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762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docx

级期中考试试题答案及分析

[1]畜禽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A)。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E.体系

分析:

主要考查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这一基本生理学理念。

[2]正常机体内环境的理化特性经常保持(B)状态。

  A.固定不变    B.相对恒定    C.随机多变    D.绝对平衡 E.时高时低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神经调节的特点是(D)。

A.反应速度快B.作用范围局限C.反应速度快而准确

D.作用范围广而作用时间持久E.作用范围局限而且作用时间短暂

分析: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

(1)神经调节:

迅速迅速、精确、短暂

(2)体液调节:

作用缓慢、广泛、持久

(3)自身调节:

简单、幅度小,但对稳态的维持也十分重要。

[4]机体处于应急状态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属于(C)。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

D.全身性体液调节E.局部性体液调节

分析:

在应急状态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是由于应急因素刺激使神经系统的冲动引起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分泌增多,然后引起垂体分泌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多,最终引起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的结果,引起下丘脑分泌的因素属于神经因素,而下丘脑对肾上腺分泌的调节作用则属于内分泌因素,因此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5]细胞生活的外环境是指(A)。

A.大气环境B.血液C.汗液D.细胞外液E.细胞内液

 分析:

主要考查细胞外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内环境的概念。

[6]内环境稳态是指(D)。

A.成分与理化性质均不变B.理化性质不变,成分相对稳定C.成分不变,理化性质相对稳定D.成分与理化性质均保持相对稳定E.成分与理化性质均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

分析:

考查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意义。

[7]可兴奋组织接受刺激后所产生反应的共同特征是(D)。

   A.收缩反应  B.分泌活动   C.神经冲动     D.生物电变化E.肌纤维缩短

[8]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在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的情况下对刺激所产生的(A)。

   A.适应性反应      B.前馈调节   C.稳态反应      D.非自控调节E.自身控制

[9]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E)。

A.非条件反射B.非自动控制C.正反馈控制  D.负反馈控制E.前馈控制

分析:

因为动物见到食物就分泌唾液是一种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是一种前馈控制系统的活动;而其他备选答案都不正确。

[10]阈下刺激时膜电位可出现(E)。

A.极化B.复极C.超射D.超极化E.去极化

分析:

考查动作电位产生的条件。

(1)三个概念的区别:

阈刺激、阈上刺激、阈下刺激。

阈下刺激不能产生动作

电位,但能使局部发生去极化。

(2)产生动作电位的条件:

阈刺激、阈上刺激。

(3)动作电位的特点:

全或无

[11]下列哪种因素可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

(A)。

A.膜蛋白的含量B.膜蛋白的种类C.膜上的水通道 D.脂质分子的排列形式 E.糖类的含量和种类

[12]细胞膜内、外Na+和K+不均匀分布的原因是(E)。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较大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较大

C.Na+和K+跨膜易化扩散的结果D.Na+-Ca2+跨膜交换的结果

E.膜上Na+泵的活动

[13].关于Na+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下列哪项描述正确?

(D)。

A.以单纯扩散为主要方式B.以易化扩散为次要方式

C.以主动转运为唯一方式D.有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两种方式

E.有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两种方式

[14].葡萄糖或氨基酸逆浓度梯度跨细胞膜转运的方式是(E)。

A.单纯扩散B.经载体易化扩散C.经通道易化扩散

D.原发性主动转运E.继发性主动转运

[15].在膜蛋白的帮助下,某些蛋白质分子选择性地进入细胞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是(D)。

A.原发性主动转运B.继发性主动转运C.经载体易化扩散

D.受体介导入胞E.液相入胞

[16]下列哪种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无饱和现象?

(C)。

A.原发性主动转运B.受体介导入胞C.单纯扩散

D.易化扩散E.Na+-Ca2+交换

[17]在神经轴突膜内外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C)。

A.等于K+的平衡电位B.等于Na+的平衡电位C.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

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E.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18]可兴奋细胞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

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

[19]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

A.Na+浓度B.K+浓度C.Cl−浓度D.胶体渗透压E.总渗透压

[20]组织液与血浆成分的主要区别是组织液内(B)。

A.不含血细胞B.蛋白含量低C.Na+含量高

D.K+含量高E.Cl−含量高

[21]0.9%NaCl溶液和10%葡萄糖溶液对人细胞内液来说(E)。

A.两者都是等渗液B.两者都是高渗液

C.两者都是低渗液D.前者都是低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E.前者是等渗液,后者是高渗液

[22]决定血浆pH的主要缓冲对是(D)。

A.K2HPO4/KH2PO4  B.KHCO3/H2CO3 C.Na2HPO4/NaH2PO4 

D.NaHCO3/H2CO3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

[23]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C)。

A.各种正离子B.各种负离子C.Na+和Cl−

D.氨基酸和尿素E.葡萄糖和氨基酸

[24]全血的比重主要决定于(C)。

A.血浆蛋白含量 B.渗透压的高低  C.红细胞数量 D.白细胞数量

E.NaCl的浓度

[25]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取决于血浆中的(B)。

A.NaClB.白蛋白C.球蛋白D.纤维蛋白原E.葡萄糖

[26]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

(C)。

A.Na+B.Ca2+C.K+D.Cl−E.HCO3−

[27]某患者血沉增快,若将该患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血浆中,其红细胞沉降的速度将(C)。

A.增快B.减慢C.正常D.先增快后减慢E.先减慢后增快

[28]胃大部分切除后出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是由于下列哪种物质吸收障碍所致?

(C)。

A.蛋白质B.叶酸C.维生素B12D.脂肪E.铁

[29]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E)。

A.与血浆容积之比 B.与血管容积之比  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分析:

考查红细胞比容的概念

[30]下列哪项不是血清的特点(D)。

A.含钙离子较少B.缺乏纤维蛋白原C.缺乏某些凝血因子

D.含有比血浆更多的清蛋白E.增加了血小板释放的物质

分析:

考查血清与血浆的区别。

血清由于是血液凝固后的产物,因此凡是血浆中参与

了血液凝固的成分在血清中都可能减少或消失。

[31]执行细胞免疫细胞的白细胞是(C)。

A.巨噬细胞B.单细胞C.T淋巴细胞D.B淋巴细胞E.噬碱性粒细胞

分析:

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32]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包括(E)。

A.在止血过程中起作用B.在凝血过程中起作用C.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D.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E.维持正常的血浆晶体渗透性

分析:

血小板的正常生理功能包括:

(1)在止血过程中起作用;

(2)在凝血过程中起作用;

(3)参与纤维蛋白的溶解;

(4)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31]执行体液免疫细胞的白细胞是(D)。

A.巨噬细胞B.单细胞C.T淋巴细胞D.B淋巴细胞E.噬碱性粒细胞

分析:

T淋巴细胞主要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34]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是(D)。

A.形成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

B.形成凝血酶原→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

C.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

D.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

E.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原→形成纤维蛋白

分析:

血液凝固的主要步骤包括:

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

[35]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血物质是(E)。

A.氯化钠B.球蛋白C.白蛋白D.抗凝血酶Ⅰ E.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分析:

血浆中主要的抗凝物质包括:

抗凝血酶Ⅲ和肝素。

除此之外还有蛋白质C。

[36]下列哪种情况不能延缓和防止凝血(D)。

A.血液中加入肝素  B.血液置于硅胶管中 C.血液中加入柠檬酸钠

D.血液中加入维生素K  E.血液放在较低的温度下保存

分析:

主要考查凝血和抗凝血的措施,硅胶管(光滑表面)使血小板不易粘附和解体,虽然未加入任何抗凝剂,血液可保持液态达72小时以上。

肝素、柠檬酸钠均为抗凝剂,低温降低酶的作用,而加入维生素K则具有促凝的作用。

[37]凝血过程的第三阶段是指(B)。

A.形成凝血酶  B.形成纤维蛋白  C.肥大细胞分泌肝素

D.血小板释放尿激酶  E.血小板填塞血管损伤处

分析:

形成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

[38]血红蛋白包含的金属元素是(E)。

A.铜B.锰C.锌D.钴E.铁

分析:

考查血红蛋白的组成,铁应为二价。

[39]房室瓣开放见于(E)。

A.等容收缩期初期B.心室收缩期初期C.等容舒张期初期

D.等容收缩期末期E.等容舒张期末期

分析:

(1)等容收缩期初期:

房室辨关闭;动脉辨关闭;

(2)心室收缩期初期(实际上与等容收缩期初期相同):

房室辨关闭;动脉辨关闭;

(3)等容舒张期初期:

房室辨关闭;动脉辨关闭;

(4)等容收缩期末期:

房室辨关闭;动脉辨开放;

(5)等容舒张期末期:

房室辨开放;动脉辨关闭;

[40]心动周期中,在下列哪个时期左心室内压力最高(E)。

A.心房收缩期末B.等容收缩期末C.心室收缩期末

D.快速充盈期末E.快速射血初期

分析:

(1)心房收缩期末,左心室内压力不算高,必须经过等容收缩、再进一步收缩才会达到最高;

(2)等容收缩期末 心室肌在此之后会进一步收缩,但此时心室内的压力高于了主动脉,因此血液可以进入动脉此后心室内的压力会进一步增高,但不是等容收缩。

(3)心室收缩期末 心室的收缩过程中,在射血后不久左心室内的压力达到最高,但此时心脏仍然有射血,此后心室内的压力低于主动脉,血液留入动脉主要靠血液所携带的能量,不是靠压力差。

(4)快速充盈期末 心室内的压力并不高;

(5)快速射血初期是左心室内压力最高的时段。

[41]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基本相同的是(E)。

A.脉压B.舒张压C.收缩压D.外周阻力E.心输出量

分析:

考查体循环和循环的基本特征。

[4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平台期是下列哪些离子跨膜流动的综合结果(D)。

A.Na+内流,Cl-外流B.Na+内流,K+外流C.Na+内流,Cl-内流

D.Ca2+内流,K+外流E.K+内流,钙离子外流

分析:

平台期是Ca2+缓慢内流与K+外流达到平衡,使膜电位长时间维持在0mV左右的结果。

[43]心肌不会产生强直收缩的原因是(C)。

A.心肌呈“全或无”收缩B.心肌是机能上的合胞体

C.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D.心肌有自律性,会自动节收缩

E.心肌肌浆网不发达,钙离子储存少

分析:

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保证心脏的泵血功能(收缩舒张交替进行)。

[44]室性期前收缩之后,出现代偿间歇的原因是(E)。

A.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延迟发放

B.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少发放一次

C.室性期前收缩时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

D.窦房结的节律性兴奋传出速度大大减慢

E.窦房结的一次节律性兴奋落在室性期前收缩的有效不应期

分析:

代偿间歇(compensatorypause):

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

人工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兴奋(心室肌一次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之后,窦房结新兴奋到达之前)→期前兴奋→期前收缩;紧接着的窦房结新兴奋→落入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心室肌脱失一次兴奋收缩→期前收缩有一较长的舒张期。

[45]房室延搁的生理意义是(D)。

A.增强心室肌收缩力B.使心室肌有效不应期延长 C.使心室肌动作电位幅度增加

D.使心房、心室不会同时收缩 E.使心室肌不会产生完全强收缩

分析:

房-室延搁:

房室交界是兴奋由心房进入心室的唯一通道,交界区动作电位传导速度比较缓慢,使兴奋在这里延搁一段时间才向心室传播。

其生理意义在于:

(1)使心室在心房收缩完毕之后才开始收缩,而不致于产生房室收缩重叠的现象。

(2)心脏内兴奋传播途径的特点和传导速度的不一致性,对于保证心脏各部分有次序地、协调地进行收缩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6]生理情况下,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原因是(D)。

A.心率的变化B.外周阻力的变化C.循环血量的变化

D.每搏输出量的变化E.大动脉管壁弹性的变化

分析:

影响收缩压的主要因素是每搏输出量的变化。

[47]大动脉弹性降低,(C)。

A.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都升高B.使收缩压与舒张压都下降 

C.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D.使收缩压升高,舒张压无影响

E.只使舒张压升高,收缩压无影响

分析:

当大动脉弹性降低,动脉的扩张能力较弱,因此收缩压升高,而回缩能力下降,因此对血管壁的压力减小,因此舒张压降低。

[48]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主要反映(C)。

A.血流量和阻力间的关系B.静脉压与动脉压之间的关系

C.血管容积与血量之间的关系D.回心血量与心肌收缩力之间的关系

E.体循环容量与肺循环容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

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反映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使血管系统足够地充盈,才能产生一定的体循环平均充盈压。

[49]心肌收缩力加强导致静脉回心血量增加的机制是(D)。

A.血流速度快B.动脉血压升高C.收缩期室内压较低

D.舒张期室内压较低E.静脉血液阻力下降

分析:

心肌收缩力加强使心室内残留的血量降低,最终使舒张期室内压较低,使静脉回流更容易。

[50]右心衰竭的病人常因组织液生成过多而致下肢浮肿,其主要原因是(C)。

A.淋巴回流受阻B.组织静水压降低 C.毛细血管血压增高

D.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组织液胶体渗透压降低

分析:

右心衰竭的病人使静脉回流受阻,毛细血管血压增高,组织液生成增多。

[51]大量失血时,为了防止血压的下降,首先发生的反应是(B)。

A.外周阻力降低B.外周阻力增加C.组织液回流增加

D.肾脏排出Na+增多E.脑和心脏的血管收缩

分析:

外周阻力增加,将提高血压。

[52]促使毛细血管内液体向外滤过的力量是(E)

A.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B.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D.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分析: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压)

[53]在动脉血压调节实验中,夹闭家兔一侧颈总动脉后,动脉血压升高的机理是(B)。

A.降压反射活动加强B.窦神经传入冲动减少  C.心迷走神经活动加强

D.颈动脉窦受到缺氧刺激  E.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兴奋性升高

分析:

夹闭家兔一侧颈总动脉使流向脑部的血量减少,将通过减压反射使血压升高。

[54]关于弹性贮器血管的描述,不正确的是(D)。

A.管壁富含平滑肌纤维B.有明显可扩张性和弹性  C.管壁硬化时可使脉压减小

D.心缩期约1/3搏出量留在管腔内 E.起血液储存库的作用

分析:

弹性贮器血管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大分支血管。

这些血管的管壁坚厚,富含弹性纤维,具有较大的可扩张性和弹性,在心室收缩射血期被动扩张,贮存部分血液。

心室舒张期大动脉管壁发生弹性回缩,释放贮存的部分血液,维持血流的连续性。

心缩期约2/3搏出量留在管腔内。

[55]关于毛细血管特点的描述,错误的是(B)。

A.血流速度慢B.血流阻力大C.总横截面积大

D.管壁通透性高E.血容量大

分析:

毛细血管管壁纤薄,仅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内皮细胞间有裂隙,有很大的通透性,为血液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包括小动脉和微动脉。

其中血液流动速度很快,口径又小,故血流阻力很大;管壁富含平滑肌,可作舒缩活动变化管径以改变血流阻力,其阻力大于毛细血管。

[56]长期卧床患者由平卧位突然站立时,搏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而发生昏厥。

该患者搏出量减少的因素是(B)。

A.等长自身调节B.异长自身调节C.心交感神经抑制D.心迷走神经兴奋

E.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减少

分析:

长期卧床患者由平卧位突然站立时,静脉回流受阻,回心血流量减少,因此搏出量减少。

[57]静脉注射乙酰胆碱后,心输出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C)。

A.心肌细胞传导减慢B.心肌收缩力减弱C.心率减慢

D.静脉回流减慢E.后负荷增大

[58]某患者出现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双下肢水肿,最可能的心血管疾病是(B)。

A.左心衰B.右心衰C.肺水肿D.高血压E.中心静脉压降低

分析:

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和双下肢水肿实质是静脉回流受阻,右心衰是一个重要因素;肺水肿将使肺循环回流的血量受阻。

[59]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后出现血压升高,心率减慢,后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A.降压反射活动加强B.降压反射活动减弱  C.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D.去甲肾上腺素对血管的抑制作用  E.大脑皮层心血管中枢活动减弱

分析:

静脉注射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又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使压力感受性反射(降压反射)活动加强,其对心脏的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效应,故心率减慢。

[60]胸膜腔内的压力,是由下列哪个因素形成的(D)。

A.大气压+跨肺压B.肺内压+跨胸壁压 C.大气压+肺回缩力

D.大气压-肺回缩力  E.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分析:

1.胸内负压的意义

(1)使肺和小气道维持扩张状态,不致因回缩力而使肺完全塌陷,从而能持续地与周围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2)有助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特别是对壁薄而可扩张性大的腔静脉血管、淋巴管和食管等影响较大。

作用于腔静脉和心脏,可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回流及右心充盈。

尤其是在作深吸气时,胸内压更负,进一步吸收血液回心。

(3)作用于食管,有利于呕吐反射。

在牛、羊等反刍动物,对食团逆呕入口腔进行再咀嚼,也有促进作用。

2.如果胸膜腔破裂,与大气相通,空气将立即进入胸膜腔,形成气胸。

[61]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C)。

A.肺的舒缩运动B.肺的弹性回缩C.呼吸肌的舒缩

D.胸内压的周期性变化E.肺内压和胸内压之差

分析:

肺通气的动力

(1)肺通气的直接动力:

大气压和肺泡之间的压力差

(2)肺通气的原动力:

呼吸肌的舒缩

[62]下列呼吸形式哪种效率高(C)。

A.浅而慢B.浅而快C.深而慢D.深而快E.以上都不是

分析:

呼吸方式的特点

[63]在下列哪一时相中,肺内压等于大气压(E)。

A.吸气初和呼气初B.吸气末和呼气初C.呼气初和呼气末

D.呼气末和吸气初   E.呼气末和吸气末

分析:

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入肺

吸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

呼气初肺内压>大气压→气出肺

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气流停

[64]吸气时发生的变化是(D)。

A.胸膜腔内压绝对值上升,呼吸道管径不变

B.胸膜腔内压绝对值上升,呼吸道管径变小

C.胸膜腔内压绝对值下降,呼吸道管径扩大

D.胸膜腔内压绝对值上升,呼吸道管径扩大

E.胸膜腔内压绝对值下降,呼吸道管径变小

分析:

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65]肺总容量等于(B)。

A.潮气量+肺活量B.余气量+肺活量C.余气量+初吸气量

D.潮气量+机能余气量E.肺活量+机能余气量

分析:

肺总容量=余气量+肺活量

[66]体内氧分压最高的部位是(E)。

A.动脉血B.静脉血C.组织液D.淋巴液E.肺泡气

分析:

氧分压:

肺泡气>动脉血>组织液>静脉血

[67]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B)。

A.气体的溶解度B.气体的分压差C.肺泡膜的通透性

D.气体分子量的大小E.气体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

分析:

气体的分压差是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

[68]氧离曲线右移可由于(B)。

A.pH值增大B.PH值降低C.温度降低

D.CO2分压降低 E.2,3-二磷酸甘油酸降低

分析:

考查CO2、PH、2,3-二磷酸甘油酸和温度对氧离曲线的影响

(1)CO2浓度升高,酸度增加,氧离曲线右移;

(2)PH降低,氧离曲线右移;

(3)2,3-二磷酸甘油酸降低,氧离曲线左移。

[69]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1分子HB可结合2分子O2   B.O2与HB的结合是一种氧合作用

C.HB和O2的结合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D.100ml血液中HB实际结合O2的量叫氧含量 E.100ml血液中HB结合O2的最大量叫氧容量

分析:

Hb由一个珠蛋白通过4条多肽链和4个血红素联结,每个血红素的中心都含有一个Fe2+,每个Fe2+能结合一个02,故每个Hb分子最多可结合4个02。

珠蛋白的4条多肽链,每结合一个02都会使Hb的构型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与02的亲和力。

目前认为Hb有两种构型:

去氧Hb为紧密型(T型),氧合Hb为疏松型(R型)。

当02与Hb的Fe2+结合后,Hb分子逐步由T型变为R型,对02的亲和力逐步增加。

R型对02的亲和力为T型的数百倍。

也就是说,Hb的4个亚单位无论在结合02或释放O2时,彼此间有协同效应,即1个亚单位与02结合后,由于变构效应,其他亚单位更易与02结合;反之,当Hb02的1个亚单位释放出02后,其他亚单位更易释放02。

所以,这种变构效应,对结合或释放02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氧分压高的肺部由于变构效应,Hb迅速与O2结合达到氧饱和;而在氧分压低的组织部位,变构效应却又能促使02的释放。

[70]下述关于CO2在血液中运输的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E)。

A.可溶于血浆B.作为HCO3-盐C.和血红蛋白结合

D.以氨基甲酰血红蛋白的形式被运输E.和血浆中的金属离子结合

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