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7034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3.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docx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

Safetymanagementisanimportantpartofenterpriseproductionmanagement.Theobjectisthestatemanagementandcontrolofallpeople,objectsandenvironmentsinproduction.

(安全管理)

 

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

AQ-SN-0099

 

国内外煤矿安全生产现状(最新版)

说明:

安全管理是企业生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科学。

安全管理的对象是生产中一切人、物、环境的状态管理与控制,安全管理是一种动态管理。

可以下载修改后或直接打印使用(使用前请详细阅读内容是否合适)。

  中国的工业现代化进程究竟走到了哪一步?

需要我们对此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就安全管理理念来说,国内的理念与国外的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个差距,导致了国内安全生产事故的多发,尤其是煤矿安全管理,最显著的差异是我国的煤炭安全生产事故率、死亡率居高不下,这一判断直接关系到煤矿企业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措施的选择。

  按照国际上关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及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水平计算,我国进入了高加工进程、高开放进程、高度生产化进程、高难度技术密集化进程、高生产产量的进程阶段,而这个阶段据专家说,将进入安全生产的多发期,而且是必然过程,那么,在工业现代化时期,我们怎么避免事故多发期呢?

学习借鉴国外的安全管理理念,可以提升我们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

  一、国内目前的安全生产状况

  关于近几年国内矿难死亡情况,笔者手头也有一组数据。

2003年全世界产煤约50亿吨,死亡人数8000人左右。

中国煤炭产量16.6亿吨占33.2%,而死亡人数6434人占80.4%;2009年全国煤矿共发生事故1616起,死亡2631人,同比分别下降17.3%、18.2%。

其中,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0.2%和11.2%,重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51.5%和59.3%。

全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892,下降24.5%。

煤炭百万吨死亡率控制在0.044,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在这些数据中,全国煤炭百万吨死亡率历史性地降至1以下。

这一成绩是在全国原煤产量由1999年的10.4亿吨增加到2009年的29.6亿吨的情况下实现的。

作为产业主力军的国有重点煤矿更是把尽管去年全国煤矿的事故死亡人数由前年的6000多人下降到了2000多人。

但进入今年以来,仅1到2月,煤矿较大和重大事故同比分别上升25%和14%,各煤矿企业增加生产的内在冲动比较强烈,使得非法违法、违规违章现象在一些地方有所抬头。

有人从经济学视角看问题,认为“带血的煤”是当下中国的必然命运。

来自安监总局的统计数字显示,非法、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导致的重特大事故比例占到50%。

山西3.28王家岭矿难显示,安全生产的重要性早已是尽人皆知,但不断发生的矿难又无法使人沉默。

尤其在当前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取得阶段性成效,经济增长继续回升之时,安全生产问题更加值得重视。

  二、国外安全管理理念需要借鉴

  我们讲“安全生产、减少事故”,西方已经叫“安全健康”,我们现在还在讲减少事故、减少伤亡,如这把椅子会不会对人产生伤害,这个楼梯会不会让人滑倒。

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有一套完整的体系,他们不叫安全生产了,叫安全健康。

”这就是理念上的差别之一。

依国外经验,有效监管建立在监管者人事、财务独立之上,并以定期对安监人员轮换对调作保障,这个实现安全生产的前提之一。

  世界著名的矿业大国南非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曾经历过严峻的矿山安全形势,当时每年矿井事故死亡人数都在千人以上。

近些年来,南非通过长期的严格依法治理安全隐患和大量采用科技手段提高矿山安保水平,如今南非在矿山安全管理、安全设备技术开发、矿井救援、瓦斯抑爆、百万吨死亡率等方面均居世界领先地位。

  1987年南非组织专家对煤矿矿难的性质、特点、原因进行分析和评估,制订了控制煤矿事故发生的措施:

一是对煤矿安全管理立法,依法管理煤矿安全;二是建立煤矿瓦斯治理实验室,对煤矿瓦斯进行研究和探索,加大瓦斯监控力度,制订治理瓦斯的规程和措施,强制煤矿企业严格执行;三是强化煤矿矿工的培训,提高素质,增强遵章守纪的意识;四是加大对煤矿的投入,推广先进的管理方法和开采技术,大幅度提高煤矿开采的机械化程度,尽量减少井下从业人员;五是提高死亡人员的补偿标准,使矿主意识到发生事故赔不起。

南非煤矿事故死亡一人,补偿标准30万兰特,当时币值相当于我国人民币45万元左右。

  目前南非矿井开采深度接近5000米,在开采技术的经济性、安全性、有效性以及生命保障系统和地下矿石处理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其矿山救援体系、救援装备系统、矿用安全器材的设计与材料运用等均居世界先进水平。

此外,南非矿产能源部规定,全国所有煤矿在距离每个工作面不超过750米的地方必须建立安全庇护所。

在有编号的安全庇护所里,配有通风设备、救援电话、备用自救器和饮用水。

在发生瓦斯爆炸、火灾以及其他事故时,矿工可以通过逃生指示装置的指引,在便携式自救器有效工作的时间内撤离到最近的安全庇护所,关上密封门,然后用电话向地面报告事故以及人员所在的安全庇护所的号码,等候救援。

这样就保证了井下矿工在救援队员到达之前的安全。

  美国杜邦公司最先提出“所有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

杜邦公司成立于1802年,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骄人的安全纪录。

安全不仅是安全管理部门的事情,企业全体员工,从最高决策者到一线生产人员,都必须参与;安全是一项能给企业带来丰厚回报的投资,它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生产率和收益率,而且有益于建立长久的品牌效应,这是杜邦公司从领导到全体员工对安全工作的共识。

之所以有这样的认识,是因为杜邦公司起初主要是一家火药制造商,发生过血的教训。

  美国的煤矿生产企业一直保持“高产量低伤亡”?

美国矿业协会认为这得益于三大因素:

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煤矿生产安全;矿主和政府部门都增强了安全责任感;增强了对煤矿工人的培训。

矿业安全与卫生局则将其经验总结为“成功三角”,构成这“三角”的三边分别是执法、培训与技术支持。

同时,美国采取了四个有效路径治理矿难,效果也是明显的:

一个是居安思危的防范理念。

在美国人眼里,任何时候矿工都是“非常非常危险”的职业。

美国所有煤矿一律被视之为存在危险气体,必须接受检查和监测;二个是铁的监管手腕。

全国所有地下煤矿,每年必须接受联邦机构四次检查,露天煤矿每年两次检查,违规者将受罚款处罚和刑事起诉。

联邦检察员获得授权,在紧急情况下有权当场关闭矿场;三个是强化矿工权益、灾难防护立法和逃生训练。

按照美国法律,矿工们有权随时要求联邦机构派员检查矿场状况。

近几十年美国矿山事故的数量和伤亡人数急剧下降,死亡五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已经不多见;四个是痛定思痛的觉悟。

尽管最近几十年美国矿山死亡五人以上的重大事故已经不多见,但在美国人眼里,矿工仍然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工作。

在矿区,到处可见历史上矿难事故的纪念碑。

博物馆里,仍然在展出历史上的矿难事故,讲述着令人伤心的故事。

  历史上,德国也经常发生矿难,但如今德国的矿山安全闻名全

  球。

到德国北部伊本布伦煤矿参观,在下井前,不仅穿上干净的工服、戴上安全帽、挂上探照灯,别上氧气袋,而且每人都扣上一个火柴盒大小的发射器。

矿井安全管理人员说,发射器的信号跟地面控制中心相连,控制中心能够随时了解出现危险矿工周围发生的情况并立即采取措施。

安全管理人员不许记者携带数码相机下井,并且说,在电池未经严密安检之前,相机一概不能进入井下,只有德国最高煤矿安全管理当局才可以发放特别许可,但核查时间长达数周。

  巷道里一个瓦斯吸收装置正在运作。

负责操作的矿工说,这个装置延伸到煤层300米深处,所有瓦斯通过粗大的管道通向地表,95%

  得到有效利用。

整个矿山装有一个自动断电的系统。

当瓦斯浓度超过1.5%警戒线时,所有矿山用电就会自动脱闸。

安全人员说,这种自动断电机制渗透到每个安全领域,连矿井内新鲜空气输入不够量,矿井也会立时停工。

他们说,一旦发生瓦斯爆发,矿工首先启用携带的氧气袋,而巷道每隔25米处安放的强力氧气呼吸装置,则供瓦斯浓度过大时使用。

  矿井最深处与地面监控中心联系通畅。

走在巷道里,不时听到监控中心传来的清晰指令。

安全部门负责人阿豪斯先生说,事故发生时,通讯系统会立即把情况报告监控中心,相关人员都会迅速赶到现场。

德国有关法律规定,运营者必须要采取各种必要措施保证矿山安全生产。

其中包括安装所有必要的安全生产设施,引进每一种新出现的重要安全生产技术。

伊本布伦煤矿还通过各种可能措施动员矿工积极履行安全职责:

不断开展有趣的安全生产知识竞赛,长期无事故的矿工

  将获得加薪等等。

  日本煤矿在安全的认识上,提出了煤矿“零灾害”理念,改变了人们对煤矿的传统看法。

他们把人放在首位,以人为本,在安全上投入最多,以确保安全生产。

日本人在安全管理上倡导:

变“要我怎样做”为“我要怎样做”,形成自我安全管理体系。

日本注重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100人中99人安全了,有1人不安全,也是不安全的。

日本是第一个提出煤矿“安全第一,生产第二”的采矿国家,有了这个指导思想,自然就能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

机械化水平高,安全投入到位。

  日本煤矿开采历史悠久,其煤炭企业之所以能够稳定良好发展,与日本的煤炭政策是分不开的。

在采煤机械化方面,他们采用自己研制开发与进口相结合的办法,确保采煤设备始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采掘实现机械化,运煤实现皮带化,机电运输的许多方面实现了自动化,如巡视皮带机运转状况的机器人,无人操作的提升距离6625米、功率800千瓦的斜井绞车,井下自动排水泵等等。

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减少了人员,简化了煤炭生产环节。

保证了安全生产。

  日本煤矿从业人员均是高中以上文化,班组长一级管理人员即可以组织生产,并具备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能力。

最有特色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实施“手口示意”操作方法。

所谓“手口示意”,就是要求作业人员手指操作对象,并大声呼其名进行确认后的一连串动作。

我们在井下看到日本矿工在操作每一个设备时都很自然地执行着“手口示意”程序。

  目前加拿大grandemedia煤矿公司在加拿大煤矿公司中属于中等规模的公司,但是设备却是比较先进的。

公司冠以“以最少的人实现最大的价值”为管理理念,在经历了多次金融风暴后依然以顽强的生命力创造着更大的价值。

  在英国,一个矿山经理斯奇格蒂先生说,“安全”两个字在伊

  本布伦煤矿里是“大写”的。

  英国国家煤炭博物馆资料室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

19世纪60年代,英国每年每200名煤矿矿工中就有1人死亡;20世纪初,每600人中有1人死亡;20世纪50年代,每1000人中有1人死亡。

问及英国煤矿现在的安全情况,恰好前来博物馆参观的一位老矿工说:

“现在,英国煤矿每年死亡的矿工人数为零。

  2005年为零,2004年为零,2003年为零,2002年为零……

  英国煤矿为何多年“零死亡”,因有一整套严密的管理机制。

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点:

其一,实行严格的煤矿经理管理责任制。

根据英国的煤矿安全规定,煤矿经理必须有煤矿井下工作经历,必须通过安全和相关知识考试。

如果因忽略安全法规而造成人员伤亡,矿长可能被逮捕入狱。

曾经有一位煤矿经理就因为值班期间在家中聚会醉酒被告上法庭,最后入狱服刑。

其二,严密的监管制度。

英国的全国煤矿委员会还制定了完整的“巡视员”制度。

每个煤矿都有一名政府安全巡视员对安全法规的落实等进行监管。

政府还向矿区派遣环境巡视员,后者对所在矿区煤矿的粉尘、排水、噪音、矸石以及交通进行管理。

一旦巡视员认为某一煤矿有潜在的安全问题,或对矿区的环境造成危害,他们有权勒令煤矿停业整顿。

第三,充分发挥公众监督。

一些民间机构对煤矿的监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有一个公司每年出版一本《英国煤矿指南》,详细描述英国煤矿的现状,还专门把政府负责安全和环境的部门和官员的名字、电话等一一列出,以便公众有效“监管”。

  从国外的安全管理理念上来看,我们要控制事故,必须控制人为失误,在规范安全生产操作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职工对安全的认识,更新职工的安全观念。

回过头来理性反思中国矿难,理念上的疏于防范、监管上的软弱无力、矿工权益立法的缺乏滞后和“好了疮疤忘了痛”的不长记性等等,难道不正是矿难高发的“致命伤”和“软肋”吗?

比如,有的煤矿本来就是高瓦斯矿井,但在干部下井时,为了所谓的形象宣传,经常拿来没有防爆功能的新闻灯及照相机、摄像机下井,造成事故。

据说,有一年,某矿及上级领导数十人下井,就是因为没有采取防爆措施,在井下照相、摄像产生了爆炸,造成100多人死亡。

  三、矿难对安全管理理念的反思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探究煤矿安全事故高发的原因,还是寻找治理煤矿安全问题的对策和方法,其着眼点大都集中在宏观层面因素,比如政府监管、国家安全投资、矿工死亡赔偿标准等等,却忽视了微观层面的因素,尤其是煤矿安全问题的核心主体--煤矿企业。

而事实上,煤矿企业与安全事故的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直接。

煤矿企业及其员工不仅是煤矿安全事故最直接的受害者,也是最了解矿井地质条件、工作环境和各种潜在危险从而最有可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的主体。

所以,真正有效的矿难治理应当是以煤矿企业为中心内容的,我们接触过的企业,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或“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安全理念的竟占到80%以上。

但是,如果仅将此作为企业的核心安全理念,就有问题了。

  大家知道,煤矿安全工作有四个层次的要求:

一是怎样才能保证安全;哪里可能出现什么危险;如何去按章操作。

二是班组长如何去发现隐患,处理隐患,高质量地完成工作任务。

三是区队业务科室管理干部监督责任是否落实,做到监控到位,保证安全生产。

四是管理层要把措施落实到现场。

这些都是实现安全生产的保证条件之一。

  针对各类事故多发的实际,我们应确定以下安全理念:

责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责任理念。

要推行安全责任追究制,实行安全一票否决。

尊重客观规律的安全风险理念。

煤炭生产大多数是地下作业,经常受到水、火、瓦斯、煤尘、顶板塌落等自然灾害的威胁,时时刻刻要与不安全因素作斗争。

“零事故”理念,包括“明确'零事故'目标。

其中,“零事故”目标是核心理念。

现在,煤矿仍然存在百万吨死亡率的提法。

而“零事故”就是要消灭各类大小事故,这本身就是对传统的煤炭安全生产管理观念的重大突破。

“零事故”的提出,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爱职工生命和健康的具体措施。

  以山西3.28王家岭矿难为例,事故发生前一天,《山西日报》3月27日的头版刊登新闻称:

3月26日,在王家岭煤矿项目工程工地,工人正在加紧施工。

王家岭煤矿项目矿井项目将于10月份投入运营,提前5个月完成工期。

而去年8月,《山西日报》也刊登新闻称:

早一天出煤,早一天将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7月中旬,记者在王家岭煤矿建设指挥部了解到,这样的观念和认识已深入到全体建设者心中,并转化为热火朝天的热情和干劲。

中国安全信息平台报道:

中煤集团五大煤炭生产基地之一的山西华晋焦煤王家岭矿区,63处王家岭项目部自2008年10月开工以来,先后29月次超越国家甲级队施工水平,以独头掘进月成巷246.5米七次刷新了公司岩平巷

  施工纪录,44个月次超越国家甲级队施工水平。

通过电视画面,我们看到多处“勇争第一”的口号,但却显见安全第一的口号,在重视速度与效率的同时,25日发生的一次小的透水,却未引起注意。

种意外事故其实是可以避免的。

首先,井下作业必须是经过特殊培训的人才能进行,普通的建筑工人不能进行施工;第二,井下都是实行探放水制度,有水应该能探到;第三,基建矿井应该都有水文地质资料,不可能不知道附近有水;第四,附近的小窑开采形成的老空水应该体现在图纸上和资料中。

  根据我国的《煤矿安全规程》,矿井必须做好水害分析预报和充水条件分析,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防治水原则。

次灾难发生,事前必然会出现一个接一个征兆。

王家岭矿难发生前一天,陕西安康籍的工人陈某发现“平常出来的煤都有煤尘,那天出来的煤是湿的”,于是,第二天上班的时候,队长让他下井干活,他说什么也不去,“后来真的出大事了”。

但是,一人之幸,却未能替代153人之不幸!

  安全工程科学研究中的“海恩法则”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要消除一起严重事故,必须提前防控1000起事故隐患。

因此,在倡导安全理念的同时,我们一是把完全追求效益转变为社会责任的理念。

煤矿是以生产煤炭为主的企业,但是煤矿不能单纯以追求产量来衡量一个领导人的成绩,也不能以上缴多少利润或税金来考察一个领导人的能力,应该综合考核其在任的情况。

像安全、利润、环保、职工收入、社会效益以及为当地建设的贡献等,都是考核的指标。

二是从单一追求企业效益转向社会效益。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煤矿要效益是必须的,但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牺牲整个社会的利益。

从全球知名企业发展的道路来看,经营管理多元化已成为大趋势。

特别是在评选优秀企业时,指标项目又多又细,其中企业管理创新的能力、对社会的发展、对环境建设的责任以及对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质量等项指标,在整个考核指标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份额。

三是把无情竞争转变为合作发展理念的创新。

  据媒介报道,对于王家岭矿难而言,又何止前一天“出来的煤是湿的”这一个征兆?

早在3月25日,在20101工作面作业的27队的部分工人已经发现工作面“掌头煤层压力增大,煤壁挂汗、并出现异味”;事发前两个小时,王家岭煤矿碟子沟项目部经理曾两次接到井下工作面有渗水情况的报告。

然而,在那些对安全管理麻木不仁者那里,所有这些征兆都不足以唤醒他们的任何警醒。

树立百分之百安全生产的责任感,使百分之百的员工成为抓安全的主人,让员工认识到如果存在任何安全隐患,最终都会影响生产的正常进行。

在发现问题和隐患时不及时解决和排除,只能在最后的阶段以更高的代价解决,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给企业经济代来不可挽回的损失,企业的形象也将受到严重的损害。

倡导安全理念创新,要建立明确的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奖励制度。

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行为、工作与之对照,从而知道自己做的好还是不好(是符合安全规程、技术规程、作业规程、还是违章作业),而且这种标准要以一种制度形式切实付诸实施。

要建立相对完善的奖惩机制。

安全检查的结果对组织(或个人)的利益无任何影响,则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安全隐患,也不利于调动员工遵章守规的组织(或个人)安全生产的积极性。

对于企业而言,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说一套、做一套”,也许短时间能获取利益,但时间一长,肯定会被客户、上下游合作伙伴、市场所抛弃,之后也会被自己的员工抛弃。

安全工作上言行不一,其代价就是事故最终肯定找上门,将辛苦换来的“利润”、“进度”、“产量”等化为乌有。

  四、重视培训是安全生产的基石

  美国在有关法律中对矿山安全培训做出具体规定。

在《矿山法》、《联邦法典》规定了矿山必须进行健康和安全培训;目前,矿山安全与健康局的教育政策与发展司的主要职能是贯彻为促进全国采矿工业的安全和健康而制订的矿山安全与健康教育与培训方案。

矿山经营者可以自己举办培训,也可以参加矿山安全与健康监察局主办的培训,或参加由经矿山与健康监察局批准的,由州或其他联邦机构、矿山经营者协会、矿工代表协会等其他机构举办的培训。

  美国联邦政府对于所有煤矿都采取强制性全员培训制度,规定新矿工进入井工矿之前必须接受不少于40小时的安全培训,正式上岗之前再接受90天的岗位实习培训,上岗后每年还要接受35个小时的脱产培训;矿工更换工种必须重新接受培训等等。

国家科学院的调查显示,各煤矿虽然都遵守了联邦政府的强制培训规定,但它们的培训质量却高低不同,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般来看,重视培训质量和效果的煤矿,其安全记录都比较好。

  按照法律规定,所有矿工在上岗之前要接受培训,而且上岗以后每年也要接受再培训。

培训管理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员工发展的后台支持;培训管理是企业管理环节中的一环,在业务链条中是支持性行为,而非占主导的直接创造价值行为;培训管理只有在企业实施内部变革,突破发展瓶颈,实现人才结构升级时才更显现其巨大“助力器”的功能。

当前个别企业培训效果不佳,培训没有和企业的战略发展结合起来,也没有与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有的培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展开,因而,很难谈到培训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事”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新,人与事的结合常常处在动态的矛盾之中。

今天你是很称职的职工,如不坚持学习,明年就有可能落伍。

人与事的不协调是绝对的,有许多人和专家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之一是进行员工培训。

一个企业要想在现代社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对员工的培训。

员工培训,是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职能,是组织人力资源资产增值的重要途径,也是企业组织效益提高的重要途径。

所谓培训投资,是指投入有产出,能增值。

培训不仅是一种投资,而且是企业最有价值的投资。

  据美国教育机构统计,企业对培训投入1美元,产出达3美元。

长期来,我国一些企业视培训为消耗、负担,因此只注重对物的投入而忽略对人的投入,这是导致部分企业观念陈旧、素质下降的主因。

  培训还是一种双赢投资,即培训不仅通过员工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业产出的效率和价值使企业受益,而且增强员工本人的素质和能力,使员工受益。

故有人说,培训是企业送给员工的最佳礼物。

培训作为投资,其回报亦是可以计量的,培训效果评估将为度量培训的价值提供依据。

  管理是一种有效配置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的活动,但其本质是对人的管理,即首先通过对人的管理来实现对物的管理。

基于这样一种认识,也就不难理解培训对管理的意义。

培训是管理的前提。

作为管理主体,管理者首先要通过培训具备实施管理的素质、知识、技能和信息;作为管理客体,被管理者要通过培训掌握自身的职务、义务及相应的专长、技能,以适应管理的要求。

更为重要的是,培训通过唤起员工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意识,使“要我做”转化为“我要做”,要把过去被动、强制、刚性的机器管理方式转化为自觉、能动、柔性的人性管理方式,把“见物不见人”或把人当机器、工具物化的管理,转向通过培训发挥人这一主观能动资源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管理。

这充分说明了培训在现代对企业管理的意义。

为自主管理这一管理的最高境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也可以说,管理者也是培训者,要求通过培训,使员工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

培训是管理的手段。

培训不仅为管理创造了条件,其本身就是一种管理的手段,即培训通过满足员工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来激发员工的干劲和热情。

企业同时应把培训作为管理的机会和途径,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手段,围绕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来实施培训,并通过培训沟通上下级的联系,掌握工作进展状况,达成相互理解与支持,共同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教育和培训的质量好坏也是区分出最安全与最危险煤矿的重要因素之一。

高质量的培训对于建立良好的煤矿安全记录大有裨益。

  各种培训常常浅尝辄止,培训效果也往往不理想。

“细节决定成败”,对煤矿而言,事故的阴影就潜伏在那无数看似普通的细节之中。

再完善的安全措施,如果在一线工人手里得不到落实,就等于一纸空文。

3.28王家岭矿难中,有一个细节,就是头一天报名,第二天就可以下井,根本没有进行必要的培训。

以携带自救器为例,矿工根本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也不会用,但是不带就罚300元,损坏也罚300元,这种看似的必要的安全管理,其实是一种假象。

因此,在培训的过程中,要倡导“培训不过关,人人是隐患”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