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633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docx

关于加快推进灌云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创新型城市是创新产业优先发展、创新人才加速集聚、创新文化氛围浓郁、创新载体充满活力的城市。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

如何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与思考。

一、***城市发展现状

***一直致力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在城市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首先,城市基础得到夯实。

到2010年全县GDP达150.1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40.99亿元,第二产业69.88亿元,第三产业39.26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达27.2:

46.6:

26.2,全县整体经济结构层次显著提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7亿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2.93亿元,是“十五”期间的5.96倍,其中工业投入150.1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477.24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5.47倍;2010年,全县财政总收入40.5亿元,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5亿元。

“十一五”期间,实施城建重点工程480多项,开发建筑面积742万m2,新增绿地689万m2,10km2的新城区初具规模,县城区面积由2005年的16km2扩大到26.3km2;累计开发小城镇建筑面积625万m2,城乡面貌显著改善。

以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沿海物流园区、大伊山旅游经济区为载体的县域产业布局已经展开。

第二,创新资源不断集聚。

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础,它包括人才、科技等。

“十一五”期间,大量创新资源汇聚***,为***的发展奠定基础,积蓄能量。

截止2010年底,全县各类人才总量达72159人,其中:

党政人才1814人,占全县人才总数的2.51%;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人才5192人,占人才总数的7.20%;专业技术人才22764人,占人才总数的31.55%;技能型人才16235人(其中高技能人才1678人),占人才总数的22.50%;农村实用人才26154人,占人才总数的36.24%,占农业人口的4.22%。

全县每万人拥有人才707人。

人才总量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112人,硕、博士占人才总量的0.16%;本科学历11023人,占人才总量的15.28%;本科以下学历61022人,占人才总量的84.56%。

人才引进量在我市四县中处于领先水平,大大充实了我县人才储备。

“十一五”期间我县新成立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1家,新发展省市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市级农业科技企业10家,博士后工作站1家,科研实力得到较大提升,高新技术运用在***的现代产业发展过程中作用日益凸显。

第三,创新环境逐步提升。

近年来,***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升。

首先是硬环境。

“依山、傍水、临海”,***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环境优美秀丽。

通过绿化造林、园景建设、湿地保护、山体修复等工程的推进实施,***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地改善。

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已经成为***的名片,伊芦山、石佛寺、潮河湾等风景区游人络绎不绝,绿色生态城市已经凸显。

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同时,全县软环境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通过成立优化办、督查办以及“创先争优”办公室,全县党政机关的办事效率、服务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针对城市发展需要,全县上下积极营造和谐融洽的环境氛围,建立各式“绿色通道”,关系民计民生、外资招引等事项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可以简化程序的一律从简快速办理,大大提升了办事效率。

亲民亲商的***形象提升了***的凝聚力,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二、***建设创新型城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取得了一些的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

创新资源集聚力不强、机构设置亟待继续优化、机制体制仍需不断完善、综合环境依然需要大幅提升等方面。

当然,这些问题是城市发展中必然会遇到的,随着城市发展的不断推进,也会一一得到解决。

目前,摆在***面前的更多是机遇与挑战。

首先,建设创新型城市势在必行。

创新型城市建设已经不再是个别地区个别城市的发展目标,也不仅是推进城市化建设的示范性工程。

在全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新阶段,江苏提出“两个率先”,要求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开发新的发展资源,构筑新的发展优势,加快富民强省步伐,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加快发展,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必然之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更是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转型升级,提升物质水平的根本途径。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内外形势所迫,是自身发展所需,更是***人民所盼。

***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势所趋,必然为之。

第二,江苏沿海开发机遇千载难逢。

作为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县之一的***,由于种种原因,发展不尽如人意。

在首轮沿海开发中,***已经落后他人一大截。

但希望的曙光再次显现,***也迎来了她新的发展机遇。

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规划于2009年6月得到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沿海开发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连云港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迎来了历史机遇,随着沿海开发的进一步深入,大量项目资源、政策资源、科教资源、人才资源以及金融资源汇聚江苏沿海地区。

江苏沿海地区将成为我国东部新的增长极。

作为连云港市的南翼主战场之一,***自身具有优良的港口海岸资源,这是引聚资源的首要条件。

沿海开发,机会难得。

如果***能够把握机遇,抢抓先机,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大力度引进顶天立地的大项目,强力集聚各类创新资源,那么***将会彻底实现洼地崛起并顺势成功转型升级,这对***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建设创新型城市有“模”可依。

“创新型城市”由来已久,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

文化创新型城市、工业创新型城市、工业创新型城市以及科技创新型城市。

其中,工业创新型城市创新发展的重点,是以工业创新作为突破口,依靠扎实的工业基础、人才、技术做支撑,大力推进工业技术创新,形成以工业产业创新带动城市发展创新的格局。

经过多年努力,***经济开发区、临港产业区、沿海物流园区以及大伊山旅游经济区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临港产业区,按照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十二五”发展规划以及“双百双千”工程的不断推进,***可以参照工业创新型城市的模式进行发展。

当然,在借鉴的过程中,积极吸收适合自身发展的东西,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实现跨越提升。

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思路与建议

创新型城市建设,内涵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等方面。

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多方面的协调配合和全面推进,包括创新战略、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条件等。

***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然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与研究,并走出一条自己道路来。

首先,创新思想观念。

经济发展,思想先行。

我们***虽处江苏沿海地区,接触先进思想与理念相对于内陆地区更为便捷,但仍有许多干部群众的思想依然没有完全解放,“等、靠、要”的计划经济观念依然根深蒂固。

要想彻底解放思想,创新思想观念,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破除落后守旧的思想禁锢。

很多干部群众计划经济思想严重,凡事墨守成规,干事业缺少应有的闯劲,奉行“有多少钱干多大事”,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追求创新与突破。

殊不知,在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

加快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光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要几条腿同时走路,各方面形成合力。

广大干部群众应该充分发挥特长,解放思想,放开手脚,积极投身招商引资与创业,要有“干多大事筹多少钱”的创新观念,充分利用金融市场规则,大胆融资,汇集万千力量,集中精力干大事,成大业。

二是营造积极浓烈的学习氛围。

要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活动。

学习国家关于城市建设以及扶持产业发展的新政策,学习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做法,并展开大讨论,通过学习和讨论来加深对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认识。

县内新闻媒体要积极参与进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广泛宣传各类政策信息,引导干部群众积极解放思想,树立前沿观念。

确保在全县范围内真正形成认真学习、激烈讨论的浓烈氛围。

三是树立和谐持续的发展理念。

城市在持续发展前行,思想观念也需要不断地创新。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要求我们拥有和谐持续的发展理念。

思想观念的创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今天的创新并不等于永远的处于领先。

只有树立和谐持续的发展理念,督促自身不断地进行交流学习,不断创新思想观念,才能够形成新的发展思路,才能够真正促进***的城市发展。

第二,创新机制体制。

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全县的奋斗目标,需要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与参与到创新型城市建设中来。

一要成立组织领导,编制实施规划。

创新型城市建设,需要一定的组织保障。

成立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城市建设各条战线主要负责人任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全县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

成立县创新型城市建设办公室,各乡镇、各部门相应办公室,配备专业人才参与创建活动。

组织人员对全县加强对全县各行各业进行摸底排查,了解实际情况并编制《***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纲要》。

《纲要》的编制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导,充分考虑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整体推进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团结协作原则。

二要深化体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

对于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金融、土地、管理、服务等现实问题,要加紧调整完善。

加快搭建县级投融资平台,为城市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完善金融政策,探索担保体系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对对于现代化企业进行贷款;加快完善土地使用制度。

在目前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土地的制约性日益显著。

***位于苏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众多企业愿意到我们这边来,一是看重我们这边的税收等优惠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苏南的地区的土地使用基本饱和,而我们这边的土地资源相对而言较为充裕。

因此,应该加紧健全完善土地使用制度,保证我县土地的合理使用;还应大力加强企业管理、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完善的管理服务体制,以促进积极社会的快速发展。

三要健全考评体系,落实工作责任。

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健全考评体系。

要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考评机制,创新考评方式,变一次性考评为对责任主体的全程追踪考评,变考评组单一考评为考评组与领导和基层干部群众评议相结合。

要把对单项工作任务的考评与对各被考评单位整体工作业绩的评价结合起来。

强化考评奖惩,做得好的应该重奖并大力宣传,做得差的绝不姑息。

通过考评,敦促全县党政机关干部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全力以赴建设创新型***。

第三,创新社会管理。

改革开放数十年,中国社会管理方面出现了许许多多阶段性的新特征。

创建创新型城市,创新社会管理很重要。

***城市规模不大,因此无论城市的外在表现还是内在品质,都需要我们努力做出精品来。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需要我们着重在服务方面加强工作。

首先,强化服务意识。

管理是手段,服务是根本。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不断强化管理者的服务意识,着眼于增加城市活力,调动全县人民的积极性,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管制和审批是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

在未来的实践过程中,政府应该减少审批事项、减少不适当的规制,努力降低审批成本,杜绝“抱着公章收费,靠着许可拿钱”的现象。

坚决把以人为本放在突出位置,在社会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这些人不仅有自己具体的利益表达、利益诉求,还有对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

要鼓励和倡导广大群众参与到社会日常管理中来,自觉创造社会稳定。

其次,提高服务水平。

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不断消除不和谐因素,更需要不断增加和谐因素。

现实需要我们这直接要求我们提高在管理方面提高服务水平。

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新特点,通过推行大接访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信访稳定信息网络,为百姓建立表达利益诉求的制度平台,积极主动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成立县级舆论舆情导向办公室,对县内重要舆论舆情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动态性的实时监测与分析研判,以保证对重大事件的及时准确预警并引导群众合理解决问题;加紧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处理机制以及权益保障机制,让百姓的权益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最后,夯实服务基础。

创新社会服务关键在于奠定扎实的社会基础。

因此,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十分必要。

***目前的经济实力以及发展程度还处在较低的水平,社会基础还很薄弱,打下坚实的基础对***而言非常重要。

在发展过程中重点加大对城乡布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着力完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城乡公用设施建设、城乡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城乡就业一体化、社会事业一体化以及生态环境一体化。

通过基础性建设,为以后的发展提供建设的保障。

第四,积极建设产业基础。

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要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不断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做保障。

因此,要着重在创新资源、高新企业以及产业载体方面多下功夫。

一是加快引进高新技术人才。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人才是根本。

县内应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实施“人才引进计划”。

针对县内工业发展规划及布局,重点引进对口专业人才,组建一支由科研人才、技术推广人才、科技企业家、科技骨干和科技管理人才组成的高素质科技队伍。

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实施“引人与引智并举”战略。

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持续地从科研院所和高校引进科技特派员。

在留住人才方面多下功夫,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领办、承包科技型实体;鼓励科技人员以技术、专利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参与分配,为科技人才充分施展才能和脱颖而出,营造政策鼓励、舆论支持的良好氛围。

二是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培育和发展,积极构建现代高新技术产业,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

以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等“三新”产业,以及船舶制造、关键汽车零部件、农业机械等装备制造产业、畜禽产品深加工、设施蔬菜及深加工产业为我县发展重点,培育和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兴支柱产业。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以政府部门为引导,以兴云集团、远征化工、华邦化学、乐斯化学、双宏化工、连连化学、五洲船舶等重点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校为依托,着重建设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专家工作站,提升我县科研水平。

通过上下联动,精心培育,综合集成,加快高新产业发展步伐,形成新的优势领域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并将临港产业区建设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加强对县经济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的建设力度,积极为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民营企业家科技项目的产业化提供创新创业平台。

积极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发展壮大。

三是尽快打造优质产业载体。

***的出路与希望在工业,而我们发展工业的主阵地就是临港产业区和经济开发区。

重点打造两大园区,在产业规划布局、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优惠政策实施以及财政资金投入上,要多向两大园区倾斜。

全力招引顶天立地型的大项目,不断提高园区的整体实力与抗风险能力,积极推进“双百双千”工业扩张工程。

加快对园区内工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改工作的推动实施,优化园区内外发展环境,努力将其打造成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优质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