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851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0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 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docx

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6讲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

第6讲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期~20世纪初的西方世界

[理线索·让脉络更清晰]

[明特征·让认知更深刻]

 

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继续在欧洲大陆扩展;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

两次工业革命大大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将人类历史分别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文学艺术出现了新的成就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初步确立;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大大推动了人类的民主化进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完善。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将人类历史推进到“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

 

考点1两次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1步悟真题·考情研析

命题点一:

多角度考查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7世纪60年代,茶叶在英国只是上流社会的消费品;到18世纪末,茶叶已成为普通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这反映了当时的英国(  )

A.等级观念明显淡化B.崇尚东方的生活方式

C.贫富差距日益缩小D.扩大了与东方的贸易

解析:

选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18世纪60年代,英国最先开始进行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英国不断向国外输出工业品,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原料和包括茶叶在内的消费品,D项符合题意。

17、18世纪的英国,等级观念明显,故A项错误;仅从英国茶叶消费群体的变化,无法得出英国崇尚东方生活方式的结论,且这一结论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的贫富差距不断拉大,故C项错误。

2.(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由下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解析:

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史实准确解读表格信息。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欧美大多数国家正进行第二次工业革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以英、美、德、法为代表的欧美国家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但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却不断降低,这说明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也在不断发展,故B项正确;表中只是给出英、美、法、德四国的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情况,没有其他国家的相关信息,故无法得出C项结论;D项表述正确但是无法从表中得出,故排除。

3.(2014·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

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

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解析:

选A 材料描述的现象发生于工业革命时期,纺车和手织机被弃之不用说明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这是生产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生产方式的变化,而不是妇女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变化,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重工业的发展,且纺织业属于轻工业,C项错误;“手织机也多半闲置”说明仍有少量在使用,D项说法错误。

4.(2011·全国高考)19世纪30年代,印度书店中的英文版书籍畅销,教科书社在两年内售出英语书籍达3.1万册。

这表明当时(  )

A.印度社会精英普遍接受西方教育B.西方文化随殖民扩张在印度传播

C.欧洲启蒙思想在印度影响广泛D.英语已成为印度人的主要语言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19世纪30年代印度社会思想文化的变化,意在考查阅读史料、逻辑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A项叙述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不能说明英文书籍的内容是欧洲启蒙思想,排除C项;D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排除。

故答案为B。

5.(2012·全国高考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68年,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的十字路口安装了世界上第一盏煤气信号灯,它由一位警察牵动皮带操作:

红灯停,绿灯行。

这盏信号灯出现后,伦敦这个最繁忙的路口交通秩序有所好转。

1903年,美国颁布实施了首部交通法规,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红绿灯信号、行人安全岛、人行横道标志等设施,后为世界各国所仿效。

1914年,美国的克利夫兰、纽约和芝加哥相继出现了由电力驱动的交通信号灯,缓解了这些城市出现的交通问题。

随着美国汽车制造业迅猛发展,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城市道路通行提出更高要求。

此后,美国开始把多个交叉路口信号灯联接为一个联动式信号系统,由人工集中控制,使路口通行能力有所提高。

1926年,英国第一次安装和使用自动化的控制器来控制交通信号灯,成为城市交通自动控制的起点。

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开始使用车辆感应式信号控制器,雷达、超声波、电磁等检测器相继问世。

1952年,美国丹佛市首次把模拟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交通信号灯控制。

1964年,加拿大多伦多建立了一套由计算机控制的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系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电子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的城市。

这是道路交通控制技术发展的里程碑。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城市交通状况日趋恶化,拥挤、阻塞、交通事故和噪声、环境污染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

人们认识到,只有综合考虑路口交通流与信号控制方案,并完善配套的城市交通法规,才有望改善城市交通,消除相关社会问题。

智能交通控制系统应运而生,它采用实时侦测数据并自动调控信号灯,以保证道路的顺畅。

——据郑祖武《城市道路交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解析:

(1)问,根据英国伦敦议会大厦前安装煤气信号灯的时间、地点,从工业革命的影响、经济发展、城市化等角度分析即可。

(2)问,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发20世纪交通信号灯改进的科技成果。

第(3)问,综述材料内容分析技术进步与城市生活变化的关系。

答案:

(1)背景:

工业革命;城市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城市出现);城市交通状况日益复杂(交通运输工具数量和种类增多)。

(2)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新式交通工具不断出现;电灯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的产生和普及;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应用。

(3)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中日益突出的交通问题,改善了城市生活环境;推进了城市化进程,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提高了城市文明程度(规则意识、法制观念、行为方式)。

命题点二:

论证探讨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

6.(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

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

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

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说明:

可以就科学技术与公式中一个或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公式进行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并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历史概念。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解答时要围绕“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论述“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的公式,注意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答案:

略。

注:

(1)论证:

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对公式中要素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阐述明确,逻辑严密。

(2)修改、补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

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能够准确、充分运用世界近现代史史实予以说明,逻辑严密。

考什么

近年新课标高考对本部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两次工业革命影响的考查上,特别强调工业革命对欧洲和殖民地社会生活和城市化等的影响。

怎么考

命题多创设新情境,要求学生从不同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人们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俗和城市化产生的影响。

突出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和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怎么办

同学们在备考时重点掌握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学会运用多元史观解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并把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第2步研知识·重难突破

一、两次工业革命

1.工业革命

(1)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

①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

②资金:

殖民掠夺等资本原始积累。

③技术:

工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

④市场:

拥有广阔的殖民地。

⑤劳动力:

通过圈地运动获得大量自由劳动力。

(2)进程

①开始: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②突破:

瓦特的改良蒸汽机使工业生产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③交通:

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

④完成:

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生产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

(3)影响

①生产方式:

人类历史进入“蒸汽时代”,工厂制度成为工业生产的基本组织形式。

②阶级结构:

社会逐渐形成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③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欧美列强成为机器工业生产中心,亚、非、拉地区成为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

④经济结构:

工业取代农业成为主导,城市化进程加快。

2.第二次工业革命

(1)条件:

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确立。

(2)成就

①电力的应用: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19世纪70年代,电动机也被制造出来。

②新交通工具: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内燃机问世,随后汽车和飞机相继问世。

③石油化工:

内燃机的发明推动了石油化工工业的发展。

(3)影响

①生产方式:

人类历史进入“电气时代”,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主要形式,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了垄断资本主义。

②世界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并最终形成。

 多元史观解读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整体史观:

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的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与发展。

(2)文明史观:

人类由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转折点。

(3)近代化史观: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政治上民主化、法制化,经济上工业化、城市化,思想上科学化(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博爱),社会生活上文明化、大众化、市民化。

(4)社会史观:

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城市化问题。

(5)生态史观:

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

开始于新航路开辟,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2.形成的方式和条件

(1)方式:

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威逼。

(2)条件:

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

3.表现

生产、贸易和资本的国际化及世界性经济危机等。

4.影响

(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和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使先进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人类的近代化进程。

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使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消极影响

①对落后国家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奴役,给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②建立在少数资本主义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剥削与压迫基础上,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与阶段特征        

阶段

推动因素

主要资本

主要途径

影响

15世纪末至16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

商业资本

欧洲殖民侵略、扩张和掠夺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殖民扩张、争霸战争

世界市场得到拓展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后期

工业革命

工业资本

商品输出

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40年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

私人垄断

资本

资本输出、瓜分世界

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0世纪40年代以来

第三次工业革命

国家垄断

资本

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

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

第3步提能力·题组演练

题组一 两次工业革命

1.1825年英国取消了机器出口的禁令,迅速奠定了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

英国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B.形成了工业国之间不平等的关系

C.成为英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基本条件D.体现了英国维护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解析:

选A 英国的机器出口,使工业革命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故A项正确;别的国家也可以使用机器生产,工业国之间未存在不平等的关系,故B项错误;英国建立世界霸权的基本条件不是机器出口,而是强大的经济实力,故C项错误;机器出口是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否定,故D项错误。

2.18世纪的英国,只有国王和议会才能授予公司特许……但是,19世纪中叶以后,国家对企业的设立逐渐摈弃特权主义,企业的设立已经相当自由,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需要任何机构的审批或核准,企业就可以设立。

这主要反映了(  )

A.经济发展推动民主化进程的加快B.生产发展促使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

C.科技进步改变了国家的经济职能D.生产发展推动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解析:

选D 材料体现了英国经济思想的变化,并未涉及民主化进程,故A项错误;生产组织的变化指的是由手工工场到机器大工业的转变,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科学技术,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厂制度建立,工厂之间需要自由竞争,特权公司逐渐不能适应形式的需要,经济思想因为工业革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家政策随之调整,故D项正确。

3.(2015·枣庄期中)下图为特里维廉《英国社会史》中关于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英格兰人口变化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英格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

A.婚育观念更新影响人口出生率B.医疗水平提高降低人口死亡率

C.技术革命改善了国民生存条件D.社会转型促进了人口结构改变

解析:

选C 本题考查的是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

图片反映了死亡率不断下降,出生率有所提高,说明国民生存条件得到改善,结合时间“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可以判断与工业革命的开展有关,故C项正确;A、B两项只是反映人口出生率或死亡率情况,不全面,故排除;图片没有反映人口结构变化,故D项不正确。

4.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说:

“为了鼓励人们投资,采取了责任有限公司的方式……打开了投资的闸门。

……1901年,世界出现了第一个拥有十亿美元的公司——美国钢铁公司。

”导致公司制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大航海时代海外殖民的需要B.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

C.蒸汽时代机器普及的推动D.电气时代大规模投资的需求

解析:

选D 第二次工业革命过程中,生产力提高,生产规模扩大,投资需求提高,公司制应运而生,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故D项正确。

大航海时代是指新航路开辟时期,工场手工业改进技术的需求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推动力,蒸汽时代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故A、B、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5.下表是19世纪最后30年英、德、美三国煤炭、钢铁产量情况统计表(单位:

万吨)。

下列对图表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国家

1871年

1900年

煤炭

钢铁

煤炭

钢铁

英国

117.0

6.7

225.0

13.9

德国

37.9

1.75

149.8

15.1

美国

41.9

1.77

240.8

24.0

A.19世纪末英国经济发展停滞,被美德赶上

B.三国煤钢产量的多少反映了其经济发展速度的快慢

C.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经济发展最快,主要是因为完成了统一

D.英国比美德更重视石油等新能源的开采和新技术的应用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国家。

英国的煤炭、钢铁产量是增长的,故A项错误。

美德两国在世纪之交经济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C项错误。

图表中体现不出英国对新能源和新技术的重视,且英国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上不及美德,故D项错误。

题组二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6.自从英国于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以后,兴建铁路的热潮很快波及欧洲大陆和北美,进而蔓延到欧美国家的殖民地和附属国。

世界铁路总长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万英里,1900年达到46.6万英里。

出现兴建铁路热潮的原因是(  )

A.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   B.巩固国防的需要

C.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D.开发边疆的需求

解析:

选C 材料中的时间,涵盖两次工业革命,故A项错误;巩固国防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为把世界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兴建铁路的浪潮,故C项正确;开发边疆的需求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7.(2015·太原模拟)19世纪末的经济发展,再加上海洋运输和铁路上的交通革命,培植出一种真正的世界经济。

到1900年时,欧洲人从世界各地进口牛肉、羊毛、咖啡、硝酸盐等物资;欧洲资本同样投向了海外,以建设铁路、矿山、电厂和银行。

这说明(  )

A.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B.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

C.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D.世界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经济秩序

解析:

选C 新航路开辟推动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故A项错误;全球资源通过世界市场流向欧洲,同时欧洲资本投向海外,进行资本输出,B项不够全面;19世纪末的世界市场中,欧洲凭借其经济实力,在世界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故C项正确;落后地区成为欧洲经济的附庸,是不合理的经济秩序,故D项错误。

 认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双重影响。

一是破坏性,伴随着殖民掠夺、奴役而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给亚非拉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和亚非拉地区长期贫穷落后的局面。

二是建设性,殖民扩张和掠夺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到世界各地,客观上冲击和瓦解着殖民地、半殖民地旧的经济结构,推动了亚非拉国家近代化的进程。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十六、十七世纪,西方国家已经崛起了……这一时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以及英国已经经历了几代霸权的嬗递,这背后的推手是什么呢?

一是民族国家的兴起,也就是我们政治上所说的封建国家的解体,或者说封建制的解体,以及商业革命——商业革命使欧洲商路畅通,也直接打通了世界商路,商业制度本身的行会制度也日渐没落。

二是手工业的革命,西方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之前,首先经历了一场手工业的革命——能够制造出蒸汽机来,就说明这些国家的手工业工艺已经相当精湛。

材料二 英国各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总人数的比例(单位:

%)

材料三 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增加了3.2倍,1913年,西方各主要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为英国15%,美国11%,德国13%,法国8%,俄国4%。

此外,这一时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世界贸易额呈现出均衡发展的趋势,1870~1913年,这两类商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一点。

19世纪90年代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铜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的钢轨价格在1872~1881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6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大国崛起的主要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西方大国崛起对世界经济文化进程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英国社会职业结构的特点。

分析说明造成该特点的重要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解析:

(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中的“一是……二是……”进行归纳;第二小问从殖民扩张的影响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两个方面归纳。

(2)问,第一小问从图片中可以看出,从事农业的人数逐渐减少,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数逐渐增加;第二小问从工业革命、城市化等角度分析。

第(3)问,紧扣“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间限制,结合材料三信息,从世界各国的联系、西方主要大国的发展程度、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

答案:

(1)原因:

民族国家兴起,出现商业革命和手工业革命。

影响:

西方对外殖民扩张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使亚非拉地区长期落后;打通商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使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出现全球性的经济关系;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2)特点:

从事工业和服务业的人数增多,从事农业的人数减少。

原因: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生产中;机器的使用把相当多的劳动力从直接生产中排挤出来,为服务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工业革命加速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3)世界贸易扩大,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英国的贸易垄断地位被打破,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西方发达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程度增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业产品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世界市场需求的增长幅度,出现了产品过剩,商品价格和利润下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垄断组织,重工业发展迅速,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考点2 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发展演变

第1步悟真题·考情研析

命题点一:

考查德国统一的特点

1.(2013·全国高考)19世纪60年代中期,普鲁士政府提出军事改革议案,要求扩充常备军、延长服役期、增加税收与军费,遭到议会强烈反对。

这一斗争反映出(  )

A.国内市场不统一导致严重政治分歧

B.普鲁士内部存在统一方式之争

C.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民族统一领导权

D.普鲁士与其他各邦存在统一与反统一之争

解析:

选B 本题考查德意志的统一。

普鲁士是德意志最强大的一个邦,从题干可看出,军事改革议案由普鲁士政府提出,但被普鲁士议会否决,这说明普鲁士内部对统一方式存在分歧,答案选B。

命题点二:

考查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2013·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德国的政治制度,意在考查知识迁移的能力。

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民主政治发展滞后,这是由历史因素造成的。

德国是在容克贵族的领导下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国家统一的,皇帝和容克贵族掌握了国家政权,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

故A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与史实不符。

命题点三:

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征

3.(2015·江苏高考)依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建立的政体属于资产阶级代议制。

这部宪法内容中最能体现资产阶级代议制特征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