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7405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docx

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学案第二单元单元优化提升

单元优化提升

一、春秋时期与战国时期改革变法的不同点

项目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条件

社会转型刚开始,旧的社会制度刚开始遭到破坏,新兴地主经济和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刚起步

社会转型加快,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发展壮大

性质

奴隶主阶级改革

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内容

主要改革赋税制度

既有对经济基础的改革,也有废除旧贵族特权的上层建筑的改革,并从法律上保障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影响

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不大

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彻底,涉及领域广,并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推动了社会转型的实现

[对应训练]

1.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与春秋时期各国改革的最本质不同在于(  )

A.出现的根本原因    B.代表的阶级利益

C.产生的社会影响 D.改革的具体措施

解析:

选B。

注意题干中的“本质”。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而春秋时期各国改革代表的是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二、商鞅变法与战国时期其他变法的比较

背景

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势力逐渐壮大

目的

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在政治上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措施

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特权;实行发展封建经济、提高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地主阶级统治的措施

性质

封建性质的改革

结果和

影响

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旧的奴隶主贵族,巩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得以最终确立;促进了社会发展

内容

深度

商鞅变法更加深刻地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影响深

远程度

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统一度量衡、建立县制等制度不仅对整个战国时期,而且对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应训练]

2.(2019·赣州检测)下列各项描绘的是公元前345年生活在关中地区的一个人发迹的故事,其中符合真实历史情形的是(  )

①这一年,他在一次战争中立功,得到100亩地的赏赐

②第二年,他辛勤耕种,喜获丰收,政府免除了他的徭役

③第三年,他又买了几十亩地,成了大地主

④几年后,他卖掉土地去经商,同样得到政府的奖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选A。

公元前345年前后,关中地区处于秦国的控制之下,根据商鞅变法的规定,秦国的基本政策是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因此,①②③符合史实。

弃农经商,是政府严格控制的事情,不可能得到政府的奖励。

三、商鞅变法与梭伦改革的比较

1.相同点

(1)两次改革都有着富国强兵的目的。

(2)两次改革都涉及对权贵利益的限制。

商鞅变法主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梭伦改革主张按财产划分等级,打击旧贵族的特权。

(3)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国力强盛。

2.不同点

(1)背景:

梭伦改革处于奴隶制度的上升时期,其改革加强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商鞅变法处于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时期,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确立起封建制度。

(2)性质:

梭伦改革是一次奴隶主阶级缓和社会矛盾的变革;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而进行的除旧布新的社会改革。

(3)特点:

梭伦改革为平衡各阶级、阶层利益,有着调和、折中的特点;商鞅变法坚决打击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改革较为彻底,是一次促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型的改革。

[对应训练]

3.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秦国商鞅变法规定“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这两项改革法令(  )

①都从稳定统治秩序出发

②都体现了对人身权的重视

③都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④都起到推动社会转型的作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③④

解析:

选C。

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缓和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秦国商鞅变法中的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秦国农业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故①正确;商鞅变法规定从事商业及因为懒惰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体现了对人身权的漠视,故②错误;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故③错误;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奠定基础,商鞅变法为结束分裂,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奠定基础,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真题练———————————————————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45)

材料 秦朝推行的“二十等爵”制,始创于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所设立的军功爵制。

汉承秦制,继续沿用“二十等爵”制,但根据实际情况有所调整。

曹魏末年,专权的晋王司马昭为取代曹魏政权,“深览经远之统,思复先哲之轨,分土画疆,建爵五等,或以进德,或以酬功”。

此次改革仿照《周礼》,设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把爵位封授给支持司马氏的群臣。

受封者获得民户数量不等的“封邑”,爵位由子孙承袭。

“自骑督已上六百余人皆封”。

由此,面向文武官员的“五等爵”制确立。

通过五等爵分封,司马昭对曹魏朝廷中的大臣进行了一次比较彻底的区分,将那些倾向于司马氏的大臣与其他曹魏大臣明确区别开来,成为司马氏建立晋朝的前奏。

——摘编自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秦“二十等爵”制和曹魏末年“五等爵”制所反映的思想流派。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秦“二十等爵”和曹魏末年“五等爵”的授予对象,并简析两种爵位制的各自作用。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运用战国时期和曹魏时期中国社会不同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爵位制度的发展情况。

(1)问,可结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信息推理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创设的制度的思想源泉应是法家思想;由曹魏依据的《周礼》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礼”属于同一体系推理出“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问,可结合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推理出授予对象主要是军功的创建者——军人,而曹魏的授予对象是群臣,即国家的官员。

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秦国所处的时代推理出其在打破旧制度、促进国家统一方面的积极作用;结合曹魏所处时代推理出司马氏家族力量的壮大和统一王朝基础的奠定。

答案:

(1)“二十等爵”制反映了法家思想;“五等爵”制反映了儒家思想。

(2)对象:

“二十等爵”主要授予军人;“五等爵”主要授予官员。

作用:

“二十等爵”制打破了世卿世禄制,激发了军队斗志,促成秦统一;“五等爵”制壮大了司马氏力量,为晋朝建立奠定基础。

2.(2015·高考山东卷)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先从在下者起”作答。

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商鞅变法与社会阶级关系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

变化:

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

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

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3.(2014·高考浙江卷·自选模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解析:

(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问从对政治体制和国家统一的影响角度分析。

(2)结合材料“其民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从商鞅变法的局限性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1)思想:

法家思想。

作用: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原因: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自选练———————————————————

1.(2019·昆明测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据《吴问》记载,晋国赵简子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

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往昔籍而不税的籍田制显然已被废除;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

赵襄子辅政时期,晋国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

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

——摘编自白国红《世族的崛起与春秋政治格局的

演变——以晋国赵氏为个案》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时期晋国赵氏变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晋国赵氏变革的意义。

解析:

(1)据材料“将周制的‘步百为亩’变为‘二百四十步’为亩”可知,突破周朝亩制,扩大亩数;据材料“赵氏实行国税与户税制度……战时作为应急措施出台的各级军功赏,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可知,实行税制改革,奖励军功,扩大军功范围;据材料“新型的君臣关系逐渐确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得到强化,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可知,强化君主权威,建立早期的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

(2)据材料“从而提高了属民的生产积极性”“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有利于调动全军上下的战斗积极性”可知,调动了农民与士兵的积极性,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据材料“赵氏主观上为实现自身权力所做出的各项变革,客观上促进了晋国社会性质的转变”可知,推动晋国向封建社会转型;据材料“扩大了军功奖赏的范围”“文武分职的官僚体制也在初创之中”可知,推动军功爵制度的确立,为官僚体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

(1)措施:

扩大亩制;实行税制改革;奖励军功;强化君主权威,初创官僚体制。

(2)意义:

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制度在晋国的兴起;为后世军功爵制及官僚政治的形成奠基。

2.(2019·南京调研)家庭制度改革是商鞅变法中移风易俗的重要内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秦地本是戎狄之区……直至秦孝公变法时,秦人还不脱戎狄之俗。

例如,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

这种陋俗经商鞅的严禁才消灭。

——张荫麟《中国史纲》

材料二 秦是个体小家庭定型化时期,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

以一对夫妻为核心的小家庭,男耕女织,构成相互提携力最顽强的小圈子,家庭成员间在生产劳动中彼此毫不攀比,生产积极性高涨,父子戮力,相忍饥寒,朝夕艰苦从事。

勤俭持家、艰苦奋斗良好民风的形成与自力更生个体小家庭的训练是分不开的。

个体小家庭作为社会生产的社会组织形式其作用不可低估。

直系个体小家庭成员间相互依存性最强,血缘关系简单,彼此亲和度达到最高点,父、家长权、夫权降到最低点,因而也是最稳定的一种家庭形态。

——张金光《商鞅变法后秦的家庭制度》

完成下列要求:

(1)材料一中的“陋俗”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消灭这一“陋俗”的措施。

(2)据材料二,概括秦国个体小家庭“定型化”的主要表现。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家庭制度改革的积极作用,并指出其改革的实质。

解析:

(1)第一小问陋俗,据材料一“他们还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寝一室,沿着游牧时代以一个帐幕为一家的经济办法”得出大家庭共居一室;第二小问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据材料二“所谓定型化是指它不仅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而且成为一个最基本的社会组织细胞;在政治上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在经济上成为一个耕织结合在一起,自给自足的独立经济实体”得出表现有:

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集团,是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户籍的最基本单位,是独立经济实体。

(3)第一小问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

第二小问实质,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封建化的过程。

答案:

(1)陋俗:

大家庭共居一室。

措施:

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制。

(2)表现:

血缘关系的亲属集体;最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国家户籍的最基本单位;独立的经济实体。

(3)积极作用:

推动了小农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良好民风的形成;进一步瓦解了宗族势力,有利于强化对基层的控制;保证了国家赋役的征派。

实质:

封建化过程(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转变)。

3.(2019·苏州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公元前361年,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

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商鞅变法拉开了序幕。

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

秦国决心以发展农业为手段来实现称霸天下的梦想。

而在秦孝公和商鞅这两位变法主角的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始于公元前356年的商鞅变法,就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

从“秦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商鞅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

短短20年,秦国便从一个为六国所不齿的西戎小国一跃而激变为战国七雄之首。

——摘编自纪录片《大秦岭·第一集宏基伟业》解说词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变法措施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为化解“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而采取的措施,并分析这些措施的实质。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变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1)据材料“农耕是强国之道,战争是称霸之路”“变法最基本的内容,是强化军事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得出农战结合;据材料“商鞅带着实践法家思想的梦想投奔秦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以法治国。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制辕田,开阡陌”得出废井田、开阡陌,据材料“发展农业生产”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据材料“强化军事力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等;第二小问实质,据材料“背后,却是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深刻矛盾”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封建化。

(3)据材料中“制辕田,开阡陌”得出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据材料“成为秦国能否由弱小走向强盛的重要标志”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等等。

答案:

(1)特点:

农战结合(耕战结合);以法治国(实行法治)。

(2)措施:

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普遍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移风易俗。

实质:

封建化。

(3)废除了旧制度,创建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成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单元综合检测

(二)

(时间:

40分钟,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孙膑兵法》载:

“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商君书》亦载:

“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

”可见,兵家和法家都主张重视战争,赢得战争。

当时出现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是(  )

A.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

B.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频繁

C.思想学术自由,出现“百家争鸣”

D.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重视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要抓住关键词“社会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胜而强立”成为战国时期历史的主线。

2.《管子·乘马篇》中记载:

“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

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

”与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改革是(  )

A.齐国的管仲改革    B.鲁国的“初税亩”

C.魏国的李悝变法 D.楚国的吴起变法

解析:

选A。

注意题目中的“管子”这一关键信息,材料反映了管仲改革提高了民众的生产积极性,使齐国实现了富国强兵。

3.恩格斯说:

“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

”商鞅变法中能够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

A.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

B.奖励努力耕织的人

C.奖励征战中立军功的人

D.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

解析:

选A。

商鞅变法实行“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制,是以保护封建土地制度来反对土地国有制的革命,故A项正确;奖励耕织、军功是发展经济和壮大军事实力的措施,不符合题意,B、C两项错误;国君直接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属于管理地方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

4.商鞅“重农抑商”的经济思想和黄宗羲“工商皆本”的经济思想,其共同点是(  )

A.都反映了自然经济的性质

B.都反映了小生产者的要求

C.都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当时经济的发展

D.都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

解析:

选C。

商鞅所处的历史环境正值封建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农业是封建国家的经济命脉,因此需要促进农业的发展,防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所以商鞅主张“重农抑商”。

而黄宗羲生活的历史时期正值明末清初,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原因是工商业获得一定发展,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他的主张顺应了当时历史的发展。

5.观察下图,从秦朝威武雄壮的兵马俑方阵我们不难想象到秦国军队的强大战斗力。

秦国军人英勇作战,主要是为了(  )

A.结束割据混战,实现国家统一

B.赢得战争,避免被别国兼并

C.早日结束战争,赢得时代和平

D.赢取军功,获得爵位和田宅

解析:

选D。

商鞅变法推行二十等爵制,奖励军功。

对普通士兵来说,爵位和田宅是最现实的东西,也是激励他们英勇作战的动力。

6.下表是对春秋战国时期从事政治活动的人的出身所做的调查

时间

总人数

出身微贱的人

所占比例

春秋时期

516

134

26%

战国时期

713

392

55%

这说明(  )

A.世卿世禄制度彻底消失 B.平民成为官员主要来源

C.平民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D.社会阶层流动日趋频繁

解析:

选D。

材料反映从春秋到战国从事政治活动的人中出身微贱者所占比例上升,由此推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下层民众有了更多从事政治的机会,折射出了社会阶层流动频繁,故D项正确。

7.商鞅变法图强后,出现了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的局面,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

这说明当时秦国(  )

A.保留了浓厚的部落制度残余

B.宗法制基本遭到破坏

C.地处偏僻未受中原文化影响

D.血缘亲疏观念淡薄

解析:

选D。

商鞅变法规定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行按军功受赏的二十等爵制来鼓励秦人勇猛作战,商鞅变法后大量客卿效命于秦国,秦人在君位继承问题上向来多是“择勇猛者立之”,都体现出当时秦国血缘亲疏观念淡薄,故D项正确。

8.中国当代作家柏杨称商鞅变法是在大黄金时代的一次惊心动魄的大魔术。

商鞅变法使秦国(  )

A.出现迁徙与择业相对宽松的环境

B.私人工商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C.士人阶层冲破束缚出现思想争鸣

D.创建新权力结构实现富国强兵

解析:

选D。

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

商鞅变法中的“什伍连坐”制突出对民众的控制,经济上重农抑商,思想上加强控制,倡导法家理论,故A、B、C三项均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桓公向管仲征询治理乡村的方法。

管仲提出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则百姓不会随意迁移;山泽依时令开放,则百姓不会随意侵用;土地均平,则百姓不会怨怼;不侵农时,则百姓富足;祭祀不夺牲畜,则牛羊增多。

——摘译自《国语·齐语》

材料二 桓公问管仲说:

“我想要征收房屋税,你看如何?

”管仲回答说:

“这等于叫人们拆毁房子。

”“我要征收树木税呢?

”管仲回答说:

“这等于叫人们砍伐幼树。

”“我要征收牲畜税呢?

”管仲回答说:

“这等于叫人们杀死幼畜。

”桓公说:

“那么,我依靠什么来管理国家呢?

”管仲回答说:

“只有专营山海资源才是可行的。

——摘译自《管子·海王》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春秋时期管仲的经济主张。

(7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管仲改革的历史意义。

(8分)

解析:

(1)从材料一“管仲提出按土地肥瘠征收赋税”可知,是按土地等级合理征收赋税;从材料一“山泽依时令开放”“不侵农时”可知,是及时制定、调整经济政策;从材料一“土地均平,则百姓不会怨怼;不侵农时,则百姓富足;祭祀不夺牲畜,则牛羊增多”和材料二中不主张征收房屋税、树木税、牲畜税,可知是保护民众经济利益;从材料二“管仲回答说:

‘只有专营山海资源才是可行的’”可知,是主张盐铁官营。

(2)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相关史实,以及管仲的改革主张,总结管仲改革的意义。

答案:

(1)主张:

按土地等级合理征收赋税;及时制定、调整经济政策;保护民众经济利益;主张盐铁官营。

(2)意义:

是对农业生产关系的重大调整(加速井田制瓦解进程或一定程度上促进小农经济发展);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促成齐国国力增强,成为春秋首霸。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但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

这,首先是通过普遍实行的措施,例如禁止缔结以债务人的人身做抵押的债务契约而做到的。

……至于其他方面,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只有三个上等阶级的人才能担任一切官职;只有第一阶级的人才能担任最高的官职。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公平公正社会秩序建立的措施。

(6分)

(2)如何划分社会等级,往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文明发展历程。

试概括两场改革划分等级的标准分别是什么。

(6分)

(3)对于创建公平公正社会,你从上述材料中能得到怎样的启示?

(3分)

解析:

(1)梭伦改革,依据材料一“现在必须防止这种使自由的雅典人变为奴隶的情形重演”可知是废除债务奴隶制;依据材料一“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可知实行财产等级制。

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二“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可知是按军功授爵;依据材料二“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可知是平均赋税。

(2)梭伦改革,依据“梭伦把公民按照他们的地产和收入分为四个阶级”可知按照财产划分等级;商鞅变法,依据材料二“有军功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