种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也丝毫没有淡化,抑或变形。

④其实,苏州给人的最初印象本是柔美的——吴侬软语、垂堤杨柳、丝绸苏绣、茶肆评弹……这个历史文化名城,2500年来承载了太多的春花秋月,孕育了太多的文采风流。

一代代美丽的苏州女儿家长成嫁人,小桥、流水旁的人家里,吴侬软语呢喃至今。

一代代倜傥风雅的苏州才子吟风写月,一展情怀——陆机、张旭、范仲淹、唐伯虎、金圣叹……哪一个不是用字或画或文在浇灌、养育苏州的柔美。

在每一个游人的眼里,苏州就是那柔柔的《茉莉花》民歌,就是那悠悠的寒山寺钟声……

⑤然而,苏州骨子里却是刚烈的。

这种刚烈最鲜明地体现在苏州人身上。

最好的事例是苏州开城祖伍子胥,他曾交代,自己死后要悬头城门,要眼睁睁看着复仇的越国军队踏入吴国。

相传,在越国军队走近城门时,伍子胥那双未合上的双眼竟然喷出血光,令越军不得不绕行别的城门入城。

后人赞曰: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

金圣叹,也是一位刚烈志士。

史载他奇才横溢,生性不羁。

大明亡灭,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杀,是为著名的苏州“哭庙案”。

明代,苏州织工大暴动更是威震朝野,“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这次暴动的声响长久回荡在历史的天空。

无疑,这些人物和事件,为苏州竖立起一座座历史丰碑,苏州大地耸立起一个个大写的“人”。

⑥在许多人心中,苏州的黑白仅仅是旧照片上的视觉色彩,仅仅是城市古老的简单诠释,他们全然不理会这座古城积淀深厚的文化内蕴,更不用心体验它于黑白色彩中坚守的文化骨骼有多沉重。

然而,你往枫桥去,你会发现枫桥乃至苏州的所有拱桥,无不是用棱角分明的石块在构筑圆拱;你往拙政园去,你会发现拙政园乃至苏州所有园林中的点睛之物——太湖石,无不是形丑而质硬;你往绣房去,你会发现每一块锦绣图案,无不是钢针彩线在穿梭;你往剑池去,你会发现刚性的剑与柔情的水竟协和如斯——一池清水深藏宝剑三千……

⑦柔美与刚烈,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不也正是对苏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内涵的另一种呈现吗?

⑧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①段写作者走进梦幻中的苏州古城,观赏它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感受它的古老与风雅,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B.作者认为,苏州拥有蔚为大观的黑白文化,黑瓦白墙的民居,黑底白字的招牌,优美的苏州园林都是黑白文化的元素。

C.文中写了苏州与周边几座城市的不同,写了苏州的表象与内在精神,鲜明地突出了经久不变的“苏州本色”。

D.作者借助对苏州建筑景观、历史事件、民俗风情的叙述描写,揭示了这座古城的文化内涵,寄寓了深沉的理性思考。

20.通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4分)

(1)请根据第⑤段的内容,概括段末所说的“大写的人”具有怎样的刚烈品格。

 

(2)文章以“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

”这句话作结,好在哪里?

 

21.从全文看,题目“黑白苏州”有哪些含义?

(3分)

 

22.读了本文,你体会到了苏州怎样的城市精神?

请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城市精神”的理解。

(4分)

 

第三部分

(50分)

23.请以“这里风景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

(2)字数600字以上;(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九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检测题

答案及解析

1.C

【解析】A.伛偻(yǔ);B.汀兰(tīng);D.更定(gēng)。

2.B

【解析】A.“具”通“俱”。

C.“属”通“嘱”。

D.“羞”通“馐”,“直”通“值”。

3.D

【解析】A.“以”的意思分别是“用/因为”;

B.“于”的意思分别是“在/从”;

C.“为”的意思分别是“心情/做,当”。

D.两个“去”的意思都是“离开”。

4.A

【解析】A.应是: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5.A

【解析】A错误,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6.B

【解析】考查对句子的排序能力。

B项①句的“当年”是排在开头的标志,故第一画线处应为①;根据“对于一个蛮横之地”,可以推断上句中出现了“海南”,再结合“确实称得上是‘破天荒’”,判断第二画线处应为②,③句写苏东坡对海南的影响,故第三画线处应为③。

7.忽复乘舟梦日边起舞弄清影人有悲欢离合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8.

(1)示例:

书香满校园、以书为伴、与经典同行(意对即可)

(2)示例:

进行一次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读课外书的情况;请书店到学校搞一次书展;请作家做一场“走进名著”的报告会;在学校举办“读书交流会”;举办“名著走向舞台”的话剧表演活动。

(写出两点即可)

(3)材料三、材料五。

4)示例:

一盏灯 指引我们走入别样绚丽的人生旅途

【解析】

(1)本题考查拟名的能力。

为某个活动拟名,所拟名称一定要与这个活动的主题相关,名称一定要简洁明了,易懂易记。

由题意可知,本次活动是一次全校性的读书活动,所以可拟名为:

书香进校园。

(2)本题考查提出建议的能力。

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明确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是什么,所提出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

据此可提出建议:

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向学生推荐阅读的书目;举行一次读书比赛活动。

(3)分析给出的材料可知,材料三和材料五表现的是读书的勤奋刻苦,未体现读书方法。

(4)解答仿写题,要细读被仿写句,从语意上,句式表达上,修辞运用上把握特点,然后仿写。

例句以书作喻,讲了读书的好处,据此可仿写为:

一本书像一盏灯,指引我们走入别样绚丽的人生旅途。

9.低沉愤懑高昂乐观

10.“长精神”即“振作精神”,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意对即可)

【解析】

9.考查对诗歌前后基调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是对自己过去凄凉抑郁的经历的回想伤怀,后四句是对现在情形以及未来的展望,重又拾起希望,前后形成鲜明对比。

所以一空可用“低沉愤懑”作答,二空可用“高昂乐观”作答。

10.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长(zhǎng)精神:

振作精神。

长:

增长,振作。

“长精神”三字表明作者态度,即不消极气馁,要抖擞精神,乐观豁达,积极进取,意志坚定,重新投入生活。

答此题,要理解好诗句或用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11.C

12.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而游人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3.围绕“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豁达乐观、恬然自适、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回答。

14.语段

(一)中,滁州百姓与欧阳修一起出游;语段

(二)中他宽松待民,简易做事,达到了“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的效果。

这些都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

【解析】

(二)译文参考:

(欧阳修)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

“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

”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

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只说政事,说文章只能用来修身养性,政事才是根本。

凡是欧阳修去做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

15.人生中,经历磨难、考验时,我们要执着坚持才能获得成功(或“实现梦想”)。

16.首先提出“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的观点,接着引用巴尔扎克的名言进行道理论证,然后从正面举了司马迁受宫刑仍执着坚持不改其志,终成《史记》的例子,从反面举了梵·高遇世人嘲讽时没有执着坚持,用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的事例,对比论证了观点。

17.B

18.示例:

理想。

理想是奋斗的原动力,是我们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它像一束灯光,指引我们前行;它像一面旗帜,引领我们奋进;它更像是前行途中的加油站,每当你累了、倦了、想要放弃了的时候,想到它就会觉得浑身充满力量。

没有理想就不能成就奋斗的人生!

【解析】

15.论点是议论文的核心、统帅。

中心论点一般出现在以下四个地方:

一是文章的标题就揭示中心论点;二是在文章的开头点明中心论点;三是在议论过程中提出中心论点;四是在层层深入论述的基础上,在文章的结尾的总结中推出中心论点。

结合本文看,文章题目是“同执着前行”,根据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强调的是我们遇到各种考验、各种磨难,需要我们的坚持,同执着前行,才能获得成功;据此概括,意思对即可。

16.要求学生仔细阅读③④段,从整体上把握。

结合一般议论文的论证思路: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连接性的词语。

这两段首先提出“同执着前行,照亮事业成功之路”的观点,接着采用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证,并举了梵高的反面事例进行论证,形成了对比论证。

17.要求学生结合本的观点和材料的观点分析,看是否一致。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坚持,同执着前行、具有恒心。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表现的中心含义是“积累”。

故B项不能作为论据。

18.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

答出决定成功的因素,如“理想”、“勤奋”、“方法”等,然后阐述重要意义。

如:

成功与勤奋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想获得成功就必须通过勤奋的努力,俗话说得好: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成功的路上无捷径,只有勤奋才是成功的源泉;“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要想获得成功,要想实现梦想,就得敢于吃苦,因为成功——从勤奋开始。

19.A

20.

(1)忠贞不屈(爱国忠君),不畏强权,敢于抗争。

(2分)

(2)①点明主旨、照应题目;②用反问,强调作者的观点并引发读者思考。

(2分)

21.①苏州的民居建筑、店铺招牌等色彩是黑白色。

②“黑白苏州”蕴含着苏州城独特的历史传承。

③“黑白苏州”蕴含着苏州的文化内涵,是苏州外在的柔美与内在的刚烈的和谐统一。

22.能谈出苏州的城市精神,如刚柔相济、坚守文化骨骼等;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语言通顺。

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项,与原文第1段前两句意思不符,“……古老与风雅便是我梦幻中的苏州。

走进这座古城……”,而非“作者走进梦幻中的苏州古城”,理解有误,故A项不正确。

20.

(1)本题考查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归纳能力。

在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认真研读第⑤段的内容,概括段中体现刚烈品格的人和事。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体现伍子胥的忠君爱国;“大明亡灭,普天之下,唯有金圣叹敢于发出呐喊,敢于放声痛哭,终以‘大不敬罪’而被杀”体现金圣叹的不畏强权;“‘柔婉的苏州人这次是提着脑袋、踏着血泊冲击’京城的腐败统治”体现苏州织工敢于抗争的品格。

据此概括作答。

(2)本题考查对文段作用的理解。

结尾的作用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来思考。

一般而言,内容上:

突出人物品质或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

结构上:

点题,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总结全文等。

就本题而言,从内容上讲,“黑白,难道不是苏州真正的魂灵吗”点明文章主旨;从结构上讲,照应标题;以反问句来表达肯定意,能够引发读者思考。

据此理解作答。

21.考查标题的含义。

就本题而言,应从标题的表面意义和深层内涵进行思考。

联系文中内容,“成片成片黑瓦白墙的民居,一匾一匾黑底白字的招牌”;“纵然历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这种黑白风格的城市色彩也丝毫没有淡化,抑或变形”;“柔美与刚烈,就这样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它们不也正是对苏州黑白色彩的精神内涵的另一种呈现吗?

”可从这些语句中概括总结要点进行作答。

22.

(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本题作答可结合文章的2、3段的内容,从苏州城市的历史与人文精粹角度;结合文章的4、5、6段的内容,从苏州城市的刚柔相济的角度进行分析作答。

(2)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以谈论主观感受为主,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23.【解析】

本题为半命题作文。

“这里”而不是“那里”。

“风景”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其内涵较为广泛,限制较少,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广阔的选材空间。

从文题的提示材料看,这个文题中的“风景”,既可以是自然界的风景,也可以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