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6441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同步练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步练习.docx

《同步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练习.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步练习.docx

同步练习

6.黄河颂

一、积累与运用

1.请试着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高山之巅()狂澜()屏()障哺()育

2.试着解释下列词语。

巅:

狂澜:

发源:

屏障:

3.请根据原文填空。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________!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________;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________!

啊!

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________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________

筑成我们民族的________。

4.请你试着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魄__________浦__________磁__________扮________

魂__________哺__________滋__________纷________

5.用词的引申意义造句。

例: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澎湃——

扮演——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

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

望黄河滚滚,

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

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

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

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

劈成南北两面。

啊!

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

黄河!

你是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

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

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

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

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6.试着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三段诗歌的大意。

第一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英雄气魄?

他借黄河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8.“它表现出我们的民族精神。

”一句,你认为“民族精神”是指一种什么精神?

9.这首诗歌写道:

“有多少英雄故事,在你身边扮演?

”你知道在历史上,在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

请简述其事迹。

10.“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的含义是什么?

谈谈你的理解。

(二)

AB

生命诚可贵,砍头不要紧,

爱情价更高。

只要主义真。

若为自由故,杀了夏明翰,

二者皆可抛。

还有后来人。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生命诚可贵()

②若为自由故()

12.比较阅读这两首诗。

①A诗的哪两句与B诗的前两句意思相同?

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B诗的前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革命精神?

三、写作

13.题目:

我心中的楷模

要求:

①六要素要交代清楚明白;

②不少于300字;

③写出真情实感。

 

7.最后一课

   1.都德是 著名小说家,该文以 为背景。

(2分)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

   哽咽(  ) 惩罚(  ) 祈dǎo(  ) chà异(  )

   3.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3分)

   强:

(  ) (  ) (  ) 

   称:

(  ) (  ) (  ) 

   差:

(  ) (  ) (  ) 

   4.“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气氛有何不同?

这种不同表明了什么?

(2分)

   

   5.课文里,小弗郎士多次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这是为什么?

(2分)

   

   6.在习字课上,韩麦尔先生将“阿尔萨斯”和“法兰西”制成字帖挂在铁杆上,这是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2分)

   

   7.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和小弗郎士爱国感情一样炽烈,都是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

   B、《最后一课》的作者是一位爱国主义作用,以长篇小说见称于世。

   C、韩麦尔先生因为年纪大,上课非常吃力,所以上课时“脸色惨白”,小弗郎士也认为老师累得这样是一个“可怜的人”。

   D、韩麦尔先生为上这“最后一课”,穿上整齐的新衣,这是他对祖国爱的表现。

   8.指出下列各句的描写方法和作用。

(3分)

   ⑴画眉在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⑵天啊,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声音响亮,口齿清楚,又没有一点儿错误,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⑶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9.下面几句话都是文中留下的伏笔,请找出与伏笔相照应的句子,并在照应句中找出表示照应前文的词语:

(2分)

   ⑴(我)只在心里思量:

“又出了什么事啦?

   

   ⑵最使我吃惊的,后边几排一向空着的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10.下边列举了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按其发展脉络排列,正确的顺序是 。

(2分)

   ⑴对小弗郎士回答不出问题时的痛苦思索。

 ⑵对失掉祖国语言的悲愤。

 ⑶对最后一课高度重视而表现出来的严肃、庄重。

 ⑷对阿尔萨斯人不重视学习法语所引起的内疚。

 ⑸对祖国语言的赞美。

 ⑹对学生专心学习文字的沉思。

 ⑺对亡国的悲痛。

 ⑻对法兰西语言必然永久存在的信念。

   

(一)

   忽然教堂的钟声敲了12下。

祈祷的钟声也响了。

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⑴他们已经收操了。

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⑵“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

“散学了,——你们走吧。

   11、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

(2分)

   12、⑴处的破折号表示 ,⑵处的标点符号为 。

(2分)

   13、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2分) 

   14、选文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2分)

   

   15、“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这句话是 描写。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的原因是什么?

(3分)

   

   16、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

(2分)

   17、韩麦尔先生“使出全身力量”写字的细节表现了什么?

(2分)

   

   18、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

(2分)

   19、韩麦尔先生写下“法兰西万岁”两个字,表明了他和法国人民 。

(2分)

   20、“他呆在那儿,头靠墙壁,话也不说”这一表情如何理解?

(2分)

   

   21.“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中“忽然”的表达作用是(  )(2分)

   A、表现了人或事物出现的速度超常。

 B、表现人物内心里巨大的震动。

   C、强调人物的惶惑和措手不及的感觉。

   22.所选的这一部分是故事情节的 部分。

(2分)

   

(二)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

回来之后,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

“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

哲学家问:

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

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

哲学家又问:

旷野里长着什么?

弟子们说,旷野里长满杂草。

   哲学家说: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

“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

”哲学家点点头。

   另一个弟子接着说:

“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

”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个弟子说: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

“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

“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一片杂草,没除掉的,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满谷子的庄稼地。

弟子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

同样,要想记灵魂纯净,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23、哲学家给学生上的最后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分)

   

   24、联系上下文,解释“饱学”的意思,并再写两个含有“饱”字的成语。

(2分)

   意思:

 成语:

 

   25、四个弟子除掉杂草的方法各不相同,对于前两个弟子的回答,哲学家的态度分别是“ ”、“ ”。

对于后两种方法的态度却只字未提,为什么?

请你用简短的词语,描写哲学家的神情、态度。

(3分)

   

   26、一年后的相聚,哲学家未到,是否言而无信?

(2分)

   

   27、想象四个弟子再来原地相聚的情形,他们的心理活动会有哪些变化?

(2分)

   

   28、最后一句话含蓄、意味深长,它在全文的作用是 ,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29、哲学家为什么在带着学生“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后,给学生上这“最后一课”?

请谈谈你的看法。

(2分)

   

   30、在除野草的事情上,除了文章提示的主题,你还有别的想法吗?

(2分)

   

   (三) 乐山大佛

   ①在四川乐山的三江合口处,坐着一尊受香火的清廉大佛。

   ②他叫弥勒,弥勒佛。

但不是那位袒露大肚皮的弥勒佛,那位成天笑眯眯的“老好人”——“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事”的弥勒佛。

   ③他是一位严肃的沉思者,面色温和,神情严肃。

他不是什么都笑——世上并没有那么多可笑的事,也不是什么都容——天下一切丑恶都容。

   ④他的严肃的思考,首先来自缔造他的海空和尚。

一千一百多年前,凌云寺和尚海空为了减缓三江合口后的凶猛水势,避免沉舟淹死众生,倡导在峭崖临江边造就一座佛。

他光头顶烈日,下雪披袈裟,四处化缘,钱化得不少了,但当地官吏要冻结:

“如果你真心造佛,就把眼珠挖出来见我。

   ⑤大佛兴建了,海空的眼珠也没有了。

海空的眼珠是为建大佛而失去的。

世上除了生命,还有比眼珠更珍贵的东西吗?

   ⑥由于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因此,乐山乐水佛不乐。

他坚守岗位,从不擅离职守,从不懈怠松驰,从不向惊涛恶浪屈服。

他成了实现海空和尚遗愿,拯救三江芸芸众生的中流砥柱。

   ⑦他常常想起塑造他的工匠们。

是的,他是伟大的:

头与山齐,脚踩江水,身高71米,比阿富汗世界第一大佛还高18米,可称世界第一伟佛了。

如果不是设计、雕塑他的工匠们经过九十年的千刀万凿,他仍然是半片石头山,普普通通通到处可见谁也不会瞄一眼的石头山。

为了他的降生,有多少人摔下峭壁,跌进的江心,付出了生命!

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⑧他永远不忘这最根本的一点,因此他从不居功,从不索取,从不接受人民的香火和祭祀。

在这里,看不到一柱香火,一支红烛,一从跪拜,看到的只是他伟岸的身躯,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为了根绝香火,他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

立脚点在临江的悬崖上,没有地方让人设立祭祀他的殿堂,周围全是香火插不进的岩体,连他的脚趾甲也是向下倾斜的,人站上去就会跌倒,所以连下跪朝拜也没有地方。

   ⑨人们只能簇拥在轮渡上才能看到他那顶天立地的尊容并默默遥致祈祷。

   ⑩有人感叹,有人惊奇,有人礼赞:

“呀,连小小的土地庙都有几柱香火哩,而他——世界第一大佛,连一柱香火也没有。

   31.第④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意思比较复杂,如只保留其中最主要的意思,其文字应是 。

(2分)

   32.第⑧自然段中的“这最根本的一点”指的是 。

(2分)

   33.第⑥自然段中的三个“从不……”主要是从履行工作职责的角度赞扬乐山大佛的,而第⑧自然段的三个“从不……”则是从 的角度来歌颂乐山大佛的。

(1分)

   34.第⑧段是的“釜底抽薪”一词的本意是抽掉锅底下燃烧的柴,该词在文中的意思是 ;“土壤”一词在文中指的是 。

(2分)

   3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乐山大佛之所以不同于“笑弥勒”,是因为他是一个身负重任的思考者。

   B.为了修建大佛,海空和尚和几代的工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极其沉重的代价。

   C.人们感叹的是大佛的奇特的身世,惊奇的是大佛的治水能力,礼赞的是大佛的崇高品格。

   D.乐山大佛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礼赞和敬仰,主要原因是他是真正的人民之子。

   36.这篇文章表现主题的手法是 (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2分)

   37.本文向我们叙述了乐山大佛的建造经过、作用及其独特之处。

请根据以下这些已知的信息简要回答:

(4分)

   ①从修建大佛的艰辛和建成的不易,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②大佛为了根绝香火,“一开始就釜底抽薪铲除了滋生这些东西的土壤”。

他的这一举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38、片断写作练习:

(20分)韩麦尔先生离去的第二天,学校里来了一位德语老师,窗外是持枪荷弹的普鲁士人,你坐在了的课堂上,请写一段心理活动表达出你当时的心理。

8.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一、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c$ng(   )山di6(   )岭

q0q&(   )险路                               一xi8(   )万里

逼xi2(   )                                      阻y@(   )

zhu$(   )流滚滚                              景zh)(   )

二、下列句中加粗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份试卷中的第1小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C.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色。

D.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

三、根据上下文意,仿照加粗句式,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文字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有时________;有时________。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平坦的,有时走到艰难险阻的境界,这是全靠雄健的精神才能够冲过去的。

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平原无际,一泻万里。

有时流到很逼狭的境界,两岸丛山叠岭,绝壁断崖,江河流于其间,回环曲折,极其险峻。

民族生命的进程,其经历亦复如是。

人类在历史上的生活正如旅行一样。

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有时是崎岖险路。

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觉得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美趣。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使我们经过这段道路的人,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

但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觉到的。

我们的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

目前的艰难境界,哪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

要知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

1.请概括选文的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第二节写“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目的在于阐述民族生命的进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三节写到“走到崎岖的境界”后,为什么连用两个“愈”和两个“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第四节“在这一段道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景致”中,“壮绝的景致”指的是________,例如:

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何感想?

请从思想内容或写作特色方面选择一点,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训练

请以“读《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后”为题,谈一谈你读后的某一点体会,字数为300字左右。

9.土地的誓言

练一练

1.给加粗字注音。

炽痛(   ) 嗥叫(   ) 斑斓(   ) 亘古(   )

默契(   ) 田垄(   ) 污秽(   ) 镐头(   )

2.文学常识填空。

《土地的誓言》选自《________》卷一,作者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_作家。

3.学一学,用一用。

请你以“家乡”为写作内容,写一组排比句,赞美吟诵家乡的美丽富饶。

议一议

1.作者用了大量的词语形容东北地区的种种事物,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能够引起丰富的联想?

2.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请和大家说一说。

3.对于此文你还有什么见解?

说出来和大家讨论。

读一读

课内阅读: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

你必须站立!

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天边呼唤。

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

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

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此文段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怎样的思想感情?

2.文中作者对故乡发出了怎样的誓言?

3.“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的含义是什么?

4.文中描写了故乡哪两个季节的景物风情?

分别从什么角度来写的?

5.请你根据以往的学习,默写出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来。

课外阅读:

 

为父亲流泪

 

我没有为父亲流过一滴泪,尽管我眼角常常有泪。

我曾为素不相识的孤苦老人掉过泪,曾为寒风中大声叫卖的辛苦小贩掉过泪,我认为他们太可怜,太辛苦了。

而面对父亲,这个为生活日夜奔波,对工作倾尽心血,为我不辞辛劳的人,我何尝有过一丝感动?

友情也许会褪色,誓言也许被遗忘,但亲情将永存人间。

“血浓于水,根叶相连。

”朝朝暮暮,春去秋来,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父亲心血的结晶,而我成长路上的每一次跌摔,都会毫不留情地在父亲那宽阔的额头上留下一道永远抹不去的印迹。

父亲用他那有力的臂膀为我撑起了自由的天空,父亲用他那坚实的步伐为我踏平了前进路上的荆棘。

而岁月,却使父亲那高大的身躯日渐沉重,却令父亲那自信的容颜日渐苍老。

细细品味生活中每一个细小的片断;我第一次觉得父亲是那么的值得赞颂。

我第一次为我平凡的父亲流泪了。

亲情无价,父爱无价!

父亲想用他那粗糙的双手为女儿挽住星,挽住月,但他却不能够;父亲想给女儿舒适、快乐、温馨,但他却不能够。

他只能用那双手,默默地做他力所能及的事。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

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

这滴晶莹的泪诠释着昔日对父亲的体谅,体现着今日对父亲的赞美,昭示着明天对父亲的报答;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

让这泪化作(A处)让这泪化作(B处)让这泪化作一腔祝福,在人生旅途上陪伴那个最关怀你的人——父亲!

1.结合语境解释文中加粗词语。

(1)荆棘:

(2)力所能及:

2.画波浪线的语句所用的表达方式是什么?

3.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展开联想,在文中(A)(B)两处补写出恰当的句子。

A处:

________,________。

B处:

________,________。

写一写

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

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

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请围绕“幸福”这个话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木兰诗

[本周知识要点]

1.能流利地背诵全诗。

2.能在疏通文章的基础上整体把握故事的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对诗文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丰富诗歌故事的情节,了解和掌握诗中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基础巩固]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pèi头()扑shuò()雄chí()阿zǐ()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拆()戎()傍()

折()戍()滂()

柝()戊()榜()

析()戌()谤()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

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为市鞍马  市:

买东市买骏马    市:

集市

B.出郭相扶将  郭:

外城木兰不用尚书郎  不用:

不愿作

C.朔气传金柝  朔:

北方策勋十二转    策勋:

记功

D.军书十二卷  十二卷:

十二本赏赐百千强    强:

有余

5.填空。

①.《木兰诗》选自朝(人名)编的《》,这是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

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的女英雄形象。

②.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周密准备的句子是:

③.写木兰从军后艰苦的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

④.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⑤.写木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