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8929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docx

南郊小学《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课题方案第二稿

《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

课题方案

太仓市科教新城南郊小学德育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落实国家德育方针政策的需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中国走进了新时代,对广大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道德教育高度重视。

在2017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明确指出了课程育人是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

结合教育部对德育工作的精神指导,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德育课程的研究能促进学习因地制宜开发地方和学校德育课程,以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口状况和发展成就,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树立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的意识等教育要求。

2.丰富区域德育研究领域的需要

结合目前各所小学均所处不同的地区,这些区域资源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是广大德育研究者和实践者们积极关注与研究的内容。

而每所学校所处的区域并不相同,形成的德育资源也并不相同。

学校在利用区域资源进行特色德育课程开发与育人质量也层次不齐。

部分学校在区域性的德育活动过于零碎,不成系统,产生的德育成效也不尽人意,所以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能形成范本供各小学德育工作者进行参考和学习。

3.推动学校区域德育课程化开发的需要

目前,南郊小学所处的区域资源中有着丰富的人文、地理、民俗、政治等区域资源,学校目前有相关体现区域资源的特色德育,但没有形成课程化的德育课程来进一步加强这种德育区域资源的发展。

因此,对区域资源中丰富的德育内容进行科学整合与课程化的开发,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充分表现出区域特征性和科学育人性的同时,更加彰显区域德育特色。

因此我们提出《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正是对目前响应国家教育方针,改进当下小学德育工作所暴露问题的弥补,探索与丰富区域资源的德育课程开发的实践,使小学特色德育发展与区域资源形成联系与发展,使小学德育课程内容得到拓展,课程空间得以延伸,促进学生道德的主动发展和育人的实效,使更多的学生在区域资源中获得道德的积极成长。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

1.改变目前学校德育内容过分依赖于校内资源,德育内容单薄,德育思想比较局限,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客观问题。

在区域资源的德育课程中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德育场景和实践活动,使学校德育有了稳定的、系统的德育途径。

2.通过研究去改变小学生作为德育主体却主动性不强,对家乡、祖国的情感和认识不够深刻等品德问题现状。

因为区域中的德育资源主要是来源于学校周边地理位置和学生长期成长的社会环境中,与学生能形成更生动地教育互动和校外教育延伸,使学生能主动关注所处区域的社会生活,深化个体与家乡、国家的情感联系。

3.在研究中解决小学教师德育形式过于单一,依赖空洞说教和缺乏创造性,教师德育水平和德育能力提升缺乏实践途径的突出问题。

通过两年研究,使学校的教师们有了德育教材开发的经历与经验,能提升自己的德育理念和德育业务能力,从而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水平的提升。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到国内有很多学校已开展关于区域德育资源整合方向的课题研究,说明区域资源是近年来德育实践研究的热点之一。

例如:

上海市奉贤区新寺学校开展了《农村学校德育资源的整合与运用研究》,通过研究总结出德育资源整合与运用的有效途径和操作要义。

以及如何发挥主题性活动、学科活动、社区环境、家庭氛围、人际交往等德育资源作用,提升德育实效性。

江苏某校课题《小学区域德育资源整合的研究》,提炼了区域文化内核,结合新课程实验和校本课程设置,探索小学区域德育资源整合的途径与方法,为德育内容创新提供依据和经验。

广东韶钢四小的《广东特色小学德育模式的创新与发展研究》课题也是将地方民族文化、家庭社区、地方全国劳模精神等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相结合进行德育的创新发展,等类似的各小学课题研究。

我们发现在区域德育国内研究方面,部分专家也提出了一些理论的观点。

例如《地方区域资源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一文有提出:

有的只是就地方区域资源,而"教"地方区域资源没有。

对地方区域资源所包含的全面的教育价值加以挖掘,没有对此进行深化和辐射,更没有把地方区域资源与课程融合一体。

在《论课程文化自觉》一文中作者认为区域资源由于地方课程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的特点,地方课程与区域资源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首先,区域资源为地方课程提供支持。

不可否认,若一个地方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且物质资源也极其丰富,这样的区域资源会为地方课程提供更佳的支持环境。

我们应该看到,德育课程资源与德育课程的关系非常密切。

它在德育课程存在及其实施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德育课程内部的构成要素和运作条件,为德育课程及其实施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是德育课程及其实施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保障。

(二)本课题与之区别与联系

通过文献研究,使我们确信当代德育是一个需要积极探索校外德育资源的时代,不管是农村小学还是城市小学,只有将区域德育资源有效融合于学校德育中,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生命力,富有特色的校本德育。

本课题的研究是立足于苏南地区区域经济发展飞速的时代背景中,把区域资源作为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有别于其它研究仅是作为德育课程的补充内容。

我校目前服务着70%的外来务工子女,对这些孩子的道德教育更需要工作方法的创新和教育途径的延伸。

所以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区域资源作为当代学校德育的空间不断趋于立体化,积极倡导小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区域丰富的德育资源中去获得品德与习惯的认知和成长,学校将区域资源融于学校德育中,不断丰富学校德育内容,促进学校德育创新改革,走特色化发展道路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理论价值和创新之处

1.实践意义

充分开发与利用学校所在地方区域的优势,以实施特色德育课程为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途径,立足于时代背景和地方文化,探索小学德育的新内容、新思路、新形势,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地方人文情感与爱国情感的提升,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

2.理论价值

通过研究,探索区域资源转化为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一般原则和有效途径,形成富有价值的操作要义。

通过实践研究中南郊小学的案例分析,找到区域资源特色课程激发学生主动获得道德发展需求的内在动因,探索有效德育的规律与策略。

3.创新之处

依托区域资源弥补小学校内德育资源不足的问题现状,并作为学校特色德育发展的主要路径,在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上具有开拓与创新意识。

同时,将区域资源开发建设为一个科学的,系统的校本德育课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习惯养成和道德发展中,是对原学校区域性特色德育活动的转型升级,是探索学生道德发展和教师德育能力提升的创新形式。

(三)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前期成果有助于本课题研究深化。

十二五期间,主持人研究了太仓市级课题《利用区位转型优势探索学校德育新路径的研究》,并于2015年结题。

该研究是结合了学校所处镇区从城乡结合部转型为新区的发展优势,分析与探索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新路径。

本次课题研究是学校对区域德育资源研究方向在十三五期间的提升与发展。

良好的课题前期研究成果也促进本课题能深入理论与实践层面,进行教育规律的探索,形成案例范本。

2.区域特色德育活动奠定特色德育基础。

我校研究工作基础较扎实,近年来学校实施“以德育为核心,以特色发展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学校构建了大德育工作框架,形成了党、政、工、团、队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机制,并健全了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同时,学校重视与附近社区、规划馆、健雄学院等社会实践基地长期合作教育,探索其蕴涵的德育价值,发挥其德育功能,形成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德育活动。

这些均为学校即将开展区域特色德育课程实施研究奠定了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

3.十三五期间学校德育将重点推进课程建设。

德育课程建设是学校德育特色深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德育工作创新与时俱进的改革方向。

本课题的研究是学校德育工作发展的内在需求,是推动德育管理和课题研究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校会加强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将科研与工作实践相结合,调动各类资源确保课题的研究。

同时,德育课程开发是学校德育十三五期间重要内容,是学校十幸福课堂改革研究的必要补充,是学校整体课程构建的重要内容。

三、概念界定与支撑理论

(一)概念界定

1.区域资源

以学校为中心,选择所在学校所在的太仓市科教新城和学校周边城市区域里能对学生产生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发展的人才乡绅、文化历史、设施环境、本地物产、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道德素材。

区域资源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社会学习生活空间中,具有感受性、教育性的特点。

2.小学特色德育课程

德育分广义与狭义,狭义中的德育特指学校德育,属于本文研究范畴。

小学特色德育课程是指学校创新德育内容、方法,以课程学习作为德育途径,对学生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通过特色德育的课程,学生的德育学习变得更有计划性,更符合校情和学情,能促进学生道德的积极的认知和体验。

3.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

将区域资源作为学校特色德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依托区域资源中丰富的道德价值去教育和引导学生的道德成长与发展。

同时,开发德育课程使区域资源进一步统整、梳理、采用,对学校现有的特色活动进行整合,设定相应的德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途径、课程评价等,使学校的德育课程结构完整,特色鲜明,有别于其他学校的德育课程,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提升。

(二)支撑理论

1.生活教育理论。

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要求教育活动既要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强调教学做合一“现代德育价值观”则充分强调现代德育充分关注生活中的人,关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为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服务,引导人去建构个人完满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结构中获得个性的完满,实现德育目的。

2.人本理论。

人本主义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新思潮,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1943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类动机的理论》中正式提出了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的学习与教学观深刻地影响了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

人本主义学者认为,要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理解行为者所知觉的世界,即要知道从行为者的角度来看待事物。

如果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必须改变他的信念和知觉。

当他看问题的方式不同时,他的行为也就不同了。

人本主义在德育中的有效运用就是提倡德育要以学生为中心,人本化特征尤为显著。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积极环境在德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视道德教育的过程而不是内容,重视道德教育方法而不是结果。

人本主义理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德育方法等方面都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建立科学的、正确的、乐观的德育理念,并通过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探究正确的德育方法。

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对于改善小学德育中存在的德育过于政治化、说教式德育、师本德育等诸多问题有重要作用,是开展小学特色德育工作的核心思想。

因此利用区域资源开发特色德育课程,要体现出人本主义的思想理念,发挥区域资源和特色课程对学生德育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用,积极为他们的道德发展创造有利环境。

4.主体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学生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对象或客体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作为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却是绝对长期的。

这个观点对教师充分重视课程要体现学生道德的主动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主题教育理论还认为学生是有着主观意志的自己生命的主体,他们应该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学生是有着自己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的自己成长的主体。

应把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作为一项核心目标。

学生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他们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目标的必由之路。

发挥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本身就是现代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

5.社会学习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观点后,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

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强调的是替代性强化,即榜样的力量。

社会学习理论主要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第一,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认为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作为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

“个人”这个因素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使自己产生相应的行为,如在环境中有“榜样”这个因素,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进行主动地观察,然后根据所观察到的榜样的行为结果来产生是否要产生行为。

第二,观察学习。

又称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而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

第三,强化的分类。

直接强化:

即观察者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

替代性强化:

即观察者看到榜样的行为被强化而受到强化,即考生只需要记住这是强调了“榜样的力量”,看到别人做好事被表扬了我也想做好事。

自我强化:

是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社会学习理论在本文的研究中,可以作为德育教育重要的理论依据,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学习心理,有助于道德转化和行为养成的教育活动。

四、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旨在以现代德育思想为指导,充分利用地区资源特点与优势,提炼区域德育资源的价值内核,对资源依据一定的维度进行归类和划分。

围绕这些区域资源设计出符合学生发展的特色德育活动。

2.深入研究小学生道德品质和养成教育形成的规律和特点,以开发德育课程为抓手,探索区域资源作为德育主要内容和途径的课程开发,形成一至六年级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

有具体的课程方案规划、课程教材、精品课例(教学资源包)等,提升教师的德育工作和科研能力。

3.总结开发特色课程的策略和经验,将研究成果初步推广,在区域内形成特色德育课程资源库平台,为德育内容的创新和成效提供研究依据和经验成果,总结和提炼学校德育特色,形成一定的德育影响力。

4.加强和改进学校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方法和载体,创造性开展彰显区域特色的德育课程实践教育活动,打造特色主题、开发校外德育基地,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和核心价值观,使教师获得更新的德育理念,提升课程建设能力和德育专业水平。

(二)研究内容

1.子课题一:

对区域内的德育资源和学校特色德育课程开发的基础进行现状调查。

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分析学校研究现状和基础。

开展调查研究,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和道德成长需求,从而结合区域资源,为学生筛选和设计有利于他们思想道德建设的区域德育活动,为课程化建设研究提供基础内容。

2.子课题二:

梳理区域德育资源,开发区域德育校本课程。

梳理学校目前与区域资源相关的特色德育活动,研究两者间的联系要素,找到区域资源与特色德育发展间德育内涵价值,进一步明确体现区域特色的学校德育主题与内容,构架特色德育课程的主要框架,形成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方法和途径、课程评价。

3.子课题三:

探索区域特色德育课程开发的相关策略与方法。

以南郊小学特色德育课程开发为例,科学性的分析区域资源特色德育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策略等。

4.子课题四:

区域特色的德育课程开发对师生发展的评价研究。

在课程开发对教师、学生产生了哪些重要的影响,以个案研究的方式科学分析区域资源开发特色德育课程过程中师生的发展,从而本课程的建设形成客观评价。

五、研究方法与实施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搜集和检索与本课题有关的资料,通过学习、比较掌握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动态。

2.行动研究法。

根据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活动的组织实施,并及时调控。

3.经验总结法。

对研究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和评价,形成研究论文,并及时推广经验,提高实验效果。

4.调查研究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全面了解区域资源中的德育价值,分析师生对区域资源感受和特色德育课程的需求,分析课程开发的原则、策略。

5.案例研究法。

结合南郊小学体现区域特色德育课程案例的研究,探索提升教师德育能力的和学生道德水平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二)实施步骤

1.申报与准备阶段(2018年4月——2018年6月)

(1)启动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课题的申报立项。

(2)负责人制定研究方案;

(3)成立课题组织;

(4)开展各种形式的研修活动,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

(5)明确研究规范和各自的研究任务。

2.实施阶段(2018年7月---2020年1月)

(1)区域内的德育资源和学校特色德育课程开发的现状调查。

成果形式:

调查问卷、调查报告。

(2)教育行动的研究:

利用区域资源开发学校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

(成果形式:

论文、德育精品课例、随笔、校本德育课程教材)

3.结题阶段(2020年2月——2020年5月)

(1)撰写并修改课题研究报告;

(2)建立德育课程资源库;

(3)成果(如:

优秀课例、德育实践活动、校本教材、调查报告、论文、调查报告等)编纂成册;

(4)其他类成果的归类整理;

(5)邀请专家对研究成果进行鉴定。

六、课题研究条件

1.课题研究成员科研能力强。

本课题由学校德育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主持,两位均为太仓市德育骨干,有独立开展课题研究的经验,论文在全国级刊物上发表。

核心成员均为学校德育骨干,年龄以中青结合,具有一定的研究和能力和主动性,学术研究各有专长。

本课题的研究成员们有着强烈的敬业精神,较高的研究能力,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有过太仓市、苏州市级、省级等不同层次的课题研究经验,研究团队近五年论文在各级比赛中获奖与发表。

2.依托德育专家指导研究。

为加强课题研究的研究特聘全国优秀辅导员德育专家范斌、苏州市班主任名师工作室胡有川、太仓市德育教研员孙亚芬、太仓市教发中心课题研究专家、德育著名刊物编辑等专家为课题导师团队,指导课题研究过程。

同时,在导师团队引领下,研究成员将有机会参与到高层次的德育研修活动、观摩等,接触德育新理念与新方向,及时获得与课题相关的研究资料,成为本课题研究的有利保障。

3.经费制度等管理保障

为促进课题研究,学校将该课题作为十三五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相应的课题研究制度和计划,建立课题研究网站,专人负责管理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课题组将定期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和会议,创新研究形式,做到提前计划、精心安排、实践创新。

紧紧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在校际间将阶段性成果逐步推广,努力让课题研究更具实效性,辐射与推动区域内特色德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七、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序号

姓名

职务

分工

备注

1

陈叶青

德育主任

课题研究指导、撰写开题报告、课题宣传与成果整理。

主持人

2

许庆华

德育处副主任

课题研究组织与召集、课题结题报告、制定课题计划、指导子课题二、三指导者。

主持人

3

李智英

德育骨干

课题实践性研究设计与组织、指导子课题一、四。

核心成员

4

陈秋萍

德育骨干

子课题二组长(二三年级班主任参与研究)

核心成员

5

杨晓红

德育骨干

子课题三组长(三四年级班主任参与研究)

核心成员

6

孙珏

德育骨干

子课题一组长(一年级班主任参与研究)

核心成员

7

金丽蓉

德育骨干

子课题四组长(五六年级班主任参与研究)

核心成员

8

应岚

德育骨干

参与课题研究、网站新闻与维护、摄影摄像等。

研究人员

9

沈燕

德育骨干

参与课题研究、活动过程记录、学习成果汇总等。

研究人员

10

许丹仙

德育骨干

参与课题研究、理论与学习资料搜集等。

研究人员

八、课题成果形式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成完时间

南郊小学特色德育校本课程

教材

2019年9月

课题研究论文与随笔集

校刊、发表

2020年1月

南郊小学特色德育资源库

网络平台

2020年2月

《利用区域资源实施小学特色德育课程的研究》结题报告

论文、发表

2020年4月

2018年7月6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IT认证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