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53558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X 页数:91 大小:110.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91页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91页
亲,该文档总共9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9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docx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高中高三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

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

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

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先上。

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

“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诸葛恪、羊衜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权甚器之,谓祎曰: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还,迁为郎中,亮北驻汉中,请祎为参军。

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

亮卒,祎为后军师。

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

琬自汉中还涪,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

敏曰:

“向聊观试君耳!

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

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

十一年,出驻汉中。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咨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循在坐。

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候。

(选自《三国志•蜀书》)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B.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C.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D. 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舍人,随侍身边的亲近属官的通称,战国及秦初王公贵族都有舍人。

B. 践位,文中指后主刘禅承继皇位。

与“践位”意思相近的还有“履至尊”“君临天下”等词语。

C. 建兴,后主刘禅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刺史,官职,汉初指出刺各地检核问事的官员;汉武帝时每部置刺史一人;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祎出生于江夏鄳地,小时候父亲死了,靠族父伯仁拉扯成人。

后来,刘璋召见费祎,伯仁就将他带人蜀地。

B. 费祎与董允一同乘坐简陋的车子前往许靖儿子的墓地。

董允脸上露出难以乘坐的神色,而费祎“从前请先上”,始终无怨言,神态泰然自若。

C. 魏延与杨仪反目成仇,每次一见面都争论不休。

费祎对他们直言劝说,晓以利害,让两人都发挥了各自的职能作用。

D. 费祎退魏军后封侯,主持国事政绩名望堪比蒋琬,即使在地方任职,朝廷重要的事情也要先征求他的意见请他决断,深受后主信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权甚器之,谓祎曰:

“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

②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

【答案】

(1)C

(2)C

(3)A

(4)①孙权很器重费祎,对他说:

“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重臣),恐怕不能多次来(常来)我们东吴了。

”②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军前往抵御。

【解析】【分析】

(1)“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意思是“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

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

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

“群僚”是“逢迎”的主语,是说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故“群僚”应放在下一句,排除A项;“初从南归”的主语是“亮”,所以“亮”应放在下一句,即“亮以初从南归”,且如断成“亮初从南”,则句中缺少谓语,句子结构不完整,排除BD两项。

故选C。

(2)C项,“年号是我国从秦初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错误,年号是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的,不是秦初。

故选C。

(3)A项,“刘璋召见费祎”错误,从文中来看,“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可见应是“刘璋派使者迎候伯仁,伯仁就把费祎带到蜀地求学”。

故选A。

(4)该题第一句中,“器”,器重;“之”,代词,代费祎;“股肱”,名词做动词,成为辅佐的重臣;“数”,多次;“君天下淑德”,判断句。

第二句中,“次”,驻扎;“于”,在;“假”,授予;“节”,符节;“御”,抵御。

故答案为:

⑴C;⑵C;⑶A;

⑷①孙权很器重费祎,对他说:

“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重臣),恐怕不能多次来(常来)我们东吴了。

”②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军前往抵御。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县人。

幼时父亲死了,依靠堂父费伯仁生活。

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

刘璋派人迎接费伯仁入蜀,伯仁就把费祎也带到蜀地求学。

正遇上先主刘备定都蜀地,费祎于是留在了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名气相当。

这时许靖的儿子死了,董允和费祎打算一同去参加许子葬礼。

董允向父亲董和说要一辆车子,董和便给他们派了一辆从后面开门的鹿车,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费祎却抢先登上去。

等到达安葬地,诸葛亮等显贵人物都到了场,他们的车辆装饰很漂亮,董允下车后表现出很不好意思的神色,而费祎却泰然自若。

驾车的人返回后,董和向他询问此行的情况,知道了两人的表现,就对董允说:

“我常常疑心自己还没有分辨出你和费文伟的高下,从今以后,我清楚了。

   先主立刘禅为太子,任费祎和董允为舍人,又升为庶子。

后主刘禅继位后,他们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处迎接。

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祎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祎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祎另眼相看。

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祎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

诸葛恪、羊衜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祎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始终不能使他服输。

孙权十分器重费祎,对他说:

“您是天下有美德的人,一定能成为蜀国辅佐帝王的得力大臣,恐怕不能多次来我们东吴了。

”费祎回蜀后,升为郎中。

诸葛亮北驻汉中时,请费祎任参军。

建兴八年,费祎转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

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举刀比划着要杀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

费祎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祎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

诸葛亮去世后,费祎任后军师。

不久,代替蒋琬任尚书令。

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祎升为大将军,总领尚书职务。

   延熙七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祎符节,他率领士兵前去抵御。

光禄大夫来敏到费祎处告别,请他一起下盘棋。

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而费祎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

来敏说:

“我来这里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

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

”费祎到了兴势山,敌人就撤退了,费祎被封为成乡侯。

后来,蒋琬一再推让益州的职务,费祎便又兼任益州刺史。

费祎报效蜀国所立的功名,大致与蒋琬并列。

延熙十一年,费祎出驻汉中。

从蒋琬到费祎,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执行,他们受到的尊崇信任就像这样。

延熙十六年的岁首大会,魏国降将郭循也在座。

费祎畅饮沉醉,被郭循亲手持刀所害,赠谥号为“敬侯”。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奕字纯臣。

第进士。

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

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

“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帝悦。

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

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

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

“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

”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

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

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

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

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

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

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

奕言: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

迁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

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

内侍总领内藏,予夺专己,视户部如僚属。

奕白宰相曰:

“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即自劾不称职。

诏徙奕工部。

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

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

“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

”靓获免。

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B.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C.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D. 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

B. 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长官为大理寺卿。

C. 秩指年终考评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 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

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 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

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 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

阳武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伏罪。

D. 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

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朝廷最终取消屯田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②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答案】

(1)C

(2)D

(3)D

(4)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

②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解析】【分析】

(1)句中“诸夏本”的意思是“国家的表率”,不要断开;“非情”的意思是“禁止任情”,不要断开。

故选C。

(2)D项,应该是祭天为封,祭地为禅。

故选D。

(3)D项,朝廷派出的使者并未阻拦虞奕上疏,只是他们调查后都不敢对此直言。

虞奕亲自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才下令取消屯田。

故选D。

(4)此题注意,退:

退下后;行:

出发;以时:

按时;则,假如,连词;耕桑:

农耕桑种;计:

考虑;易:

换;侵:

侵占;其:

这,代词。

故答案为:

⑴C;⑵D;⑶D;

⑷①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

②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的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虞奕字纯臣。

进士及第。

崇宁时期,为河北西路常平提举,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调往河北东路。

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日期,回答道:

“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全部荒废。

”皇帝很高兴。

不久西部出现盗贼,他又调任提点刑狱。

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逐条呈上策略,请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

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行,宰相同意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全部降服了盗贼。

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官:

“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预郊祠的事情,可以吗?

”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

阳武有个平民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的儿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羞成怒地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

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员又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涉案的人员都伏罪了。

自何承矩首创在边地设立池沟,国境有了定界。

宦官主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据实处理。

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

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

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能够凭实证判罪,后来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

虞奕进言说:

“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师是国家的表率,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

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报。

”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

迁任光禄卿、户部侍郎。

睦州出现叛乱,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

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

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

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予取予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如僚属。

虞奕禀告宰相:

“考虑到臣下没有才能,应当离开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守。

”就自我弹劾不称职。

诏命把虞奕调任工部。

袭庆太守张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宫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

当权的人不高兴,准备治罪王靓,虞奕说:

“王靓忧民爱君,理所当然应当奖励,为什么要对他治罪呢?

”王靓获得免罪。

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问题。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

人曰:

“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

”孔子曰:

“有是言也。

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

”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

“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

盍致地焉?

”黎鉏曰:

“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遗鲁君。

陈女乐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

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将受,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往观终日,怠于政事。

子路曰:

“夫子可以行矣。

”孔子曰:

“鲁今且郊,如致膰乎大夫,则吾犹可以止。

”桓子卒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

孔子遂行,宿乎屯。

而师己送。

曰:

“夫子则非罪。

”孔子曰:

“吾歌可夫?

”歌曰:

“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

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

”师已反,桓子曰:

“孔子亦何言?

”师己以实告。

桓子喟然叹曰:

“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孔子遂适卫,主于子路妻兄颜浊邹家。

卫灵公问孔子:

“居鲁得禄几何?

”对曰:

“奉六万。

”卫人亦致粟六万。

居顷之,或谮孔子于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

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乃去。

   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策指之曰:

“昔吾入此,由彼缺也。

”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五日。

颜渊后,子曰:

“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

“子在,回何敢死!

”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

孔子曰: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如予何!

”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1)下列加下划线“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皆予之以归 ②维以卒岁 ③师己以实告 ④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⑤以策指之曰 ⑥吾以汝为死矣

A. ①④/②③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④/②⑤/③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2)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粥羔豚者弗饰贾/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             

B. 四方之客至乎邑者/文不在兹乎

C. 皆予之以归/请先尝沮之                                      

D. 齐人闻而惧/沮之而不可则致地

(3)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盍致地焉/孔子恐获罪焉                                      

B. 乃语鲁君为周道游/居十月,乃去

C. 沮之而不可则致地/霸则吾地近焉                        

D. 桓子慨然叹曰/然后得去

(4)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 孔子亦何言                       B. 居鲁得禄几何                       C. 回何敢死                       D. 匡人如予何

(5)下列加下划线词语“于”的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怠于政事②又不致膰俎于大夫 ③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④孔子使从者为武子臣于卫 ⑤男女行者别于涂 ⑥或谮孔子于卫灵公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⑥/③④/⑤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

(1)B

(2)C

(3)D

(4)C

(5)C

【解析】【分析】

(1)①句中“以”是连词,来;②句中“以”是连词,来;③句中“以”是介词,把; ④句中“以”是介词,由于; ⑤句中“以”是介词,用;⑥动词,认为。

故选B。

(2)A项中第一个“者”是代词,的人;第二个“者”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无义。

B项中第一个“乎”是介词,到;第二个“乎”助词,吗。

C项“之”均为代词,第三人称。

D项中第一个“而”是连词,就;第一个“而”是连词,如果。

故选C。

(3)A项“焉”均为兼词,“于之”“于此”。

B项“乃”均为副词,才。

C项“则”均为连词,如果,那么。

D项中第一个“然”是助词,……样子;第二个“然”是代词,这样。

故选D。

(4)C项中“何”是副词,怎么;其余为代词。

故选C。

(5)①中“于”是介词,在……方面;②中“于”是介词,给;③中“于”是介词,对于;④中“于”是介词,到;⑤中“于”是介词,在;⑥中“于”是介词,向。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B;⑵C;⑶D;⑷C;⑸C;

【点评】

(1)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2)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由于任何一个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虚词的具体义项。

(5)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一词多义的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在于积累,尤其是常见虚词的用法要多积累。

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参考译文】

   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丞相职务,脸上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门人说:

“听说君子大祸临头不恐惧,大福来到不喜形于色。

”孔子说:

“有这个话。

但不是还说‘乐在身居高位而礼贤下士’吗?

”于是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