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7876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0.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 赤壁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四川省广安市岳池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9赤壁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9、赤壁赋

课标要求

1、细读文本,培养初步的文言语感。

2、通过阅读鉴赏,增加对母语内涵与手法的体验。

3、主动探究才可与文本对话,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4、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课内外阅读作者在黄州的重要作品:

《记承天寺夜游》、《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后赤壁赋》等。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流畅地翻译全文,掌握相关的文言现象。

2、能力目标:

通过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目标:

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

景物描写的作用

学习难点

苏轼儒、佛、道在赋中的反映。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难点:

(1)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3)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并以“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为教学重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三课时。

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导引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第一课时

学习小目标

1、掌握作者以及相关的文学文化知识。

2、通读全文,结合课文注释查字典读准字音,通其大意。

学习重点

诵读课文,掌握重要词语的读音,培养文言语感。

学习难点

理清文章的思路,概括大意。

课前预习

教材助读

1、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其父苏洵,其弟苏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代表作品有《水调歌头·中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

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

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

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

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2、了解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何正臣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诗句进行诬陷),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

1082年,被贬黄州已经两年。

“长江绕廓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江城的一切,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慰藉。

这年四月,他站在江边的赤壁上,眺望如画江山,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唱出“大江东去”的豪放歌声。

这年七月十六日和十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乘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

【注】在新旧两派的激烈斗争中,苏轼因反对主张变革的王安石一派,元丰二年(1

079),李定、

舒亶dǎn、何正臣三人摘出他的一些讽刺新法的诗句,加以弹劾。

(“乌台”,即御史府,是专任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

)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一个有名的文字狱,也是一个冤狱。

苏轼差点儿被杀头。

3、文体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

特点:

 A、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且允许有参差错落。

 B、语音上要求声律和谐; C、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多用铺陈手法。

 分类有大赋:

以铺叙事物为主; 小赋:

以抒情为主; 文赋:

近于散文;  骈赋、律赋:

接近于骈文;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

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

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

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知识链接

诵读方法指导:

 

读出重音:

 

如“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动词重读;“哀吾生之须臾,慕 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韵字重读;“而今 安在哉”“而又何羡乎”疑词重读。

  

读出节奏:

 如: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读气势:

 

如“方其破荆洲,下东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较快)舳舻千 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舒缓)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

(情感急转缓慢低沉)”。

  

读出情感:

 

如: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其乐也。

“其声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何悲哉。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而吾与子所共适”,何其旷达。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又何其洒脱。

读者细心体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字词知识

1、字音字形:

 壬戌(rén xū)之秋           举酒属(zhǔ)客          歌窈窕(yǎo tiǎo)之章  

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     如冯(píng)虚御风      桂棹(zhào)兮

兰桨  

击空明兮泝(sù)流光       倚歌而和(hè)之         余音袅袅(niǎo)  

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 lú)千里           酾(shī)酒临江           横槊(shuò)赋诗  

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     驾一叶之扁(piān)舟    举匏(páo)尊以相属  

寄蜉蝣(fú yóu)于天地    无尽藏(zàng)也          相与枕藉(jiè)乎舟 

2、词语解释:

遗世独立:

遗世:

遗弃世间之事。

脱离社会独立生活,不跟任何人往来。

羽化登仙:

感觉身轻得似要离开尘世飘飞而去。

如泣如诉:

像在诉说,又好像在哭泣。

形容声音悲切。

余音袅袅:

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不绝如缕:

绝:

断;缕:

细线。

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

正襟危坐:

  襟:

衣襟;危坐:

端正地坐着。

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

形容严肃或

拘谨的样子。

月明星稀:

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了。

横槊赋诗:

槊:

类似长矛,《通俗文》矛长丈八谓之槊;赋:

吟。

横着长矛而赋诗。

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一世之雄:

雄:

英雄豪杰。

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

沧海一粟:

沧海:

大海;粟:

谷子。

大海里的一粒谷子。

比喻非常渺小,微不足道。

逝者如斯:

逝:

过去的逝去的;斯:

代词,指这流去的江水;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

时间就像这奔腾的河水一样,不停地流逝。

喻意:

光阴如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应倍加珍惜。

杯盘狼藉:

 狼藉:

象狼窝里的草那样散乱。

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

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预习自测

1、给加点字注音。

壬戌()酾酒()桂棹()横槊()渔樵()

幽壑()扁舟()嫠妇()匏樽()愀然()

蜉蝣()狼籍()旌旗()枕藉()窈窕()

余音袅袅()山川相缪()无尽藏()舳舻千里()

2、下列加点字在文中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窈窕yǎo桂棹zhào冯虚御风píngB.嫠妇lí

愀然qiū酾酒shī

C.横槊shuò江渚zhǔ蜉蝣yóuD.枕藉jiè壬戌xū无尽藏zàng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理清文章的思路,在括号李填写适当的内容。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第二节——悲凉箫声的()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第四节——随缘而安的()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

2、概括段意:

主客问答之一的内容是什么?

(悲观消沉的人生观)

主客问答

之二的内容是什么?

(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3、《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

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当堂检测

1、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仅以“月”为例,有哪些?

2、课文中都有哪些月亮?

与前面同学们搜集的有什么异同之处?

(学生分组讨论)

课后训练

结合注解阅读课文,标注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标记疑难,完成第二课时中自主学习的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学习小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

2、研读课文,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

体会词人的情感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义

  七月既望()        举酒属客() 

  白露横江()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渺渺兮予怀() 

  倚歌而和之() ()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正襟危坐()          固一世之雄也() 

  哀吾生之须臾 ()        知不可乎骤得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相与枕藉乎舟中()        山川相缪() 

2、解释下列虚词的意义

  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 

  扣舷而歌之 ()   倚歌而和之() 

  哀吾生之须臾 ()   苟非吾之所有()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托遗响于悲风。

() 

  而不知其所止()          其声呜呜然() 

  何为其然也()           方其破荆州()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   侣鱼虾而友糜鹿() 

  耳得之而为声()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3、翻译下列句子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质疑探究

1、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2、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3、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4、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当堂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1~7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槊:

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

下面。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

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

通“缭”,缭绕。

2、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 )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D、哀吾生之须臾

3、译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孟德之困

于周郎者乎──这不是曹操围困周瑜的地方吗?

B、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本来是一世的英雄啊,现在又在何处呢?

C、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江水是这样不停地奔流,但其实没有流走。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这是自然界的无穷无尽的宝藏。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 )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5、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即无私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6、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人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7、填出下列各句的作者:

甲: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______。

乙: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结合注解阅读课文,标注重点文言实词、虚词,标记疑难。

完成第三课时中自主学习的相关练习。

第三课时

学习小目标

1、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

2、研读课文,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

归纳文言现象。

学生自行找出师生总结强调重点。

学习难点

从写景状物中读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理解作者被贬黄州时期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成因。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一词多义

A、扣舷而歌之()B、歌曰()C、倚歌而和之()

A、七月既望。

()B、望美人兮天一方。

()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B、纵一苇之所如。

()

A、哀吾生之须臾。

()B、惟江上之清风。

()

C、耳得之而为声。

()D、月出于东山之上。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C、相与枕藉乎舟中。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B、月出于东山之上。

()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固一世之雄也()B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C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D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E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F适大病,不能行()

A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B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C淑尔远逝,往来翕忽()D时不利兮骓不逝()

A天地曾不能以一瞬()B曾不知老之将近()

A苟非吾之所有()B欲苟顺私情()

A虽一毫而莫取()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2.通假字

举酒属客()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山川相缪()

杯盘狼籍。

()举匏樽以相属()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侣鱼虾而友麋鹿()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顺流而东也()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 正襟危坐()

3、句式和修辞

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

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

④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式:

)(修辞:

⑤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修辞:

⑥客有吹洞萧者(句式:

⑦渺渺兮予怀(句式:

⑧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修辞:

何为其然也?

”(句式: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句式:

而今安在哉?

(句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

侣鱼虾而友糜鹿(用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修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修辞: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修辞: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修辞:

质疑探究

探究第一自然段

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

用原文回答。

给我们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 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什么为主?

3、思考: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几句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探究第二自然段

1、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

歌词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2、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

  

3、此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第三自然段

1、思考:

客人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2、写曹操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盖世英雄吗?

那么写曹操的重心放在哪里呢?

  

  

3、这一段作者运用了几组对比,请同学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4、本段是怎样将景、理、情结合在一起?

    

  

5、下列语句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探究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1、作者是如何从“变与不变” 的角度来分析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2、作者又是如何从“取与不取”的角度论述人生感悟的?

 

    

3、最后一段酒后一片狼藉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景象作结的作用?

   

  

4、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5、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种安排有什么作用?

 

我的疑问

当堂检测

1、下列词语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蕴藉/慰藉    工夫/功夫茶    轶事/卷帙浩繁

  B.振幅/辐射    照相/摄像机    汇合/融汇贯通

  C.诀窍/抉择    叶片/百页窗    部署/按部就班

  D.搏弈/脉搏    掉价/掉书袋    倍加/备尝艰辛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迪拜   一座在沙漠里规划出来的城市,是够梦幻、够浮华、够美丽的了,但这座海市蜃楼却潜伏着重重危机。

  B.追星之风愈演愈热,很多人别无长物却扬短避长,把当明星看成是成功的一条捷径投身其中,这种做法有失明智。

  C.丽江大火折射出我国森林火灾管理的残酷现实:

森林火灾隐患众多,森林防火捉襟见肘,重行政问责轻预警监测。

  D.在今年的车展中,奔驰精品展台面积比以往扩大了许多,那些琳琅满目的配饰和运动产品,让所有热爱奔驰的人趋之若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加速“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任务,将原规划的目标任务的完成时间从2016年提前到2015年。

B.为期仅四天的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为成都的餐饮、宾馆。

交通、旅游、广告、通讯、娱乐等产业获得巨大商机。

C.当日本地震影响到产品元件的供应时,全球的汽车和电子厂商才开始明白,产业链的中断会对生产造成何种影响。

D.在成都举行的第十届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暨四川财经人物大奖颁奖典礼,被誉为四川财经界的“奥斯卡”美称。

课后反思

课后训练

阅读《后赤壁赋》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归而谋诸妇。

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呜呼噫嘻!

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是岁十月之望 望:

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B.履□岩,披蒙茸    披:

披着。

C.攀栖鹘之危巢 危:

危险。

D.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畴昔:

以前。

2、下面各组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 顾而乐之 顾安所得酒乎       

B.划然长啸,草木震动然或傲逸狂醉        

C. 适有孤鹤   将何适而非快     

D.过临皋之下飞鸣而过我者

3、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以待子不时之须     B.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C.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D.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4、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

 A.步自雪堂 B.履□岩C.横江东来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