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296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docx

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计划教案

第一单元《测量》教学计划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

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与克,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比较丰富的。

教材的编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将它作为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比如,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作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所以,教材在这里让学生估、测、议,进而引出要学习的新知识。

另外,这一单元中经常出现的课堂、操场、校园等,都是学生熟悉的环境,很容易打开学生的话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认识质量单位吨。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

难点:

1、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的建立。

2、1吨的质量观念的建立。

突破方法: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采用演示主题图(如,公路及路标、动物过桥图等)、组织学生的测量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

2、加强学生的操作活动。

3、在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1吨的质量观念时,除了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外,同时还要多举一些当地学生熟悉的例子加以对比。

四、课时安(5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左右

千米的认识2课时左右

吨的认识1课时左右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2.课型

新授

3.辅助工具

直尺、多媒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5.教学内容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6.学情分析

“毫米的认识”这部分内容,从知识方面来讲有厘米的认识做基础,从经验方面来讲,学生经常用到学生尺,也有用尺子进行测量的经历。

这时,水到渠成的学习“毫米的认识”,能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节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7.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能用手势比一下1厘米和1米的大约有多长吗?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1、师:

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2、师:

说一说你是怎么估量的?

3、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4、思考:

当测量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怎么办?

5、揭示课题:

毫米的认识

三、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多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

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师板书出:

1厘米=10毫米

四、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五、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学生回顾上学期所学的有关米和厘米的知识。

 

学生可以用眼观察,动手量一量:

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出“毫米”这个新的长度单位。

 

学生认真观察直尺。

 

用手比一比,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学生举例说一说。

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学生谈收获

9.反馈

(1)当堂教学效果反馈(作业)

 

(2)教学反思

 

10.板书设计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1厘米=10毫米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课堂五大原则:

大容量、强互动、弱引导、精反馈、精媒体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2.课型

新授

3.辅助工具

米尺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念

5.教学内容

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6.学情分析

对于分米学生虽然没有正式学过,但可以说有了一定感性的认识。

分米的认识与毫米的认识在编排上类似,主要通过直观和操作帮助学生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因此,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分米做单位量出物体的长度。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的关键是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加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感性认识 

7.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

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想知道课桌的长度吗?

(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书:

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三、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

四、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4、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

第五题。

五、全课小结

六、布置作业

学生活动: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学生认真观察直尺上的刻度。

 

同桌互相找一找、说一说、比一比。

 

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用手势判断对错。

并说明为什么。

 

学生抢答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谈收获。

9.反馈

(1)当堂教学效果反馈(作业)

 

(2)教学反思

 

10.板书设计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1分米=10厘米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课堂五大原则:

大容量、强互动、弱引导、精反馈、精媒体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2.课型

新授

3.辅助工具

教师制作几块路标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教学内容

重点:

使学生认识1千米的长度,掌握1千米和1米的关系。

难点:

让学生亲自体会生活中测量1千米的方法。

6.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分米与毫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

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

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

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7.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师:

昨天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们观察一下路边的路标,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

你想象一下6千米的长度。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二、自主探索,研究问题

1、各小组汇报课外实际测量情况。

2、教师说明:

路边两根路灯杆间的距离是50米,二十一根路灯杆的距离长1000米;运动场跑道的一圈通常是400米(结合本校实际)跑两圈半是1000米。

3、师问:

你们知道1千米和1米之间的关系吗?

(板书;1千米=1000米)

4、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1、估想。

(1)师问:

,1米有多长?

50米有多长?

100米有多长?

两个里程碑间1千米的长度?

(2)师问:

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的里程大约是1千米?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3、练习二第二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路标上写的数据。

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某路口6千米的含义

学生小结:

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学生汇报课外实际测量的数据。

 

学生理解1000米就是1千米。

 

学生说一说生活中有关千米的应用。

 

让学生闭眼想象

小组讨论

 

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讨论,再填一填。

学生谈收获。

9.反馈

(1)当堂教学效果反馈(作业)

 

(2)教学反思

 

10.板书设计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1千米=1000米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课堂五大原则:

大容量、强互动、弱引导、精反馈、精媒体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第四课时米和千米的换算

2.课型

新授

3.辅助工具

图片、小黑板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熟练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换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5.教学内容

重点:

掌握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难点:

熟练地进行千米和米两个长度单位间地换算。

6.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在具体的情境中接触了千米,并明确了千米与米的进率,初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

所以在学习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时,应注意放手让学生先独立思考,注重小组合作,交流思路。

学生的思路可能有多种,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当然,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评价当中。

7.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激趣引思,沟通旧知.

1、出示:

“花”图

指名摘花瓣,复习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进率。

教师按照学生所选的花瓣依次出示

2、做合格的小小列车员. 

8米=()分米→50分米=()米→9分米=()厘米→6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2米=()厘米←100厘米=()米←1千米=()米

二、探索新知.

 1.学习例1.

(1)出示:

3千米=()米

6千米=()米

提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2)归纳总结、概括算法.

提问: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再算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3)初步练习.

仿照例题,学生互相出题考一考.并说明思考过程.

2.学习例2.

(1)出示:

5000米=()千米

4000米=()千米

师问:

括号里应填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2)总结算法.

问:

通过例2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收获?

教师适时板书:

5000米=5千米

4000米=4千米

 

3.记忆进率。

问:

还记得手指游戏吗?

现在请你猜一猜“大哥和二哥”之间有什么秘密?

明确:

大拇指代表“千米”、食指代表“米”;大拇指和食指之间的距离较远,正好表示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0。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8页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的第3题

四、全课总结

五、布置作业

学生自由选择摘花瓣,然后说出每个花瓣上的等式: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0厘米

学生开火车回答出每节车厢上的题目,其余学生判断。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汇报:

如3千米=()米,因为1千米=1000米,3千米里面有3个1千米,就是3个1000米,1000×3=3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

学生概括出:

因为1千米是1000米,那么有几千米就是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

 

同桌互相出题。

 

学生先独立探索,再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

5000米=()千米,因为1000米=1千米,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就是5个1千米,所以5000米=(5)千米.

 

学生概括出:

因为1000米是1千米,那么有几个1000米就是几千米就是几“千米”

 

学生继而推导出剩下的三根手指分别代表分米、厘米和毫米。

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再集体订正。

 

学生谈收获

 

9.反馈

(1)当堂教学效果反馈(作业)

 

(2)教学反思

 

10.板书设计

米和千米的换算

3千米=(3000)米5000米=(5)千米

6千米=(6000)米4000米=(4)千米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课堂五大原则:

大容量、强互动、弱引导、精反馈、精媒体

“科研兴课 优质达标”十要素教案

1.课题

第五课时吨的认识

2.课型

新授

3.辅助工具

多媒体

4.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估计重量的能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教学内容

重点:

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认识重量单位“吨”。

难点:

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6.学情分析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接触过这些数量关系,只是没有概括总结出有关的术语,如果创设一种情景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知识的综合,迁移自主学习掌握这一新知识。

7.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8.教与学

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引用故事导入新课:

1、师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听故事,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

(出示《曹冲称象》的图片)

2、请同学们看,当曹冲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时发现我们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都不合适,你们能帮助他找一个合适的重量单位吗?

3、为什么大象的重量一般是用吨来作单位呢?

4、什么样的物体可以用“吨”来做单位,“吨”和我们以前学的重量单位有什么不同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吨的认识。

(板书课题:

吨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研究问题

1、直观感知,初步认识“吨”。

(1)让学生根据对吨大致的了解及课外资料的补充说说生活中那些物体通常使用“吨”来作单位。

(2)课件展示:

卡车、火车车厢、轮船、飞机、鲸鱼、楼房等,用“吨”作单位比较合适。

提问:

通常以“吨”作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三、看书质疑 

学生自己看书,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多层练习,巩固深化。

1、3吨=( )千克  

8000千克=( )吨

9000千克=( )吨 

9千克=( )克

2、一条鲸鱼的重量是6000千克,是(  )吨。

3、在( )里添上合适的单位。

(课件出示图片)

4、扩展题:

出示一幅电梯照片,上标注限重量1(吨), 限坐十三个成人,出示问题:

提问:

 

(1)如果老师要带他们去乘坐电梯,一次可以坐多少人呢?

(2)如果全班60个人都要上去,那一共要乘坐几次呢?

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

四、全课总结:

说说这节课你认为自己表现得如何,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故事。

 

部分学生会想到用“吨”来表示大象有多重。

 

学生知道因为大象比较重

 

同桌互相交流,你所知道的哪些物体可以用吨作单位。

 

学生活动:

①学生分小组观察讨论

②学生分小组交流汇报③师生合作得出结论:

通常大件物体及较重的物品“吨”来作单位

学生自己看书,标出重点语句和不懂的地方,然后解答。

 

全班抢答,看谁说的又对又快。

 

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用手势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并说出理由。

 

同桌互相交流想法,说一说。

再全班交流汇报。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批互评。

 

生生互评,谈收获。

 

9.反馈

(1)当堂教学效果反馈(作业)

 

(2)教学反思

 

10.板书设计

吨的认识

1吨=1000千克

“科研兴课优质达标”课堂五大原则:

大容量、强互动、弱引导、精反馈、精媒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