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7038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docx

论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

论小学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课程应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同时“数学教学要从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首先关注人的发展,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

”这些理念是针对长期以来的封闭性教学而提出的,其实质是强调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教学。

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实行开放性教学,才能突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目前,开放性教学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人从事数学教学多年,对开放性教学也有一定的研究,现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求教于同行。

一、教学目标的开放——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学目标就是预期的教学成果,一般可分为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

实质性目标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技巧;发展性目标包括发展学生的体力和心理素质及能力两个方面。

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应该体现实质性目标和发展性目标的统一,其中实质性目标是基础,发展性目标是核心。

以《圆的周长》一课为例,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掌握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团结协作、勇于探索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索,掌握规律,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思想品德方面:

通过介绍和学习有关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来看,开放性比较强,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认知因素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也注意了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学生的表达、组织、操作、创造等方面的基本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的开放是指数学教学素材的选择、教学内容的组合、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开放。

即教学内容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的,其素材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让学生或通过操作,或应用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现有的数学知识、生活经验积极参与,乐于解决,让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首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同时吸收时代信息,收集数学信息资料,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

在学习《按比分配的应用题》时,我首先出了这样一道题:

王红家3口人,张亮家4口人,他们两家一起出去吃饭,一共花了140元,两家各应付多少钱?

这道题的情景,学生都比较熟悉,都认为不应该平均分配,应按照人口的多少来付钱,由此很轻松地引入了新课。

其次,教师要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主题实践活动、实践作业等,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

如:

在教学“观察物体”一课时,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情境:

“我们知道‘从一个角度观察长方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公交汽车也是长方体形状的,老师站在平地上观察公交汽车,最多也能看到三个面吗?

”话音刚落,学生立刻异口同声地回答:

“不能!

”教师故作疑惑:

“哦!

这是为什么呢?

”一位学生解释道:

“因为老师比公交车矮,所以看不到上面,只能看到两个面。

”(教师的脸上露出微笑)“噢!

原来是这样,你们说得挺有道理!

”教师此时抓住时机布设疑团:

“可是这张照片我却拍到了公交汽车的上面!

你知道我是怎么拍的吗?

”“我知道!

”“我知道!

”……随着学生们准确的判断,随着学生们愉悦的心情,教学中掀起了小小的高潮。

公交车是学生熟悉的交通工具,教师借助两张照片,两句简短的对话,模拟了现实的情景,唤起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第三,数学教学要注意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数学不应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应融入各学科组成的大知识之中,所以要关注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这意味着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要相互开放、相互作用、彼此关联。

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触须”向外延伸,从其它学科中汲取营养,进行“学科文化濡化”,又用之于其它学科的学习与实践,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活动的开放——让课堂焕发生机活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组织形式是整齐划一的、趋同的、封闭的教学组织形式,适合传授知识。

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求彻底改变旧的教学形式,建立一种开放性、综合性、创造性的教学形式。

它在空间形态上,综合运用集体教学、个别教学和分组教学等多种形式;在时间流程上,根据实际的教学基础以及教学环境的需要设计教学环节与结构。

而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与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

1、自主活动。

以“设计新纸箱”为例来阐述。

为了让处于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到设计方案中来,为了让学生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自在地设计,可对学生说:

“在你们桌上放着几袋小方块,你可以利用小方块帮着设计,如果你觉得不必用小方块的,当然也可以。

”这样,就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机会,能让学生自主探索。

于是课堂上呈现出忙碌的景象:

有的学生用小方块搭、拼;有的拿着笔在纸上画示意图;还有的学生将24分解成三个整数相乘的形式在设计……如此教学,学生的活动是自主开放的。

自主开放的活动是鲜活生动、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的活动中也能得到发挥和展示。

2、探究活动。

如果学生所接触到的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不存在任何对立与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学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存的结论并形成对这些结论确信无疑的心向,那么,这种教学的功能就没有达到对个性的发展与解放。

让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去思考知识、创新知识。

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究,发现了知识的规律,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不仅智慧能力得到发展,而且还可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3、合作活动。

由于班级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由于学习内容的开放,由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独立自主的。

因此,面对同样的问题,学生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思维方式,产生各种不同的结果,有些甚至是出乎意料的,教师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基础上进行合作,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交流讨论的机会,能满足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

同时,通过学生互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问题的开放——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开放性问题以“开放”为方向来加以组织、设计,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把问题进行“开放”,如:

条件多余需选择,条件不足需补充,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答案不唯一等等,让学生尽自己的努力,独立地去解决问题,寻找答案。

如果找到一个答案,还要自觉地去想“有没有其他答案?

”,如果想出一种方法,还要鼓励学生“有没有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从而来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

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问题教学。

1、学生提的问题过多怎么办──高度开放,鼓励提问。

对于不同难度的教材,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往往也不一样。

有时对较难理解的教材,在解疑的过程中还有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

如果学生的问题实在当堂解决不完,不妨放到下一节课接着进行,也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

这样做,不仅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高度开放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很愿意去质疑,解疑,那么他们的收获要远比教师讲十遍百遍大得多。

2、学生提的问题意思不明怎么办──广开言路,相互补充。

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这是儿童的天性。

课堂高度开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辞不及防的情况,有些问题,教师根本听不懂是什么意思。

例如:

有学生在回答“真分数和假分数有什么关系”时这样说:

“真分数和假分数是类种关系。

”这时教师可引导其说的再明确一些,或者请其他同学来说说这个同学的意思,因为同龄人之间最容易沟通,说不定其他同学能听懂他的意思并能叙述得明白一些。

3、学生提的问题未触及教学重难点怎么办──增补质疑,突出重难点。

学生的质疑,最能反映学生对哪些问题比较关心,哪些问题最不容易理解;而这些也往往正是教学的重难点,是最应该解决的问题。

例如:

教学“分数的意义”一课时,学生提出的12个问题中,多数都是关于单位“l”的问题,这正说明学生首次认识单位“l”,最想知道单位“l”的含义。

同时单位“l”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它就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当然,学生的质疑,有时不能把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都包括在内,也就是说不全面。

这时教师决不能听之任之,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本节课重难点了如指掌,并针对重难点设计一些高质量的问题,一旦出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全面时,教师就可增补质疑,力求疏而不漏。

五、课堂练习的开放——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实施开放性教学,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可通过设计开放性作业,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1、布置开放性应用问题的作业。

现实世界的许多问题大多数是开放的,不仅解题策略需要探索,就是问题本身的结论也是多种多样的,问题的已知条件并不是显然的和完备的,需要人们去发现或假定;甚至问题不一定有答案。

因此,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应用问题作业,不必限制时间,也不必要求独立完成,允许学生请教别人或查阅资料。

2、开放学生的言论时空。

在学完某一章或某一个内容之后,可以用专题研究的形式让学生来主讲。

可在课前指定或由学生自荐,也可让学习小组合作准备,推举一名代表来主讲;还可让每个学生准备,逐个讲解,后面的学生纠正前面同学的错误或补充内容。

3、开放问题解决的形式。

对问题应有不同的解释。

学生无法把已知命题直接转换到新情景中去,必须通过一些策略,使一系列转换前后有序。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首先要创设一种问题情景,启其心扉使学生处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境地,然后启发学生回忆、联想,从已经掌握的知识或经验积累中,寻找可借鉴的方法或思路来进行尝试,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4、以发现法的形式激发学生去探究几种开放性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开放型问题对于培养和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而经常出现。

数学开放性练习能够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思考余地,学生需要灵活运用知识才能解答问题,而且解答思路不唯一、答案不唯一、经常出现有多余条件等,学生要根据已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的答案,通过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

低年级学完表内除法后有一道应用题:

妈妈买来12个苹果,平均分成3袋,每袋有多少个?

除极个别学生外,大多数学生马上知道算式:

12÷3=4(个)这样的题目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能看出学生对“三四十二”这句口诀是否熟练。

如果把这题改为“妈妈买来12个苹果,要装入袋子,要每袋的只数相等,可以怎样装?

”这是一道开放题,因为没有确定袋子的数量,只要求每袋的只数相等,因此有6种方法:

苹果总数袋子数每袋苹果数

12÷1=12(个)

12÷2=6(个)

12÷3=4(个)

12÷4=3(个)

12÷6=2(个)

12÷12=1(个)

由于开放题的特性,学生在解答时,基础差一些的学生可能找出一种或二种情况,优等生则会根据规律有序找出全部答案,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反映出学生不同的思维品质。

这样,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创造意识有极大的作用。

总之,开放式教学在教学观上,不仅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自主学习能力、质疑解疑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师生观上,实现了师生角色的彻底转变: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操作者、观察者、讨论者、交流者和猜测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研究者。

它既主张在主动学习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求在教学中形成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进一步开放,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