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769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广西钦州市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经典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那么读者究竟为什么需要文学经典呢?

首先,文学经典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文学经典作为超越世界的世界,超越生活的生活,将会以其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处境性和体验性的审视空间,来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

文学之所以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是因为文学是一个形象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命题,是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让读者去自我经历、自我体验、自我提升,并在此过程中使人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

这是人的一种深沉的自我实现,其审美愉悦当是不言自明的。

其次,文学经典能够帮助读者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

人在文学中所获得的审美愉悦,不仅仅来自对自我认识的把握,还表现在对自我实现的关怀,通过精神阅历实现对世界的介入并从中获得某种支配感。

读者在文学经典中徜徉,必然伴随的是艺术沉思。

这就是说,审美沉思能够通过我们的想象介入生活,而这种介入实际上是自由地控制或支配生活,这时,我们的精神欲求会得到“绝对的满足”。

为此,H·帕克区别了同样面对生活时人们的两种不同态度,他说:

“对于精通世故和自我中心的人来说,生治只是在包含骄傲、野心或激情的时候,才是有趣的。

但是,对于有宗教意识的人和有审美意识的人来说,生活的任何部分都是有趣的。

”这里的意思很明确,如果我们不是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面对生活,生法的全部就都是有趣的,就能够允许我们借助自由的想象来参与和支配,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第三,文学经典是迷惘者必要的向导。

读者在阅读活动中通过艺术沉思所实现的自由支配感既是学习和领悟的结果,同时自由支配感溢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人的本质表现为某种不断生成的过程。

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只有在文学经典这样一种象征系统中,人们才能找到富有张力的答案。

读者与文学经典的攀谈、体验经典的情境和生命气息、打榜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把这―切都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也是在确证着和被确证着人的某种身份。

鲁迅又何尝不是借助他笔下的那些审美叙事为人们树立着正反两方面的样板呢,谁读了鲁迅的小说都会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

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是多重的。

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读者伴随着阅读探险历程而打捞到的深刻意义和体验到的愉悦或许只能在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才能体悟得到。

人们自觉选择经典来阅读,其主要动机并不是为了消遣和快感,而是出于对文学的认知,正是在这样一种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有可能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摘编自王确《文学经典的合法性和存在方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给读者提供一种想象性的人生情境,使读者实现了人的独特属性。

所以,文学是人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的最好方式。

B.如果我们以审美沉思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觉得生活有时是桎梏,有时是有趣的,能够让我们的各种感情得到宣泄和陶冶。

C.人的自我塑造总是朝着理想进行的,现实世界本身并不能提供理想的样本,读者只要阅读文学经典,就能找到答案。

D.阅读经典永远是一种探险。

正是在与经典的交往中,以往记忆、当下处境和未来向往才会构成一个必要的连贯过程。

2.下列对原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帕克的话,是用来说明审美沉思的态度影响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

B.文章认为,阅读经典伴随着艺术沉思,能够实现对生活的自由控制或支配。

C.读者拒绝做阿Q、孔乙己、闰土式的人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塑造的践履。

D.文章认为,读者选择经典来进行阅读,主要动机是出于对文学情境的向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读者想要思考自己所遭遇的问题,文学经典将为其提供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和审视空间。

B.文章从读者认识自身和自身处境、实现对世界的自由支配感、迷惘者必要的向导等方面谈了文学经典对人的意义。

C.读者在阅读活动中,会把经典中的情境、价值、意义等内化为自我的精神结构和外在气质。

D.文章从三个不同角度谈了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目的是让读者自觉选择经典,以便认识自我。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白天,空气中弥漫着窒息的味道,日光榨干了鲜花的最后一抹微笑,皮靴静静地躺在角落里,下一秒,身体就会瘫进柔软的地面……

到傍晚才有了些许生机。

这时候,一位年迈的老人出现在湍急的伏尔加河的岸边。

他总是在老地方坐下——在那棵长在水中的盘根错节的老树旁;然后就向太阳凝望。

太阳正落到山后去。

傍晚时的太阳看上去又大,又红。

老人一动也不动地坐着,双手放在膝上——这是一双深褐色、干枯的手,手上的皱纹多得惊人。

他脸上也刻满了皱纹,湿润的眼睛黯然无光。

他的颈项很细,头也小,但盖满了白发。

蓝色的印花布衫下支撑着瘦削的肩胛骨。

有一天,老人正这样坐着的时候,听到背后有人说话:

“您好,老爷爷!

老人点了点头。

一个少女在他身旁坐下,她手里提着一只扁平的小箱子。

“我给您画一张像,可以吗?

”少女问。

老人沉默了片刻。

他望着太阳,眨动着微微发红的眼睑,那上面已经没有睫毛了。

“我如今可不好看了。

”他说。

“为什么?

”少女有些茫然地说,“不,您很美,老爷爷。

“而且还有病。

少女对老人看了很久。

然后,她用自己柔软的小手抚摸着老人那只酱色的干枯的手说“您很美,老爷爷。

真的。

老人淡淡地笑了笑。

“既然这样,那你就画吧!

少女打开了箱子。

老人一直望着太阳。

少女画着,她从侧面仔细端详老人的面容。

“多好的太阳啊!

”老人低声地赞叹说。

“怎么好?

”少女不懂。

“它多大啊!

“你看那河水,多好看……对面岸边的……”

太阳轻轻接触到阿尔泰山的山顶,便开始缓慢地沉入远方蓝色的天底里去。

后来,太阳完全隐藏到山脊后面了。

一束鲜艳的金光,投在淡绿的天幕上。

“太阳落下去了。

”老人叹息说。

少女把画纸叠好,放进箱子。

他们就这样静坐了一会儿,谛听微微的水波急促地拍打河岸的声音。

“您明天到这里来吗,老爷爷?

”她问老人。

“来。

”他答应道。

少女站起身,到村里去了。

老人又坐了一会儿,也走了。

他回到家里,在炉子旁边他那个小角落里坐下。

他默默无言地坐着。

儿子下工回来时总是疲惫不堪,百事都不顺心的样子,儿媳妇也总是带着气。

孙子都已长大,进城去了。

家里没有他们冷清得很。

大家坐下来吃晚饭。

他们给老人把面包捏碎,和到牛奶里。

他挨在桌子边喝着,小心翼翼地不让勺子碰到盘子,生怕弄得太响。

大家都不说话。

第二天傍晚,老人和少女又坐在河岸边那棵盘根错节的树旁。

少女匆忙地画着,老人一面望着太阳,一面说:

“以前我当木工,活儿总是挺多。

几个儿子也都是木匠。

打仗的时候死了四个,剩下两个。

现在我跟一个儿子过,他叫斯捷潘。

万卡在城里住,是一个工地上的主任。

他有信来,说生活不错。

他们来这里做过客。

我有许多孙子,他们都喜欢我,现在都分散在各个城市里……”

少女在画老人的双手,她画了又涂,涂了又画,心情很急迫,也很激动。

“生活很艰难吧?

”她问道,好像没听见老人的话。

“什么?

艰难?

”老人很惊讶,“我活得挺好呀!

现在轮到少女惊讶了,为老人的安详和平静。

太阳又落到山后去了。

天边又悄悄燃起红霞。

“明天是阴雨天。

”老人说。

少女看了看明朗的天空,“为什么?

“我浑身酸疼。

“你明天来吗,老爷爷?

“不知道,”老人没有立刻回答,“不知怎么回事,浑身都疼。

老人站起身,沿着小路上坡了。

少女望着他的背影,一直等他折进小巷。

他走得很慢,低头看着脚下的路。

少女忽然产生一个奇怪的猜想:

她仿佛觉得老人是个盲人。

第二天老人没到河岸边来。

少女独自坐着,想念着老人。

他的一生是那样简单,那样平常,而其中又含有某种不简单、不平常的东西。

“太阳是平平常常地升起,平平常常地落下,”少女想道,“但难道这是平平常常吗?

”于是她长久地审视着自己的画,忧伤起来。

老人第三天、第四天都没有来。

少女于是去寻找他的家。

她找到了。

院子里一个身材高大、年近五十的男人正在台子上刨松木板。

“请问,有位老爷爷是住在这里……”

男人仔细而又有点奇怪地打量她。

“原来在,”男人说,“我这不正在给他做棺材嘛。

少女惊愕地张开了嘴。

男人又低下头来刨木板。

“请问,他是盲人吗?

”少女沉默了许久说。

“是瞎子。

“瞎了很久吗?

“十年了。

怎么?

“没什么……”

少女走出院子,她靠着篱笆哭了。

不过,又觉得自己好像在不知不觉中长大了。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老人的肖像,聊聊数语,生动形象凸显了生命的沧桑与辛劳,在落日的背景下,颇有画意美感。

B.行文中采用插叙的方式,交代了老人的家庭生活境况,用意主要在于巧妙地暗示故事发生的背景。

C.文尾少女听说老人逝世的消息悲痛地哭泣,她十分痛惜没有能够把老人的肖像画完。

最后巧用夸张修辞手法,刻画出少女心理微妙的变化,丰富了作品的主旨。

D.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平中见奇。

例如“老人总凝望太阳”,“刻满皱纹的脸”“那棵盘根错节的老树”等一些看似平淡的描写,却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给读者留下想象回味的空间。

5.文中多次出现的“太阳”对刻画人物形象有哪些作用?

请简要分析。

6.文学文本往往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文章,分别从历史政治意蕴、伦理道德意蕴以及最重要的生命意蕴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陈寅恪先生轶事

1925年,陈寅格的身影出现在清华园里,接到国学院导师的聘书时,年仅36岁。

清华大学新成立的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中最晚到校的陈寅恪,在当时并不出名,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相比,陈寅格既没有显赭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无著作、无文凭的陈寅恪受梁启超(一说吴宓)举荐为导师时,一度为当时的清华校长曹云祥所拒绝。

陈寅恪治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到的研究和著述。

他曾言: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令人惊叹的是陈寅恪的博学,他在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因此,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宓等都来听他的课。

当年的华北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是本国培养的学者,另一派是有留学经历的。

本土派认为,留洋派不懂国情,你的学问再高,也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中国问题;留洋派就觉得本土派太迂腐,眼光太狭,不掌握现代化的工具:

因而两派互相瞧不起。

但不管是哪一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这在学术界堪称传奇。

1941年受香港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许地山所邀,任职客座教授,讲授隋唐史,仅讲授韦庄《秦妇吟》一诗,耗时两个月。

1941年8月4曰,许地山逝世,他接任系主任。

1941年底香港沦陷,学校停课,生活物资奇缺,由于陈寅恪懂日文,日军十分礼遇之,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

期间寅恪闭门治学,撰《唐代政治史略稿》一书,香港日本政权欲以高薪聘请其任香港东亚学院院长,未果。

陈寅恪倡导,为人治学当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1953年中科院拟任命他为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

在他1953年12月1曰的《对科学院的答复》里,提出就任所长的两个条件,第一条:

“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学习政治。

”第二条:

“请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

陈寅格讲学还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

他常说:

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生学问的最好办法,因此每次他都要求学生写短篇论文代替大考。

但陈寅恪又强调:

做论文要有新的资料或者新的见解,如果资料和见解都没有什么可取,则做论文也没有什么益处。

陈寅恪在讲授历史研究的心得时,常说:

“最重要的就是要根据史籍或其他资料以证明史实,认识史实,对该史实有新的理解,或新的看法,这就是史学与史识的表现。

”他的学生曾经回忆道:

“陈老师在讲历史研究时,常说:

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栽或追述,我们如果要证明它为‘有’,则比较容易,因为只要能够发现一二种别的记录,以作旁证,就可以证明它为‘有’了;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则委实不易,千万要小心从事。

因为如你只查了一二种有关的文藉而不见其‘有’,那是还不能说定了,因为资料是很难齐全的,现有的文籍虽全查过了,安知尚有地下未发现或将发现的资料仍可证明其非‘无’呢?

”陈寅恪对学术研究的严谨态度由此可见一斑。

难怪傅斯年对他进行这样的评价: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说: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陈寅恪逝世后,因一直未能真正平反,各地政府不愿接受寅恪先生的遗骨。

骨灰先是寄存火葬场,后寄存银河公墓。

直到2003年才与夫人合葬于江西穿山植物园。

墓碑旁一大石上由著名画家黄永玉制陈寅恪终生恪守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有改动)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陈寅恪受举荐为导师时,为校长曹云样所拒绝的原因是没有显赫的声望,又没有镇服人心的学位。

B.陈寅恪的课上学生云集,甚至许多名教授如朱自清、冯友兰、吴遂等都来听他的课,主要是因为刘文典对他评价甚高。

C.1941年底香港沦陷,生活物资奇缺,寅恪拒不接受日人馈赠表现出他的民族大义和爱国主义情怀。

D.陈寅恪讲学注意自然启发,着重新的发现。

尤其让学生佩服不已的是他对学术研究有着严谨的治学态度。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A.对学生只指导研究,从不点名,从无小考;就是大考,也只是依照学校的规章举行,没有不及格的,说明陈寅恪比较善良和关心学生。

B.不管是本土派还是留洋派,谁都不敢瞧不起陈寅恪,主要原因是他博学、治学面广,课堂上讲授的学问贯通中西。

C.在陈寅恪看来,凡前人对历史发展所留传下来的记载或追述,如果要证明它为‘无’,委实不易,因为资料是很难找齐全的。

D.文章列举了傅斯年、梁启超对陈寅恪的评价,目的是突出陈寅恪的博学、治学严谨以及在学术界崇高的地位。

E.文章介绍了陈寅恪传奇的经历,让读者比较立体地了解一代大师的风采。

他生前获得众人的尊重,逝后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9.陈寅恪墓碑旁大石上镌刻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句话,在陈寅恪身上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根据文本加以概括。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鸿章,字少荃,安徽合肥人。

父文安,刑部郎中。

鸿章,道光二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

从曾国藩游,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十一年,国藩既克安庆,谋大举东伐。

会江苏缺帅,奏荐鸿章可大用,江、浙士绅亦来乞师。

同治元年,遂命鸿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旧部刘明传等以行。

时沿江贼屯林立,乃赁西国汽舟八,穿贼道二千馀里,抵上海,特起一军,是为淮军。

外国人见其衣装朴陋,辄笑之,鸿章曰:

“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

迨吾一试,笑未晚也。

”旋诏署江苏巡抚。

美国华尔募洋兵数千,号南路军。

(程)学启等将湘、淮人攻南汇,号北路军。

四月,贼①悉众战败南路军,华尔弃青浦走保松江。

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鸿章亲督军来援,贼大奔,解松江围。

外国军见其战,皆惊叹。

自此湘、淮军威始振。

七年,西捻平,加太子太保衔,以湖广总督协办大学士。

八月入觐,赐紫禁城骑马。

拳匪肇乱,八国联军入京,两宫西狩。

诏鸿章入朝,充议和全权大臣,兼督直隶,有“此行为安危存亡所系,勉为其难”之语。

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

大乱之后,公私荡然。

鸿章奏陈善后诸务。

开市肆,通有无,施粥散米,中外帖然。

积劳呕血薨,年七十有九。

事闻,两宫震悼,锡祭葬,赠太傅,晋封一等侯,谥文忠。

并命於京师特建专祠。

汉臣祀京师,盖异数也。

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自壮至老,未尝一日言退,尝以曾国藩晚年求退为无益之请,受国大任,死而后已。

马关定约还,论者未已,或劝之归。

鸿章则言:

“於国实有不能恝②然之谊,今事败求退,更谁赖乎?

”其忠勤皆类此。

既平大难,独主国事数十年,内政外交,常以一身当其冲,国家倚为重轻,名满全球,中外震仰,近世所未有也。

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惟才气自喜,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乐为用,缓急莫恃,卒致败误。

疑谤之起,抑岂无因哉?

(节选自《清史稿·李鸿章传》)

【注】①贼:

太平军。

②恝(jiá):

忽视,不在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B.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C.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D.及八国定盟/其使臣大将多后进/视鸿章/皆丈人行也/故/兵虽胜/未敢轻中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吉士,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在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

B.“署江苏巡抚”的“署”,即署理,凡官员出缺或离任,某人代理、暂任或试充其官职,是为署某职。

C.“加太子太保衔”中的“加”,是指“加官”,即于原有官职外,兼领的其他官职,以示尊崇。

如北宋蔡京,本职为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右相),加太师衔。

D.社稷,分别是谷神和土神。

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此二神。

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如,“江山社稷”、“社稷之危”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鸿章文武双全,道光二十七年中进士后,因颇具潜力而入馆阁修文,受曾国藩影响,学问思想甚务实。

后更受曾国藩提携,建立淮军以安天下。

自此发迹,甚为朝廷倚重,得以叱咤军政两界。

B.李鸿章行事务实,淮军初建,器物寒陋,甚为外国人所讥。

然其着力于根本,攻杀骁勇,战绩斐然,一战使洋人另眼待;八国联军退去后,他恢复秩序,安济百姓,再次令中外叹服。

C.李鸿章忠义立世,铁肩担道,屡屡在国家危亡的关头力挽狂澜。

他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耽于名节之毁誉。

故虽为汉人,却深受倚重,在满清朝廷大权独揽。

同时也招致志节之士的嫉妒与掣肘,导致很多事情被耽误,被人怀疑和毁谤。

D.李鸿章胆气过人,初募七千淮勇,即敢携刘铭传等部将纵贯太平军重兵据守的长江辖区,直插上海建军;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太后、皇帝西逃,李鸿章以直隶总督、议和全权大臣的身份“单刀赴会”,在虎狼环伺的绝境中为国家争取最后的利益。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启将千五百人屯新桥,贼围数十重,蹀尸进。

(2)鸿章闻警兼程进,先以兵剿畿甸匪,孑身入京,左右前后皆敌军,日与其使臣将帅争盟约,卒定和约十二款。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新夏感事①

陆游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注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夏(公元1163年),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由景及人,紧扣诗题“新夏”:

春天已过,百花凋零,换上一片绿荫;诗人燃气炉香,晏然静卧,一场好觉,直睡到傍晚晴好之时。

B.颔联二句分承“睡晚晴”与“绿荫成”:

先叙自己病了已经十天了,今刚痊愈,病中很少喝酒;再描写山深林茂,直到四月,才闻莺啼。

C.颈联转叙时事,点明“感事”:

上句指孝宗即位之初,下诏求直言事;下句是说庆幸自己有望在暮年得见天下承平的气象。

D.尾联紧承“近传下诏”句展开:

宋孝宗即位之初,实施美政;“小儒”泛指地位卑微品德低贱的读书人,美政之下,他们一定会眼泪纵横。

E.清代诗评家方东树评论此诗说:

“前半新夏,后半感事。

情真语朴,意境绝佳。

”确切的评价了此诗的结构、抒情、语言、意境的特点。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女子早起晚睡辛勤劳作,没有一天不如此。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援引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轻启兵端最终落败的古事,告诚南宋朝廷慎之又慎。

第II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日本宇航机构负责人对中国的航天技术不以为然,事实上“长征”运载火箭已发射了100多次,而日本的主力火箭“H-2A”执行发射任务才不过13次。

②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栏目的著名主持人鲁豫,身材娇小,着装优雅,谈吐伶俐,如此玲珑剔透又如此咄咄逼人,与她面对面,你简直不可能有任何躲闪的余地。

③戊戌变法后,废科举,兴学校,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西方的教育体系也登堂入室,私塾成了布满历史尘蠹的老朽,科学成了新宠。

④平时如有什么思考,应该及时地把它写出来,不能只是在口头上与人交谈,如果述而不作,时间一长,先前一些有价值的想法就会忘掉了。

⑤那时他虽已被撤职罢官,但是“身在江湖,心悬魏阙”,仍心系国家大事,关注政局的变化。

⑥二战爆发后,一直实行绥靖政策的张伯伦政府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

1940年春天,多数下院议员都明确表示政府无能,首相应当辞职。

在对政府的信任投票中,张伯伦惨遭失败。

随后,丘吉尔临危受命,在困难时期挑起了国家的大梁。

A.①②⑤B.①③④C.②⑤⑥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推行自主招生改革,扩大学校的招生自主权,便于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育人要求,选拔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学生。

B.日前,上海遂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宣布向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11亿元人民币,成为国内高校获赠的最大单笔捐款。

C.雄安新区三县重拳出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一批违法企业负责人受到査封整顿、行政拘留、刑事拘留等惩罚。

D.扶贫不是简单的给钱给项目,改良贫困地区的社会文化生态,不仅有助于打破贫困地区代际固化的僵局,更有助于物质脱贫。

19.“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

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

(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

“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

”门采尔很严肃地说:

“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

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

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