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398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6.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微生物笔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微生物笔记.docx

《微生物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笔记.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微生物笔记.docx

微生物笔记

微生物学课件word版

第一章绪论

一、微生物的特点

1、体积小、比表面积大

体积小,大小以μm计(病毒nm),但比表面积(表面积/体积)大,提供巨大的交换面,是微生物其它四个共性的基础。

2、吸收多、转化快

 吸收多:

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均可被微生物利用。

转化快:

分解、合成能力强,

3、生长旺、繁殖快

  极高生长繁殖速度,如E.coli20-30分钟分裂一次,理论上48小时可达4000个地球重量。

实际由于菌数增加,营养消耗,代谢积累,限制生长速度。

4、适应强、易变异

  生存温度-196-300℃,pH:

0.5-11,气压:

1000个大气压。

5、分布广、种类多

  各种环境都生存有微生物;

微生物的种类多:

目前比较肯定的微生物种数大约10万种,约99%的微生物尚未确定。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多:

微生物具有分解多种物质及有毒物质的能力;具多种产能方

式:

光能自养型、光能异养型、化能自养型、化能异养型,好氧、厌氧产能途径;生物固氮作用;繁殖方式多样化:

细菌、真菌、病毒、类病毒、朊病毒繁殖方式不同;

代谢产物种类繁多:

如酒精、柠檬酸、甘油、氨基酸、黄原胶、酶、抗生素、维生素。

二、微生物学对人类的贡献

1、医疗保健:

外科消毒、病原菌鉴定、免疫防治、生化药物;

2、工业、食品行业:

食品微生物发酵、食品灭菌和长期保存方法

3、农业发展:

微生物农药、菌肥、植物生长激素、大型真菌、发酵饲料

4、生态和环境保护:

食物链中分解作用、自然界物质循环、生态农业、污水、废弃物处理,

有害物降解、生物修复;

5、对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的贡献:

以微生物作材料,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取得许多重大突破;动、植物细胞应用研究中采用微生物培养/发酵方法。

三、微生物学发展历程

1、感性认识阶段(8000年前-1676)

食品方面:

中国古代酒文化是典型代表:

--我国8000年前就开始出现了曲蘖酿酒;曲(发霉谷物)、蘖(发芽谷物),用蘖和曲酿制的酒分别称为醴(lǐ)和酒。

--4000年前埃及人已学会烘制面包和酿制果酒;

--2500年前发明酿酱、醋,用曲治消化道疾病;

医疗方面:

公元9世纪-10世纪我国发明鼻苗法种痘。

2、微生物的发现--形态学时期(1676-1861)

荷兰人列文虎克(Antonyvanleeuwenhoek,1632-1723),为生物学、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665年制作出首台高倍显微镜,首次观察到了植物細胞(似单人房间,命名cellua);

1676年,首次公开报道观察到了微生物。

3、微生物学的奠基--生理学时期(1861-1897)

  法国人LouisPasteur,1822-1895

 

(1)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证明了“生源学说”。

设计曲颈瓶进行实验否定自生说。

 

(2)发现并证实发酵、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如发现了酵母菌、乳酸菌。

发现用低温加热的方法可以杀灭让啤酒变苦的微生物(乳酸杆菌),从而发明了“巴氏杀菌法”,这一方法挽救了法国的酿酒业,并应用在各种食物和饮料上。

提出了每一种传染病都是一种微生物在生物体内的发展,如发现并根除了一种侵害蚕卵的细菌,拯救了法国的丝绸工业。

(3)免疫学贡献--预防接种

发现传染病的病原菌在特殊的培养之下可以减轻毒力,使它们从病菌变成防病的疫苗。

1877,研制出狂犬病疫苗。

(4)其他贡献:

--巴斯德灭菌,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60~65℃作短时间(保持30分钟)加热处理,杀死有害微生物。

牛奶巴氏灭菌:

营养损失小,保存期短;4℃只能保存3~10天,最多16天。

德国RobertKoch1843-1910

(1)建立了微生物学研究基本技术

  建立了细菌分离和纯培养方法:

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包括划线法,混合倒平板法。

土豆切面→营养明胶→营养琼脂(培养皿)。

  设计了各种培养基,实现了在实验室内对各种微生物的培养:

如培养细菌用的肉汁胨培养液和营养琼脂培养基。

  流动蒸汽灭菌

设计了细菌染色技术和显微摄影。

(2)对病原细菌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证实疾病的病原菌学说,提出了柯赫准则。

  证实了炭疽杆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1905年获诺贝尔奖)

3、生化发展阶段(发展期1897-1953)

酵母抽提液无细胞发酵中酶功能的发现(E.Buchner,1897)——“酒化酶”

化学药剂和抗生素发现和临床应用(1909-1935)——寻找各种有益微生物代谢产物的热潮

现代发酵工业的形成:

1929年由Fleming发现,1940年由Florey与Chain提取成功,1941,Florey&Chain,将青霉素投入生产,是通气培养微生物的开端,将微生物学与工程学结合。

酿造技术日趋完美

普通微生物学开始(1953)——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M.Doudoroff

4、分子生物学阶段(1953以后)

  

(1)1944,Avery肺炎球菌转化实验,确定DNA是遗传物质,标志着分子生物学的形成,为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起到战略性作用;

  

(2)1953,Watson&Crick提出DNA双螺旋结构以及半保留复制假说,奠定分子遗传学基础;

  (3)20世纪70年代,基因工程的发展,工程菌的构建更促进了微生物学的发展;

 (4)90年代人类基因组计划对重要微生物基因图谱进行了分析构建。

 

第二章微生物的纯培养和显微技术

第一节微生物的分离和纯培养技术

培养物:

在一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

混合培养物:

含有多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纯培养物:

只有一种微生物的培养物。

一、无菌技术

要求:

1、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

2、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二、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菌落:

单个(或聚集在一起的一团)微生物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可以形成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生长群体。

菌苔(lawn):

众多菌落连成一片。

培养平板(平板):

指熔化的固体培养基倒入无菌平皿,冷却凝固后,盛有固体培养的平皿。

不同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形状、颜

色等),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的重要依据。

细菌、酵母菌菌落的描述:

菌落表面形态:

光滑、皱褶、放射状、根状等

菌落边缘形态:

整齐、波状、丝状、锯齿状、裂叶状等

菌落隆起形态:

扁平、隆起、草帽状、胶状等

透明度:

秀明、半透明、不透明等

放线菌和霉菌菌落的描述:

菌落表面的形态:

粗糙、同心圆、辐射状沟纹、粉状、绒毛状或皮革状等

菌落颜色:

菌落正面颜色(包括气生菌丝或孢子颜色);菌落反面颜色(指营养菌丝颜色);有否水溶性色素(色素渗入培养基中)。

实际应用中,采用固体培养基从菌源样品分离筛选纯培养(菌株)的主要原理和方式是选择培养分离,具体有两种方式:

(一)利用选择平板进行直接分离,常用于酶制剂生产菌株的分离筛选,方法如下:

1、搜集菌源样品,如土壤、污水等;

2、梯度稀释,试管10倍梯度稀释法;

3、菌株分离、培养,可采用3种方法:

(1)涂布平板法:

将稀释的菌源溶液(0.2-1ml)涂布于预先制备的选择平板培养基上,根据目的,选择平板培养基可多种多样(可联系第四章内容综合学习);(最常用)

(2)稀释倒平板法:

将稀释的菌源溶液(0.2-1ml)与未凝固的培养基混合后倒平板;选择指标成分的添加原理同上;(不常用)

(3)划线法:

将菌源溶液划线于预先制备的选择培养基表面,可省略第2步操作;(常用)

培养适当时间(一般1-5天),形成可见菌落;

4、获得纯培养(菌株):

将平板上指标突出的单菌落(如水解透明圈越大表明产酶越多)转接至斜面试管培养基,经再次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菌株)备用。

5、以下可联系第十章内容综合学习。

(二)利用富集培养法先富集菌体,再分离。

常用于农残、有害物降解菌株的分离筛选,方法如下:

1、搜集菌源样品,如土壤、污水等;

2、富集培养:

利用不同微生物间生命活动特点不同,制定特定的环境条件,使仅适应于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使其在菌落中数量优势,使人们容易分离出特定微生物。

(1)以农残物质(或有害物)为主要培养基成分,配制培养基;

(2)接入菌源进行富集培养,经多级转接完成富集培养过程;

3、菌株分离、培养:

可采用以下2种方法:

(1)涂布平板法:

将富集培养液进行试管梯度稀释,取少量(0.2-1ml)涂布于预先制备的选择平板培养基上(添加有农残或有害物),经培养,挑选培养基上生长旺盛的菌落接入试管斜面培养基,培养后备用;也可进一步对菌株进行平板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菌株)备用。

(2)划线法:

将富集培养液划线于培养基表面,经培养,挑选培养基上生长旺盛的菌落接入试管斜面培养基,培养后备用;也可进一步对菌株进行平板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菌株)备用。

4、以下可联系第十章内容(生物修复技术)综合学习。

三、用液体培养基分离纯培养

用于厌氧菌培养,在缺乏专业的厌氧操作设备的情况下对严格厌氧菌进行分离和观察。

四、单细胞(孢子)分离

直接挑选,适用于较大个体、专业化科研,一般采用显微操作仪,在显微镜下进行。

五、二元培养物

含有2种具有特定关系微生物的培养物称二元培养物,是保存病毒等寄生或共生微生物的接近于纯培养的方法。

如弧菌寄生于大肠杆菌体内。

第二节显微镜和显微技术

nsinθ(NA):

数值孔径,是物镜性能的重要指标,θ为物镜镜口角的半数,n:

玻片与物镜间介质的折射率。

显微镜种类和特点:

普通光学显微镜(明视野显微镜):

1500-2000倍,适用于活菌或标本片一般形态观察;

细胞结构不清晰。

暗视野显微镜:

1500-2000倍,背景暗,物体亮,适用于观察未染色的活菌,细胞结构

不太清晰;

相差显微镜:

1500-2000倍,适用于观察活菌,细胞结构非常清晰;

荧光显微镜:

1500-2000倍,免疫学研究;

透射电子显微镜:

100万倍,放大倍数最高,适用于切面细微结构观察;

扫描电子显微镜:

10万倍,适用于表面精细三维结构观察。

第三章:

微生物类群与形态结构

第一节真细菌

一、细菌的一般形态及细胞结构

(一)个体形态和排列

1、球菌:

球形或近球形,根据空间排列方式不同又分为单、双、链、四联、八叠、葡萄球菌。

2、杆菌:

杆状或圆柱形,径长比不同,短粗或细长。

是细菌中种类最多的。

3、螺旋菌:

是细胞呈弯曲杆状细菌统称,一般分散存在。

根据其长度、螺旋数目和螺距等差别,分为弧菌、和螺旋菌、与螺旋体。

细菌形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受环境条件影响(如温度、培养基浓度及组成、菌龄等)异常形态。

一般,幼龄,生长条件适宜,形状正常、整齐。

老龄,不正常,异常形态。

(二)细菌大小

最小的与病毒相仿(50nm):

纳米细菌,最大的肉眼可见(0.75mm):

纳米比亚硫磺

珍珠菌;

一般以um为单位。

测量:

显微测微尺,显微照相后根据放大倍数进行测算。

(三)细菌细胞结构

基本结构:

如细胞壁、膜、核区。

特殊结构:

如鞭毛、荚膜、芽孢。

1、细胞壁cellwall:

位于细胞表面,较坚硬,略具弹性结构。

功能:

1)维持细胞外形;2)保护细胞免受机械损伤和渗透压危害;3)鞭毛运动支点;

4)正常细胞分裂必需;5)屏障作用;6)噬菌体受体位点所在,另外与

细菌的抗原性、致病性有关。

革兰氏染色与细胞壁:

凡是不能被乙醇脱色,呈蓝紫色,称为革兰氏阳性菌G+,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代表;

凡是经乙醇脱色,呈复染剂颜色,称为革兰氏阴性菌G-,以大肠杆菌为代表;

(1)革兰氏阳性菌:

a.只有一层,厚20-80nm;

b.主要由肽聚糖和磷壁酸构成;肽聚糖含量高;肽聚糖是细菌细胞壁特有成分,也是原核微生物特有成分(古生菌没有);磷壁酸是多元醇与磷酸复合物,包括膜磷壁酸和壁磷壁酸。

磷壁酸功能:

1)贮藏磷元素;2)吸附镁、钙离子;3)增强某些致病菌对宿主细胞的粘连、避免被白细胞吞噬以及抗补体的作用;4)决定G+表面抗原;5)能调节细胞内自溶素的活力;6)噬菌体受体位点。

c.肽聚糖由双糖单位、肽尾、肽桥构成;双糖单位:

N-乙酰胞壁酸和N-乙酰葡萄糖胺通过β-1,4糖苷键相连而成;肽尾由4个氨基酸构成,肽桥为5个甘氨酸;N-乙酰胞壁酸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已糖;

d.革兰氏染色呈阳性。

(2)革兰氏阴性菌:

a.有二层,内层由肽聚糖构成,薄(与G+区别:

DAP取代L-Lys);外膜由脂多糖、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b.脂多糖结构:

类脂A+核心多糖+O-侧链。

脂多糖功能:

1)内毒素物质基础;2)吸附镁、钙离子;3)决定G-表面抗原;4)噬菌体受体位点。

c.革兰氏染色呈阴性。

溶菌酶作用原理:

双糖单位中的β-1,4-糖苷键很容易被溶菌酶(lysozyme)所水解。

青霉素作用原理:

抑制转肽酶活性从而抑制肽桥连接,抑制肽聚糖层结构形成。

外膜蛋白:

包括孔蛋白和脂蛋白。

(3)细胞壁缺陷细菌

1)原生质体:

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去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所留下

的部分。

一般由G+形成。

2)球形体:

残留部分细胞壁,一般由G-形成。

有一定抗性。

对渗透压敏感;长鞭毛也不运动;对噬菌体不敏感;细胞不能分裂等。

3)L型细菌:

一种实验室由自发突变形成的变异型,无完整细胞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形成"油煎蛋"状小菌落。

4)支原体: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自然生活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因它

的细胞膜中含有一般原核生物所没有的甾醇,所以即使缺乏细胞壁,其细胞膜仍有较高的机械强度。

2、细胞膜

液态镶嵌模型。

3、间体(中质体)

细胞膜内陷形成(但也可能是“赝象”)。

功能:

1)拟线粒体,呼吸酶系发达;2)与壁

合成,核分裂,芽孢形成可能有关。

4、细胞核

无明显细胞核。

核区特点:

无核膜、核仁、固定形态,结构简单,细胞分裂前核分裂。

一般单倍体。

成分:

环状双链DNA。

5、细胞质及内含物

是无色透明胶状物,原核与真核不同。

主要成分:

水、蛋白、核酸、脂类及少量糖和无

机盐。

富含核糖核酸。

1)贮藏物:

碳源及能源类:

糖原、聚β-羟丁酸(PHB)、硫粒:

氮源:

藻青素、藻青蛋白

磷源:

异染粒

2)磁小体、羧酶体、气泡、载色体

二、特殊结构

1、芽孢

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形成芽孢属于细胞分化(形态发生);芽孢有极强的抗热、辐射能力。

结构组成特点(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

含水量低(平均40%),壁致密,特有成分:

芽孢肽聚糖和吡啶-2,6-二羧酸钙(DPA-Ca),无磷壁酸

芽孢衣脂蛋白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

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产生极高的渗透压夺取芽孢核心的水分,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

核心部分的细胞质却变得高度失水,因此,具极强的耐热性。

2、伴孢晶体:

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

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作为细菌杀虫剂。

其它休眠体:

孢囊。

3、荚膜:

某些细菌细胞壁外面覆盖着一层疏松透明粘性物质。

多糖(肽)。

4、鞭毛和菌毛

鞭毛:

某些细菌表面一种较长的纤细呈波状的蛋白质丝状物,是细菌运动器官。

结构:

鞭毛丝、钩形鞘、基体(L、P、S-M环、鞭毛杆、鞭毛蛋白)。

鞭毛着生位置与数目,可作为分类依据。

旋转论:

栓菌实验

菌毛:

长在细菌(尤其是G-)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

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

性菌毛(F菌毛):

一般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雄性菌株(即供体菌)中,其功能是向雌性菌株(即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

三、个体细胞结构差异决定了细菌菌落特征:

无鞭毛(如球菌):

不能运动——小、厚、边缘光滑圆整

有鞭毛(杆菌):

能运动——大、扁平、不规则、边缘不齐

有荚膜细菌:

大、十分光滑、透明蛋清状

芽孢菌:

不透明、干燥感、粗糙、褶皱、不规则

四、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

1)专性活细胞寄生物,一般不能通过细菌过滤器;一般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繁殖。

2)主要以节肢动物(为媒介传播给人和其他动物。

流行性斑疹伤寒等严重疾病。

支原体:

1)无细胞壁,只有细胞膜,细胞形态多变;

2)个体很小,能通过细菌过滤器,曾被认为是最小的可独立生活的细胞型生物。

3)可进行人工培养,但营养要求苛刻,菌落微小,呈典型的“油煎荷包蛋”;

4)一些支原体能引起人类、牲畜、家禽和作物的病害疾病,如肺炎支原体;

5)应用活组织细胞培养病毒或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时,常被支原体污染。

衣原体:

1)细胞结构与细菌类似;具有类似的细胞壁等。

2)细胞呈球形或椭圆形,能通过细菌滤器;

3)专性活细胞内寄生;“能量寄生型生物”

4)在宿主细胞内生长繁殖具有独特的生活周期,即存在原体和始体两种形态。

5)衣原体广泛寄生于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少数致病,如沙眼衣原体。

1956年,我国微生物学家汤飞凡等应用鸡胚卵黄囊接种法,在国际上首先成功地分离培养出沙眼衣原体。

现衣原体可用多种细胞培养。

6)衣原体不耐热,对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敏感(抑制蛋白质合成)。

五、放线菌的形态与结构

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繁殖、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

菌范畴。

大多由分枝发达的菌丝组成;菌丝直径与杆菌类似;细胞壁组成与细菌类似,革兰氏染

色阳性(少数阴性)。

按形态和功能可分为营养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丝三种。

1、养菌丝:

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也称基内菌丝,较细、色浅。

2、气生菌丝:

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较粗、色深。

3、孢子丝:

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即孢子丝。

形状和排列方式因种而异,常被作为对放线菌进行分类的依据。

第二节古生菌

在显微镜下,古生菌与细菌具有类似的个体形态,但细胞壁中没有真正的肽聚糖,而是由多糖(假肽聚糖)、糖蛋白或蛋白质构成的。

1、β-1,3糖苷键不被溶菌酶水解,2、双糖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塔罗糖胺糖醛酸组成,肽尾由L-glu、L-ala和L-lys三个L型氨基酸组成,肽桥则由L-glu一个氨基酸组成。

细胞膜磷脂亲水头(甘油)与疏水尾(烃链:

异戊二烯)间是通过醚键而不是酯键连接的;化学组分存在多样性(色素),存在着独特的单分子层膜或单、双分子层混合膜。

多生活于一些生存条件十分恶劣的极端环境中,例如高温、高盐、高酸等。

第三节真核微生物(真菌、藻类、原生动物,主要讲真菌)

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

真菌特点:

1、具有细胞核,进行有丝分裂;

2、细胞质中有线粒体,无叶绿体,无光合作用,无根、茎、叶的分化;

3、以产生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二种形式进行繁殖;

4、化能异养、好氧;

5、不运动(仅少数种类的游动孢子有1-2根鞭毛);

6、种类多,形态结构多样;

一、霉菌

霉菌是一些“丝状真菌”的统称,不是分类学上的名词。

菌体均由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构成菌丝体

霉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同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最早认识和利用的一类微生物。

1、菌丝形态

整个菌丝为长管状单细胞,细胞质内含有多个核。

其生长过程只表现为菌丝的延长和细胞核的裂殖增多以及细胞质的增加。

菌丝分为无隔膜菌丝和有隔膜菌丝,有隔膜菌丝由横隔膜分隔成多细胞,每个细胞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细胞核。

隔膜上有小孔,使细胞质和细胞核可以自由流通,每个细胞的功能都相同。

包括营养菌丝、气生菌丝、繁殖菌丝。

2、菌丝的特化:

1)菌环2)菌网3)附枝4)附着枝5)吸器6)附着胞7)菌核:

例如冬虫夏草:

菌(麦角菌科、虫草属)寄生于鳞翅目昆虫(虫草蝙蝠蛾);8)子座。

3、菌落特点

由粗而长的分枝状菌丝组成,菌落疏松,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比细菌菌落大几

倍到几十倍,有的没有固定大小。

各种霉菌,在一定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大小、形状、颜色

等相对稳定,所以菌落特征也为分类依据之一。

4、霉菌的繁殖方式:

1)无性孢子繁殖

不经两性细胞配合,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切割)而形成新个体的过

程。

无性孢子有:

厚垣孢子、节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等。

2)有性繁殖

两个性细胞结合产生新个体的过程:

a)质配:

两个性细胞结合,细胞质融合,成为双核细胞,每个核均含单倍染色体(n+n)。

b)核配:

两个核融合,成为二倍体接合子核,此时核的染色体数是二倍(2n)。

c)减数分裂:

具有双倍体的细胞核经过减数分裂,核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单倍体

状态。

核配后一般立即进行减数分裂,因此菌体染色体数目为单倍,双倍体只限于接合子;霉

菌的有性繁殖存在同宗配合和异宗配合两种情况。

霉菌的有性孢子包括接合孢子、卵孢子、

子囊孢子等。

霉菌的生活史:

无性繁殖阶段;菌丝体(营养体)在适宜的条件下产生无性孢子,无性孢子萌发形成新

的菌丝体,多次重复。

有性繁殖阶段;在发育后期,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丝体上分化出特殊性器官(细胞),

质配、核配、减数分裂后形成单倍体孢子,再萌发形成新的菌丝体。

有一些霉菌,至尽尚未

发现其生活史中有有性繁殖阶段,这类真菌称为半知菌。

二、酵母菌

菌落:

与细菌菌落类似,但一般较细菌菌落大且厚,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多为

乳白色,少数呈红色。

酵母菌的分布及与人类的关系:

多分布在含糖的偏酸性环境,也称为“糖菌”。

重要的微

生物资源;重要的科研模式微生物;有些酵母菌具有危害性;

酵母菌的繁殖及生活史:

1、无性繁殖

1)芽殖:

主要的无性繁殖方式,成熟细胞长出一个小芽,脱离母体继续长成新个体。

2)裂殖:

少数酵母菌可以象细菌一样借细胞横割分裂而繁殖,例如裂殖酵母。

3)产生无性孢子:

掷孢子、节孢子等。

2、有性繁殖

酵母菌以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的形式进行有性繁殖:

1)两个性别不同的单倍体细胞靠近,相互接触;

2)接触处细胞壁消失,质配;

3)核配,形成二倍体核的接合子:

A、以二倍体方式进行营养细胞生长繁殖,独立生活;下次有性繁殖前进行减数分裂。

B、进行减数分裂,形成4个或8个子囊孢子,而原有的营养细胞就成为子囊。

子囊孢

子萌发形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3、生活史

酵母菌单倍体和双倍体细胞均可独立存在,有三种类型:

1)营养体只能以单倍体形式存在(核配后立即进行减数分裂):

八孢子裂殖酵母

2)营养体只能以双倍体形式存在(核配后不立即进行减数分裂):

路德类酵母

3)营养体既可以单倍体也可以双倍体形式存在,都可进行出芽繁殖:

酿酒酵母

酵母菌中尚未发现其有性阶段的被称为假酵母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第一节微生物的营养要求

一、营养物质

碳源:

能源、细胞物质。

种类:

无机;有机。

例:

糖类,尤其是单糖、双糖;有机酸、氨基酸、淀粉、果胶、纤维素、木质素。

利用规律:

先单糖后多糖,如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

氮源:

细胞结构物质、能源。

种类:

分子态氮;无机氮;有机氮。

例:

蛋白质、肽、氨基酸、牛肉膏、蛋白胨、酵母膏;铵盐、硝酸盐;玉米浆、豆饼粉。

利用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