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53301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docx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

黄旭华事迹观后感

第一篇:

XX感动中国人物黄旭华事迹

XX感动中国人物黄旭华事迹: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

人物简介:

黄旭华,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县玉湖镇新寮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曾任核动力潜艇总设计师,中国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所长。

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

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黄旭华,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之一,著名船舶专家、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

作为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开拓了我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

事迹材料:

结缘核潜艇

黄旭华原籍广东省揭阳市,1926年3月出生于广东海丰田墘镇。

在家乡读过初中后,为了进入有名的省立高中,年少的他步行数十公里跋山涉水去广东梅县再辗转广西桂林中学求学。

从小生长在海边的他,战乱中见到日军的舰艇炮击沿海城市,他就暗下决心,要为振兴祖国造船事业作出贡献。

就为了这个目标,他在考取上海交通大学的时候选择了船舶制造专业。

从此,黄旭华与船舶、舰艇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9年,黄旭华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系毕业。

青年时代的黄旭华怀有满腔的爱国热情,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奉献一生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

然而,他从来没想到自己的名字会和核潜艇连在一起。

1958年,聂荣臻元帅向中央请求研制导弹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

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船舶制造专业的黄旭华被选中参加研制。

1959年,前苏联领袖赫鲁晓夫访华,我国领导人希望前苏联帮助中国发展核潜艇。

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前苏联有,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

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蓝色巨鲸”出海

1958年国家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之后,当时年仅32岁的黄旭华便与一批科研人员告别家人,隐姓埋名来到偏僻的半岛上,开始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

在当时中国这样一个舰船制造基础薄弱的国度,进行这项尖端复杂的国防科研是很困难的。

当时困难之大,今天难以想象:

没有特厚钢材的加工设备,甚至连核潜艇专用的特殊高强度钢板的研制工作也没有开始;艇上成千上万的零件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涉及全国24个省市的XX多家工厂和科研单位,工程复杂,牵涉面广,难度可想而知;尤其关键的是当时我们的核工业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而国外可借鉴的资料和发表的论文真假难辨,每查阅一份资料都要求用“第三只眼”去认真分析、反复试验。

1962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但仍保留部分技术骨干继续关键技术的研究。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给研制工作吹来了东风,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

谁能想到,在研究工作开始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

核潜艇是啥模样,大家都没见过。

研究探索过程中,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对“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

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

他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

常规潜艇因大部分时间可水面航行而大多采用适应水面航行的常规线型,而核潜艇大部分时间在水下航行,为了尽量(请收藏本站:

)减少水对潜艇的阻力,必须采用水滴型体。

为了掌握水滴型体水下和水面航行的操纵性,美国采取了分三步走的办法。

我们是不是要跟在人家后面亦步亦趋呢?

黄旭华带领设计人员一头扎进综合性实验室,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在解决我国核潜艇建造以及如何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20世纪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黄旭华和其他研究人员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我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靠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这“三件法宝”,工程终于取得了巨大进展。

没有计算机,黄旭华及其团队就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几万个数据,解决了核潜艇的操纵性问题,核潜艇外形设计三步并作一步,成功研制出了水滴型。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

最后,这些难点又被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

技术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从1965年~1970年,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的“蓝色巨鲸”下海试航!

中国成为继美国、前苏联、英国、法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74年8月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1年,我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1988年,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

人民海军也由此成为一支战略性军种。

首位亲自下水深潜的总设计师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深度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这一年黄旭华已经62岁。

内行人都明白,这是一次重要的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

几百米在地面上再平常不过,但在水下这可是核潜艇下潜的极限深度,具有很大的危险性。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中还未接近极限深度300米时出事了,核潜艇和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

世界上曾有10多艘核潜艇在进行试验或航行时沉没了。

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

这艘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核潜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的大关吗?

黄旭华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

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在指挥艇上坐镇指挥就可以了,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

50米、100米……当到达设计深度时,核潜艇的艇壳每平方厘米要承受几十公斤的压力,巨大的水压使艇身多处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在水下几百米深处听起来真有点令人毛骨悚然。

黄旭华镇定自若,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直至最后胜利。

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

黄旭华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由于严格的保密制度,长期以来黄旭华不能向亲友透露自己是干什么的,也由于研制工作实在太紧张,从1958年~1986年,他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双亲。

30年来,他的8个兄弟姐妹不知道他在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这个儿子在干什么,母亲从60来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30年,别梦依稀。

面对亲人、面对事业,黄旭华隐姓埋名30载,默默无闻、寂然无名。

正是这些无私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院士曾两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

如今年过八旬的他虽已退下一线,但仍在为国防武器装备的现代化建设孜孜不倦、献智献策。

主要成就

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处理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获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

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我国第一代核替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86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

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1958年,聂荣臻元帅以战略家的勇气向中央请求搞核潜艇,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

核潜艇研制马上进入准备状态,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黄旭华说,“船”和“艇”沾边儿,组织上则看中了他宽阔前额下面潜藏的智慧。

1959年,赫鲁晓夫访华,中国提出希望苏联帮助,但赫鲁晓夫认为,中国人造不了核潜艇,只要苏联有了,大家建立联合舰队就可以了。

赫鲁晓夫的傲慢,令毛泽东发出巨人的怒吼: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从那时起,黄旭华的人生就牢牢地和核潜艇拴在了一起。

核潜艇,被称为集海底核电站、海底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谁能想到中国的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

当时,只有黄旭华等少数人搞过几年苏式仿制潜艇,潜艇和核潜艇有着根本区别,核潜艇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

他们弄来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

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

可不要小看这个形状,它对于在阻力很大的海水里航行的潜艇来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黄旭华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

为了确定水滴线型的可行性,他和同志们在实验室里不知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

试验,没有试验风洞和大型水池,没有厚钢板加工设备,关键的是中国还没有陆上核电站。

1963年这项工程不得不暂时下马。

1965年,二、六机部党组建议恢复研制工作,中央很快批复同意重新上马。

黄旭华十分清楚,研制核潜艇,美国走了三步,原苏联走了五步。

中国怎么搞?

照美式苏式,稳妥,但时间拖不起。

一步到位,时间短,但风险太大。

可是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走别人的老路不可呢?

就象战斗中不能走侦察兵走过的老路而要走侦察兵画给你最近的线路那样,黄旭华选择了“太多风险”的路——三步并作一步——一步到位。

这是一条看似平坦却步履艰辛的路。

当时,国外资料真假难分,虚实难辨。

某外刊资料称:

为保证导弹发射落点精度,美国打算在艇上装一个65吨重的大陀螺,以稳定其航行状态。

但这么大的物体中国不能生产,设计组反复论证分析试验数据,表明没它也行。

但专家争论激烈,人家比我们先进都用,我们不用,发射时潜艇翻了谁敢负责?

打不中目标谁敢负责?

黄旭华想:

我们是独立研究,不是抄袭,有什么必要跟在人家屁股后边跑?

既然试验可以不装,就应该相信自己的试验——不装,黄旭华拍板定案。

后来得知,其实美国压根就没有装,黄旭华总算没上当。

这之后,科技人员又围绕着新式潜艇的15个难题展开了攻坚战。

最后,这些难点又综合为七大技术关键。

这些攻坚战打得十分漂亮,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了中国的核潜艇,新婚不久,黄旭华告别妻子只身来到风暴经常光顾的试验基地。

后来他干脆把家也搬到了荒凉的小岛。

历尽艰辛,中国的核潜艇终于搞出来了。

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1974年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

1981年中国第一艘导弹核潜艇顺利下水。

中国,成为继美、苏(今俄)、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初,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

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

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至今无法知道失败原因。

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中国核潜艇研制史上的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

包括有关专家都似有疑虑,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

黄旭华也明白:

越是危险的试验,越需要沉着冷静,越需要精神集中。

他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

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

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地n向……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一向默默支撑着家庭重担的妻子竟放声大哭。

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

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在人们难以想象的困难条件下,用智慧,用一种无坚不摧的爱国精神,书写出了壮丽的核潜艇诗篇。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黄旭华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第二篇:

学习黄旭华院士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黄旭华院士事迹心得体会

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掀起了学习黄旭华院士的高潮,恰逢前段时间,我看了《凤凰网》对黄旭华的专访节目。

对黄旭华院士的了解更深了一层,感受也更深刻了。

黄旭华,1926年3月12日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红海湾区田墘镇,祖籍广东省揭阳县新寮村(客家人),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

开拓了中国核潜艇的研制领域,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要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牢牢抓住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振兴。

而这一切都要依靠教育,没有优质的教育,科技创新等于纸上谈兵。

今天,我们向黄旭华同志学习,就是学习他报效祖国、无私奉献的崇高品格,学习他敢为人先、锐意创新、求真务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生命不息、学而不倦的学习精神;学习他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志向与民族的振兴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中华民族崛起而努力奋斗的伟大情怀;学习他团结协作、甘为人梯的博大胸怀,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立足岗位,创先争优,为全面振兴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三篇:

向黄旭华院士学习活动心得

向黄旭华院士学习活动心得

4月25日,我市举办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之父、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黄旭华专题报告会,黄旭华始终对党忠诚、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淡泊名利,执着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事迹和高尚品格深深感动着我市干群。

黄旭华院士立足本职岗位,艰苦奋斗,成为我国核潜艇之父,他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30年隐姓埋名,身先士卒,默默坚守,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追求和道德情操。

黄旭华的感人事迹不仅是汕尾人的骄傲,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更应立足本职,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深入践行群众路线,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市的教育创强,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学习黄旭华院士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培养下一代,培养出各行各业杰出人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

并教育学生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使自己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总之,我们要以黄旭华院士为榜样,对照先进找差距,着力查找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努力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岗位,开拓进取,勇往直前,团结奋斗,积极凝聚推动汕尾教育事业发展的正能量。

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为汕尾振兴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小学

***

XX年5月15日

第四篇:

观看黄旭华院士后有感

观看黄旭华院士后有感

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XX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

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为了造出我们自己的核潜艇,他30年隐姓埋名在荒岛工作,无法和家人联系,堪称一部国防版的“潜伏”。

他生在广东,却早已定居武汉,是中船重工集团公司719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昨天晚上,“感动中国”XX年度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已经88岁高龄的黄旭华院士入选。

他的家人感叹,虽说这个荣誉不关名声和任何财富,但它告诉我们,国家对这一代科技工作者并未忘记。

“潜伏”30年没有回过老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这一年开始,由于工作性质需要高度保密,黄旭华开始减少了和家人朋友的1

联系,整整30年没有回过广东老家。

不多的家信中也只能告诉父母自己在北京工作,但工作单位、地址和具体内容一个字不能透露。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

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

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的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在做深潜试验时,艇上的100多人,下去了就再也没上来。

中国进行这项最危险的试验时,身为总设计师的黄旭华却亲自下水,这在世界核潜艇研制中从未有过。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

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

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无法在父母身边尽孝,为他们养老送终,可能是黄旭华院士一生的遗憾。

黄旭华的父亲于20世纪70年代去世,当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的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大家都会对他有所埋怨:

“不知道在做什么,忙得连娘老子都不要了!

1988年,已经两鬓斑白、62岁的黄旭华终于回到了广东老家,母亲这时已经93岁。

当时,有媒体报道了黄旭华的事迹,老人终于知道了自己这个30年不知踪迹的三儿子是在进行一项惊天动地的大事业。

她把所有的子女都叫到身边,叮嘱他们:

“你们要理解你们的三哥,不要再埋怨他。

”听到这句话,黄旭华的眼泪立刻流了下来,母亲的理解也让他释然了许多。

1995年老人临终前,黄旭华从北京赶回广东老家,仅仅两三个小时后,老人就离世了。

直到现在,早已儿孙绕膝的黄旭华院士跟晚辈谈起自己的父母,仍然感到心痛和遗憾。

年近90仍每天坚持上班

虽然已经是88岁的高龄,但黄旭华院士的身体仍然很不错。

他除了有轻微的高血糖外,在每年的医院体检中,医生都对他的身体状态表示满意。

据了解,这要归功于他多年来坚持打太极拳的习惯,黄院士每天都会练习40多分钟的陈氏太极拳,空闲时喜欢养花。

他现在每天还坚持上半天的班。

一位知情人透露,日常生活中,院士一家经常有很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

院士擅长扬琴、二胡和小提琴等多种乐器,夫人年轻时很喜欢苏联歌曲,现在演唱苏联民歌更是驾轻就熟,大女儿也很喜欢演奏小提琴,家里两把小提琴都是院士的珍藏,一把自己留着,一把送给了大女儿。

只要不出差,平时过节时,家里都会聚上不少人,举行一个小型的家庭音乐会。

院士和子女伴奏,夫人演唱,很有气氛。

XX-05-152

第五篇:

XX感动中国人物1: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XX感动中国人物1: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1)

XX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

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

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

毛泽东听后发誓: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

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

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

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XX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

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

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