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19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26.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8页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8页
亲,该文档总共8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docx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

第五代管理人的培训革命

第一章新经济时代的企业环境与企业文化

一、新经济狂潮

(一) 创新更快 机制更活

  从20个世纪末期,首先在美国兴起的新经济改变了传统经济的运行规则,并以狂飙之势席卷全球,引导世界经济走向新的发展格局。

新经济对美国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不但正在改变美国传统经济的结构和规律,界定着今后数十年美国经济的发展方向,还在改变着美国的社会结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水平,以及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走向等。

新经济体系内最重要的规律,首先是技术创新的突飞猛进。

不论是网络化、信息化,还是数字化、知识化,都和新技术创新息息相关。

以美国的发明专利为例,美国从有专利批准制度开始到第100万个专利申请整整花了85年的时间,而从第500万个专利增长到第600万个专利,仅用了8年。

在信息技术的开发投资中,增长最快的是风险投资。

美国的风险投资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60亿美元,增长到1997年的120亿美元,近两年来的增速更快,在1998年的基础上,1999年又翻了一番,达到400亿美元。

介入风险投资的公司目前在2500家以上,是80年代的5倍。

有研究显示,1美元的风险投资产生的收益,比一般科研开发投资的价值高出3至5倍。

在新经济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20世纪90年代之前美国产品的生命周期平均为3年,到1995年已经缩短为不到两年生命周期。

最短的是计算机行业产品,根据穆尔规律,计算机芯片的处理速度每18个月就要提高一倍,而芯片的价格却以每年25%的速度下降。

新经济的发展使劳动生产率的增速大大提高。

20世纪80年代,美国非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为16%,1990年至1998年提高到2%,近两年来进一步加快,1999年第三季度达到49%,如果只计算制造业的生产增长率,同年第四季度高达107%。

适应性是新经济的第二大规律。

它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的不断创新,以及生产率提速所带来的变革。

在新经济内,几乎所有企业都在围绕着新技术而调整。

在新经济领域,任何企业、任何规律如果缺乏灵活性,不尽最大的努力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发展,就会面临落伍和被淘汰的危险。

(二) 竞争全球化结构网络化

  尽管新经济开始形成的时间并不长,但与传统经济相比,其结构已经在四个领域显露出自有的特征。

1从整体经济的角度来看从整体经济的角度看:

(1)新经济的市场追求是充满活力的;

(2)竞争范围具有全球性;

(3)经济结构呈网络体系,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围绕着网络经济进行改组和调整,另一方面从发明创造、设计规划、产销到售后服务等各个生产环节,无不越来越与网络紧密相融。

从工业领域的角度看:

(1)新经济的生产组织趋势是灵活应变;

(2)增长的主动力是知识型的发明创造;

(3)关键的技术是数字化;

(4)竞争优势靠技术开发、质量、产品投放市场的高速高效,以及降低成本来获得;

(5)新技术开发在各行各业的竞争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行业间的关系趋于联盟及合作。

从劳动力的角度看:

(1)新经济的政府政策追求的是高工资高收入;

(2)劳动力技术的提高方向是多种技术和跨领域的;

(3)受教育、知识更新是终身的事;

(4)劳资关系发展的趋势是合作协调;

(5)就业本身就是风险和机遇并存。

从政府的角度看:

(1)新经济要求政府鼓励增加投资;

(2)国家的规章制度是市场工具,应具有最大的灵活性。

(三)充分就业 收入悬殊

  新经济对人们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就业上,一方面使大量的企业减员增效,另一方面又创造着更多的高科技含量和工资更高的新工作岗位。

正因如此,近年来美国的失业率持续下降,今年1月已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4%以下。

新经济大大拉开了受过高等教育工人和其他工人之间的工资差距。

近20年来,有大学文凭的人,工资一直处于上升的状况,而那些没有受过大学教育的工人,工资却在相对下降,这一现象随着新经济的发展而将进一步明显。

新经济使多数美国家庭比过去富有,但却加大了两极分化。

(四)政府既要扶持 更要应对挑战

  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规律,决定着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为了促进新经济的发展,美国政府采取了多方面的措施,首先加大了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投资,并先后制定了旨在加强专利和知识产权制度的法律,对研究与实验项目的减税期再延长5年。

尤其重要的是,在新经济还处在萌芽时,克林顿政府设立以副总统戈尔为领导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协调小组,指导、规范美国信息经济的发展框架,并投入大量政府资金建立因特网和网络浏览器,为今天各行各业融入网络经济奠定了基础。

对美国政府来说,在目前新经济的形成和成熟阶段,其主要的挑战是如何调整税收、监控、政府购买等经济政策,以促进各行各业进一步实现数字信息化,充分释放新经济在各个行业中的潜能。

美国经济学界认为,要推动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府政策应该建立在三个支柱之上:

  一是政府不但应加大在数字化信息教育、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等新经济基础建设方面的投资,而且要鼓励私有企业也这样做;

  二是要建立灵活开放的规章制度,以促进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三是政府部门本身也要数字化,以利于快速、灵活地对新经济出现的问题做出反应。

(五)新经济模式

  自1991年初以来,美国经济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的新现象。

如何看待美国这一波持续九年的经济增长?

美国式的新经济模式能否成为全球发展的指南?

在信息技术部门的带领下,美国自1994年以来享受着近4%的增长率。

失业率从6%下降到约4%,通货膨胀率越来越低。

除去食品与能源,1999年的消费品通货膨胀率只有19%,是34年来增幅最小的一年。

这种惊人的增长反映出人们愿意在革新的信息技术方面进行大规模风险投资,另外还有十年来为降低成本、增加灵活性和提高效率而对美国金融市场、政府和公司进行的调整。

结果就是所谓的新经济:

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更低的通货膨胀。

曾对美国的经济表现持怀疑态度的欧洲和亚洲大多数公司经理和决策者已认真考虑这一启示。

现在,人们对美国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模式仍存在普遍的担心。

但是由于一方面希望加快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又担心会落后,世界其他国家开始接受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

但是全球性的新经济不会在一夜之间到来。

的确,世界各地都在增加技术开支——新经济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虽然还没有达到美国的水平。

1999年,全世界半导体的销售增长了17%,西欧和亚太地区的因特网用户估计会在今后五年增加一倍以上。

即使是在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软件行业的年增长率已高达50%~60%。

但是移动电话和万维网账户在世界范围内增加,这件事本身不会使全球经济更加活跃,还需要核心机构的显著变革,以把技术转化成生产率的更快提高。

这意味着提高金融市场资助革新的能力,使公司和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加快取消管制的速度以及加快竞争。

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说:

“新经济是建立在原有的价值观基础上的:

节俭、投资以及听任市场力量发挥作用。

”有迹象表明,变革的进程已经开始。

随着欧洲增长速度加快和亚洲走出衰退,美林公司预测2000年全球增长速度可达33%,通货膨胀将减慢。

欧洲和亚洲已经开始公司重组,金融市场正在重建以支持革新,人们也更加愿意冒险。

东芝公司总经理西室说,即便是在增长缓慢的日本,“我认为也会出现新经济”。

但他告诫:

“它不会同美国一样”。

然而在世界大部分地区,向快速增长转换的进程仍处在早期阶段。

欧洲至少比美国落后了两三年,亚洲落后得更远。

虽然在芬兰等地有一些零散的企业家,但事实表明,要改变一种文化、使把谨慎作为一种美德的欧洲和亚洲敢于更多的冒险是非常困难的。

决策者要适应新经济也需要时间。

在美国,积极支持利用技术推动生产率提高的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在面对经济快速增长和低失业率时抵制了提高利率的巨大压力。

相反,欧洲两家最大的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和英格兰银行采取了在通货膨胀出现最轻微迹象时积极提高利率的政策,从而抑制了使企业投资有正当理由所需要的需求。

另外,风险性革新方面的投资——新经济的支柱——依赖于公开的全球市场,因为国内市场不能为冒很大风险提供足够的回报。

但是正如在西雅图发生的抗议世界贸易组织的示威活动所显示的那样,每个国家都有感到自由贸易威胁了自身利益的团体。

对全球化的普遍而强烈的反对可能使新经济失去一个重要基础。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持怀疑态度的人还担心,世界性的投资热潮本身就可能引发全球性的通货膨胀。

原因何在?

20世纪90年代欧洲和亚洲的缓慢增长有助于美国在经济强劲增长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商品价格和利率。

但是随着世界其他地区加速发展,这种不景气的状况正在缓慢消失。

2001年初,主要工业国的失业率降到低于20世纪80年代末引发通货膨胀的水平。

纽约摩根斯坦利——迪安威特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说:

“到那时,人们将有机会在全球范围内合理地检验新经济理论。

”尽管存在这些障碍,向美国式的经济模式转换作为发展的指南,看起来正越来越有吸引力。

根据美国的范例,技术推动的经济增长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它破坏的就业机会要多得多。

加上生产率的大幅提高,这种增长使失业率得以下降而不引发通货膨胀,这一点将得到长期以来面临高失业率困扰的欧洲国家的欢迎。

增长速度的加快也将缓解日本和欧洲为老龄化人口提供退休金的长期负担。

二、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环境

(一)全球迎接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已经不期而至:

许多知识经济的规律已经开始起作用,可持续发展已日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无形资产已经受到高度重视;高技术产业迅猛发展;传统产业的高技术组分日益增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地广泛出现了科技工业园区。

知识经济的社会细胞已经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

在欧美发达国家,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已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在我国,也自觉不自觉地开始了知识经济的探索,由王选教授领导的北大方正,以及联想、海尔等一批企业生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实施科学的经营管理,得到迅速发展,逐步形成知识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另外,“863”计划、火炬计划的实施,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使我国已经具有一定的高技术产业基础。

但是,这些只能说出现了知识经济的端倪和萌芽。

即便在这方面处于领先的美国也还没有形成知识经济。

今天,美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科学技术产业是惟一可与之并驾齐驱的产业,其余高技术产业还相对弱小;美国高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注入颇有成效,但即便在成效最大的汽车产业中也没有发生质变,汽车的核心——发动机仍是20世纪初的老模式。

那么,什么时候能形成知识经济?

工业经济时代的形成,从瓦特蒸汽机和珍妮纺纱机的产业化算起用了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

可以肯定,未来知识经济的形成时间将会大大缩短。

知识经济形成的主要标志有两个:

一是它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并如同劳动力和生产资源一样直接存在;第二个就是在经济生产发展过程中,知识可以形成为产业化经济,即以高技术产业为标志的产业化经济。

当信息和知识财富的总量大大超过物质财富的时候,整个世界将进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信息共享和知识共有的知识经济社会。

世界上不少专家估计,2010年信息科学技术中的软件产业、生命科学技术产业、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产业、新材料科学技术产业、海洋科学技术产业和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将全面超过汽车、建筑、石油、钢铁、运输和纺织等传统产业。

按照经济发展的长波理论,从20世纪后20年到21世纪前20年,甚至更长,发达国家正处于信息知识或知识经济的长周期内。

1996年12月,联合国系统做出对改变世界面貌和人类生活的重大高科技产业化将在2030年前后全面实现的估计。

按照这一估计,人类将在21世纪的下半叶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纷纷调整和制定发展战略,以期在21世纪国际舞台上处于领先地位。

主要包括: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国家创造体系;——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重点倾向于知识产业;——建立高科技工业园区,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知识管理;——增加教育投入,重视终生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1美国依靠知识经济进入黄金时代自1993年以来,将科技工作重点从军用转向民用,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技术和产业。

1991年,美国现任副总统阿尔·戈尔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4年9月,戈尔又进一步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计划,即NII,引发了新一轮的全球信息化热潮。

NII的主要内容就是建设高性能的网络,将分散的各种信息处理设备连接起来,为生产、研究和开发、教育、管理、市场、服务、生活提供丰富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从而推动美国经济的增长。

为培育和发展“新经济”,克林顿政府还提出三项关于科技与教育的举措:

颁布教育改革法,提高美国教育水平;优先发展生物技术、特种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十个重点领域;建立横贯全美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和家庭的信息高速公路。

1997年底美国45%的家庭拥有电脑,因特网用户占全世界的54%,科技的发展使得美国经济近年来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1998年2月,克林顿在美国科学年会上发表讲话指出,保持美国科技优势是美国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同时应加强教育工作,“使美国的教育质量成为世界上最高的教育质量”。

4月14日,美国副总统阿尔·戈尔在白宫宣布实施新一代因特网计划。

他说:

“我们将结束有人把WorldWideWeb(万维网)戏称为WorldWideWait(环球等待)的日子。

”这个革命性的网络,其通信速度快得可以在1秒钟之内传送30卷本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将使计算机的新用途成为可能。

这些新用途既能让用户实现远距离学习,也能使身处异地的专科医生实时地观察患者心电图像并作出诊断。

戈尔说:

“这是一个惊人的进步,它将带来巨大的变化。

有时变化不是逐渐到来的,只要我们跨过门槛,情况就会完全不同。

”戈尔还宣布,国防部从事研究与发展的主要机构——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将向与因特网有关的开发项目投资5000万美元。

目前的因特网——最初叫高级研究计划局网——就是利用该局在20世纪60年代的投资开发出来的。

为了帮助开发新一代因特网,奎斯特(Qwest)国际通信公司提出让该计划使用其从洛杉矶到纽约的高速光纤网络。

政府估计,奎斯特公司所提供的使用权在3年内的市场价值将达到5亿美元。

戈尔称,新网络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前景将能与文字以及印刷机的发明“相媲美,也许更为深远”。

美国还加强宏观调控,确定科研开发重点,制定了“技术:

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计划。

2日本——科技立国在实施“科技立国”战略的日本,为了追赶知识经济时代的步伐,正在调整科技发展战略。

1996年,日本政府公布了“科技基本计划”,进一步提出了增加科技投入、强化人才培养和加强独创性的基础研究等新措施。

1997年12月,日本政府还决定成立“教育科学技术省”,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1998年4月,日本政府和自民党发表综合经济对策报告书,其重要部分是“信息通信领域”。

报告书说,1996年日本信息通信产业国内产值第一次突破100万亿日元,达到1033万亿日元,占所有产业产值的114%。

一个产业产值超过100万亿日元,这在日本经济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但同美国相比,日本的信息通信产业滞后,必须采取对策。

主要包括利用国家经费大约18万亿日元,在全国建立超高速光纤基干网,并对国民免费开放,以刺激多媒体时代人们的需求。

此外,它还包括为全国的学校和医院配备个人电脑以及支持地面广播数字化等措施。

政府打算建立能与堪称信息发达国家——美国并驾齐驱的通信环境,而且希望依靠信息通信业创造出大约4万亿日元的经济效益。

日本信息通信的“重点”是建立光纤基干网,纵贯全国(从北海道至冲绳),传输容量达1000兆位的超高速光纤网。

目前正在进行的在全国普及光纤网的工作预定在2005年结束,而新建立的基干网将是一个能在瞬间传送7倍于现有容量的超高速网。

计划将以全国的38万个公立学校和医院为重点对象,使这些地方能够利用因特网。

这是日本“多媒体社会化”的前奏,它将创造出的通信环境,可与推进“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美国相媲美。

3欧洲联盟——着力建设“知识化社会”在即将使用统一货币——欧元的欧盟,积极推进科技产业化进展已成为各成员国科技政策的主旋律,以“科技兴国”和“知识致富”为目标。

面对知识经济的逐渐崛起,欧盟进一步从宏观上努力实施其“科教兴国”的战略,依靠科学技术和教育,快速与持续地发展经济,以确保其跨世纪发展。

欧盟在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对科研作用重视不够,科技投入不足,科研体制落后,科技意识陈旧,科研与生产脱节;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科学研究向技术开发、技术开发向商品市场转化的过程不甚畅通。

面对这一局面,欧盟成员国一致同意在其第三个《科研和技术发展框架规划(1990~1994年)》中提出了建立“欧洲科技共同体”的宏大目标,强调“研究和发展高科技是赢得未来世界经济战争的关键”。

1993年,欧盟又重新调整科研战略,以使基础科学研究和实用技术开发“比翼双飞”,提出要建立“科技信息网络”,决定“成员国之间相互承认学历”。

1995年3月初,欧盟在布鲁塞尔主持召开了“西方七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级会议”,提出要建立“全球信息社会”,准备在今后10年内投资2000亿埃居,发展欧洲“信息高速公路”,“创建欧洲信息社会,迎接21世纪挑战”。

欧盟还明确提出,其第四个《科研和技术发展框架规划(1995~1998年)》的主体之一,就是大力发展信息和通信技术,并为这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技术和产业投入30亿埃居的研究经费。

1996年,欧盟又把建设信息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列为未来面临的两大课题。

1997年7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2000议程》,提出了“将知识化放在优先地位”的响亮口号。

英国首脑托尼·布莱尔竞选纲领就是创造一个“积极发展信息技术、以迎接2000年到来”的英国。

欧盟还制定了“科技发展与研究框架计划”。

1997年年底,欧盟委员会又发表了《为了建设一个知识欧洲》的白皮书,吹响了建立知识欧洲的号角,白皮书指出信息技术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改变着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性质,改变着过去生产组织的性质,从而改变着整个社会。

白皮书制定了欧盟在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思路,强调全面推进科研、革新、教育与培训,建设知识化社会。

具体提出建设知识欧洲的六大基本目标,前景十分诱人:

(1)鼓励获得新的知识。

在知识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知识技术水平。

为此,考虑在各成员国建立“知识来源中心,在地区和国家一级建立新的个人知识能力登记卡”。

(2)促进学校和企业的联络,积极发展各层次的实习制度和职业培训,解决教育和生产脱节现象。

教育要面向劳动市场,企业要参与教育和培训,要改变重高等教育轻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3)加强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网络建设。

(4)反对社会排斥,成员国内所有人都有接受教育和培训的权利。

(5)掌握三种欧盟成员国语言,以缩小各国间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多种文化的融合,促进劳动力在内部的大市场的流动。

(6)建立欧洲教育空间。

加强各成员国学生、教员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促进知识和技术的推广。

1998年5月,欧盟制定出第五个《科研和技术发展框架规划(1999-2002年)》,提出的总预算为163亿埃居,比第四个科研框架规划增加31亿埃居。

该规划指出,欧盟未来科研的三个重点领域是:

生命科学和生态系统;信息技术;可持续发展。

欧盟还提出了“关键性行动”:

加强科研的国际合作;加强革新;加强中小企业的参与和在科研中的作用;充分发挥人的潜力;加强科研培训网络等。

欧盟除努力实施《科研和技术发展框架规划》外,还在继续认真实施另外两大科技发展计划——“尤里卡计划”和“欧洲科技合作计划”,以大力发展“21世纪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

(二)知识经济的内涵: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在经历了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之后,世界经济已面临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定义,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简称,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该组织认为,知识经济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用以指出当今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社会时出现的一种经济形态。

与以往经济形态的最大不同在于:

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

知识经济强调知识和信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一切都以知识为基础,所有“财富”的核心都是知识。

在创造财富的要素中,知识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他要素都必须靠知识来装备、更新,高新技术实际上就是高新知识的凝结。

作为时代象征的知识与发明创造,其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贡献越来越大,远远超过了传统的生产要素,并对经济增长的轨迹和趋势起重要作用。

知识经济强调人力资源的开发,特别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

在知识经济中,高科技产业本身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对人力资源的创造性提出了特殊要求,人才成为企业之间、国家之间争夺的焦点。

人力资源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具体体现为:

第一人力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第二人力资源结构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第三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知识经济的产业结构不同于资源经济,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发展迅速、即将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张快速制造和个性化商品的规模生产。

其生产的特点是高品位的不断创新,而其劳动主体则是掌握知识的、具有人力资本的人。

在知识经济中走在前边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向外界输出的是知识、信息、新的发明创造,获取的则是更大的利益空间。

各个不同时代的对比见表1-1(此处图略)。

(三)知识化、网络化、全球化:

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

  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它以知识的生产和人力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为支撑,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以高技术产业为依托,通过全面的创新有效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传统的劳动力经济与资源经济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 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数字革命为特征的信息化浪潮滚滚而来,有人将其特点形象地概括为:

“三C”、“三化”和“三性”。

所谓“三C”,是指Computer(电脑)、Communications(通信)、Content(信息内容本身)三者的结合;“三化”指数字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其中数字化是技术特征,网络化是实施手段,信息化是要达到的目的或得到的结果;“三性”则指竞争性、全球性和综合性。

从有关资料来看,这场新的技术革命已经引起了一场新的经济革命,这场革命的直接结果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2投资正在流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尤其是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有一系列数据证明了这一趋势,例如,欧盟国家投入到研究与发展(R&D)的费用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3%;美国、加拿大、芬兰、爱尔兰、瑞典和英国,信息和通信技术部门的增速都超过了10%。

而且,知识密集服务业的发展也非常迅速。

20世纪80年代欧盟共增加6500万个就业机会,其中4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