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6968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docx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第PAGE页码页码页/共NUMPAGES总页数总页数页

 《大学》读后感读后感

 篇一:

《大学》读后感1500字

 《大学》读后感

 何处访扶桑?

直破浮云问羿郎。

羲和扬节横四荒,皇皇。

辉被一冀演流长。

 崇善以为常,格物修身贵蕙纕。

三纲八目普泽广,如阳。

澡身浴德陟高冈。

 ——《南乡子·读有怀》

 这是我在大一生活正式拉开序幕前那个带着期待和夷犹的暑假中,读罢儒家经典《大学》,醍醐灌顶,挥毫而就的小词。

平仄不算整齐,句意也略显生涩,然而这五十六字所传达的,并非一个文艺少女无根的狂想,而是一个成年人审慎的思虑。

 《大学》相传为孔圣遗书,为曾子转述与阐发,为朱子所整理修订,贵明德,崇图新,敦善道。

区别于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古代的大学实为“大人之学”。

在夏、商、周三代,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十五岁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从政之道。

在我看来,即使时间隔阂了古今的教育观,教育者对于人格的终极关怀仍然是一致的,因此,《大学》提出的治学修德的理念仍然对我们初入大学者有着特殊的意义。

 最为国人熟知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三大纲领,既是“大学”的主题,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指出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内心的美德,革除自身的旧习恶欲,从而臻于道德之化境。

站在一个人的高度来看,这不仅是大学学生的要求,更是自我人格升华的根本之道——这恰恰是大学教育的长期目标所在。

站在一所一流大学的高度来看,这样的道义直达终极的人文关怀,跨越行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界、意识形态甚至是朝代或时间,拥有近乎永恒的生命力。

这正是“辉被一冀演流长”一句所阐释的,《大学》的“三纲”有如中天之日的光辉,普照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一世进退,更是一代人类文明的一灯燃灭。

 在现代,公认的大学精神有三:

自由、通识和德性。

自由指的是思想的自由,保护学术和学风不被名利场和政治纷争风蚀。

在那百家争鸣的时代,各家兼收并蓄,以和为贵,教育上亦如此,且政治和经济体系并没有发展完善,并未出现此类冲突,暂且不谈。

通识指的是博物洽闻的思想训练,这与“亲民”的图新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强调个人在治学过程中的整体健全的发展,以及永不褪色的创新精神。

德性则是统领前二者的要义,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完全吻合于“明明德”这一纲领。

真正的德性,简单来说就是对爱、智、力、美的追求、恪守和圆融。

可见,古与今的大学之道以及对人和社会的终极关怀,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至于《大学》之“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层递关系。

这八大规则既是为“三纲”而设计的条目,也是儒学提倡的人生进修阶段,前四目为“内修”,后三目为“外治”,而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的枢纽,是根本,前与“内修”合为“独善其身”,后与“外治”合为“兼济天下”。

格物与致知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注重现实生活和实践,认为恒学穷理,积累用力日久,自会明悟世间万理。

这种说法固然有其狭隘之处,然而其对从书本中得到书本的“本本主义”的否定,对实践第一性的强调,现实意义也是显然的:

鼓励大学生从“象牙之塔”的自我小天地中走出,批判“坐而论道”的玄学约束。

诚意则与慎独挂钩,强调“诚于中,形于外”的自律性。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和车辆在十字路口过马路时,若周围人多则忍气吞声地等绿灯,若人烟稀少则不管不顾地闯红灯,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劣性顽疾,归根而言是对规则的随意心态和不尊重,更是不能慎独诚意的“伪君子”表现。

诚意一目,并不是简单粗暴地教导大学生遵守交通规则(这又不是中小学生守则),更希望大学生能举一反三,真正做到心胸坦荡,光明磊落。

正心则强调端正心思来驾驭感情,保持中正平和的心态。

大喜与大悲一样,都是极端的感情,若为其困扰,则易失去自控。

保持一种客观中庸的心态,有利于对真理的透彻认识,避免“感情用事”。

修身则大同小异,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狭,实质上它更强调前四者的节节紧扣与有机融合,与后三目共同形成由小及大的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后一级是前一级的总和,前一级是后一级的细胞,此四者共同强调“恕道”与“絜矩之道”,即推己及人、上者垂范的道义。

以上是我对八目的整体感知与体悟。

 儒家认为,循着“八目”的车辙行驶,必将抵达“三纲”之所在,鼓励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格物修身,以铸造趋于“至善”的人格。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准大学生,“澡身浴德陟高冈”是我的理想和决心。

“博学审问,慎思不罔,明辨笃行,为国栋梁”,大学为我提供了自由、通识和德性的空气和养料,我将茁壮生长,“直破浮云问羿郎”!

 附一:

原创词《南乡子》的注释与简析:

 注释:

 

(1)扶桑:

神话传说中太阳栖息的神树。

 

(2)羿郎:

神话传说中射下九个太阳的英雄人物。

 (3)羲和:

太阳的母亲和驾车人。

节:

鞭子。

四荒:

指辽阔的大地。

 (4)皇皇:

同“煌煌”,辉煌壮观的样子。

 (5)冀:

古代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岛。

冀州为九州岛之首,这里冀代指中国。

 (6)以为常:

认为是常规。

 (7)蕙:

香草名,俗名“佩兰”。

纕:

佩带。

这里蕙纕比喻高尚的德行。

屈原《楚辞·离骚》: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8)澡身浴德:

语出《礼记·儒行》,谓修养身心,使之高洁清白。

 (9)陟高冈:

陟,升,登。

语出《诗经·国风·卷耳》,喻为臻于化境而奋斗。

 简析:

 上片是我仰望七月火轮的豪情流露,以“日神”喻明德,强调二者的时空连续性。

下片直抒胸臆,表白对善德的崇尚和对自我的期望。

 附二:

参考资料:

 《国学经典少儿读本之大学中庸》,中州古籍出版社,高秀昌主编,李立新注解。

 《大学的三种精神》(选自2012年6月《看历史》),网络资料。

 陈来《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国学流变与传统价值观》,三联书店出版社。

 屈原《楚辞·离骚》、《楚辞·九歌·东君》、《楚辞·九歌·云中君》。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篇二:

《大学》读后感

 《大学》读后感

 《大学》总结了人一生实现远大理想抱负的模式,这就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作为人生的第一大学问。

 “修身”就是我们所讲的“做人”。

一个人只有先学会了做人,然后才能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进而才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达到天下太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一个人没有学会做人,连自己的事、自己家庭的事都管不好,那么,他就没有资格去做官、去治理国家,否则,将会给他人、给社会造成损害。

所以说,一个人如果不知道怎样做人,不管他学富五车,有亿万财富,他的人生最终都是失败的人生。

正如古人所说的:

“官品即人品,做官先做人”。

反过来讲,那些懂得做人,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的人,则永远被怀念、被学习。

所以,古人说:

“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

 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

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有人这样总结说:

一个团队的生命力,不是技术,不是人才,不是资金,而是共同的信念和团结一致的步调。

要做像白求恩一平的“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爱岗敬业,乐于奉献。

我们都是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这个集体中来的。

这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机遇,一种在履行管理职责中实现个人价值的机遇。

 而集体是我们每个人施展才能和抱负的舞台,是走向成功的载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就能自觉地把个人融入集体这个大家庭里,与之同喜同乐,无私奉献,贡献出自己全部的力量。

 身体力行去实践。

按照日常对自己的反思以及改正计划,要毫不迟疑地付诸于行动,把自己对做人的点滴领悟,迅速运用到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在运用中学习,在实践中体会,相信一定会有明显的收获。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无知是欺骗;人生最大的悲哀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弃;人生最大的法宝是精进;人生最大的礼物是宽恕;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篇三:

读《大学》有感

 1.《大学》

 ——曾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基独也。

曾子曰: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僴兮,赫兮暄兮。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

”“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

“瑟兮僴兮”者,恂栗也。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

“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

“于戏前王不忘!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

“克明德。

”《大甲》曰:

“顾湜天之明命。

”《帝典》曰:

“克明峻德。

”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

“作新民。

”《诗》曰: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

“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诗》云:

“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

“于止,知其所止。

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

“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无讼乎!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

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故谚有之曰:

“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悌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曰:

“如保赤子。

”心诚求

 之,虽不中不远矣。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

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

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

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宜兄宜弟。

”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

“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悌,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

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

“乐只君子,民之父母。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云:

“节彼南山,维石岩岩。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无下僇矣。

《诗》云:

“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

仪监于殷,峻命不易。

”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

“惟命不于常。

 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

“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曰:

“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

“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娼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

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

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

“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

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

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

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2.读《大学》有感

 王正海

 《礼记?

大学》中“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几千年来影响经久

 不衰。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灵魂与精神象征,校长要想管理好一所学校,首先也要从“正心、修身”开始,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思想素养,内外兼修,努力做到“九正”,即“正心、正行、正言、正身、正德、正听、正视、正事、正思”,聚和谐之力,养浩然之气,方有可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建树,实践自己的教育理想,完善自己的教育历程。

 正心:

作为校长,首先对教育事业要抱有崇高的情怀,心专意诚。

要学会不断在学习中、工作中进行心灵的自我历练与升华。

坚定教育理想,做一个忠实的教育工作者和精神的高贵者。

要有自知之明,清楚地知道自己所长所短,扬长避短,博采众家之长。

 正行:

校长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取向会影响学校的风气,经常性的检视自己的教育与管理行为将有助于工作的开展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校长在采取行动前,应该具有创新性的思想,把学校的发展,教师与学生的合理诉求进行综合性思考,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性化的管理,避免呆板苛刻的平面化的管理,不断丰富管理的内涵。

 正言:

校长是代表上级管理学校的,讲什么话及怎么讲话对学校和教师而言都十分重要,同时也是校长自身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

校长要坚持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讲、不利于稳定的话不讲、空话套话不讲、违背上级政策和教育规律的话不讲、兑现不了的话不讲,危言耸听的话更不能讲。

校长要练就“色思温、言思忠、貌思恭”的气质;要言行一致,少说空话与套话,言必信、行必果。

 正身:

作为一位校长,要想办好一所学校,自身的修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本人认为,当好校长首先要大气,要有一般人不具备的博大的胸怀与气度,既能入世、又能出世,“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懂得有所为而又有所不为。

《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正德:

办好一所学校与校长的道德、学识、能力、思想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但相比较而言,道德比其他几项更重要。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校长良好的人品与口碑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与结盟即墨、胶州传统名校的校长交流就能够发现,这些校长们表面看起来并无过人之处,但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有一种朴素的道德力量“常怀平常心、做平常事”。

把平常事做好做出色就是不平常;把简单的事坚持不懈去做就是不简单。

“团结才能做事,合作才能出众”。

做校长要学会与人为善,“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注重感情投资,打造一个优质的教育教学团队是校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长期默默的坚守。

 正听: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听不正则事不达”,校长要多听取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和其他渠道传递的讯息,寻找教育的最佳契机,力争未雨绸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争取主动。

教育的智慧在老师和学生中,校长要努力做到“从谏如流、从善如流”,要明白思路决定出路的道理。

 正事:

校长要做到“格物致知”,经常性的思考教育规律,明晰学校管理的内在规律,心中始终明白哪些事情该做,怎样做最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在工作中坚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汲取教训、立足现实、谋划未来,实事求是,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对正在开展的工作力争做到视野开阔,心中有数。

 正思:

目前,学校繁琐的事情比较多,我们慢慢没有了学习思考的习惯和时间,久而久之,感到事业的苍白和思想的匮乏,与教师和学生愈行愈远、与教育事业本身愈行愈远,这是校长的悲哀,也是教育的悲哀。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当今教育改革一日千里,各种新教育理论与实践层出不穷,不学习和思考最终必将被淘汰。

多读点教育学、心理学、

 管理学方面的书可以使校长视野更开阔,思维更流畅。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找点时间,找点空闲,读几本好书,工作修身两不误。

在困难面前,唯有“理性分析,合理抉择”,方显校长的智慧与才能;“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是教育的永恒信条,创新性的思考方能彰显教育的生命力。

 综上所述,要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必须时常反躬自省,坚守“要做事,先做人。

人不正,事必败,人若正,事半则功已”的道理,在喧嚣与繁杂中,时刻坚守“正心、修身”,为自己点一盏心灯,不断提高自身的涵养,坚持教育创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3.《大学》读后感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古典诗文《大学》里的句子。

所谓“大学”,实质为大学问,人世间最重要的学问。

 原为《礼记》中的一篇。

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

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

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从此《大学》成为儒家经典。

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分为“经”一章,“传”十章。

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

 《大学》的版本主要有两个体系:

一是经朱熹编排整理,划分为经、传的《大学章句》本;一是按原有次序排列的古本,即《礼记》中的《大学》原文。

以朱熹《大学章句》本,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本篇就是采用的《大学章句》本。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讲“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而是讲治国安邦的“大学”。

“大学”是大人之学。

 《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

经一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

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

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

诚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

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

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怎样治理国家呢?

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讨厌的,不加给别人;要得众、慎得、生财、举贤。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见贤能举,举而能先。

 《大学》的的宗旨,在于彰明人类天赋的光明纯莹的心灵,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则,树立榜样再通过礼乐教化,以启迪人们的自觉,去除物欲,不断更新自己的德行,而达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

对大学的纲领有所体会,自然便会立定人生志向,以此为生命的理想方向。

确定了心中志向,便不会轻易为外物所干扰,就会至死不渝的去追求。

不论面对何事何物,都能认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亲民的关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关系。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对大学纲领有深切的认识和体会,自然距离大学之道的实现不远。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又常说: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两者一样,都被人用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君子之道。

这种君子之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

 《大学》中“修齐治平”的顺序与此并不相同。

文章说: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序不一样,境界也就迥异:

“修齐治平”是“四有”新人们的个人修行之道,“平治齐修”则是“古之圣王”的基本国策了。

这种国策,用一句歌词说,就是:

“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

 可是很遗憾,偏偏有些人吝啬于一点爱,有些人等着别人献出爱,还有人名为爱人,实为害人。

总之,不“诚其意”、“致其知”者,钻营计较于片瓦只草、蝇头小利者,众矣。

 主流意识形态则不然。

虽然它的代表人也在追名逐利,但于阐理论、广教化之时,他们却对私心杂念熟视无睹,一味强调正心诚意。

长此以往,这样的结果,人们人格分裂,好话满篇,同时又坏事作绝;表面上满纸神圣言,背地里则是一套潜规则。

 儒家治国思想是为政以德,以礼治国,以民为本。

这句话所阐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