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428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docx

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

纽瑞德硫化氢,科研专用硫化氢气体

硫化氢简介:

硫化氢,无色气体,有恶臭和毒性。

密度1.539g/L。

相对密度1.1906(空气=1)。

熔点:

-82.9℃,沸点:

-61.8℃。

溶于水、乙醇、甘油。

溶于水生成氢硫酸(一种弱酸)。

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空气中容易燃烧。

能使银、铜等制品表面发黑。

与许多金属离子作用,生成不溶于水或酸的硫化物沉淀。

化学式:

H2S

式量:

34.076

国标编号:

21006

CAS号:

7783-06-4

EINECS号:

231-977-3

MDL号:

MFCD00011444

RTECS号:

MX1225000

BRN号:

3535004

PubChem号:

24888266

InChI:

InChI=1/H2S/h1H2

硫化氢-物化性质

物理性质

理化特性外观:

常温下为无色气体

气味:

有刺激性(臭鸡蛋)气味(注意:

在一定浓度下无气味)

嗅觉阈值:

0.00041ppm

燃点:

260℃

蒸汽压:

2026.5kPa/25.5℃

闪点:

<-50℃

爆炸极限:

4.3–46%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

溶于水(溶解比例1:

2.6)称为氢硫酸(硫化氢未跟水反应)电离常数:

K1=0.9×10-7,K₂=0.12×10-14。

密度:

相对空气密度1.19(空气密度设为1)。

稳定性:

不稳定,加热条件下发生可逆反应H2S=H2+S

危险标记:

2.1类易燃气体,2.3类毒性气体,有剧毒。

化学性质

不稳定性

  H2S=H2+S(加热)

酸性

  H2S水溶液叫氢硫酸,是一种二元弱酸。

  2NaOH+H2S=Na2S+2H2O

还原性

  H2S中S是-2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很容易被SO2,Cl2,O2等氧化。

氧化

可燃性

  在空气中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和水:

2H2S+3O2=2SO2+2H2O(火焰为蓝色)(条件是点燃).若空气不足或温度较低时则生成单质硫和水。

沉淀性

  硫化氢气体通常运用沉淀性被除去,一般的实验室中除去硫化氢气体,采用的方法是将硫化氢气体通入硫酸铜溶液中,形成不溶解于一般强酸(非氧化性酸)的硫化铜。

CuSO4+H2S=CuS↓+H2SO4

  注意:

硫化氢的硫是-2价,处于最低价没错。

但氢是+1价,能下降到0价,所以仍有氧化性。

  如:

2Na+H2S==Na2S+H2↑硫化氢亦有氧化性

硫化氢-计算化学数据

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

0.5

2、氢键供体数量:

1

3、氢键受体数量:

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

0

5、互变异构体数量: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TPSA):

1

7、重原子数量:

1

8、表面电荷:

0

9、复杂度:

0

10、同位素原子数量:

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

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

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

1

硫化氢-制备方法

简介

用硫化亚铁与稀硫酸反应即可制得硫化氢气体。

因硫化亚铁是不溶性固体,该反应不需加热,可以用类似于氢气制取时用的装置(如启普发生器)。

如用硫化钠与稀硫酸反应,则因硫化钠易溶于水反应过于激烈而无法控制。

因此不用。

原理

用非氧化性的强酸与弱酸盐(FeS)反应,可生成硫化氢(H2S溶于水即得弱酸氢硫酸):

FeS+H2SO4(稀)=FeSO4+H2S↑;

FeS+2HCl=FeCl2+H2S↑.

硫化氢能溶于水形成氢硫酸,因此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因硫化氢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瓶口向上的排空气集气法收集。

用品

启普发生器或简易气体发生装置、集气瓶、玻璃片、FeS、稀盐酸(或稀H2SO4)溶液、乙酸铅试纸。

操作

制取H2S可以使用启普发生器或制气体的简易装置。

把FeS放入启普发生器的球形体内,漏斗里注入稀HCl。

需用H2S时,打开导气管活塞,FeS与稀HCl接触产生H2S,停止用气时,只需关闭活塞反应既可停止。

用蘸有乙酸铅(或硝酸铅)溶液的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试验,如果试纸变黑则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了H2S气:

(CH3COO)2Pb+H2S=PbS↓+2CH3COOH;

Pb(NO3)2+H2S=PbS↓+2HNO3.

备注

1.所用硫化亚铁应是新购置的,若存放时间过久,FeS中Fe和S都会被氧化,从而影响实验效果。

2.放入气体发生器中的硫化亚铁要砸成蚕豆粒大小的块状。

3.不能用浓盐酸,因浓盐酸挥发出氯化氢,使硫化氢不纯。

4.不能用HNO3或浓H2SO4,因为它们都是氧化性酸,与FeS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不能生成硫化氢:

FeS+2H2SO4(浓)=FeSO4+SO2↑+S↓+2H2O;

FeS+4HNO3=Fe(NO3)2+2NO2↑+S↓+2H2O

5.H2S有毒,实验时应注意通风,多余的H2S应及时通入NaOH溶液(或金属盐溶液)中进行吸收。

口诀

硫化亚铁稀酸逢,启普器中气体生。

橱中操作上排气,氧化性酸概不用。

解释:

1、硫化亚铁稀酸逢,启普器中气体生:

“稀酸”在此指稀盐酸或稀硫酸。

这句的意思是说,在实验室中常用硫化亚铁(FeS)跟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在启普发生器中发生反应来制取硫化氢(H2S)。

2、橱中操作上排气:

“橱”指通风橱。

“橱中操作”的意思是说,该实验的操作过程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

“上排气”意指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H2S,因为H2S能溶与水,且密度比空气大。

3、氧化性酸概不用:

“氧化性酸”在此指浓硫酸(H2SO4)和硝酸(HNO3)。

这句的意思是说一概不用氧化性酸与硫化亚铁反应来制取硫化氢,因为硫化氢是强还原剂,易被氧化性酸氧化。

硫化氢-基本用途

1.用于合成荧光粉,电放光、光导体、光电曝光计等的制造。

有机合成还原剂。

用于金属精制、农药、医药、催化剂再生。

通用试剂。

制取各种硫化物。

2.用于制造无机硫化物,还用于化学分析如鉴定金属离子。

硫化氢-相关危害

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

健康危害:

本品是强烈的神经毒素,对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

它能溶于水,0℃时1摩尔水能溶解2.6摩尔左右的硫化氢。

硫化氢的水溶液叫氢硫酸,是一种弱酸,当它受热时,硫化氢又从水里逸出。

硫化氢是一种急性剧毒,吸入少量高浓度硫化氢可于短时间内致命。

低浓度的硫化氢对眼、呼吸系统及中枢神经都有影响。

毒理学资料

小鼠、大鼠吸入LC50:

634×10-6/1h、712×10-6/1h;大鼠吸入LC50:

444×10-6/4h。

硫化氢主要经呼吸道吸收,人吸入(70~150mg/m3)/(1~2h),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硫化氢可以麻痹嗅觉神经,吸2~5min后不再闻到臭气。

吸入(300mg/m3)/1h,6~8min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

吸入硫化氢能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有时由于刺激作用和呼吸的麻痹而导致最终死亡。

在高浓硫化氢中几秒内就会发生虚脱、休克,能导致呼吸道发炎、肺水肿,并伴有头痛、胸部痛及呼吸困难。

硫化氢贮存区附近不应有氧化可燃材料、酸或其他腐蚀性材料。

避免暴露于高温环境。

急性毒性:

LC50:

618mg/m3(444ppm)(大鼠吸入)。

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家兔吸入0.01mg/L,每天2h,3个月,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改变,气管、支气管黏膜刺激症状,大脑皮层出现病理改变。

小鼠长期接触低浓度硫化氢,有小气道损害。

其他:

LCLo:

600ppm(人吸入30min)。

污染源:

硫化氢很少用于工业生产中,多为化工过程的副产品。

一般作为某些化学反应和蛋白质自然分解过程的产物以及某些天然物的成分和杂质,而经常存在于多种生产过程中以及自然界中。

如采矿和有色金属冶炼。

煤的低温焦化,含硫石油开采、提炼,橡胶、制革、染料、制糖等工业中都有硫化氢产生。

开挖和整治沼泽地、沟渠、印染、下水道、隧道以及清除垃圾、粪便等作业。

另外天然气、火山喷气、矿泉中也常伴有硫化氢存在。

危险特性:

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浓硝酸、发烟硫酸或其它强氧化剂剧烈反应,发生爆炸。

气体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明火会引起回燃。

硫化氢是一种神经毒剂。

亦为窒息性和刺激性气体。

其毒作用的主要靶器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亦可伴有心脏等多器官损害,对毒作用最敏感的组织是脑和粘膜接触部位。

人(女性)吸入LCL0:

600ppm/30M,800ppm/5M。

人(M型硫化氢传感器、男性)吸入LCL0:

5700ug/kg。

大鼠吸入LC50:

444ppm。

小鼠吸入LC50:

634ppm/1H。

硫化氢在体内大部分经氧化代谢形成硫代硫酸盐和硫酸盐而解毒,在代谢过程中谷胱甘肽可能起激发作用;少部分可经甲基化代谢而形成毒性较低的甲硫醇和甲硫醚,但高浓度甲硫醇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体内代谢产物可在24小时内随尿排出,部分随粪排出,少部分以原形经肺呼出。

在体内无蓄积。

硫化氢的急性毒作用靶器官和中毒机制可因其不同的浓度和接触时间而异。

浓度越高则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越明显,浓度相对较低时粘膜刺激作用明显。

人吸入70~150mg/m3/1~2小时,出现呼吸道及眼刺激症状,吸2~5分钟后嗅觉疲劳,不再闻到臭气。

吸入300mg/m3/1小时,6~8分钟出现眼急性刺激症状,稍长时间接触引起肺水肿。

吸入760mg/m3/15~60分钟,发生肺水肿、支气管炎及肺炎、头痛、头昏、步态不稳、恶心、呕吐。

吸入1000mg/m3/数秒钟,很快出现急性中毒,呼吸加快后呼吸麻痹而窒息死亡。

硫化氢-相关措施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消防措施

燃烧(分解)产物:

二氧化硫。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戴全身防火防毒服。

切断气源。

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硫化氢-硫化氢检测仪

1、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

HFPCY-H2S便携式硫化氢检测仪,可连续检测作业环境中硫化氢气体泄漏浓度。

硫化氢检测仪为自然扩散方式检测气体浓度,采用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极好的灵敏度和出色的重复性;硫化氢检测仪采用嵌入式微控制技术,菜单操作简单,功能齐全,可靠性高,整机性能居国内领先水平。

检测仪外壳采用高强度工程材料、复合弹性橡胶材料精制而成,强度高、手感好。

2、泵吸式硫化氢检测仪

CY-H2S泵吸式硫化氢检测仪采用内置吸气泵,可快速检测工作环境中硫化氢浓度。

泵吸式硫化氢检测仪采用进口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非常清晰的大液晶显示屏,声光报警提示,保证在非常不利的工作环境下也可以检测危险气体并及时提示操作人员预防。

3、在线式硫化氢检测报警器

HFTCY-H2S在线式硫化氢检测报警器由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和固定式硫化氢检测器组成,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可放置于值班室内,对各监测点进行监测控制,硫化氢检测器安装于气体最易泄露的地点,其核心部件为气体传感器。

硫化氢检测器将传感器检测到的硫化氢浓度转换成电信号,通过线缆传输到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气体浓度越高,电信号越强,当气体浓度达到或超过报警控制器设置的报警点时,气体检测报警控制器发出报警信号,并可启动电磁阀、排气扇等外联设备,自动排除隐患。

在线式硫化氢检测报警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煤矿、水厂等环境,有效防止爆炸事故的发生。

硫化氢-储运

1.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0℃。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碱类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2.包装注意事项:

钢质气瓶;磨砂口玻璃瓶或螺纹口玻璃瓶外普通木箱;安瓿瓶外普通木箱。

3.运输注意事项:

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

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

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

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

装运该物品的车辆排气管必须配备阻火装置,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装卸。

严禁与氧化剂、碱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禁止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铁路运输时要禁止溜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