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824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docx

公考常识部分自然科技解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1内容:

①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②高度评价了关于真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指导思想;③做出了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

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④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2意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以这次全会为起

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4.“十二大”(1982:

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的提出。

②制定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

5.“十三大”(1987:

①突出贡献:

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②大会制定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③大会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6.“十四大”(1992:

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②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7.“十五大”(1997:

①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党章》。

②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③大会明确了中国跨世纪发展的战略部署,并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有制实现形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论断。

8.“十六大”(2002:

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②大会总结概括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

③大会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9.“十七大”(2007年:

(1对改革开放历程和经验的总结:

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

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2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进行了概括。

(3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新要求。

自然科技

新中国主要科技成就

一、科技规划

1.基础理论计划

1956年,提出了“向科技进军”的口号,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长期科技发展规划《1956至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1997年制定,简称“937计划”,这是中国加强基础研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2.应用科学计划

1星火计划:

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实施,依靠科技进步、振兴农村经济,普及科学技术、带动农民致富的指导性科技计划,1986年实施,由科技部负责。

2丰收计划:

丰收计划是加快农牧渔业丰收,振兴农业的一项综合性计划,促进农牧渔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

3燎原计划:

燎原计划是以通过改革和发展农村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计划。

燎原计划与“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相配套,为其实施培训人才提供服务。

由国家教委提出并组织实施。

3、高新技术发展计划

1863计划:

是有关我国高新技术研究发展的计划。

是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提议,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因此计划也被称为“863”计划。

2火炬计划:

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二、国家科技奖

包括国家最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际科技合作奖。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荣获2000年度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谢家麟、吴良镛获得201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诺贝尔奖:

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

分设物理、化学(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或医学(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评定、文学(瑞典文学院评定及和平(挪威议会评定,后添加了经济奖(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学者。

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

1、生理学、医学奖

美国科学家布鲁斯.博伊特勒、生于卢森堡的法国藉科学家朱尔斯.霍夫曼以

及加拿大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以表彰他们在免疫系统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2、物理学将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索尔.佩尔马特,出生于美国而拥有美、澳双重国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布莱恩.施密特,以及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教授亚当.里斯。

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而发现宇宙正在加速扩张”这一成就。

他们的发现第一次提出了“能量”存在的令人信服的证据。

3.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表彰他“发现了准晶”这一突出贡献。

瑞典皇家科学院称,准晶的发现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化学家对物体的构想。

4.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萨金特和克里斯托弗.西姆斯,表彰他们对宏观经济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的实证研究。

5.瑞典诗人特兰斯特获2011诺贝尔文学奖“他以凝炼、简洁的形象,以全新视角带我们接触现实”

6.利比里亚女总统艾伦-约翰逊-瑟利夫及其同胞女权活动人士莱伊曼-古博薇,和也门女记者塔瓦库为女性的安全和权力而进行非暴力斗争而被授予201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2012年诺贝尔奖得主

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2年10月8日,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团宣布,日本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长山中伸弥与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

翰·戈登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

生理学或医学奖。

物理学奖

2012年10月9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法国科学家塞尔日·阿罗什(SergeHaroche与美国科学家大卫·维因兰德(David

Wineland获得201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化学奖

2012年10月10日,美国科学家罗伯特·莱夫科维茨和布赖恩·科比尔卡分享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在“G蛋白偶联受体”方面的

研。

文学奖

北京时间2012年10月11日晚7时,诺贝尔文学奖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此殊荣。

和平奖

2012年诺贝尔和平奖北京时间12日17时在挪威首都奥斯陆揭晓,欧盟获得和平奖。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主席托尔比约恩·亚格兰(Thorbjoern

Jagland在颁奖词中称,欧盟在过去的60年中为促进欧洲的和平与和解、

民主与人权作出了贡献。

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2年10月15日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阿尔文-罗斯和劳耶德-沙普雷,以表彰他们的稳定分配

理论和市场设计实践。

三、中国科技成就

1.石油

1959年9月,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喷油,证实了我国提出的“陆相地层生油”理论和探矿思想。

2.二弹一星

1964年10月16日,第一枚原子弹试爆成功。

1966年,第一枚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91-1994秦山、大亚湾核电站建成

3.数学

1966年,陈景润取得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世界领先成果。

4.航天技术

1载人航天计划

第一步:

1999-2008载人飞船(神一至神四:

无人上天;神五至神七:

载人上天

第二步:

2011-2013——空间交汇对接(天宫一号和神八、神九、神十空间对接探索

第三步:

2020以后——空间试验站:

(长期性航天空间站,辅助其他航天工程开展工作

2探月计划

2004年-2007年为“绕”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发射“长娥一号”探测卫星,对月球进行为期1年的全球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探测。

2007年-2012年为“落”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与月球巡视探测。

2012年-2017年为“回”的阶段,主要目标是实现月球表面软着陆并采样返回。

1954年第一架自制飞机在江西南昌试飞

1960年2月,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升空

2003-2005“神舟”5号、6号载人航天飞行

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8“神舟”7号载人航天飞行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行走(翟志刚成为第三个(继美国、苏联之后独立掌握空间出舱关键技术

1965年苏联人列昂诺夫进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

2007“嫦娥一号”发射成功(首次“探月工程”进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测能力的国家行列。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登上月球,首次实现人类踏上月球的理想(阿姆斯特朗第一个登月

2011“天宫一号”与“神舟”8号发射“天宫一号”为第一个目标飞行器

5.生物技术

1965年9月,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成功。

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比常规稻增产20%

1999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炎黄一号:

是全球第一例中国人标准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全球20亿黄

种人的第一个个人基因序列图。

该项目完成于2007年10月11日,是我

国科学家继承担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1%任务、国际人类单体型图谱10%

任务后,用新一代测序技术独立完成的100%中国人基因组图谱。

第一步:

绘制中国人的基因组参考图,命名为“炎黄一号”,现已完成。

第二步:

再绘制99个中国人的个体全基因组序列图,构成中国人群的遗传和多态

性标准图谱,成为基因与医疗和健康的关键组成部分,简称“炎黄99”。

三步:

在上述基础上开展大众的基因与健康的预测、监测及个体化诊断和

治疗,实现解读基因。

6.计算机技术

1978年王选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技术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1983,“银河——I”巨型计算机诞生,第一台每秒运算上亿次计算

机,标志着我国进入世界研制巨型计算机的行列

2010年“天河一号”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系统

2010年11月,中国“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系统投入使用时,以每秒2.57千万亿次的实际运算速度成为当时全球速度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新榜单中,由富士通制造的日本超级计算机“京”排名首位,夺得“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桂冠。

“京”的每秒运算峰值可达1.051亿亿次,这也是人类首次跨越1亿亿次计算大关。

目前在全球排名500强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中,有74台为中国所有,中国拥有的超级计算机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

2012年1月19日,全部采用国产CPU和系统软件构建的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神威蓝光”千万亿次计算机系统近日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成功投入应用,这标志着中国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第三个能够采用自主CPU构建千万亿次计算机的国家。

全国千万亿次超级计算三大中心是:

天津中心、深圳中心和济南中心。

四、其他1.中国的专利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四,总数位列美国(44855件)日本,(32156件)和德国(17171件)之后。

2.载人深潜中国载人深潜下潜试验完成了既定目标,最深下潜深度可达到5057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的历史。

3.国际医学大奖美国拉斯克奖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得拉斯克奖4.2011年9月19日,超级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攻关验收组宣布,经专家测定,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加县羊古坳乡雷锋村百亩试验田的超级稻加权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

这标志着我国杂交稻技术在世界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5.9月28日,世界首创的三塔两跨悬索桥——泰州大桥顺利完成了最后一节钢箱梁吊装,实现主桥合龙贯通。

6.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2月1日召开纪念钱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大会,缅怀和追思科学大师钱学森的丰功伟绩,总结和梳理他的科学思想,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精神和科学精神。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出席大会并讲话。

7.12月2日5时7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第十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太空预定转移轨道。

这是北斗导航系统组网的第五颗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

本次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正在实施的自主研发、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与美国的GPS、俄罗斯的格洛纳斯、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并称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

2012年10月25日,我国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升空,明年将服务亚太。

2020年左右,将建成由30余颗卫星组成的北斗卫星全球导航系统。

GPS:

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

统。

格洛纳斯系统:

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有24颗卫星组成,精度在10左右,军民两用,设计2009年底服务范围拓展到全球。

伽俐略导航系统:

是欧盟一个正在建造中的卫星定位系统,可供民用的定位系统。

将从2014年起投入运营。

8.1960年11月,中国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发射成功;1963年,第一枚气象火箭发射升空;1964年6月,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试射成功;。

1971年9月,第一枚洲际导弹首飞成功。

1988年9月,我国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9.1963年,童第周克隆鲤鱼成功;2002年5月,克隆牛“波娃”成功;2004年3月,克隆牛“大漏、二漏”成功,被誉为“世界顶级牛”。

1984年3月,世界上第一只试管羔羊诞生,由内蒙古旭日干和日本科学家共同培育而成。

1988年3月,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诞生。

10.1985年2月,我国建立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

1989年2月,建立第二座科考站——中山站。

2009年1月,我国第三个那几科考站、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建立在冰盖最高点冰窟A区的——“昆仑站”。

2004年,我国建立了第一个北极科考站——黄河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