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7263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页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页
亲,该文档总共3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docx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

同龙球湖“四校联谊”活动

同龙球湖联盟中心

2009年4月10日

活动设计

一、理论探讨

——浅谈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促进有效的朗读教学的策略

二、实践探讨

——“三课两反思”课例研究活动的策划方案

三、活动流程

3.1、各校做好课例的试教研究活动,并在试教后做好一次反思;

3.2、四校联谊活动:

上课——听课——互动评议(第二次反思)——专题论坛(每校1名教师)——专家引领——优课展示;

3.3、上午在多媒体教室听课四节,下午在多媒体教室教师互动评课、教师论坛及专家引领。

四、活动延伸

——回到各自学校后再进行组织观摩展示活动;

五、四校商讨期中测试工作

——试卷命题、阅卷、汇总及分析安排

理论探讨

变“要我朗读”为“我要朗读”

——浅谈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促进有效的朗读教学的策略

浙江省常山县同弓小学徐勋贵324216电话:

“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为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

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

”因而,说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当不以为过。

语文课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也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但目前就学生在课堂教学朗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

要么少数尖子生在“播音”,多数学生是“听众”,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

要么朗读声若蚊蝇,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

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

无奈之下,教师只得一声令下——大声读。

如此可见,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是朗读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要我读”成为“我要读”呢?

笔者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觉得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是促进朗读有效教学的根本路子。

一、创设“趣”境,激其朗读。

学习任何技艺,离开了“兴趣”两字,肯定难以成功。

同样,一个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你就是让他重读10遍20遍也还是原来的样子。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一种“趣”境,让学生感觉到不是老师要我读,而是我自己想读。

教师范读是引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最好办法,尤其是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童话、语言故事。

在教学《祖父的园子》一课时,引入课题后,我首先范读课文,借助少量的动作,用不同的声音读出了人物对话时不同的语气,读出我在不同情况下的神情、行为和语气。

绘声绘色的朗读和有趣的故事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烈鲜明的感情色彩感染了学生,也引起了他们的情感共鸣。

学生在听读中深深受到了课文内在的情趣,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朗读课文的愿望。

另外学生在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作即时的幽默风趣的评价,也很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教学《第一场雪》,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玉恒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

“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

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

”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

“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

”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

“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

”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有的学生甚至超水平发挥。

二、创设“赛”境,促其朗读。

  小学生的好胜心特强,因此创设一种比赛的情境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积极性。

创设“赛”境可以是师生之间的比赛,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比赛。

比如师生赛读。

一位教师为了引导、鼓励学生朗读,作了这样的设计:

  师:

同学们,愿不愿意和老师比赛读书?

  生:

愿意!

  师:

好。

不过老师在课前已经朗读了5遍,如果现在就与你们比赛朗读,太不公平,这样吧,你们先认认真真地读2遍,再和老师比赛,好不好?

  生:

好!

  此时学生的好胜性被激起了,为了想把老师比下去,人人读得卖力,个个读得入情。

再就是创设生生赛读。

教师先请一位学生朗读,然后老师说:

“这位同学是我们班的朗读冠军,请他站到前面的冠军席上来。

如果有同学读得比他还要好的,那么第一位同学只能回到座位,由第二位同学继承‘王位’。

”教师采用如此“激将法”,学生都是磨拳擦掌、跃跃欲试,往往是一个比一个读得精彩。

   

三、创设“演”境,引其悦读。

  表演如游戏,也很招学生喜爱。

这既是一种好的朗读形式,又更能引起学生的角色兴趣,为了当好某个角色,学生会积极地去准备。

如生生演读。

可由一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一个角色,另一位学生扮演课文中的另一个角色。

这样的表演朗读,因学生变成了课文中的某一个人物,会一下子进入情景。

“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朗读一定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又如师生演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教学古诗《草》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内容。

  师:

小朋友,今天回到家里,谁愿意把新学的古诗《草》读给妈妈听?

  生:

我,我!

  师:

好,你上来。

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读给我听好吗?

想想回到家里该怎么说?

  生:

妈妈,我们今天学习了一首古诗《草》,读给你听听好吗?

  师:

好。

我的女儿真能,老师刚教完课文就会读了。

  接下去于老师又找了几位小朋友上台读,采用独具匠心的明知故问、张冠李戴、故意出错等手法在学生朗读中时时检测学生掌握课文情况,课堂上笑声不断、掌声不绝,朗读积极性有增无减。

四、创设“悬”境,诱其好读。

  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

我在上《惊弓之鸟》时,开篇就布疑阵:

“现在,空中飞着一只大雁,大家想想,用哪些办法能把它打下来?

”学生凭经验纷纷说,用箭射,用枪打,用弹子弹……至此,我首先肯定学生的回答是正确的,但话峰一转,说:

“可是,古时候有个射箭能手更赢,却是拉弓,不用箭,“嗖”的一声把这只大雁射下来了,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答案就在课文中。

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看谁先把答案找到。

”由于悬念的诱惑,学生立即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种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们主动认真地读书、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制造悬念要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如果故弄玄虚,那就失去了悬念的意义,有时甚至会把学生弄糊涂。

五、创设“导”境,引其入情。

创设“导”境如同设置了一个“磁场”,尤其是教师动情的话语,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情的磁场”中,唤起学生心中那个潜在的“情场”,从而进入角色,有感而读,此时,无需再说什么,只需读一读,便能深深的感受到课文中那最美的情。

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境。

师:

(满含眷恋之情)在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有说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

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彼此挥泪惜别之际,“呜——”火车启动了。

八年相处建深情,而此时此刻即将离别,千言万语涌在心头,千句万句都并作了一声呼唤——

生:

“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师:

火车徐徐地开出,那隆隆的车鸣牵动着志愿军的心,今朝分别不知何日才能相见!

此时他们心中唯有希望—

生:

“列车啊,请你开得慢一点儿,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曾经在这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师: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着朝鲜的山和水,依恋着朝鲜的亲人们,然而大车却风驰电掣般地向前驶去。

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车窗,只见大娘、小金花等朝鲜亲人依然伫立在车站上,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他们的双眼。

要想对朝鲜的亲人再说上几句心头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里呼喊——

生:

“再见了,亲人!

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师:

(多媒体打出教师的引语)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练习读一读,两人读引语,两人读志愿军的话……

特级教师章师亚老师曾说过,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训练中,是一种最好的引领。

是啊,与其告诉学生怎么读,不如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朗读当中去,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碰撞,演绎出一次次生动的教与学,其效果往往是最精彩,最有生命的。

六.创设“情”境,引其深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文情并茂的,但却是年代久远,与学生之间形成了难以逾越的“代沟”,这是更需要老师点燃一支情的火花,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以期开启学生的心扉,将其率先带入特定的境界,师生共同营造一种情感上的“和谐共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情境,为朗读作好情感上的准备。

那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

如一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第二段中“人们回忆总理”那几句话时,教师可用这样的语言描述创设情境。

“看着总理的灵车缓缓地开来,人们的心情十分悲痛,抚今思昔,人们仿佛又看到了总理那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看到总理正冒着大雨给站岗的士兵送雨衣,来到教室和我们一起听课,然而今天,敬爱的周总理却和我们永别了。

这怎不叫人伤心?

怎不叫人悲痛欲绝?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悲伤、带着思念一起朗读这一段。

以情激情,学生便一下进入课文,认真地朗读起课文来。

我们的语文课确实需要尽快“读”起来,全面“读”起来,有效“读”起来,真正做到让语文课“读”占鳌头。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

加强朗读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感悟美、体验美,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的提高。

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使朗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实践探讨

关于开展“四校联谊”活动的方案

——“三课两反思”课例研究活动的策划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语文课堂上,琅琅书声最美,当静止的文字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表达出来时,文字便成为了一幅幅画面,一段段音乐。

它用声音感染人,它可以跨越时空,沟通文本与读者的心灵。

”因而,说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当不以为过。

语文课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也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

叶圣陶先生说过:

“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

”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有效的朗读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但目前就学生在课堂教学朗读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普遍现象:

要么少数尖子生在“播音”,多数学生是“听众”,不愿开口读书,朗读水平每况愈下。

要么朗读声若蚊蝇,表情木然,字字停顿,拖腔唱读。

个别朗读时不是结结巴巴,就是索然无味。

无奈之下,教师只得一声令下——大声读。

如此可见,我们的学生缺乏的是朗读兴趣。

如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要我读”成为“我要读”呢?

为此我们联合举办这次“创设一种积极的教学情境是促进朗读有效教学的研讨”的活动。

二、研究主题:

创设积极的教学情境促进有效的朗读教学的研讨

三、活动地点:

同弓小学

四、活动时间:

2009年4月10日(周五)一天

五、探讨目标:

5.1、创设“趣”境,激其朗读。

5.2、创设“赛”境,促其朗读。

5.3、创设“演”境,引其悦读。

5.4、创设“悬”境,诱其好读。

5.5、创设“导”境,引其入情。

5.6、创设“情”境,引其深读。

六、活动流程

6.1、各校做好课例的试教研究活动,并在试教后做好一次反思;

6.2、四校联谊活动:

上课——听课——互动评议(第二次反思)——专题论坛(每校1名教师)——专家引领——优课展示;

6.3、回到各自学校后再进行组织观摩展示活动;

6.4、上午在多媒体教室听课四节,下午在多媒体教室教师互动评课、教师论坛及专家引领。

七、活动要求

7.1、每校派出7-10名教师参加研讨活动;

7.2、每校活动后上交教案二份和反思两份;(试教教案及反思和“四校联谊”活动教案及反思各一份)

7.3、邀请专家:

邀请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省特级教师章师亚老师、市教研室领导和县教研室汪良福副主任到场指导;

7.4、活动后每教师上交一份活动心得表;

八、教学活动安排表

执教教师

年级

时间

学校

学科

课题

备注

洪丽春

五年级

8:

20——9:

00

同弓

语文

《桥》

龙绕乡、球川镇湖东各7——10名语文骨干教师,本校老师除要上课教师外参加听课。

唐有生

四年级

9:

10——9:

50

湖东

语文

《乡下人家》

毛冬妹

二年级

10:

00——10:

40

龙尧

语文

《揠苗助长》

陈晓燕

三年级

10:

50——11:

30

球川

语文

《棉花姑娘》

同弓、龙尧、球川、湖东小学教务处

2009年3月20日

16.《桥》

常山县同弓小学组织者:

洪丽春

课文简述: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地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地威信和沉稳饿、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地生命桥。

他把生地希望让给别人,把死地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地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地桥梁。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地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描述导入:

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地木桥,它和村子里地人们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

究竟发生了什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桥》这篇课文。

二、感受情势危急

1、默读课文1-4段,说说读后感受。

2、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

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

3、面对咆哮的洪水,村庄里的人们有什么样地表现?

划出相关地词语。

体会人们紧张、恐惧的心情。

4、分析形势,怎么逃?

引出急需一个人来维持秩序。

三、感悟英雄事迹

1、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

默读课文7-23段,边读边写上注释。

2、交流讨论,感悟英雄事迹。

关键句: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

排到后面去!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抓住“冲、揪、吼”指导朗读.

老汉吼道:

“少废话,快走。

”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比较两个“吼”从而体会老汉的思想感情。

四、祭奠英雄

1、师范读最后4段,学生说说读后感受。

2、设想,此时你若是村子里生还的一员,此刻你想说什么?

3、生齐读最后4段。

5、写一写“祭奠”两字

21.乡下人家

组织引导者:

唐有生

学习目标:

  1.课前预习并且过关“檐”、“饰”等五个生字。

会写“棚”“饰”“冠”等十四个生字,正确读写“装饰”“和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带领学生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在朗读中感受田园诗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3.学习作者对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具体而细腻的描写方法,仿照课文写一句或几句话,展现身边的美景。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兴趣和热爱。

教学难点:

体会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

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教材教法:

整合读写资源,体现主体原则,实践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读中查漏、补缺,读中品味、欣赏,读中悟意、悟写。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中检测预习,重点研读1—2自然段,读中品味精彩语句。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导入:

师: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城市、乡村城市、乡村的环境越来越美了。

同学们,你们觉得是城市美还是乡村美?

那么?

请看这幅画每不美?

2、出示幻灯片1:

(乡下人家全画)

画的是哪里?

(明确:

乡下人家。

同读课题。

操作:

请看图景,听(鸡鸣鸭叫)

师:

同学们,看着图片,听着这些声音,你发现图上都有些什么?

3、板书:

藤(瓜)、竹(笋)、树(鸟)、桥(鸭)、流水(鱼)、人家。

师:

这画中这么多的景物,多么富有诗情画意!

这使我想起了古代诗人马致远的两句古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根据图画景物,可以组成诗句:

瓜藤大树鸡鸭,翠竹嫩笋繁花,小桥流水人家。

同学们,这美丽的大自然,凑成了乡下人家独特的美景,多么富有诗意啊!

作家笔下的乡下人家又是怎么样的呢?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品味作家笔下,乡下人家的独特美景吧!

二、研读课文,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的片断。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各自朗读全文。

教师巡视。

读后教师引导:

美吗?

你觉得哪段写得特别细致?

(导向一二自然段)

2情感朗读课文一自然段,

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

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1)情感朗读

师:

你认为这段该读出怎样的感情?

(趁势 指导朗读,指出:

读懂作者的心,读出我们的情,读懂课文的意)明确:

(1)指读,读出写瓜藤叶句的惊喜、欣赏语气。

感悟形态和色彩美.,读出后一句赞赏的、强调的语气,感悟“装饰”色彩明丽、生动浓厚的生活气息

(2)在小组里试读。

(3)激励个体展示。

(2)品味语句修词方法

a表示动作词语的使用

b表示色彩词语的用词

c表示对比的修辞方法

3、师生共研重点二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3:

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现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

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

明确:

a各种花朵要读出欣赏的,有节奏的语气。

强调华丽和独特。

b成群地要读出惊喜,探表现长势迅速,要读出动感。

体会拟人句作用。

c讨论词语使用:

句子中华丽可以换成?

,独特可以换?

吗?

感悟课文准确用词。

小结:

这两段都细致地写出了有的人家屋前、门前不同景物的特点,展现了乡下人家的独特美景。

第二课时

三、      以下引导用前面学习的方法自读自娱,教师巡回指导:

师:

接下去,让我们用刚才学习的方法只有地学习余下的3—6自然段

课文。

可以小组自由读,也可以互相研究怎么读,好吗?

(教师巡视)

3、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指导感受和品味鸡群觅食动态描写的趣味,以及雄鸡那种保护者的尽职的人情趣味。

讨论:

率领、带领可否交换?

耸着与翘着有什么不同?

4、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海阔地吃起来。

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燕儿,都是它们的好朋友。

(品味人、自然的和谐的田园风景,感受其乐融融的乡下人的田园生活,

5、倘若有一条小河,那么在石桥旁,在绿树阴下,会见到一群鸭子,游戏水中,不时地把头扎到水下去觅食。

即使附近的石头上有妇女在捣衣,她们也从。

不吃惊。

(指导:

读出风景画里含着和谐的惊喜。

体会假设转折关联词句运用,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尝试用即使…也…说话)

6、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的、迷人的风景。

(体会这样结尾的意义,尝试用不论…不论…都…说话)

四、整体回顾,想象拓展。

1、学到这儿,你最想说什么?

(师生齐读最后一节,明确课文主题。

2、给板书再增添一句话,连起来读读如乡下景般朴实无华的小小诗(板书):

瓜藤老树鸡鸭,翠竹嫩笋繁花,小桥流水人家

3、请思考,(指图1),图中还有一些景物作者没有写出来。

想象一下,如果在冬天,在乡下别的地方,可能会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呢?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好吧?

五、课外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后的的小诗《在天晴了的时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背诵下来。

2、小练笔:

或者在一个别的什么季节,或者在乡下一个别的什么地方,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呢?

你能学着把想象的写下来吗?

《乡下人家》教学设计思路

叶圣陶认为:

阅读教学,应从课文感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

朱自清先生《论朗读》一文中强调指出:

“读的用处最广大,语文教学上应该特别注重它”。

这对当前语文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为,有效的情感朗读,是承载我们心灵通向作者思想彼岸的船,是引导我们思维通向理解境界的车。

所以,怎样有效引导朗读课文,引导感悟,培养学生主体的探究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师特别关注的重点。

1、作者具体而细腻地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副副自然、质朴的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的充满诗意的农家生活。

我们通过情感朗读,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悟作者对乡下人家独特美景进行了具体而细腻地描写的方法。

2、作者热情赞扬了乡下人善于用自己的勤劳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美好生活的美好品质。

表达了自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

我们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3、我们还要通过对句子反复朗读,细致推敲,体会作者的运用对比和拟人法,细致刻画自然景物来表现乡下人家独特美景的写作手法。

在朗读中,我们必须读懂作者的心,读懂课文的意,读出我们的情。

在反复朗读中,我们尽可能地读熟作者语言那种惊讶、喜欢、欣赏、强调、羡慕、的等等语气,这样就读通了作者与我们的心,那么我们就明白了作者想说什么?

就明白了课文所表达的意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必须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学习主体训练活动,教师应当根据文本表达的语言轨迹,竭力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感悟。

达到培养学生所谓和理解能力。

揠苗助长

常山县龙绕中心小学毛冬妹

教学目标

1、会认揠、焦、喘三个生字;会写焦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寓言故事;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寓意,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

过程预设

一、听故事,入境

1、大家想不想听故事,在上课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2、故事听完了。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揠苗助长》。

有的小朋友说,这个故事应该叫《拔苗助长》,这里怎么叫揠苗助长呢?

3、学习“揠”字。

二、知故事,习字

1、说说课题的意思

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a、要求:

划出生字,借助生字拼音自读课文,并把生字多读几遍。

b、同桌互读互听,同纠学习错误。

c、检查学习情况,巩固学习所得。

3、再次阅读课文,试讲“揠苗”原因。

三、读故事,品悟

(一)以词带句,明过程。

1、拔苗前:

词句1:

巴望他巴望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

(盼望,巴不得)

谁能把种田人这种盼望的心情读出来吗?

词句2:

焦急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

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

(着急)

读出种田人的焦急心情。

2、拔苗时:

种田人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出示第二自然段,理解:

筋疲力尽 终于

读出种田人卖力拔苗的情景。

3、拔苗后:

大家想一想拔了禾苗结果会怎么样?

但是种田人却很高兴,哪里可以看出他的高兴?

读一读。

结果是不是这样?

读一读,读出他的失望。

(二)激发疑问,巧过渡:

怎么会这样啊?

四、议故事,明理

1、那个种田人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力气,结果禾苗全都枯死了?

2、读了这个故事,你能说说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