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254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 人教新目标版.docx

精品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2019年下期高三第3次月考历史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2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

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2.晋文公刚即位就启用贵族分任内外诸官,“昭旧族..…….胥、籍、狐、箕、栾、部、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诸(同姓)姬之良,掌其中官。

异姓之能,掌其远官”。

这一做法()

A.反映出分封制度趋于崩溃B.表明当时选官唯看家族声望

C.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稳定D.说明血缘亲疏决定贵族等级

3.西汉政论家贾谊在《治安策》中指出,当时的形势就像是一个病人,“一胫(小腿)之大几如要(腰),一指(手指)之大几如股(大腿),平居不可屈伸”,如果再发展下去,“失之不治,必为痼疾”。

材料中贾谊()

A.分析了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B.指出了解决王国问题的紧迫性

C.论述了解决王国问题的根本举措D.运用儒、法两家思想解决现实问题

4.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5.隋至唐前期的中书门下是决策首脑机关,从不负担琐碎事务。

唐代中后期至宋代的中书门下则承担了大量的日常政务性工作,出现了中枢机构政务化的趋向。

宋代的设官分职方式,在“纷繁芜杂”的表象背后,突出了国家政务的核心内容。

上述变化主要表明()

A.吏治渐趋清廉化B.部门间关系更融洽

C.官员日趋专业化D.中央集权显著加强

6.宋初,地方监司、通判等兼职监察官“多不守职,至有岁终不按一人,终任而不劾一吏者,上下相蒙.孰视不问”。

对此,宋太祖做出规定,凡“临事简慢,所莅无状者为下;恪居官次,职务粗治者为中;治状尤异,大有殊绩者为上”,朝廷以此厉“行赏罚”。

此规定()

A.防止了地方官员滥用职权B.强化了部门之间的相互监督

C.遏制了地方官员贪污腐化D.加强了对地方监察官的考核

7.《汉书》载:

“卜式,河南人也……式入山牧,羊致千余头,买田宅。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

“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卖也……安矣千树枣……渭川千亩竹。

”这反映出汉代()

A.传统农牧业的兴旺发达B.出现了大规模私营畜牧业

C.土地经营方式的多样化D.生产方式受匈奴影响较大

8.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明朝商人虽然也遵循商品经济操作层面的规律,但并不完全以追逐最高利润为其终极目的。

他们也以读书做官、富贵双赢为人生终极目标。

这说明明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商人的价值取向B.传统观念对商品经济发展有负面作用

C.科举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D.政治权力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压制作用

9.洪武元年,明太祖命儒臣修女诫,他对学士朱升说:

“治天下者,正家为先。

正家之道,始于谨夫妇。

”洪武三年,正式明确“皇后之尊,止得治宫中嫔妇之事,即宫门之外,毫发事不得预焉”。

材料主要反映出明太祖()

A.力图阻止相权的扩大B.注意吸取前朝政权覆亡的教训

C.欲抑制外戚,严防恃宠干政D.欲限制女性人身自由

10.“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罚适用原则,即在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外,均可互相隐匿犯罪行为,官府不予追究。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儒家纲常名教渗入法律B.血缘亲情关系逐渐淡化

C.社会逐步走向和谐稳定D.法律与儒家伦理存在冲突

11.欧阳修曾描述东京相国寺东笔铺广告“京师诸笔工,牌榜自称述。

累累相国东,比若衣缝虱”,广告中大肆称颂的笔竟然都是“有表曾无实,价高乃费钱,用不过数日”的劣笔。

欧阳修的这些描述从客观上体现了宋代()

A.印刷术推动了商业发展B.理学盛行导致了道德滑坡

C.商品经济的发展较迅速D.广告的应用已经十分普遍

12.有学者指出,明朝内阁是皇帝与官僚系统之间的桥梁和中介,是一种行政执行权与决策权的间接结合结构,阁臣参预中枢行政决策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内阁同皇权的关系。

这表明明朝内阁()

A.形成了合理的制约机制B.决定了中央行政体制的运行

C.辅政方式有灵活多变性D.适应了君主专制强化的要求

13.“‘公和永’……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

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

”在近代中国,类似情况屡见不鲜。

这主要说明中国当时()

A.经济发展由外部环境决定B.近代化发展道路举步维艰

C.侧重轻工业而偏废重工业D.民族工业忽视了市场开发

14.魏源在《海国图志》卷47中说:

英国“立九官以治事,九官由众推选,以三年为秩满,贤则留,否则更”。

美国更是“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人中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

这反映了魏源()

A.对西方民主的感性认识B.反对清朝的专制制度

C.希望中国推行民主制度D.向往欧美的民主制度

15.福建的抗倭名将谭纶(1520-1577年)说:

“闽人滨海而居,非往来海中则不得食自通番禁严,而附近海洋渔贩,一切不通,故民贫而盗愈起”。

这表明谭纶的主张是()

A.清除倭寇残余势力B.开放海禁政策

C.对福建人剿抚并重D.采取富民政策

16.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

“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

“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

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

17.民国初期的农村农产品市场,交易以农民之间的生活必需品交流为主,是一种农产品的余缺、品种调剂,是从一个农家流向别的农家,流出本区域的很少,更不要说流到外县、外省甚至国际市场。

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造成的市场阻隔B.国内军阀割据的局面

C.传统经济模式的顽固D.政府对农村管理失控

18.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向英、美、法、德、意、日、俄、西、比、荷、奥十一国同时宣战,接到宣战诏书的两广总督李鸿章却复电朝廷:

“此乱命也,粤不奉诏”,这鼓励了东南各省督抚,从而产生了“东南互保”协议,该协议的签订()

A.说明地方已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B.有利于江南地区的相对稳定

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D.说明了清朝封建统治的没落

19.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老百姓对太平军破坏庙宇、毁灭偶像的行为很不满;士大夫们大多反对洪秀全的宗教革命,指责洪秀全将“中国数千年礼仪人伦、诗书典则”扫地荡尽。

这段材料的主旨是(  )

A.太平天国运动失去农民阶级支持  B.清政府已经陷人空前孤立的境地

C.洪秀全的思想完全排斥传统文化  D.思想文化冲突影响太平天国运动

20.王韬的《瞍园文录外编》中记载:

“朝廷有兵刑礼乐赏罚诸大政,必集众于上下议院,君可而民否不能行,民可而君否亦不能行;必君民意见相同,而后可颁之于远近……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这表明王韬(  )

A.深受卢梭启蒙思想影响B.认识到君主立宪制的本质

C.仍受古代民本思想影响D.准确介绍了英国议会职权

21.1947年,美国副国务卿强调:

“除非欧洲的各个部分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协调一致,否则欧洲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取得欧洲经济及军事的协调乃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目标。

”这说明()

A.欧洲统一符合美国利益B.美国马歇尔计划顺利实施

C.欧洲市场威胁美国霸权D.美国创建北约以对抗苏联

22.1929年2月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

“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这说明(  )

A.中共中央未肯定毛泽东正确的军事主张B.湖北省委存在性质转变的危险

C.“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在中共中央未取得领导地位D.湖北省委存在右倾倾向

23.1952年,马林科夫在苏共“十九大”上将缅甸、印度、埃及等国列入“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范围。

同年,周恩来强调要根据各国对战争与和平的态度来分清敌、我、友,中国外交要争取亚非国家在战时保持中立,在和平时同帝国主义保持距离。

中苏的这种分歧表明此时(  )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外交战略B.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C.中国外交政策的思路出现了局部调整D.中苏关系恶化

24.电视剧《长沙保卫战》(1939.9—1942.1)介绍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抗击日军的重大战役:

第一次长沙保卫战,战术上未分出胜负,战略上阻止了敌人的进攻。

第二次和第三次长沙保卫战则对敌军造成相当大的打击。

该电视剧的播出说明()

A.日军不可战胜神话被打破B.国民党左右了相持阶段抗战

C.抗日战争转入了战略反攻D.对国民党抗战的认识更客观

25.2017年台湾民众调查显示,45.9%的台湾民众支持国民党在“中华民国”的宪法基础上,为了两岸和平发展与人民生计,继续与中国大陆交流协商,34%则不支持。

材料说明()

A.民众支持是两岸统一最终途径B.“九二共识”得到了广泛认可

C.两岸和平与发展符合主流民意D.“一国两制”是统一根本方法

26.《十二铜表法》规定:

为了防止被告人找托词故意不到法庭或暗中逃避,第四条规定“若诉讼当事人为富有者,则担保其按时出庭的保证人,应为具有相等财力的人,如为贫民,则任何人都可充任”,第九条规定“保证人应担保诉讼当事人于受审时按时到庭”。

这种规定()

A.主要限制了平民的权利B.有利于保护平民利益

C.程序公正但结果不合理D.保证审判顺利地进行

27.下表为1973年美国、欧共体和苏联的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出口贸易额及黄金外汇储备比较表。

这说明()

人口

(单位:

亿)

国民生产总值(单位:

万亿美元)

出口贸易额(单位:

亿美元)

黄金外汇储备(单位:

亿美元)

美国

2.1

1.31

702

116.6

欧共体

2.57

1.07

2100

606.2

苏联

2.5

0.68

215

——

(据郭吴新《论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A.欧共体的发展已经可以同美国分庭抗礼B.苏联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了美国

C.资本主义世界已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D.美国、欧共体和苏联都发展迅速

28.《波茨坦公告》宣布:

“欺骗与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权威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日本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被允许”。

由此看来()

A.盟国更加注重彻底根除日本的军国主义遗毒

B.盟国允许日本在民主主义原则下生存与发展

C.对日处置方式与巴黎和会对德处置方式相似

D.此公告埋下了后来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的祸根

29.2017年1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发布《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学界部分专家认为,虽然海峡两岸此前都习惯称之为“八年抗战”,但从学术界根据史实的研究成果来看。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更科学。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概念的转变具体反映出()

A.历史评价都具有主观性B.历史评价取决于时代的现实需要

C.历史史实具有不确定性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观念转变

30.1953到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规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2010年全国人大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各省、各白治区、直辖市名额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分配。

这种变化说明了()

A.改革开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B.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变

C.民主政治建设开始走向平等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31.1948年,法国外交部提出“要想避免德国再次走上最终危及欧洲大陆安全的单独发展道路的话,那么把这个国家牢牢地与一个上述概念所表述的国家集团拴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由此判断,法国对德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

A.促进法德和解B.压制和避免德国崛起

C.实现欧洲一体化D.消除美苏冷战的威胁

32.美国近年来披露的档案证实:

“在朝鲜战场上,苏联没有出动一兵一卒,但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制定却一直受苏联的牵制和制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使其最终放弃动用核武器,并把朝鲜战争扩大到中国全境的企图。

”这反映出()

A.“冷战”中伴有“热战”B.社会主义阵营的优势非常明显

C.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D.苏联曾对美国构成实质性威胁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

共52分。

第33题25分,34题12分,35题15分。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5分)

“因俗而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务实精神,作为中国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成功解决了从古至今的诸多历史与现实问题。

材料一辽太宗为了统治属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类型的各族人民,建立了北面官(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北)和南面官(以其官署设在皇帝牙帐之南)、“蕃汉分治”的双轨制官僚机构。

南面官依据“汉制”统治汉人及渤海人,杂用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契丹贵族;北面官以“国制”(辽朝制度)统治契丹人和共他少数民族,机构比较简单,是根据契丹部落的传统建立起来的,一律任用契丹贵族。

军政决策权主要在北枢密院:

“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史部。

”即元好问所说的:

“北衙不理民,南衙不理兵。

——摘编自刘本年《试论辽朝“因俗而治”的国策及意义》

材料二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国民党五属三中全会电中提出了著名的“五项要求”和“四项保证”。

其中,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在特区政府区城内实行普选的彻底的民主制度”:

将“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直接受南京中央政府与军事委员会指导”等,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公开承认南京政府的领导地位。

“八一三事变”爆发,日军大举进攻上海,直接成胁到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区,蒋介石为急于使红军出师作战,才同意红军改编和设总指挥部,并答应不派参谋长。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联合政府在延安正式建立,通过议会选举成立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

从此,中国两个政权由尖锐对立转变为并存合作的局面。

——摘编自李荣武、范丽梅《第二次国共合作与“一国两制”》

材料三“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提出未的,由于香港问题的提前到来,使这一构想首先在解决香问题上付诸实现,并获得成功。

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伟大构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自卢培琪《从香港回归的成功实践看“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蕃汉分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突出特点,并说明这一制度的积极作用。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37年9月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合作局面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国两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4分)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表1近代中国标准时间大事记

1840—1912年

1874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徐家汇建立了观测台。

19世纪80年代,这一观测台利用上海法租界内的信号塔开始报告正午时刻,为外国船只服务。

这一时间标准被称为“海岸时”。

19末20世纪初列强控制下的清朝海关采用“海岸时”,使用的是东经120°的时刻。

此后“海岸时”逐渐被铁路、航运、邮政、电报等行业采用,并延及京奉等铁路沿线和长江流域。

1912—1927年

1918年,北洋政府将全国划分为5个时区,1927年将北京时定为标准时。

1927—1949年

1929年国民政府以南京时为标准时,每天通过电报和广播发布;上海、天津、北平等地的车站、码头、银行、机关及市区街道多设标准钟。

与此同时,汽笛、寺庙的钟声等报时方式仍在使用。

综合提取表中历史信息,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35.【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分)

材料一第二次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苏都表示在德国问题上进行合作的愿望,并达成了相关的协定。

然而,共同敌人消失后,美苏出于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地缘政治利益及国家利益的冲突,放弃了合作的意愿,进行对立和对抗。

从1945年欧洲战争结束到1949年两个德国的出现,美、苏、英、法曾举行过6次外长会议,试图在处理德国问题上找到彼此能接受的合作途径。

事实表明,以美英法为一方,苏联为一方,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不愿做出妥协。

材料二1947年前后,美国加速了分裂德国的步伐,西方国家实行占领区的合并,并在自己占领区实行货币改革。

苏联指责西方的举动破坏了德国的经济统一和经济联系。

1948年6月24日,苏联主动出击,实施柏林封锁。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态度坚决,顶住苏联的压力,坚守在西柏林的阵地,通过空中运输援助西柏林,并对苏占区反封锁。

同时美英法先是向苏联发出同一内容的照会,被苏联基本否定。

接着西方三国决定把柏林争端提交联合国安理会,理由是苏联制造的紧张局势“构成了对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威胁”。

对安理会提出的方案,苏联实行了否决。

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指望通过武力解决问题,采取了克制态度,没有把事态进一步扩大和恶化。

几经交涉和谈判,1949年5月12日,柏林封锁取消。

杜鲁门在回忆录中说:

“俄国在柏林问题上所表现的粗鲁和野蛮,使得欧洲人认识到,西方国家之间必须建立密切的军事支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美苏等大国在德国问题上对抗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栝美苏双方在柏林危机问题上斗争的方式和影响。

(9分)

高三第三次月考历史参考答案

1-10:

ACBAC,DCBCA11-20:

CDBAB,BCBDC

21-30:

ACCDC,DABDB31-32:

CD

33.(25分)

(1)主要内容:

采用不同的制度管理契丹与汉族地区的事务,统治权掌握在契丹人手中。

突出特点:

因俗而治。

积极作用:

有利于巩固统治,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推动文化融合。

(12分)

(2)中日民族矛盾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国民党统治及利益受到日本侵略的直接威胁,同意合作抗日;中共积极倡导合作,并做出了让步。

(9分)

(3)理论意义: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分)

现实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

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分,任答一点即可)

34.(12分)

示例一:

论题: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使用是近代化的产物

阐述:

19世纪中国现代化程度较低,“海岸时”发布者为传教士:

用于天文与航海,在道商口岸有一定影响。

20世纪初,中国近代化事业的深入,列强控制的中国海关成为标准时间的发布者:

标准时用干铁路、航运等行业;影响到铁路沿线及长江流域等地的居民生活。

民国年间,中国与团际进一步接轧,标准时间的发布者变成国家,原来采用的地方时也随之调帮;借助先进通讯技术,标准时间开始在全国范围使用:

其影响已深入到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总之,标难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由治海到内地,影响由弱到强,是中国近代化产物。

示例2:

论题:

近代中国标准时间的实行具有半殖民主义色彩

阐述:

19世纪70年代“海岸时”由来华传教士提出。

首先在租界使用,目的是满足西方人在华需要。

20世纪初,在西方列强掌控下的清朝海关橙有发布标准时间的权力,表明清政府开始接受标准时间,并将其应用于新兴行业。

辛亥革命后制定标准时间的权力先后由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一般以首都时间为标准。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标准时间被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人群所采用。

总之,标准时间的引入最初将有殖民色彩。

后末它由通商口岸、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扩展,对经济发展和百姓生活影响越来越大。

但中国近代的半殖民地性质、传统的经济形态和复杂的社会地理环境,使标准时间的普及的曲折、缓慢。

示例3:

论题:

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的传播逐渐增强

阐述:

从发布者角度看,19世纪70年代是传教士,20世纪初是西方列强控制的海关,辛亥革命后依次变为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从传播地域看,由通商口岸、沿海大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

从使用范围看,首先为西方人在华活动服务,后逐渐应用于中国近代新兴的航运、铁路、通讯等行业,对民众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其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看,标准时间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积极作用逐渐凸显。

总之,标准时间在近代中国传播范围扩大,影响由弱到强,演变为全国统一标准时间。

35.(15分)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美苏失去合作基础;战后美苏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间的矛盾加剧;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6分)

(2)方式:

封锁与反封锁;外交照会;在联合国安理会斗争。

(6分)

影响:

促进德国分裂,加剧了美苏对抗,推动了两极格局的最终形成。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