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019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9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docx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开设背景: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

在生活中,孩子们总愿意显示谁背的古诗多,这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在课堂上,孩子们最期待的是老师让大家一起背诵古诗,这往往成为孩子们表演的平台……结合低年级孩子的生理需要和认知特点,教师可因势利导,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将孩子的内需化为学习的动力,从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出发,力求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

因此古诗诵读便成了我们校本课程的主旨之一,古诗诵读课程应运而生。

二、教学的意义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

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

一首古诗,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社会、人物、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也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三、学情分析

学生因为原来一直都没有专门上过古诗诵读,所以在最初的几堂课中我会从一些简单的古诗诵读开始,让他们对背诵古诗、表演古诗感兴趣,并慢慢提高难度。

四、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每个孩子熟读背诵,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活动中让学生尝试合作竞争的分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学会大胆表演古诗。

4、激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背诵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五、教学措施

1、对部分学生可以多次讲解示范;

2、充分地调动学生互相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

3、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可以先启发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解决问题,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六、教学内容及安排:

 

三年级下册

【原文】

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唐代著名诗人。

1.碧玉:

青绿色的美玉。

妆成:

装饰打扮起来。

一树高:

一棵高高的树。

2.丝绦:

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大意】

早春的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如同一位婀娜美人,垂下来的万缕垂丝好像是绿色的裙带。

不知这绿叶是谁剪裁出来,原来是二月的春风细细剪裁。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

描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

诗人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表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原文】

春日

【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春日:

春天。

2.胜日:

指春光明媚的好日子。

3.寻芳:

春游赏花。

4.泗水:

水的名字,在山东省中部,源于泗水县,流入淮河。

5.滨:

水边;河边。

6.光景:

风光景物

7.等闲:

平常;轻易。

“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8.东风:

春风

【大意】

风和日丽游春在泗水之滨,无边无际的风光焕然一新。

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看出春天的面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简析】

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

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

“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

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

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原文】

乞巧

【唐】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霄,

牛郎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注释】

1.乞巧:

古代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日,又名七夕。

【大意】

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到来了,家家都抬头望着无边浩瀚的青天,想着牵牛与织女那感人的故事!

家家户户的少女们都在望着月亮,乞取智巧,穿完了数不清的红线。

【简析】

诗人林杰写下《乞巧》这首古诗,来表达那些少女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美好心愿。

 

【原文】

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注释】

1.深:

暗。

2.长河:

银河。

3.碧海青天:

指嫦娥的枯燥生活,只能见到碧色的海,深蓝色的天。

4.夜夜心:

指嫦娥每晚都会感到孤单。

【大意】

云母屏风上映着幽暗的烛影,银河渐渐疏落,启明星要消失了。

嫦娥应该后悔偷吃了灵药,眼望着碧海青天,夜夜心情孤寂。

【简析】

这首诗借嫦娥飞月的故事抒写了身处孤寂中的感受。

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尘俗,追求高洁的境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清高与孤独的孪生,以及由此引起的既自赏又自伤,被诗人用精微而富于含蕴的语言成功地表现出来了,这正是本诗的特色。

全诗精致伤感,蕴含深厚。

【原文】

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注释】

柳宗元:

唐代诗人,字子厚,世称柳河东。

1.鸟飞绝:

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2.径:

小路。

3.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4.蓑笠(suōlì):

蓑衣,斗笠。

【大意】

千里的山上鸟都没有,万里的道路上连一丝人的踪迹也没有,只有在江上的一只小船上,有个披着蓑衣的老翁,在寒冷的江上独自垂钓。

【简析】

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了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原文】

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注释】

贾岛(779~843),唐代诗人。

字浪仙。

范阳(今北京附近)人。

1.隐者:

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

2.不遇:

没有见到。

3.言:

回答说。

4.云深:

指山上云雾缭绕。

【大意】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的行踪。

【简析】

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原文】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从军行:

乐府旧题,内容多写军队战争之事。

2.青海:

指青海湖。

3.穿:

磨破。

4.金甲:

战衣,金属制的铠甲。

5.楼兰:

汉代西域国名,这里泛指当时骚扰西北边疆的敌人。

【大意】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简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表现了战士们誓守边疆、勇夺胜利的坚强决心。

【原文】

渡汉江

【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大意】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

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

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简析】: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

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

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

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原文】

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

寒梅着花未?

【注释】

1.来日:

指从故乡动身前来之日。

2.绮窗:

雕镂花纹的窗。

3.着花未:

开了花没有。

4.未:

疑问词。

【大意】

您是刚从我们家乡出来,一定了解家乡人情事态;请问您来时我家绮窗前,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

【简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原诗有三首,这是第二首。

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

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很多。

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

”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原文】

闻雁

【唐】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大意】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

归家的思绪正无穷无尽。

在淮河南部的夜晚下着冰冷秋雨,我听到大雁的叫声由远而近的传来。

【简析】

古代交通不便,远飞的大雁常常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

本诗作者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其心中的感触较之常人又深一层。

 

【原文】

月夜忆舍弟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注释】

1.行:

交通。

2.秋边:

秋天的边地。

3.达:

到。

4.况乃:

何况是。

【大意】

戍楼上更鼓咚咚响,道路上行人无影踪。

边城荒芜秋风凉,只听见孤雁哀鸣。

今夜霜露格外白,月还是故乡的明。

兄弟离散各一方,家已残破,生死消息何处寻?

书信久已不能抵,何况战火还没有停息。

【简析】

这首诗是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流寓秦州时所作。

杜甫有四个弟弟:

颖、观、丰、占,这时只有杜占随着地,其他三个散居在山东、河南。

这首持抒发了诗人对诸弟及家乡的怀念。

感叹由于战乱而造成的兄弟离散,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

“月是故乡明”句,颇道人之思亲恋乡之意。

《李杜诗选》:

“此二句妙绝古今矣。

其原始从江淹《别赋》‘明月白露’一句翻作十字,而精神如此。

”《杜臆》:

“对明月而忆弟,觉露增其白,但月不如故乡之明,忆在故乡兄弟故也,盖情异而景为之变也。

【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

今河南洛阳。

2.玉笛:

精美的笛子。

3.暗飞声:

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

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5.闻:

听;听见。

 

6.折柳:

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

“《乐府杂录》云:

‘笛者,羌乐也。

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

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诗: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王之涣云: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皆言《折杨柳》曲也。

”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故园:

指故乡,家乡。

【大意】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简析】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

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而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第二句说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

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艺术的夸张。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于是紧接一句说,哪个能不被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呢!

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韵袅袅,久久萦绕于读者心间,令人回味无穷。

 

【原文】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释】

1.戍:

驻守;口占:

即兴作诗,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2.衰庸:

意近“衰朽”,衰老而无能,自谦之词。

3.“苟利”二句:

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的诽谤,子产曰:

“何害!

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见《左传·昭公四年》)诗语本此。

以,用,去做。

4.“谪居”句:

自我宽慰语。

谪居,因有罪被遣戍远方。

5.养拙:

犹言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

刚:

正好。

戍卒宜:

做一名戍卒为适当。

这句诗谦恭中含有愤激与不平。

6.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词。

故事,旧事,典故。

【大意】

能力薄弱而责任过重,很早以来就感到精神上难于应付了,再竭力干下去,我这衰老的身体和平庸的才能一定不能胜任了。

能力薄弱而责任过重,很早以来就感到精神上难于应付了,再竭力干下去,我这衰老的身体和平庸的才能一定不能胜任了。

大意是只遭遣戍,是皇上的恩泽,自己缺乏才具,正好当一名戍卒以养拙。

我开玩笑地给老妻讲了杨朴和苏东坡的故事,跟她说,你也尝试做首“断送老头皮”那样的诗送我吧

【简析】

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五月,林则徐因查禁鸦片、抗击英国侵略者而获罪,被清廷革职查办,“从重发往伊犁效力”。

他在由浙江镇海前线启程前,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写了此首七律诗。

 

【原文】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1.幽州台:

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2.悠悠:

无穷无尽的意思。

3.怆然:

悲痛伤感的样子。

4.涕:

眼泪。

【大意】

先代的圣君,我见也没见到,后代的明主,要等到什么时候?

想到宇宙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短暂,独自凭吊,我涕泪纵横凄恻悲愁!

【简析】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出征,带兵的将领是个草包,接连打了几次败仗,陈子昂提了很多建议,也未被采纳,眼看着报国的良策无法实现。

有一天他登上了幽州台,想起了战国时广招天下的燕昭王,悲愤之极,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诗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暂,宇宙无限,不觉中流下热泪。

这是诗人空怀抱国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呐喊。

细细读来,悲壮苍凉之气油然而生,而长短不齐的句法,抑扬变化的音节,更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原文】

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注释】

1.挽弓:

拉弓。

2.强:

指坚硬的弓。

拉这种弓要用很大力气,但射的远。

3.长箭。

4.擒:

捉拿。

5.亦有限:

也应该有个限度。

6.列国:

各国。

7.自有疆:

本来应该有个疆界。

8.苟:

如果。

9.制侵陵:

制止侵犯,侵略。

10.岂:

难道。

【大意】

用弓就要用坚硬的弓,用箭就要用长箭。

要射敌人,先要射敌人

的马。

要抓敌人,先得抓敌人的首领。

杀人也应该有个限度,各国都有自己固定的疆域。

只要能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简析】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

《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原文】

百家姓

(一)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楮卫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何吕施张孔曹严华金魏陶姜

戚谢邹喻柏水窦章云苏潘葛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简析】

《百家姓》相传是北宋初年浙江钱塘(今杭州市)的一位教书先生编写的。

虽然以“百家”为姓,实际上不止100个姓。

全篇472个字,由408个单姓、30个复姓组成,共有438个姓氏。

《百家姓》以赵姓打头,并不是因为赵是天下第一大姓,而是因为《百家姓》的作者是宋朝人,宋朝的皇帝姓赵,赵自然成了天下第一姓。

百家姓

(二)

万俟司马上官欧阳夏侯诸葛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尉迟公羊澹台公冶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太叔申屠公孙乐正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长孙慕容鲜于宇文司徒司空

【简析】

复姓的来历有几种情况:

 

一、由封邑而来。

 

如令狐氏,《百家姓》中记述为:

周朝时有个名叫魏颗的人屡立战功,受封于令狐邑,后人遂以“令狐”为姓;又如段干氏,老子裔孙李宗受封于段干,其后人遂以“段干”为姓;此外,还有梁丘、上官、羊舌、钟离等复姓,都属这种情况。

 

二、因居地而来。

 

如东郭氏,周朝时齐国公族大夫有居住在国都临淄东郭的,后人遂 以“东郭”为姓;又如闾丘、南门、西门、南宫、濮阳等复姓,也是因居地而得。

 

三、由官名、王父之字、爵系、族系而来。

如司马、司空、司寇、司徒、太史、即墨、亓官、巫马、乐正、左丘等复姓都由官名而来;公羊、子阳等复姓由王父之字而来;公孙、仲孙等复姓由爵系而来;叔孙等复姓由族系而业。

司马迁因为“李陵案”而受宫刑,他的两个儿子司马临与司马观怕被株连,就改名换姓,隐居乡里。

兄弟俩各取“司马”中的一个字,哥哥在“马”字左边加两点,改姓“冯”;弟弟在“司”字左边加一竖,改姓“同”。

又如欧阳这个复姓,有的简化为姓欧,有的简化为姓阳。

钟离简化为钟,公孙简化为孙,等等。

 

——南郭而小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评价表

序号

姓名

星级

总评

1

一学期过去了,算一算自已一共得到了()★。

小组同学对我说:

老师对我说:

爸爸妈妈对我说:

我想对自己说: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