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7613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docx

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

1・4实验研究目的,技术路线

我国目前的农作物发酵制沼气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大型项目的运行经验相对较少。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农作物资源种类不同,其物理和化学性质也有较大的差别,加之我国不同地区年平均气温差别较大,使我国农作物厌氧发酵制备沼气的大型项目难有统一的设计参数标准。

对于不同的大型沼气项目,必须结合项目实际的农作物种类和物性、气候条件、供热条件、沼液和沼渔的消纳和后续处理工艺、农作物的价格和最大运输半径、原料的储存和供料方式、发电机组的选型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使项目实施后获得最佳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根据我国农作物制备沼气技术的应用现状,结合本文研究的农作物制备沼气项目实际案例,本文的研究目的为:

;研究发酵原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产气率,提出合理估算农作物(主要是黄瓜藤)和粒径的方法,为项目实例提供工艺选择、系统设计和经济性计算提供可靠依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文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如下几个方面:

(1)研究农作物破碎预处理的特点,为合理计算破碎预处理能耗提供计算方法。

(2)研究了黄瓜藤的鲜活度对发酵产气量和产气速率等因素的影响。

(3)不同投配率对发酵产气量和产气速率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厌氧发酵反应的持续反应,同时还研究不同投配率对于pH值的影响。

1.5论文章节安排

本论文共包括六章内容。

第一章介绍课题的研究背景,国内能源消费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以及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厌氧发酵反应制备沼气的基本原理和影响参数。

第三章阐述农作物的破碎原理,从中说明粒度与能耗间的关系,并且从能耗的角度分析不同粒度的颗粒的耗能情况。

第四章针对需要采用实验方法对各个因素进行研究,确定实验的数据测量的方法以及实验进行过程中需要的注意事项,防止实验失败。

第五章实验采用定制CSTR厌氧反应器对黄瓜藤在中温条件下进行厌氧消化反应实验,研究系统的稳定性能和产气性能。

第六章作出对课题的总结和展望,总结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不足之处和以后还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二章厌氧发酵原理及其工艺

农作物作为发酵原料,用来制备沼气是生物质厌氧发酵的一种。

如本文第一章所述,生物质发酵根据发酵过程中是否存在氧气,可分为好氧发酵和厌氧发酵。

好氧发酵的主产品是有机肥,厌氧发酵的主产品可以是有机肥或沼气。

如果生物质厌氧发酵的主产品是沼气,则称为生物质发酵制备沼气。

2.1有机物厌氧降解基本过程

厌氧处理过程是由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完成的,微生物将有机大分子化合物通过转化成了CH、CO、HO、HS和氨等物质。

在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

4222

相互间影响、相互间约束,微生物之间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系统。

从上世纪70年代中起,研究者们就对厌氧消化技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多成果。

厌氧生物降解基本过程如图2-1所示。

[18]

简单洛解性有机物

1]发・

1

脂肪酸.酹类、丙酸、丁酸、乙醇.乳酸等

1

/产氯产乙酸产氯产乙;\

2,

氮气

%■■■

3

乙薛

氧化碳

同型产乙酸

屮烷.二級化碳

复杂有机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

1水解

产中烷作用

产中炕作

1.发酵菌;2.产氢产乙酸细菌;3.同型产乙酸细菌;

4.利用H.和CO.甲烷细菌;5.分解乙酸的产甲烷细菌

图2-1大分子有机物的厌氧降解过程

—、水解阶段

水解阶段是非溶性的大分子化合物被转化为简单的小分子化合物或单体的过程。

大分子有机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都比较大,不能被微生物直接吸收利用。

这些大分子的有机化合物首先在被转化为小分子化合物,这些小分子化合物就很容易被微生物利用。

通常水解反应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R-X+HO—>R-0H+X+H+

式中:

R-有机物分子的碳链主体

X-分子中的极性基团

二、发酵阶段

在发酵过程中,发酵微生物首先将小分子化合物转化为简单的物质,分泌到细胞外。

因此,这一过程也称为酸化阶段。

这一阶段的最终产物主要有挥发性脂肪酸(VFA)、二氧化碳、氧气氨、硫化氢等气体物质。

同时,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也会合成新细胞进行自身的增殖,所以系统会产生剩余污泥。

一般的底物在进行酸化反应时,部分氨基酸的分解是通过所谓的史提克兰德反应进行的,该反应需要两种氨基酸的参与,或者说它需要和其他分子同时进行反应,其中一个氨基酸分子进行氧化脱氮,同时产生H使另外一种氨基酸的两个分子还原,两个过程都有脱氧基的作用。

以丙氨酸和甘氨酸的降解为例来说明它们就需要这种偶联反应。

CHCHNHC00H+2H0—>CHC00H+C0+NH+4H+

322323

2CHNHC00H+4H—>2CHC00H+2NH

22+34

即为:

CHCHNHC00H+2CHNHC00H+2H0—>3CHC00H+3NH+C0

32222342

这里丙氨酸作为电子的供体,甘氨酸作为电子的受体。

而丙氨酸和甘氨酸都是有机物,却一个作为电子供体,另一个作为电子受体。

这一特点说明,酸化反应过程是一个不稳定并且没有进行到底的过程。

三、产乙酸阶段

发酵阶段的最终产物在产乙酸菌的作用下被进一步转化为CHC00H、

3

H、碳酸和新的细胞物质。

这些微生物能把各种VFA降解为乙酸和氢气。

其反

2

应如下:

[16]

CHCH0H+H0—>CHC00H+2H

32232

CHCHC00H+2H0—>CHC00H+3H+C0

322322

CHCHC00H+2H0—>2CHC00H+2H

32232

四、产甲烷阶段

在这一阶段过程中,产甲烷微生物将CHC00H、H、碳酸、甲酸和甲醇等

32

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新的细胞物质。

有些细菌能够直接利用乙酸产生甲烷,在一般的厌氧反应器中,由乙酸分解产生的甲烷和由氢气分解产生的甲烷的比例为7:

3。

利用乙酸:

CHC00H—>CH+C0

3442

利用H和C0

22

H+C0—>CH+H0

2242

上述4个阶段还包含以下过程:

(a)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和脂类发生变化是在水解阶段发生的;(b)氨基酸和糖类的氧化、高级脂肪酸和醇类的氧化发生在厌氧发酵阶段;(C)产乙酸阶段包含从中间产物中形成CHC00H和H,由H和

322

C0形成CHCOOH;(d)产甲烷阶段包括由CHC00H形成甲烷和从H和C0形成甲

23322

烷。

2.2厌氧发酵过程的特点

2.2.1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优点

(1)厌氧生物处理能够减少环境污染。

能够大幅度降低废水中的COD、BOD的含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厌氧消化可以杀灭病原菌、微生物虫卵;减少蚊绳的繁殖效率,避免了疾病的传播。

(2)厌氧生物处理产生的污泥量较少、剩余污泥脱水性能好、浓缩时可以不使用脱水剂等优点,因此,厌氧生物处理工艺受到广泛应用。

(3)厌氧处理工艺可产生无污染的能源沼气作为燃料使用;沼气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因此对环境无污染。

(4)厌氧生物处理可以把难被微生物吸收的有机氮转化成氨或确酸盐,从而提高营养成分的利用率。

(5)厌氧生物处理后的沼澄、沼液施用到土壤中可以改良土壤、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6)高浓度的有机废水也可以用厌氧生物技术来处理。

且不需要大量水稀释。

(7)厌氧生物处理可以节省费用。

2.2.2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的缺点

(1)厌氧生物处理启动周期较长。

厌氧微生物的世代期长,微生物增长速率低,污泥增长缓慢,一般厌氧启动期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如果增加接种污泥量来达到快速启动,就会增加经济投入。

(2)管理较复杂。

由于微生物种类、性质各不相同,对运行管理较为严格。

(3)厌氧生物处理后的废水不能达到排放标准。

厌氧生物处理对氮和等营养元素的去除率不高,厌氧消化只是把含氧和磷的有机物转化为氧氮和磷酸盐,微生物合成新细胞用到的氮和磷也较少,因此,厌氧消化系统除水中氮和磷的含量一般达不到排放标准。

氮和磷等营养物质排入水体可引起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由于该法的利用存在局限性,当被处理的废水对氮和的含量要求较高时,就应当采用厌氧和好氧相结合的处理工艺。

(4)厌氧生物技术在处理废水时可能会造成二次污染。

由于废水中硫酸盐的存在,在厌氧条件下硫酸盐被氧化而放出h2s等恶臭气体。

(5)厌氧微生物对有毒物质非常敏感,因此,要严格控制有毒物质进入厌氧消化系统中。

2.3厌氧微生物降解动力学原理

微生物降解动力学是指目标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速率。

厌氧消化过程中

的动力学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厌氧微生物生长动力学和有机物降解动力学。

莫诺德(Monod)动力学方程可表示为:

dUKCX

III_出0芯_I

击,心严

式中,碁为基质利用速率[mg/(L.d)];K为最大比基质利用速率

Cltmax

[gCOD/(gVSS-d)];C为生长限制基质浓度(与生物体接触的浓度,mg/L);X为生物浓度(mg/L):

K为半饱和浓度(mg/L)・

S

溶解性基质的生物转化速率可由莫诺德方程表示。

则有

U=rk

莫诺德方程可表示为

iK

k蝇込・4

1Y

b

因为UrK,而u二rk,上式也可以写作

maxmax

u

u£I晦汉…I

11

5

式中,P为基质浓度;K为最大比基质利用率:

u为最大比细胞增长

maxmax

率;K为基质亲合力常数或饱和常数,它等于当u时的基质浓度。

sZmax

在厌氧处理的产甲烷阶段,产甲烷菌将COD转化为C气和细胞物质。

假定产生的细胞物质占被转化的COD的产率为r,则转化为CH丛COD的产率为

n4

1-ro

n

在酸化阶段,基质被转化为细胞物质和挥发性脂肪酸,假定细胞产率为

r,则转化为VFA的分值为l~ro

mm

在稳定的生物处理系统中,有机物质的氧化分解;新细胞的合成;老细

胞的衰亡是同时进行的。

将以上过程综合起来,就得到下面方程:

腊Y(般bX

式中帚一微生物净增长速率,mg微生物/(L・d);

一基质降解速率,mg基质/(L•d);

Y—新细胞增长常数,即产率,mg微生物/mg基质;

b—细菌自身氧化分解率,也称衰减系数,d

X—微生物浓度,mg微生物/L;

将上式两边各除以X,得

dX

u霍

dS

dX

式中:

霓是微生物的比增长速度U;

dX

是单位微生物在单位时间内降解基质的量;

2・4厌氧处理微生物生态学

在厌氧处理系统中,存在着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的微生物区系。

这些微生物相互协同共同完成一个复杂的厌氧降解反应过程,总的来说,这些微生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产甲烷菌、不产甲烷菌。

2.4.1不产甲烷菌

不产甲烷菌(发酵细菌、产氧产乙酸细菌和同型产乙酸菌)在厌氧消化过程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发酵细菌

发酵细菌是一个混合细菌群,主要由专性厌氧细菌组成。

这类微生物能够在厌氧条件下将不溶性大分子有机物水解为可溶性小分子物质,并利用这些小分子物质生成各种酸、H和CO。

22

二、产氢产乙酸细菌

产氢产乙酸菌能够将水解产物转化为CO、0以及乙酸。

水解酸化过程

22

中的产物部分能够直接被甲烷菌利用,部分不能被甲烷菌利用,这时产氧产乙酸菌就在整个厌氧消化过程中发挥极为的重要。

产氢产乙酸菌能将各种VFA降解成为乙酸并放出H。

2

三、同型产乙酸细菌

同型产乙酸菌是混合营养性厌氧细菌,不仅能利用有机基质产生乙酸,也能利用H和CO产生乙酸。

因为同型产乙酸细菌可以利用氢气而降低氢气分压,所

22

以对产氢气的发酵性细菌有利,同时对利用乙酸的产甲烧菌也有利。

2.4.2产甲烷菌

为了避免产甲烷菌与另一类氧化好氧细菌相混淆,1974年Bryant提出产甲烷菌这一名词。

产甲烷菌有多种形态,大致可分为杆状、球状、螺旋状和八叠状等四类形态。

螺旋状产甲烷菌目前仅发现一种。

由于产甲烷菌是生存于极端厌氧的环境中和其对氧高度敏感的特性,使其成为难于研究的细菌之一。

因此到20世纪70年代分类学家才以菌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再辅以某些生理学形状和对各种基质的利用能力来进行分类。

随着电镜的使用和现代生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进入依据细胞学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差异来进行分类。

1956年,巴克将甲烷菌归纳成1个科和4个属,共8个种。

1974年在《伯捷氏细菌鉴定手册》的第八版中,布赖恩特扔根据巴克的意见把产甲烷菌列为1个产甲烷菌科,下分为甲烷杆菌属(5个种)、甲烷八叠球菌属(2个种)和甲烷球菌属(2个种),共9个种。

到1991年为止,共分离到产甲烷菌65个种。

产甲烷菌是一个特殊的专门的生理群,具有特殊的细胞成分和产能代谢功能,是一群形态多样,可代谢氢、二氧化碳及少数几种简单有机物生成甲烷的严格厌氧的古细菌。

2.4.3不产甲烷菌和产甲烷菌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厌氧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种类很多、关系也很复杂。

甲烷的产生是各种微生物相互平衡、协同作用的结果。

不产甲烷菌依赖产甲烷菌,同时,产甲烷菌也依赖不产甲烷菌,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在厌氧生物处理系统中它们是同时存在的。

(1)不产甲烷细菌为产甲烷菌提供营养物质。

发酵细菌可以把高分子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进行发酵,生成理、氨、及各种酸等,为产甲烷细菌提供碳源和氮源。

(2)不产甲烷细菌创造了适宜的氧化还原电位。

消化液、进料时都会使氧气混入,这些氧会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

但是,兼性厌氧菌和兼性好氧菌能够减少装置中的氧含量,o在厌氧装置中的各种厌氧微生物对氧化还原电位的适应性是不同的。

如果这些微生物能够正常的生长代谢,就会降低消化液中的氧化还原电位,使产甲烷菌能够正常生长。

(3)不产甲烷细菌能够清除系统中的有毒物质。

废水中特别是工业废水中可能会含有重金属、酷、氧等有毒物质,不产甲烷菌可以分解、吸收、转化这些有毒物质,有的还能够以氧化物作为碳源和能源,都能够解除有毒物质对产甲烷菌的毒害。

⑷产甲烷细菌能够把不产甲烷细菌的反馈抑制解除。

不产甲烷菌的很多发酵产物对自己本身是有抑制作用的。

而产甲烷菌可以消耗掉这么产物将它们转化为CO和CH,使不产甲烷细菌的代谢能够正常进行。

24

(5)不产甲烷细菌和产甲烷细菌共同维持系统中的适宜pH值。

在厌氧消化初期,发酵微生物在降解有机物时会产生酸性物质,导致消化液中的PH值持续下降。

同时,氨化细菌可以分解蛋白质产生氨。

氨可中和消化液中的部分酸性物质,对厌氧消化系统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到了厌氧发酵后期,产甲烷细菌可以将乙酸、氢和CO转化为CH,从而维持厌氧消化系统pH值的稳定。

24

2.5原料预处理的研究进展

2.5.1农作物发酵原料预处理的研究

农作物制备沼气的工艺中,通过对发酵原料的预处理,可以增加发酵过程中的生化反应表面积,提高产气率和缩短产气时间,从而提高发酵反应器的容积利用率。

对于发酵原料的预处理,通常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式,提高木质素和纤维素的降解程度,使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分解,增加酶和纤维素的反应接触面积,从而提高酶解的效率,以加快厌氧发酵的产气率。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

杨立等人用NaOH对稻杆进行预处理,研究不同浓度的NaOHsNaOH水[19]

溶液加热预处理时间和水浴温度对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NaOH浓度为6%时最佳,产量比为处理的对照组提高了110%,水溶液加热时间3h最佳,产气量比对照组提高了107.9%,水浴加热温度10°C最佳,产气量比对照组提高115.8%o

覃国栋等对水稻稻秆进行酸预处理,研究其对沼气发酵的影响。

实〔20]

验所需的水稻稻杆被切成2cm^3cm左右,分别采用不同浓度的酸(2%、4%、6%、8%、10%)对水稻稻秆进行处理,预处理后的稻秆放入1L的发酵装置中,并在20°C的恒温恒湿箱中,用活性污泥接种进行发酵。

发酵装置中料液总质量为800g,发酵料液初始浓度为6%,接种物浓度为30%o实验结果表明,酸预处理可显著改善水稻稻秆产沼气的量,提高产气率。

楚莉莉等用沼液对小麦稻秆进行预处理,研究对厌氧发酵产气特性

[21]

的影响,实验在25±rc条件下进行。

相对于未处理的小麦稻秆,预处理后小麦稻秆的碳氮比下降20~30:

1,且产气速率显著增加,产气高峰出现时间提前,甲烷的平均含量为64%〜71%,VS的去除率为17.1%〜25.7%o其中,预处理时间6d时的产气效果最好,VS产气量比对照组的产气量提高了69.5%0

KouichiIzuini等研究食品废弃物不同粒径对厌氧发酵的影响。

[22]

验结果表明,相比于用普通破碎机进行的破碎,用玻珠研磨机在lOOOrpni速度下进行的破碎,可使沼气产量增加28%0若食物废弃物的粒径过小,将导致挥发性脂肪酸的积累,沼气的产量和粒径的增溶性也会相应降低。

S.Menardo等研究小麦,大麦,水稻和玉米四种秸秆,改变其粒径和经[23]

过热处理后对沼气产量的影响。

实验在40°C温度下,四种农作物秸秆的粒径分别定为5cm、2cm、0.5cm、0.2cm;热处理温度设为90°C和120°Co实验结果表明,粒径的改变可使沼气产量增加80%以上,对于小麦和大麦稻秆的沼气产量明显高于预处理前,并随着粒径的降低而增加;稻杆和玉米杆的沼气产量并没有明显的高于预处理前。

经过热处理后的玉米杆和稻杆的产气量并没明显高于预处理前。

但对于小麦和大麦稻秆热处理,其产气量明显高于预处理前,产气量增加大约40%左右。

对于小麦秸秆,不同的预处理方式都可得到更多的产气量。

李玉英等用不同种类的稻秆进行发酵,并蹄选高效产酸复合菌系。

〔24]

实验以麦秆、玉米秆为碳源,牛粪为氮源,研究不同菌群经多代驯化后,以不同种类稻秆为碳源的产酸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以麦秆为发酵原料时,来自牛胃内容物的菌群具有高效的产酸能力;以玉米秆为碳源时,来自腐殖土的菌群具有高效产酸能力。

边义等用不同菌种对玉米秸秆进行干式发酵实验,分别采用绿稻

[25]

灵、酵素菌、石灰水、速腐剂在相同条件下对玉米稻秆进行预处理。

实验表明,经过酵素菌预处理后的原料,产气率为455.7ml/g,原料的纤维素降解效果最好,降解率为56.9%o在发酵产气的旺盛期,采用四种预处理后发酵时的甲焼含量都很高,经酵素菌处理的原料的甲烧含量最高,其次为绿稻灵、速腐剂、石灰水。

方文杰等采用厌氧消化后的消化液对稻草进行堆枢预处理,研究温

[26]

度、含水率、混合液悬浮固体及时间对沼气产气量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堆枢预处理后稻草总产气量比未处理提高了3%~49・5%。

BiproRanjanDhart等用超声波和高温对活性污泥进行预处理,分析预处

[27]

理后厌氧发酵的经济性。

三种高温预处理的温度分别为5°C、70°C、90°C,三种超声波预处理的比能输入分别为1000、5000.10000kJ/kgTSSo相比未预处理的厌氧发酵,预处理后的厌氧发酵能明显的提高挥发分固体悬浮物的降解率,其增量为29%〜38%,并可得到30%的沼气增量。

Kim来自韩国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进行批量发酵,以研究不同预处理方

[28]

式对厌氧发酵过程的影响,包括热预处理、化学预处理、超声波预处理和热化学预处理。

实验表明,热化学预处理对发酵产气情况和污染物的降低均具有较好的效果,在经过热化学预处理后,污泥的沼气产气量增加了34%。

AnthonyMshandete等研究粒径对剑麻废弃物厌氧发酵的影响,实验〔29]

在33°C条件下,粒径为2mm^l00mmo实验表明,在剑麻粒径为2mm的情况下,预处理后剑麻纤维的降解程度要比未处理的增加31%〜70%。

并且沼气产量与粒径的大小成反比,粒径为2mm的剑麻,其产气量增加了23%,1血挥发分固体产甲烧量由未处理的0.18ms增加到0.22聪

从上述文献中可以看出,生物质发酵原料的预处理主要是通过釆用酸、碱等化学处理剂进行预处理、加温法预处理、微波法预处理、预发酵等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加快发酵原料的产气、提高产气率和产气量。

在实际的发酵原料预处理过程中,预处理成本是制约不同预处理方法实际应用的关键因素。

2.5.2发酵过程工艺参数的研究

发酵过程工艺参数直接影响沼气的质量、沼气产量和容积沼气产率。

在农作物发酵制备沼气的系统中,优化发酵过程的工艺参数,是保证农作物发酵制备沼气系统的安全、经济和高效运行的主要条件。

国内外对于发酵过程工艺参数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现进行简要介绍如下:

王伟等通过玉米稻秆与鸡粪混合,在不同干物质浓度下进行实验,实验

[30]

表明,干物质浓度在15%时原料的分解利用率最高;在浓度为8%〜30%中,干物质浓度含量越高,沼气产量随干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沼气总产量也随干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甲烧含量却随发酵原料的干物质浓度的提高而减少。

张望等在稻草为发酵原料进行中温干式厌氧发酵实验,实验浓度分别

[31]

为20%、30%、40%,实验表明,相对于浓度20%而言,浓度为30%的干式发酵在反应前期经历了很长的酸化期,产气量在后期才始升高。

对于半纤维素,随着浓度的升高,半纤维素的降解呈下降趋势。

在不加任何预处理措施的情况下,浓度越高,产气效果越差,微生物生长活动严重受制,干物质浓度在20%时效果最好。

孙丽丽等在玉米稻杆和麦稻的中、高温发酵实验中得出,当温度从

[32]

30°C升高到35°C时,单位干物质产气量提高幅度较大,温度超过35。

C时,玉米稻和麦稻的单位产气量增加幅度都不大。

徐宵等在稻秆干式厌氧发酵渗滤液回流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底物浓度

[33]

低于18%时,渗滤液回流对稻杆厌氧发酵产气率的影响不大。

当底物浓度提高到20%时,渗滤液回流可明显的提高稻秆厌氧发酵的产气率,其中以产气趋势下降后再回流的方式最好。

同时,对秸秆发酵前后化合物组成分析表明,回流可以提高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

DavidBolzonella等用活性污泥在1.3m的搅拌反应器中进行中试发[34]3

酵实验,研究两相处于不同温度下的发酵规律。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的性能随着温度的上升而提高。

COD的去除率由两相中温的35%增加到两相高温的45%。

E.Maranont等用牛粪与食品废弃物、污泥进行联合发酵,以研究发酵

[35]

产气规律。

实验表明,当增加有机负载率并缩短水力停留时间时,将会降低产气量。

当对给料混合物进行超声波预处理后,产气量会增加,但发酵产生的沼气总能量小于超声波预处理的能耗。

PrasadKaparaju用稻杆釜镭物作为发酵原料进行厌氧发酵实验。

采[36]

用不同浓度的釜镭物进行批量发酵,以确定其产气潜力。

实验表明,当物料浓度增加到33%~55%或有机负载率提高到41.2g-COD/L・d时,产气量降低或使整个发酵实验失败。

J.Fernandez对城市有机固体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实验,研究总固体浓

[37]

度对发酵过程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反应器在总固体质量浓度为20%时,具有更好的发酵性能。

HanaGannoun等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