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844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docx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民勤县农业结构调整及

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市委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专题调研的通知》要求,民勤县紧紧围绕调研内容,通过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调查等方式,对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及现代农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建立与节水增收目标相匹配的农业结构势在必行

近年来,民勤县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大力培育特色产业,引进推广特色农业新技术和新品种,农业结构调整和节水增收取得明显成效。

但随着关井压田、水权配置等重点治理措施的全面落实,使得依赖种植规模实现农民增收的传统模式受到巨大挑战,现有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节水型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从农业内部结构看,2010年全县农、林、牧比重为78.0:

1.6:

20.4,种植业分别高于全国、全省31.5、15.2个百分点,林果业和畜牧业仍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从种植业内部结构看,2010年全县日光温室收入仅占种植业的12%,设施农业规模较小;从用水结构看,2010年全县80%的水资源被种植业消耗,但创造的产值仅为41.6%,高耗水、低效益的传统种植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从农民收入结构看,2010年全县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分别为85.1%、8.7%、5.9%、0.3%,收入结构反映出农民对水土资源等传统农业生产要素的高度依赖;从用水效益看,2010年全县单方水GDP仅为9.4元,农业单方水效益仅为4.4元,而暖棚养殖、日光温室、酿造葡萄、红枣的单方水效益分别为31元、22.94元、13.67元、10元,远远高于传统种植业。

对比分析,民勤县传统农业的低水平发展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特色林果业等高效节水产业在大农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现状农业结构与水资源承载能力不相适应,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加快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二、准确把握农业结构调整面临的形势

(一)发展现状

1、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按照“面积调小、水耗调低、效益调高”的原则,压缩亩产值在2000元以下、亩耗水在400立方米以上的小麦等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发展棉花、食葵、中药材、饲草、茴香等高效节水作物,大力推广膜下滴灌、小畦灌溉、垄作沟灌、地膜再利用免耕四项农田节水和设施农业节水为主的“4+1”农业综合节水技术。

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3.34亿元、增长5.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15元、增长11.8%。

2011年,全县总播面积71.8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9.64万亩,经济作物50.74万亩,低耗水、高效益作物面积占总播面积的64%;粮经比例由2006年的37∶45调整为27∶73。

2、设施农业规模效益逐渐凸现。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制定设施农业阶梯式扶持政策,严格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种苗市场管理,科学安排茬口和品种,推动日光温室规模化布局、标准化建设、高效益经营。

按照构建“六大体系”、推进“五良配套”的思路,以全省肉羊强县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密切与陇原中天公司的合作,坚持小区建设与整村推进相结合,推动养殖方式由家庭散养向组织化水平较高的养殖小区转变。

至2011年7月底,全县累计发展设施农业6.52万亩,其中日光温室31677亩、养殖暖棚33501亩;设施农业增加值占大农业的比重由2006年的3%提升到15%以上,设施农业人均纯收入达到1271元。

2010年,日光温室棚均产值达10422元,养殖暖棚棚均产值达13896元,分别是2006年的2.7倍、3.9倍,棚内纯收入分别达到7854元、7295元,分别是2006年的3.3倍、5.4倍。

3、特色林果产业发展迅速。

把发展林果产业作为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市场化、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从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扩大规模、加工转化入手,按照“东坝葡萄,西坝红枣、湖区枸杞”的经济林发展布局,探索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优势的林果产品。

至2010年底,全县已累计发展酿造葡萄2万亩、红枣5万亩,2011年完成特色林果基地建设4.045万亩(酿造葡萄1.254万亩,红枣2.144万亩,枸杞0.647万亩),建成县级特色林果业基地17个,酿造葡萄、红枣、枸杞成活率分别达到91.6%、82%、86%。

酿造葡萄和红枣丰产期亩收入分别达4500元、5000元,亩均用水量在300-350方之间,单方水纯效益分别为12.9元、15.2元。

4、标准化生产进程加快。

制订并落实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农药化肥安全标准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目前全县已认定国家级无公害农(畜)产品基地10个(洋葱、小麦、向日葵、肉羊、辣椒、日光温室蔬菜、西甜瓜、葵花籽、肉苁蓉、葡萄),总面积37515亩,总头数50万只(头),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个(小麦粉、葵花油、辣椒、洋葱、肉羊),认证“绿色食品”2个(葡萄、厚皮甜瓜),有机食品2个(葵花籽油、荒漠肉苁蓉),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个(甘草、蜜瓜),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种植业整体效益进一步提升。

5、科技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借助《民勤新农村资讯》、“科技直通车”、“科技服务苑”、“专家访谈”、手机短信、农技服务热线等平台,充分发挥“五支”技术队伍优势,并结合提质增效年和“农民之星”评选活动开展,通过种植状元现身说教、农民算账对比、示范点带动,开展各类科技培训和技术服务。

同时,积极与省农科院、甘农大、水科院等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节水技术交流与合作,建立技术合作关系,开展多种节水灌溉模式的试验示范与研究,积极解决农田节水方面的技术难题。

6、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制定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合作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实体、农产品营销大户和民营企业参与发展农产品加工营销,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达到9845户,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450个,以农产品加工运销为主的企业达185家,其中固定资产达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45家,命名的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家、市级11家,龙头企业带动基地农户5.2万户,连接特色基地面积65万亩,发展订单农业36.7万亩。

易发现代物流中心、贤达公司、富春公司、中一公司等农产品收购、贮藏、保鲜、加工、运输的物流中心区初步建成;腾格里、成功农业开发公司的枣业加工和苏武山、腾霖紫玉、石羊河林场葡萄榨汁厂完成建设;与陇原中天集团合作,勤锋滩养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20万只肉屠宰加工项目开工建设,在全县11个养殖小区挂牌建立了民勤中天公司养殖基地,为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农业结构仍不合理。

从农业增加值比重看,2010年,全县日光温室、规模养殖、林果业增加值分别占农业增加值的9.8%、5.8%、2.2%,这三大产业共占农业增加值的17.8%,可以看出三大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的主导产业,总体上发展水平还不高,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特色产业优势不明显。

从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看,2010年,日光温室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8%、规模养殖占5.7%、林果业仅占0.2%,尤其是林果业比重很低,日光温室、规模养殖、林果业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11.7%,总体规模较小、发展水平还很低。

二是标准化、规范化程度不高。

全县标准化生产的面积仅占总括面积的48.3%,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和认证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设施农业和林果业认证产品少,品牌效益不明显,市场竞争力不强,商品化率低。

设施农业基础设施配套率不高,目前全县还有30%左右的设施农业通水、通电工程还没有配套,仍有20%-30%的畜种良种化率较低、60%的养殖暖棚需配备铡草机、粉碎机。

特色林果业苗木培育相对滞后,明年林果业建设90%左右的苗木要靠外地调运,任务重、压力大。

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

全县龙头企业48家,年销售收入越过亿元的只有2家,5000万元以上的有10家,总体规模小、实力弱、产品结构单一,产前谋划的少、产中服务的少、产后拓展的少,产业链条短,农产品深加工能力不强,附加值偏低,对农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全县棉花、食葵、茴香等85%以上的农副产品以低级原料和初级产品形式销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高。

四是产业发展资金不足。

由于今年国家信贷规模趋紧,妇女创业小额贷款信贷规模受到一定的影响,农户贷款较难,导致部分农户设施农业后期扣棚搭建、设施配套和特色林果苗木预订资金短缺。

从明年开始重点治理项目中没有设施农业补助资金,绝大部分特色林果苗木要从外面调运,仅靠县级财政扶持,资金缺口很大。

1万元),大力发展日光温室、规模养殖、特色林果、高效节水大田为重点的四大产业,全力推进农业结构大调整,促进农民节水增收。

(二)目标任务

至“十二五”末,全县累计发展日光温室3.15万座、6.3万亩,建成养殖暖棚7.12万座,全县林果业面积达到22万亩(其中,酿造葡萄面积达10万亩、红枣面积达10万亩,枸杞面积达2万亩),高效节水大田稳定在35万亩,农业用水总量控制在2.46亿方,实现农业总产值31.05亿元,来自设施农业和特色林果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5%以上。

争取将“十二五”期间林果业发展计划,集中调整到前三年实施,前三年集中抓建设管护,后两年抓效益提高,争取2013年80%以上的乡镇、80%以上的村实现“2311计划”框架目标,力争把民勤建成河西优质农产品重要产区、全国品质一流的酿造葡萄基地和优质红枣、枸杞的重要产区。

(三)调整方向

围绕上述发展思路和目标,下一步,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

一是把水耗调低。

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坚持工程、农艺和管理技术相结合,压缩高耗水作物,加快节水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深入挖掘大田节水潜力,努力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节水型农业结构。

二是把产业调长。

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力拉长产业链条,培育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形成各具特色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业结构向精细化、品牌化、有机化、市场化发展。

三是把收入调高。

激活农民主体,优化增收结构,加快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养殖业、特色林果业、优势种植业,建立多元化的增收格局,以亩均收益的增加提高农民收入。

四是把效益调佳。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科学确定区域发展重点,培育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品牌,以农业用水的优化配置和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五是把生态调优。

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种植模式,发展生态经济与节水增收相结合的特色产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生态治理由纯生态型向生态经济复合型的根本转变。

(四)主要措施

1、大力实施“2311计划”,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一是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重点的瓜菜产业。

坚持扩大规模与提质增效并重,进一步完善建设资金和设施配套阶梯式扶持政策,严格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强标准化温室育苗中心建设,积极开展新、优、特品种试验示范和推广,科学安排茬口和品种,加快培育区域主导产品,加快设施配套,提高日光温室经营效益。

推动日光温室产业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高效益经营。

二是大力发展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为重点的特色林果业。

坚持“以酿造葡萄为主,示范发展红枣和枸杞”的产业定位和“分户建园区、集中建基地”的发展模式,加大现有果园改造升级力度,稳步扩大特色林果基地建设规模。

以国营林业育苗单位为主体,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完善苗木繁育和供应体系。

建立引种圃、采穗圃、繁育圃和病虫害检测圃,优化品种结构,探索栽植模式,保障林果业快速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以暖棚养殖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业。

以全省肉羊强县建设为重点,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创建,发挥中天公司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立外引良种、内繁扩群、杂交改良的品改体系,加大良种引进和培育力度,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加工和科学饲养技术,提高载畜能力和出栏率,加强防疫网络体系建设,提高疫病防控能力,促进规模养殖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四是稳定发展以高效节水大田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充分挖掘种植业内部节水增收潜力,优化品种结构,普及节水技术,提高亩产效益,稳定发展棉花、辣椒、食葵、洋葱、茴香、瓜类等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效节水产业,推动高效节水主导产业向资源优势区、高产丰产区和技术成熟区集中。

2、注重示范带动,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示范片带。

突出点上扩张、线上连接、面上提升,全力抓好“一廓、三带(三个核心区)、一区”建设,构建特色产业示范片区,一是集中打造民勤现代农业示范长廊。

以民武、民湖公路沿线为主,继续打造城南万亩设施农业基地、城北万亩特色林果基地、泉山片5万亩棉花膜下滴灌基地和湖区50万只肉羊生产基地,提升完善现有的批设施农业、特色林果示范点。

二是推进“三带”建设。

承接好现代农业示范示范长廊的带动作用,着力建设以民西公路为主的城西循环农业示范带,以民东公路和东大公路为主的城东高效农业示范带,以湖区为主的生态农业示范带,依靠示范带建设,形成优势显明、产业结构合理的区域产业发展圈。

积极推广“日光温室+特色林果”、“规模养殖+特色林果”、“设施农业+特色林果+沙产业”等循环农业模式,着力抓好三雷万亩循环农业示范区、大坝“2311”计划万亩示范区、勤锋滩沙产业示范区三个核心区建设,带动全县新增15个县级设施农业和25个县级特色林果业示范点,辐射促进全县农业结构大调整和特色林果业快速发展。

三是建立湖区生态恢复区。

尽快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加大对湖区地表水调度力度和封禁保护力度,积极推广正新模式,加快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政策项目,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沙产业,以青土湖、辉煌生态园为重点,打造一批生态治理与恢复示范区,在湖区率先实现水资源环境改善。

3、健全服务体系,切实做好科技服务。

发挥好“五支”队伍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保障水平。

创新管理机制,完善分配制度,改进考核办法,畅通交流渠道,管好用好农技人员,打造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坚强团队。

大力推行农技人员包乡、包村、包示范点、包农户服务责任制,明确服务时间和次数。

继续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支持鼓励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组织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继续办好科技服务苑、农技服务热线、手机短信平台和《新农村资讯》,大力推进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使科技入户率达到95%以上。

4、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特色品牌。

积极推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检查、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的标准化生产模式,严格实行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和生产过程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

积极推行农产品国家标准,分类制定瓜菜、葡萄、红枣、枸杞等特色农产品生产管理、市场准入等地方标准,引导农民实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大力支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着力培育民勤绿洲瓜菜、果品和肉羊品牌,打好“生态牌”、“绿色牌”和“特色牌”,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力度,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培育打造“民勤中天羊”、“西部人”“腾格里”等绿洲瓜菜、果品和肉羊品牌,走好高端、绿色、有机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创立国家认定的农产品驰名商标5个,在省内以至国内市场占有一定份额的名牌产品10个以上,新增农产品注册商标20个以上。

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充分发挥中天公司、敬业公司、腾格里枣业枸杞公司、成功农业公司、苏武山葡萄榨汁厂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全力拉长棉花、辣椒、葵花、肉类、瓜菜和林果精深加工等支柱产业链条,逐步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特色产业经营体系。

全力抓好6万吨葡萄榨汁扩建、5万吨红枣烘干分级包装、9000吨红枣休闲食品生产、万吨枸杞加工以及副产品综合开发、5万吨炒货、300吨辣椒红色素提炼、2万吨蔬菜储藏保鲜与分级包装、1万吨茴香粉加工、5000吨番茄酱生产、中天集团5000吨肉羊精深加工生产线、10万锭棉纺生产、万吨棉籽油生产、5万吨棉粕饲料生产、万吨棉绒纺纱、3万吨甘草深加工、万吨苁蓉深加工和万吨锁阳深加工等项目,促使特色农产品加工增值。

力争到“十二五”期间,建成生产能力10万吨以上的红枣果品加工企业1家、5000吨以上的枸杞精深加工企业1家,境内葡萄榨汁能力达到8万吨,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个、县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50个。

6、加快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畜产品顺畅销售。

按照突出特色、规范发展、项目壮大、服务优良的要求,加快建设农副产品现代物流中心、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活畜交易市场和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重点抓好重兴、薛百、大坝、城东工业园区瓜菜销售市场和一批乡村简易销售市场建设,配套健全大坝六沟、薛百宋和、三雷中陶、苏武西湖、收成宙和等乡村瓜菜批发市场设施设备,扶持建设县级林果专业市场,开辟特色林果产品交易专区,扩建完善中心集镇农产品集贸市场,力争建成5个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专业批发市场和15个区域性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0万吨以上。

积极培育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力推行“订单种植”和“合同收购”,逐步形成“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扶持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使全县农民经纪人达到5000人以上,从事农产品营销的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每年规范新增经济合作组织20个以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辩护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