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8188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docx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变化规律,创造新物质的科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1

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三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教学目标:

1、理解溶解度概念。

2、了解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教学器材:

胶片、幻灯机。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问: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举例说明。

答:

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

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

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二、讲授新课

1、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

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

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

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

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

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

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三个前提条件。

(说明:

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

这三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

利用胶片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

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

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

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

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2、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

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

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

生:

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3、溶解度曲线。

师:

用胶片展示固体溶解度曲线。

生:

观察溶解度曲线,找出10℃时硝酸钠的溶解度及在哪个温度下,硝酸钾溶解度为110克。

问: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温度。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物质的溶解性》是鲁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全一册第1单元第3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在前两节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

本节包括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两个方面的内容。

在“溶解度”部分介绍了物质的溶解度与溶剂和温度的关系说明了物质在一定溶剂和温度下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并以此得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然后,探究溶解度曲线——包括回执溶解度曲线、分析和应用溶解度曲线、比较溶解度数据表和溶解度曲线的区别、体会列表法和作图法两种数据处理方法的不同作用等,引导学生体检数据处理的过程,学习数据处理的方法。

最后,简单了解气体的溶解度、并结合有关汽水的讨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密切相关。

过渡:

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说一下本班学生的情况。

二、说学情

基于溶液在化学(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只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是不够的,还应定量地认识溶液。

本节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

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要求提高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在本节学习中所需的有关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等数学知识,学习已经具备,一般不会造成学习障碍。

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是:

对溶解度概念的运用时忽略条件;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而产生一些模糊或者错误的认识,例如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认为增加(或减少)溶剂的量,固态物质的溶解度也会随之增大(或减少);认为搅拌能使固态物质的溶解加快,也会使其溶解度增大;等等。

过渡:

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区别和联系。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练习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向试管里滴加液体和振荡试管的操作;培养学生设计简单实验步骤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影响溶解度的诸因素中,对学生进行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过渡:

下面我再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作用

2、知道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难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及溶解度曲线的相关应用。

过渡:

学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习事半功倍,下面谈一下我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方法

我采用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实验探究法、教授法等。

本节课主要是实验探究法,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概括总结等基本环节循序渐进学习本节课。

过渡:

下面说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

这节课我准备分为四个环节进行,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层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下面我详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

上一节课学习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通过实验,在一定条件下(室温、10mL水)制得了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大家知道了物质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现在请大家考虑:

什么因素影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然后,我们来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提出问题,创设情景,悬疑激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热情。

第二环节: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一:

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限量

教师提问不同的物质在同一份水中溶解的质量是否相同?

向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等量的硝酸钾、熟石灰,振荡试管,观察试管中固体的溶解。

注意不变量和变量分别是什么,如何控制,让学生们边做实验边思考。

然后再引导还有哪些因素可能影响呢?

有学生可能回答温度,然后再问如何操作?

学生们能够说出方法:

即用试管夹夹持盛有饱和溶液的试管,在酒精灯上先均匀加热,然后加热液体。

观察试管里的固体是否溶解。

如果固体溶解了,就停止加热。

然后按大家提出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蒸馏水各5克、硝酸钾、熟石灰各准备了一克完成实验一;实验二中准备了5克蒸馏水,2克硝酸钾。

仪器、药品先检查是否齐全,然后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现象并得出结论:

实验一中硝酸钾全部溶解,熟石灰不能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物质的种类不同,他们在水中的溶解限量不同。

实验二中给盛有硝酸钾饱和溶液的试管加热,不久,试管里剩余的固体硝酸钾又溶解了。

说明加热可以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能增加硝酸钾的溶解限量。

从而得出溶解度的概念,要强调溶剂和温度的影响。

此环节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灵活拓展教材实验探究2-3,设计为层层递进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不断被追问下不断被调动思维,大胆猜想,小心求证,不断反思改进实验设计,由特殊上升到一般,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和应用

学生自行看课本上的溶解度曲线图,然后讨论回答观察到的信息:

①能找出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③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如何变化;④两物质相交的点表示同一温度下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老师设置问题,“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它表示什么意义?

”让学生即学即用,灵活运用。

老师再次强调:

溶解度的概念包含以下四个要素,即“一定温度”、“100克溶剂”、“达到饱和状态”和“溶质的克数”缺一不可。

让学生观察冷却后的硝酸钾饱和溶液,已有固体析出,这是什么结晶?

与海水晒盐的蒸发结晶有什么不同?

比较得出结晶的不同方法:

一个是改变温度,降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物质,如KNO3;一个是蒸发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小的物质,如NaCl;还有一种是升温结晶,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变小的物质,如Ca(OH)2。

(3)前面我们所讲的都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

那么气体物质是否也有这样的特点呢?

讨论烧开水时,锅底有很多小气泡,为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小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

温度和压强。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第三环节:

深入学习,巩固提高

知识点1:

溶解度

1.下列关于溶解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溶解度能够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强弱程度

B.溶解度能够表示溶质在溶剂中溶解的程度

C.溶解度能够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限量

D.在相同温度、相同溶剂的条件下,要判定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相对大小,可以根据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把36gNaCl溶解在10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NaCl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10gNaCl可溶解在100g水中,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0g

C、20℃时18gNaCl完全溶解在50g水中形成饱和溶液,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18g

D、20℃时136gNaCl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6gNaCl,则20℃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

知识点2:

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图可表示的意义是(A)

①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②不同种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不同溶解度数值;

③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小;

④比较某一温度下各种物质溶解度的大小.

A.全部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④

4.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B)

A.甲物质的溶解度

B.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乙物质的溶解度不随温度升降而变化

D.t2℃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课后探究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不仅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为了确切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要应用溶解度的概念及如何准确、形象表示溶解度(溶解度曲线)。

溶解性和溶解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溶解性是指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的溶解的能力,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通常使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或不溶等粗略的概念表示。

溶解度是按照人们规定的标准,衡量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一把尺子”,定量地表示在一定条件下,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所能溶解的质量。

溶解性和溶解度有一定的联系。

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例如,通常把在室温(20℃)时,溶解度在10g以上的,叫易溶物质;溶解度大于1g的,叫可溶物质;溶解度小于1g的,叫微溶物质;溶解度小于0.01g的,叫难溶物质。

做课后练习题。

七、说板书设计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3

一、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

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

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

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

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问:

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举例说明。

答:

不同。

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

问:

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

不同。

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

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

通常我们将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

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

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

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

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

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

(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

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

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

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

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四个前提条件。

(说明:

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解物质的质量单位要规定好这四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

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

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

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

生:

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

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

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b、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

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

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

具体方法如何呢?

生:

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c、溶解度曲线。

师:

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数据。

生:

分组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上台展示然后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问:

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温度。

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

前提条件:

①定温②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溶解溶质质量。

2、固体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4、溶解性

初中人教版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4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

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

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

投影仪。

学生用具:

仪器:

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

药品:

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饱和溶液。

第二课时:

溶解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

成?

[学生活动][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

呢?

[学生发言]1.能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mL水的烧杯

操作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再加5g氯化钠,搅拌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操作现象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

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

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

制地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投影板书]

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

溶解?

[讨论][学生发言][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

(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

质”四个字)[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投影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

法;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

此说法对否?

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

”这句话是

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上述练习答案]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2.此说法不正确。

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

3.不正确。

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

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

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

[分析、讨论][结论]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

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结论]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

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

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

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

的变化。

[学生活动][互相交流](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

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

[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

例:

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

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

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投影练习]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

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