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48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14 大小:97.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4页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1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2.docx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2

课题

第一单元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比划唤起对已学长度单位的回忆,为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

1.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能用手势比一下1厘米和1米的大约有多长吗?

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米和厘米的知识。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1.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1.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

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      )

数学书的宽(    )(      )

数学书的厚(    )(      )

2.说一说你是怎么估计的?

3.当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怎么办呢?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毫米的认识”。

学生可以先用眼观察。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三、建立1毫米的概念。

使学生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1.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有多长吗?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

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4.谁知道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1厘米=10毫米

学生可能会提出“毫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学生认真观察直尺。

四、巩固发展。

巩固对毫米的认识,提高应用意识。

1.请同学们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看的?

2.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想一想你是怎么量的?

3.请同学们找出周围自己喜欢的物品,并用毫米

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用手比一比,说一说自己的方法。

学生举例说一说。

五、全课小结。

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畅谈收获

课题

分米的认识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

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

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通过测量桌面的长和宽,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1.昨天同学们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2.你发现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有什么不方便吗?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明白1分米=10厘米。

 

1.你能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有多长吗?

2.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1分米=10厘米

1.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2.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3.学生闭上眼睛想。

三、认识几分米

进一步认识分米。

1.你能在尺子上找到2分米、3分米、8分米吗?

2.我们一起来看课件认识几分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

 

四、巩固。

巩固对分米的认识,提高应用意识。

1.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一的第三题。

2.请同学们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请同学们独立完成练习一第五题。

4.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一第六题和第七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测量方法。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

谁愿意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畅谈收获。

 

课题

认识千米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

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

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熟悉的生活事物引入,增强数学的现实感和亲切感。

1.平时你在公路上观察到了什么?

2.老师制作了一块路标,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从某路口到某路口的距离是多少?

3.请同学们说说到叶镇还有21千米、到灵山还有23千米是什么意思?

4.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看路标,并思考问题。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1.使学生懂得千米是大的长度单位。

2.使学生懂得

1千米=1000米。

1.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400米,几圈就有1千米。

2.请同学们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1千米=1000米

3.谁来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从哪里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长的路程?

1.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2圈半约有多长。

2.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3.生举例。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巩固对千米的认识,提高应用意识

1.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五题。

2.请同学们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

3.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说。

 

3.说说单位之间的进率。

四、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更明白1千米有多远。

1.请同学们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

2.请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

是多少千米?

3.老师带同学们到校外走1千米的路程,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千米有多远。

 

学生说一说我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

五、全课小结。

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

谁来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畅谈收获。

课题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

重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

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联系。

千米除了表示比较远的路程以外,它还可以用来表示河的长度、桥的长度、水的深度、山的高度,以及描述速度等……(边说课件边出示图片)

学生听老师讲解,并观看课件的演示。

学生情感上体验到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并收获一些相关的自然常识知识。

二、探索新知

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米和千米之间的关系。

1.请同学们说一说火箭的速度大约是每秒3千米,也就是多少米?

3千米=()米

2.谁来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1.读出停顿

学生回答:

3(停顿)千米=3000(停顿)米。

 

2.1个1千米=1000米,3个1千米里有3个1000米所以是3000米

3.雅鲁藏布大峡谷水深约达5000米、南京长江大桥的长约6000米,能把它们换成千米作单位的吗?

5000米=()千米6000米=()千米

同桌互说想法,然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测评

巩固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

1.请同学们完成p7做一做。

2.请同学独立完成

9000米=()米

800米+200米=()千米

4千米=()米

3千米-1000米=()米

3.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二第三题。

4.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二的第5题。

5.可以从邮局出发途经学校、医院最后到体育场(公园)是1千米。

可以有不同的路线。

1.开火车学生口答,并说明思路。

2.学生独立完成,个别学生汇报。

3.学生独立完成,4.学生说不同的路线。

 

课题

吨的认识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让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

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教学

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课堂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图:

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是好朋友,一天,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发现小桥边有一个表示,是什么呀?

(限重1吨)

2.“限重1吨”表示什么意思?

你对“吨”有什么了解?

3.同学们说得对不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1.学生认真听教师描述。

2.限重1吨是指不能超过1吨或等于或小于1吨。

吨是指物体的重量。

3.学生听

二、通过提一提、算一算、举一举等学习方法去感悟。

1吨有多重,从而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感受。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关于“吨”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A、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B、吨是较大的质量单位。

(二)提一提

1.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提一大桶矿泉水。

2.“你们觉得这桶水怎么样?

“再给你加一桶,怎么样?

”“如果再加10桶呢?

“50桶呢?

3.请同学们猜一猜这桶水的重量。

(三)算一算

1.50桶这样的水重多少千克?

那也就是说这50桶水重1吨。

2.1吨=1000千克

(四)举一举

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质量合起来大约是1吨呢?

1.一袋水泥重50千克,()袋水泥的重量是1吨。

2.一头黄牛的重量是500千克,()头黄牛的重量是1吨。

3.2袋食盐重1千克,()袋食盐重1吨。

(一)试探学生的已有基础

考学生的生活知识以及课外的知识。

(学生各抒己见)

(二)提一提

1.学生小组开始活动提一提,感受感受。

2.太重了。

3.学生估一估,猜一猜。

(三)算一算

1.学生个别汇报。

 

2.学生读,注

意停顿。

 

学生举例

 

(1)学生独立计算。

(2)小组里交流,并校对。

三、搭建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

把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

1.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三P13第一题。

2.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三P13第二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汇报。

课题

吨的认识综合练习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

2.建立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学

重点

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

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1、复习导入

1.引导学生整理有关质量单位的知识以及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

2.使学生总结并形成知识的网络。

 

2、基本训练

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1.我们上节课认识了吨,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质量单位?

请大家把这些学过的质量单位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

“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千克和克呢?

 

2.通过刚才的整理,哪个单位最重?

最轻的是。

 

3.用吨做单位的物体有哪些?

 

(1)请同学们填一填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卡车载重4()。

(2)小明体重35()。

(3)一块橡皮的质量是8()。

(4)码头停泊的货船能载货10()。

(二)请同学们进行单位换算

3吨=()千克

1吨-600千克=()千克

6000千克=()吨

1600千克-600千克=()吨

8吨=()千克6000千克=()吨

3吨500千克=()千克

1吨-100千克=()千克

4500千克-4吨=()千克

 

1.从大到小排质量单位有:

吨、千克、克。

从小到大排质量单位有:

克、千克、吨。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用克来表示小物体的重量。

用吨来表示铁别重的物体的质量。

3.学生各抒己见。

 

(1)填一填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学生开火车汇报。

 

(2)单位换算

学生独立完成,个别汇报。

 

3、基础训练——应用于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知识。

 

四、课堂小结。

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

1.请同学们完成P12做一做第二题。

2.请同学们完成练习三第三题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

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1.学生计算6个300

2.练习三第三题

学生小组讨论;写下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

课题

生活中的数学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

重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

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1、激趣引导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使课堂富有趣味,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学们知道:

“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老师给你们讲一讲。

学生听故事。

2、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通过举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概念模型。

1.复习长度单位:

(1)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1.复习长度单位:

1分硬币厚1毫米。

一根手指宽1厘米。

一把铅笔长1分米。

张开双臂长1米......

 

2.复习质量单位

2分硬币重1克......

 

3、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1.教师始终处于引导者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2.让学生明白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1)自学课本P14情景图1

1.请同学们看p14第一幅图画,你看到了什么?

和同桌说一说。

2.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3.你能说出8吨是多少千克?

 

(2)学习课本P14情境图2

1.图上有什么数学信息?

2.1000千克是多重?

为什么还要写“13人”?

 

(3)学习课本P14情境图3

1.你从图上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解释一下“限速110千米”是什么意思?

110千米又有多长呢?

 

(4)学习课本P14情境图4

1.你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根据图中获得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3.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问题,自己尝试列出算式,并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4.集体交流。

(1)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汇报。

3.8吨是8000千克。

 

(2)学习课本P14情境图2

1.“载重量1000千克、13人。

2.1000千克是1吨,因为13人的体重差不多就是1吨。

(3)学习课本P14情境图3

1.回答:

公路的上方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速110千米”。

2.学生根据图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4)学习课本P14情境图4

1.自由说一说从图中获得信息。

2.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3.学生独立列式。

4.汇报自主探究的结果。

 

四、课堂小结

统揽知识要领,完善认知。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你想说些什么?

学生说。

单元教学反思

 

课题

万以内的进位加法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和是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使学生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4.在有关加法的现实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理解能力。

教学

重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教学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要向前一位进1;在前一位上的数相加时,要记得加上进上来的1。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笔算不进位加法,导入新课。

(一)请大家先在练习本上完成下面的列竖式计算的题目:

63+2645+3425+45

1.你是怎么算的?

2.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二、探索新知

1.利用课本主题图,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学习计算方法。

2.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算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体验合作学习中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一)导入新课

1.我们的祖国是个资源丰富的国家,有许多珍奇的动物,你能说出几种?

2.除了同学们说的这几种外,在我们祖国还生活着许多珍奇的动物。

3.仔细观察,你从图中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二)教学例1

1.中国特有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你能根据这个问题列出正确的算式吗?

2.你能用竖式计算出得数吗?

试试看。

3.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三)练习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6页完成“做一做”第1题,并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

这四道题有什么共同特征?

2.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课本第16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自由回答

 

学生观察主题图,说出发现的信息。

分小组合作、交流、汇报,并说说自己的想法或算法。

独立列竖式

学生说出想法。

 

独立完成,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独立完成作业。

三、巩固练习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请同学们完成课本第17页练习四的第1、2题。

想想第2题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书包一共要多少钱?

可以怎样列式?

2.请同学们看课本第17页的第3题:

①想一想要求“公鸡和母鸡一共有多少只”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列式?

②请认真观察这个养鸡场,根据看到的场景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学生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解答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简单的回顾整理,掌握不进位加法计算方法,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在计算中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畅谈收获

 

课题

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计算法则,会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们加法。

2.学会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3.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掌握三位数加三位数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

难点

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复习导入

复习准备,导入新知

1.请同学们计算下面各题,想一想你是怎样算的?

9864125

+37+59+396

————————————

2.用估算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说说你是怎么估算的?

49+5164+3278+45

 

学生完成后,回答问题。

学生说出不同的估算方法。

二、教授新课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增强估算意识,培养数感。

3.学习笔算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提高学生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一)教学例2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第18页,思考一下要求“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如何列式?

 

2.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过了估算,现在请同学们先估算一下376+284的和大约是多少?

 

3.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试着列竖式计算376+284。

 

4.谁愿意来说说你是如何列竖式的?

5.请同学们完成课本18页“做一做”,细心计算,做完后认真检查。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小组讨论、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

 

学生列出竖式,并计算出结果。

学生说出想法。

独立完成,分组评议。

三、巩固练习。

1.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能力,并养成检查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细心审题的习惯,正确理解题中关键字眼的含义。

1.这里有6艘船,你来当驾驶员,只要能正确进行笔算,就可以安全达到目的地。

 

2.请同学们完成第2题,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

 

3.这一道题告诉我们的已知条件是什么?

要我们求什么?

怎么列式?

4.“它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这句话的“它”指谁?

京广大厦比中央电视塔约矮196米,也可以怎样说?

以游戏的方式完成课本19页练习五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法。

 

学生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

 

学生思考后解答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分享收获,简单的回顾,整理学习思路。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有没有哪些地方是需要注意的呢?

 

学生自由回答

 

课题

进位加法的练习课

(1)课时

执笔人:

某某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

2.通过教学,学会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整理知识的学习方法,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

重点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并能应用法则准确地计算。

󰀀

教学

难点

训练学生主动探究、大胆想象、合作交流。

第一课时教学流程

预期环节目标

教师语言

学生活动

一、复习口算。

训练学生快速反应能力

1.我们用举手抢答的方式口算下面各题:

90+56068-237x8+4

37+26280+50045-19

150-60620+803x8+5

学生快速抢答

二、列竖式计算

培养学生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1.请在练习本上笔算下面各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