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5706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9 大小:6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9页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9页
亲,该文档总共10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docx

南京市历史中考考点整理

2014年南京市历史中考指导书宣讲提纲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农耕文明)

课题

知识点

基本要求

识记

理解

应用

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已经会使用天然火。

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

河姆渡遗址:

距今约七千年,浙江余姚,长江流域,河姆渡人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住着干栏式的房子。

半坡遗址:

距今约五六千年,陕西西安,黄河流域,他们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能制造色彩鲜艳的彩陶。

第3课

华夏之祖

炎帝、黄帝的传说

距今约四五千年,黄帝和炎帝是黄河流域部落首领。

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至今海外华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

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21年)

第4课

夏、商、西周的兴亡

夏朝、商朝、西周三代的更替

约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建立者禹,都城阳城;约公元前1600年商朝建立,建立者汤,盘庚时迁都殷;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建立者周武王,都城镐京;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天子作战。

作用:

西周通过分封,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第5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青铜工艺的成就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出现青铜器。

夏朝时青铜器种类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特点:

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与商周同期的成都平原盛行的青铜文化是“三星堆”文化。

第6课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争霸(争霸

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齐桓公(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晋文公、楚庄王等。

战国七雄(兼并

战国时期,形成了齐、楚、燕、秦、赵、魏、韩七雄并立的局面,史称战国七雄。

(识图)

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都江堰

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建的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商鞅变法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变法。

内容: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奖励耕战。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

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

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理解:

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果,既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封建经济和确立封建统治的需要,又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确立。

对战国时期的社会转折起到促进(催化)作用,商鞅变法的目的和效果达到高度统一。

所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改革或者变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一)

甲骨文

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老子

春秋晚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学说记录在《道德经》里。

主要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

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孔子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大思想家、教育家。

政治思想: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教育思想(成就):

①兴办私学,广收门徒;②教学方法:

注意“因材施教”;③学习方法:

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要“温故而知新”。

《论语》是由其弟子整理,记载孔子言论编成一书;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西汉),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极大。

第9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

(二)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仁政)、荀子;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兼爱、非攻);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无为而治);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改革、法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兵家学派代表人物孙武(春秋)、孙膑(战国)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秦始皇和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秦朝巩固统治的措施

措施:

政治上:

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皇位世袭、皇权独揽、皇帝独尊);在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

统一货币,使用圆形方孔铜钱;统一度、量、衡;

文化上:

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思想上:

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以外,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

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

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军事上:

北筑长城:

为了抵御匈奴,派大将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

这就是“万里长城”。

开发南疆:

统一了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历史作用:

这些措施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秦始皇的历史作用

积极作用:

①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顺应历史潮流,结束了诸侯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②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积极措施:

政治上:

他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皇帝决断;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经济上:

统一货币、度量衡等,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化上:

统一文字,对我国以后文化发展和维护国家的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军事上:

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兴修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

对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后世产生积极深远影响。

消极作用:

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

①滥用民力,繁重的徭役负担。

②秦朝赋税负担沉重;③制定严刑峻法;④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秦始皇没有能处理好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实行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

但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秦始皇是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

第11课

“伐无道,

诛暴秦”

秦朝的暴政和灭亡

秦的暴政表现:

繁重的徭役(每年服役的人数不下三百万),赋税沉重(农民收获的三分之二要上缴国家),刑法残酷,秦二世统治更加残暴。

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安徽大泽乡起义。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西汉的建立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刘邦就是汉高祖。

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文景之治

西汉文景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原因:

吸取秦亡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提倡节俭,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

汉武帝的大一统

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推恩令)

思想文化上:

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作用:

这些措施的实施,西汉王朝实现了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

政治和思想上的大一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

东汉的建立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

盛世局面:

光武中兴

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作用:

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第14课

匈奴的兴

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卫青、霍去病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

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作用:

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两派张骞出使西域。

作用:

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地区和西域地区经济文化的联系。

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作用:

沟通了中西交通,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贸易、友谊、和平、文明之路

评价汉武帝

政治上:

接受主父偃建议,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汉武帝还找借口,一次削去半数的侯国。

作用:

解决了王国问题,削除了地方诸侯对中央的威胁,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经济上:

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作用:

抑制了大商人牟取暴利,大大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实现了经济上的大一统。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匈奴,使匈奴受到沉重打击,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西迁。

作用:

解除了北方边疆的边患,使国家的统一、安定得到了巩固,实现了军事上的大一统。

思想文化上:

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不学习其他各家学说。

作用:

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民族关系上:

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作用:

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密切了中原和西域的经济文化的联系。

对外关系上:

丝绸之路的开通。

作用:

沟通了东西方交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的大一统使我国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统一、稳定和巩固。

第16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一)

造纸术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西汉早期用麻做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渔网做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华佗、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

东汉华佗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他还编了一套医学体操“五禽戏”。

东汉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兴起

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佛教文化对我国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兴起于东汉时期,创始人之一为张陵。

道教对我国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第17课

昌盛的秦汉文化

(二)

司马迁和《史记》

西汉汉武帝时,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编写出《史记》。

它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秦始皇兵马俑

陕西西安临潼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雕塑艺术水平很高,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明珠。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年——589年)

第18课

三国鼎立

赤壁之战

208年,曹操和孙权、刘备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对峙。

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号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220年

曹丕

洛阳

汉(史称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

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266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国,统一全国。

316年匈奴人灭西晋。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420年,刘裕灭东晋,建立宋,随后被齐、梁、陈先后取代。

这4个王朝总称为南朝。

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又被北齐、北周取代。

这5个王朝统称为北朝。

东魏——北齐

十六国—北魏

西晋—西魏——北周

东晋——宋——齐——梁——陈

江南的开发

时间:

六朝时期(东吴、东晋、宋、齐、梁、陈),江南地区逐步得到开发。

原因:

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优越条件;②从东汉末年开始起,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

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⑤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大片的荒地被开垦。

影响:

对我国古代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使我国经济格局中心开始发生变化,使经济南北差距缩小,趋向平衡。

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内容:

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的姓氏,把皇族由拓跋氏改姓元;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

⑥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

⑦迁都洛阳

作用: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适应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和要求,改革的完成又加速和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第21、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

祖冲之和圆周率

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七位数,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书法艺术

东汉末年,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草书和行书也逐渐流行。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

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他被后人尊为“书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隋的建立和统一

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灭南朝陈,统一全国

大运河

605年起,隋炀帝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大运河以洛阳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作用: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唐太宗和“贞观之治”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他是唐高祖。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政治上,吸取隋亡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弊政;

经济上,“轻徭薄赋”,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

文化上,发展科举,大大扩充国学规模,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拨;

民族关系上,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打败东突厥,在今新疆地区设立管辖西域的安西都护府;

对外关系上,采取了比较开明的政策,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

唐太宗统治时期,唐朝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贞观之治”唐太宗采取的措施使唐朝经济得到更快的发展,国力逐步加强;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呈现出和睦、开明、开放的景象;使我国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得到巩固。

唐太宗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的杰出君主。

第3课

“开元盛世”

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叫“开元”,这一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史称“开元盛世”。

标志着唐朝进入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全盛时期。

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任用贤才;重视地方吏治;崇尚节俭;重视农业生产。

安史之乱

唐玄宗统治后期,不理政事,任用奸臣,朝政混乱,导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历史上把这一事件成为“安史之乱”,唐朝从此日趋衰落。

(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

隋唐科举制度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拨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进士科,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规模,重视人才培养和选拨;

武则天:

开始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

把诗赋作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明朝:

八股取士;清朝:

1905年废除)

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第5课

“和同为一家”

文成公主入藏

7世纪前期,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第6课

对外友好往来

玄奘西行、鉴真东渡——(说明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唐太宗贞观年间,高僧玄奘从长安前往天竺,学习佛法。

后携带大量佛经回国并翻译,还写成《大唐西域记》。

该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唐玄宗时,高僧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才成功,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作用:

密切了唐朝和日本、印度等国的文化交流。

表明唐朝对外交往的开明、开放政策。

第7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一)

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盛唐的李白被称为“诗仙”,代表作:

《早发白帝城》、《蜀道难》。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被称为“诗圣”。

其诗被后人称为“诗史”,代表作:

“三吏”、“三别”。

中唐的白居易,代表作:

《秦中吟》、《新乐府》

第8课:

辉煌的隋唐文化

(二)

颜真卿、柳公权的书法

唐朝颜真卿创立“颜体”,是王羲之后我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大书法家,《颜氏家庙碑》。

唐朝柳公权自成“柳体”,《玄秘塔碑》。

后人把颜体和柳体并称为“颜筋柳骨”。

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

907年——1368年)

第9课

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

国号

民族

时间

建立者

国都

契丹国(辽)

契丹族

10世纪初

阿保机

上京

宋(北宋)

汉族

960年

赵匡胤

东京(今开封)

大夏(西夏)

党项族

11世纪前期

元昊

兴庆

女真族

12世纪初期

阿骨打

会宁

宋(南宋)

汉族

1127年

赵构

临安(今杭州

岳飞抗金

南宋初期,金军几次南下。

岳飞是南宋抗金名将,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

农业:

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苏湖熟,天下足”;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

手工业:

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南宋);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

浙江哥窑冰裂纹瓷器、北宋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瓷都;造船业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

商业:

最大都市为开封(东京)和杭州(临安);海外贸易超过前代:

中国商船远达非洲东海岸;广州、泉州等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北宋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东南地区。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第11课

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

宋代都市生活

衣:

各级官员服色有严格规定,百姓只穿黑白两色衣服。

劳动者多穿小袖狭身的短衣。

妇女开始缠足。

食:

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时南方人吃鱼多。

住:

百姓住房多为低矮茅屋,贵族宅第宏丽,前堂后寝,两侧有耳房和偏院。

行:

多用牛车,也有驴车。

达官贵人出门乘轿,士大夫一般骑驴、骡。

东京城内娱乐兼营商业场所,称“瓦子”。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

除夕夜,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宋代的都市生活反映宋代商业的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召开蒙古贵族大会,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

元朝的建立和统一

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1276年元军占领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统一全国。

宣政院管辖西藏

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

元朝的民族融合

表现:

许多汉族人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

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差别。

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同汉、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作用:

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特点:

在前代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在更广的范围内,更高的程度上的融合,从而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推进到一个更高的程度。

第13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

活字印刷术

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约四百年。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大大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指南针和火药

战国时期,已能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

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并开始用于航海;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还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作用:

指南针的发明,促进了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后来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包括新航路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提供了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

唐朝末年开始用于军事;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

作用:

为欧洲近代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义提供了条件。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是中国被誉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第14课

灿烂的宋元文化

(二)

司马光和《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这部书按年代顺序,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古代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苏轼、李清照和辛弃疾

北宋苏轼扩展了词的内容,成为豪放派的代表(气势豪迈、雄健奔放),

代表作: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成为婉约派的代表(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自然)。

南宋辛弃疾,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