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066085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7.6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汉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Word下载.docx

2、技术路线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

二、思考武汉 4

(一)“九省通衢”的武汉 4

(二)“东方芝加哥”的武汉 5

(三)“中部崛起”中的武汉 6

(四)三镇的“分”与“合” 7

(五)圈层结构抑或轴向结构 8

(六)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10

(七)产业发展靠外力还是练内功 11

(八)“百湖之市”的远虑与近忧 12

(九)城市魅力被什么掩盖了 13

三、城市定位 14

(一)腹地 14

1、武汉的直接腹地 14

2、武汉的竞争腹地 16

3、武汉腹地的拓展方向 17

4、武汉城市腹地研究结论 18

(二)职能 18

(三)性质 19

四、提升综合竞争力——面向世界的武汉成“弓”战略 21

(一)战略依据 21

1、武汉宏观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急待改变 21

2、武汉的区位优势犹在,需要转化为经济优势 21

3、武汉在我国城市体系和经济格局中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23

(二)战略内涵 24

1、做实都市区 24

2、借力于南北 25

3、发力于西部 25

4、目标在东方 25

(三)战略措施 25

1、建立我国东中区(或长江流域)的区域协调平台 25

2、加快打通以武汉为中点的沿江铁路、公路干线 26

3、抓住机遇,建设武汉航空枢纽港 26

4、建设武汉航运中心,上中下游合作重振黄金水道 27

5、完善武汉和周边城市的交通联系,做强紧密腹地 27

五、空间拓展与重构——“两轴三城、多核放射”的空间优化战略 28

(一)战略依据 28

1、城市空间扩张由轴向拉伸为主向圈层拓展为主转变 28

2、防洪安全是影响城市空间拓展和空间布局的首要因素 28

3、城市长期沿长江和汉水-武珞路发展,形成了两条发展主轴 29

4、环形+放射的城市路网加剧了城市轴向与圈层相结合的扩展模式 29

5、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加速了城市向外围圈层的扩展 29

(二)战略内涵 29

1、强化“两轴” 30

2、完善“三城” 30

3、突出“多核” 30

4、“放射”发展 30

(三)战略措施 31

1、调整基本农田,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31

2、调整东西湖分蓄洪区的范围,拓展汉口的发展空间 31

3、保障生态安全,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2

4、东、西、南三个方向有较大的用地潜力,是城市未来的主要扩展方向 33

六、集散有序的人口城市化—“东联中引、精城强镇”战略 35

(一)战略依据 35

1、省际迁入人口主要来自周围省区,迁出人口主要流向三大经济核心区 35

2、人口分布变化的“异常”:

老城区人口在90年代转而上升 35

3、市域内部的人口增长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35

4、外来人口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不均衡现象 36

5、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重点镇在崛起 36

(二)战略内涵 37

1、“东联中引”——加强东部联系、扩大中部腹地,提高武汉的开放程度和影响力37

2、“精城”——缓解人口密集地区的居住压力,适当考虑人口分布的均衡问题 37

3、“强镇”——以点带面,使市域重点镇和区重点镇成为人口的有效接收地 37

(三)战略措施 38

1、加强与东部地区的联系,扩大对中西部省区的吸引力,促使武汉向国际化城市发展38

2、通过有效引导,促使老城区人口密度下降,降低居住压力 38

3、采取有力措施,促使城市由“近域扩散”走向“远域扩散” 38

4、在新一轮规划中,充分体现市域城镇发展的新格局,为未来城市化发展营造环境38

5、重视外来人口的空间集聚,将其纳入城市规划与管理的轨道 38

七、产业重构、辉煌再现——“知识育产业、品牌拓市场”战略 39

(一)战略依据 39

1、科教人才优势显著,但创新投入与产出不适应产业发展 39

2、知识密集型产业已有一定基础,但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偏重 39

3、有一些大型企业和品牌,但缺乏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品牌亮点 40

4、具备市场通达性优势,但国有企业主导地位制约了产业市场竞争力 40

5、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集聚有较好平台,但产业链短,产业配套成本较高 41



(二)战略内涵 41

1、创新驱动——创新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源泉 41

2、品牌带动——市场经济条件下,品牌是产品市场的保障 42

3、市场拉动——产业发展源于龙头企业的市场开拓力 42

4、双集推动——“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并举推动产业重构 42

5、三极分工、轴向拉伸——优化产业空间结构,促进产业集聚 42

(三)战略措施 43

1、积极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化和集群化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43

2、培植龙头企业和品牌,加强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 43

3、发挥区位优势,建设一批辐射华中地区或全国的专业大市场 43

4、双管齐下,促产业集聚,育产业集群 43

5、调整存量,优化增量,改善产业空间 43

八、强“筋骨”、疏“动脉”——“3+1”交通一体化战略 44

(一)战略依据 44

1、“环形+放射”路网结构并不完全适合武汉“两江分三城”的空间结构 44

2、过江交通压力太大且过于不平衡 44

3、轨道交通的开发思路有待完善 44

(二)战略内涵 45

1、因城制宜,分别构建三城内部快速交通系统 45

2、合3为1,加强三城间路网的联系 46

3、公交优先,轨道引导,轴向拓展 47

(三)战略措施 49

1、构筑分流线解决航大线问题 49

2、用创新思维解决TOD开发周期与政府任期内效用最大化不一致问题 50

九、生态格局与功能重建——“山、水、城融合”战略 52

(一)战略依据 52

1、扭转武汉市水生生态系统人为干扰严重的局面 52

2、弥补林地植被建设不足的缺陷 52

3、缓解城市扩张带来的区域性生态风险 53

(二)战略内涵 53

1、四翼连心、环楔套接——市域生态格局建设 53

2、两轴三心、多核成网——城区内部生态格局建设 54

(三)战略措施 55

1、活水、净水、秀水,重塑“百湖之市” 55

2、强化重点地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 55

3、完善道路水系林网,构筑城市森林网络系统 56

4、建设生态休闲空间,创造优美人居环境 56

十、城市个性与魅力塑造——“人文山水交响曲”战略 57

(一)战略依据 57

1、城市形象是提升城市综合影响力与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57

2、武汉丰富而零散的自然与人文资源有待系统整合 57

(二)战略内涵 58

1、以自然山水为载体,融合历史文化元素,强化城市主旋律 58

2、以老城为依托恢复历史文化与特色产业空间,谱写城市协奏曲 59

(三)战略措施 59

1、制定城市风貌政策,设立城市风貌保护敏感地带 59

2、通过系统整合、恢复历史文化空间,强化城市个性空间 59

3、打造有浓郁地方特色、便捷、舒适的城市门户空间 60

4、挖掘历史精髓,打造新型品牌,振兴特色产业 60

5、建立协管机制 61

十一、战略实施的制度创新与保障 62

1、建立发展战略实施的组织协调机制,做到组织上落实与保障 62

2、妥善进行城市经营 62

3、加强政府引导,积极推进人口城市化进程 62

4、通过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和公众参与,推动城市规划的有效实施 63

附图目录

图2-1 武汉铁路枢纽地位演化分析图 4

图2-2 我国主要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对比(2002) 5

图2-3 我国主要城市金融职能综合评价得分对比图(2002) 6

图2-4 芝加哥市就业结构(2001) 6

图2-5 中部地区五个中心城市职能强度的综合比较(2002) 7

图2-6 武汉区位分析图 7

图2-7 武汉的“一市三城、多极放射”结构 8

图2-8 武汉近代城市空间的演变图 9

图2-9 武汉现代城市扩展简图 9

图2-10 武汉2003年的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 10

图2-11 北京、杭州和武汉三城市老城区人口密度比较 11

图2-12 武汉市各圈层和各环带外来人口数量分布 11

图2-13 武汉市各圈层和各环带外来人口占市域外来人口的比重 11

图2-14 武汉市域湖泊营养状态评价图 13

图3-1 武汉直接腹地等级图 14

图3-2 武汉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联系强度分布图 15

图3-3 武汉外贸联系强度分布图 15

图3-4 进出口货物美元值分布图(按去向和来自地点) 15

图3-5 武汉竞争腹地示意图 17

图3-6 武汉铁路六小时和500公里距离圈 18

图3-7 武汉市城市职能演变图 19

图4-1 中国前40位城市的综合中心性指数(1997) 21

图4-2 武汉水路客运量地位的变化 21

图4-3 武汉与六个沿海城镇密集区 22

图4-4 中国经济重心转移轨迹 22

图4-5 中国一级城市经济区分布图 23

图4-6 中国二级城市经济区分布图 23

图4-7

武汉成“弓”战略示意图 24

图8-7

新小二环功能示意图 47

图4-8

构筑以武汉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 26

图8-8

武汉三城整体骨架路网图 47

图4-9

武汉支线航空网络示意图 27

图8-9

武汉市TOD模式轨道交通概念图 48

图5-1

武汉市空间结构演变图 28

图8-10

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衔接示意图 48

图5-2

武汉市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布局图 29

图8-11

TOD模式轨道交通线路功能图 49

图5-3

武汉市基本农田建议调整范围图 31

2000年武汉交通负荷图 50

图5-4

武汉市分蓄洪区范围调整图 32

图8-12

分流航大线交通示意图 50

图5-5

武汉市建设用地防洪安全格局图 32

图8-13

“SOD+常规公交”优先开发轨道线路示意图 51

图5-6

武汉市建设用地生态安全评价图 33

图9-1

武汉市域综合生态风险图 53

图5-7

武汉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图 33

图9-2

武汉市域生态格局建设 54

图5-8

武汉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图 34

图9-3

武汉主城区生态格局建设 55

图6-1

武汉市的人口迁移模式 35

图10-1

云南丽江古城 57

图6-2

武汉市外环带分街区人口变动的空间类型 36

图10-2

美国科罗拉多州﹒丹佛国际机场 57

图6-3

武汉市外环带分街区外来人口的空间分布 36

图10-3

巴黎上空 57

图6-4

武汉市域城镇空间布局规划示意图(2020年) 37

图10-4

荷兰传统手工制品——木鞋 57

图7-1

武汉市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百分比(2003) 39

图10-5

武昌黄鹤楼周边一瞥图(上)与汉口沿江一瞥图(下) 58

图7-2

武汉市轻重工业总产值比重(2003) 40

图10-6

珞珈山与武汉大学 58

图7-3

武汉市第三产业组成(2003) 40

图10-7

衰败的传统餐饮——老通城 58

图7-4

武汉市各产业的国有资本比重(2003) 41

图10-8

人文山水交响曲战略概念图 58

图7-5

武汉市重要产业的关联度 41

图10-10

城市风貌敏感地带保护与控制概念图 59

图7-6

武汉市产业发展战略 42

图10-11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系统整合概念图 60

图7-7

武汉市产业发展空间模式 42

图10-12

城市历史文化空间保护与控制概念图 60

图8-1

现状“环形+放射”路网示意图 44

图10-13

城市门户空间交通立体整治模式图 60

图8-2

“环环相套+放射”路网示意图 45

图11-1

武汉市“城中村”改造示意图 63

图8-3

汉口道路骨架示意图 45

图8-4

武昌道路骨架示意图 46

图8-5

汉阳道路骨架示意图 46

图8-6

新小二环结构示意图 47

引言

65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目的

地理上今天武汉所在的这片土地,无论在古代、近代还是现代,无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领域,在中国都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

武汉的历史无比辉煌。

现在,世界的变化突飞猛进,中国的变化日新月异,时代变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上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急剧增长的跨国投资推动了资源配置的重新组合。

世界经济正在经历新一轮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

中国也正好在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获益,发挥我国市场广阔、劳动力低廉的比较优势,大量吸收了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制造业转移,迅速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

东部沿海由于地理区位和其它方面的综合优势,经济率先得到较快发展。

以80年代的珠三角、90年代的长三角为代表,不断掀起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高潮。

它的总趋势应该是自南向北、自东向西依次推进的。

进入新世纪,加快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中南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的发展,呼声日趋强烈。

珠三角的规划和“泛珠三角”的协调正在大张旗鼓的进行中,国家发改委又已经启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个跨省区的区域规划试点,为“十一五”规划做前期准备。

针对所谓“中部塌陷”现象,中央采取了重要的区域协调发展措施。

在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以后,国家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又提出了支持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要求中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和发展步伐,加强现代农业和重要商品粮基地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有竞争力的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

在这样的背景下,武汉作为中部最重要的城市,不是等待国家的优惠政策,而是主动抓住机

遇、迎接挑战,在世纪之初组织大型的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为城市总体规划修订提供依据,为编制“十一五”计划及更长远的发展做准备。

我们作为其中一家研究单位,其宗旨是从不同尺度分析武汉市的发展条件,就武汉市的城市定位、产业发展、空间结构等重大战略问题,提出前瞻性、引导性和政策性的战略思考,供武汉市政府决策参考;

同时为下一阶段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供部分依据,最终达到提升城市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长远的综合竞争力,实现武汉市的重新“崛起”。

武汉市长李宪生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对着温家宝总理发出疑问:

“武汉在哪里?

”我们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由于客观上研究条件和主观上研究水平的限制,我们能不能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却并没有充分的把握。

(二)指导思想、技术路线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指导思想

(1)体现“科学发展观”思想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第一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党和政府对近些年来我国快速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深刻思考的结果,是对新时期发展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对清理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软硬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城市规划不同于土地与房地产开发,它是一种政府行为,关乎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公众的利益。

因此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对城市政府来说首先是要有“科学的政绩观”,对规划研究人员来说就是要实事求是,因城制宜,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一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而不是为城市片面“做大”、为拔高功能定位、为“圈地运动”、为“开发性破坏”而出谋划策,推波助澜。

(2)体现“城乡统筹发展”思想

1998年武汉市实行了撤县改区,成为我国第一个没有辖县、全部为区建制的城市。

武汉已经提前“做大”。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近城区(应该正名为“城区”和“近郊区”)与远城区(应

该正名为“远郊区”)的发展很不均衡,差距很大。

据统计,6个远城区的人口总量占武汉市总人口的46%,而GDP总量却不到全市的20%。

远城区非农产业落后,财政收入微薄,如黄陂和新洲的人均财政收入不到300元。

落后的经济水平导致了落后的基础设施和不相匹配的发展软环境,制约了近城区工业企业外迁扩散的空间选择,进而影响了城镇的发展。

因此,此次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把提高农村的直接城市化和间接城市化水平放在武汉市域发展的重要地位,在进一步

“做强”近城区的同时,着眼于加快远城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远城区的非农化程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加快远城区城镇的发展步伐并提高其发展质量。

只有整体“做强”,才能提高武汉的聚散能力,才能谈得上对武汉经济圈乃至中部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

(3)体现“精明增长”理念

“精明增长”(SmartGrowth),也有译成“理性发展”。

“精明增长”的初衷是建立一种政府指导城市开发的手段,使政府的财政支出对城市发展产生正面影响。

美国前克林顿政府认为:

“精明增长”是试图建设更为“可居住的环境”。

当时的副总统戈尔提出精明增长是“21世纪新的可居住议程(NewLivabilityAgendaforthe21stCentury)”。

2003年美国城市规划协会也以“精明增长”为主题,讨论解决城市无序蔓延问题。

“精明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通的,它强调城市发展过程中既要注重经济水平的提高,又要使环境得以保护和社区生活质量大大改善,使新区和旧区都有投资机会以及城市中每个人都能受益,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良性发展。

武汉是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空间结构复杂,经济活力有待提高,生态环境有待改善,需要大力彰现城市个性与魅力的城市。

体现“精明增长”理念是武汉发展战略规划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化。

(4)以问题研究为导向,寻找战略规划的突破和创新

就武汉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本身而言,我们采取以问题研究为导向的指导思想,从大家关注的焦点和影响武汉发展的关键因素入手,深入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多个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寻找突破和创新空间,然后凝练出战略思想和规划方案,真正为武汉在中部崛起,成为诸多高峰中的“最高峰”去谋划。

2、技术路线和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发展战略规划研究”的内涵是研究事关全局、事关未来、与内外环境相联系的总体谋略和行动计划。

从广义上来讲,它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历史、技术、环境等方方面面,但是作为武汉的一项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不可能包含所有这些内容,我们主要是针对城市所在区域的条件,研究城市的吸引范围、城市主要职能与性质、产业发展、城市用地的发展方向和空间结构、城市与区域重大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及人居环境等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们针对武汉市这项研究工作的重要性、挑战性和研究对象的复杂性,采用了立足全局、重点突破,先问题思考,再结构重组,最后凝练战略方案的总体技术路线。

具体研究步骤是:

制定研究方案→实地调查研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专题研究报告→充分讨论,综合集成→综合研究报告。

前已叙及,一个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不可能涵盖所有内容,解决所有问题,只能够重点突破,提出并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所以我们依据《武汉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立项招标文件中提出的大纲,针对武汉的实际情况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重点研究八个专题,思考九个重大问题,进而定位武汉,提出七个发展战略。

重点研究的八个专题是:

(1)武汉的城市职能和性质定位研究;

(2)武汉城市区位条件及吸引范围研究;

(3)武汉城市产业体系和产业空间发展模式研究(4)武汉人口与城市化研究;

(5)武汉交通运输地位和交通网络结构研究;

(6)武汉市生态保护与生态格局建设战略研究;

(7)武汉市城市特色和城市个性与魅力实施战略研究;

(8)武汉城市土地空间发展战略研究。

思考的九个问题是:

(1)“九省通衢”的武汉;

(2)“东方芝加哥”的武汉;

(3)“中部崛起”中的武汉;

(4)武汉三镇的“分”与“合”;

(5)圈层结构抑或轴向结构?

(6)人口的空间集聚与扩散;

(7)产业发展靠外力还是练内功?

(8)“百湖之市”的近忧与远虑;

(9)城市魅力被什么掩盖了?

提出的七个战略为:

(1)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面向世界的成“弓”战略;

(2)空间拓展与重构——“两轴三城、多核放射”的空间优化战略;

(3)集散有序的人口城市化—“东联中引、

精城强镇”战略;

(4)产业重构、辉煌再现——“知识育产业、品牌拓市场”战略;

(5)强“筋骨”、疏“动脉”——“3+1”的交通一体化战略;

(6)生态格局与功能重建——“山、水、城融合”战略;

(7)城市个性与魅力塑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