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693712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5.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课时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docx

配套K12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课时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

学案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课标要求]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一、德国入侵波兰

1.大战爆发

(1)1939年9月1日,德军大举进攻波兰。

(2)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战全面爆发。

2.波兰速亡

(1)波军部署不当,装备落后。

(2)德军使用“闪电战”,装备精良。

(3)英法宣而不战,使波兰孤军奋战。

(4)苏联趁机向西扩展疆域,占领波兰东部地区。

[教材互补]

在西线,英、法虽然已经对德宣战,但却坐视波兰灭亡而按兵不动,出现了所谓的“奇怪战争”“静坐战争”。

(岳麓版)

[深度点拨]

“西线无战事”是绥靖政策在战时的体现。

英法企图以妥协退让来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同时企图祸水东引,使共产主义和法西斯两败俱伤。

苏联用军事行动扩展疆界的大国沙文主义行为,损害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 德装甲部队    图二 波兰骑兵  图三 德法边境的静坐战

思考

(1)德国首先进攻波兰的目的是什么?

(2)图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3)结合图片并联系所学知识,分析二战中波兰迅速灭亡的原因。

答案 

(1)侵占波兰,一旦同西方发生冲突,就可以消除东西两线作战的威胁。

如果向东进攻苏联,也必须以波兰为前哨阵地;同时攻占波兰可以为德国提供大量粮食和劳动力。

(2)德军进攻波兰后,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联军在西线坐视波兰的灭亡。

(3)①德军集中强大的兵力,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术——闪电战,使波兰措手不及。

②波军部署不当,主力被分散在漫长的国境线上,缺乏纵深防御,且装备落后。

③英法虽然对德宣战,但并没有在西线发动大规模进攻,致使波兰孤军奋战。

④苏联趁机扩展疆域,占领波兰东部地区。

二、法国的沦陷

1.背景:

波兰败亡,战争重心转移到西线。

2.进程

(1)确保侧翼安全:

德军1940年攻占丹麦、挪威,又迫使荷兰、比利时投降。

(2)突入法国:

德军主力绕过马奇诺防线,进攻法国,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从敦刻尔克撤往英国。

(3)发动总攻:

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意大利也对法宣战。

(4)法国败亡:

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贝当在维希成立傀儡政府。

戴高乐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归纳总结]

号称强大的法国,在德国的进攻下,很快就以亡国而告终,这是法国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法西斯的恶果。

德军的西线进攻,也宣告了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

[深化探究]

材料

     

       图一 德法边境“静坐战”    图二 德军进入巴黎

思考

(1)图二反映了什么事件?

这个事件与图一有何联系?

(2)请分析出现图二中事件的原因。

答案 

(1)德国进攻法国,法国迅速沦陷。

法国的迅速沦陷是自食绥靖政策的苦果。

(2)原因:

长期以来法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是主要原因;德军战术先进,借道比利时进攻法国;法军迷信阵地战和马奇诺防线,忽视航空兵和装甲部队的作用;意军的趁火打劫。

三、不列颠之战

1.背景

(1)德军的西线进攻,宣告英法长期推行的绥靖政策破产。

(2)英国首相丘吉尔拒绝了德国的劝降。

2.经过

(1)1940年7月,希特勒下令执行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

(2)英国军民粉碎了德国的“空中闪电战”计划。

(3)为扭转战局,英国夜袭柏林。

3.影响

(1)德国被迫不定期推迟“海狮计划”。

(2)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未能得逞。

[教材互补]

“敦刻尔克大撤退”后,整个法国北部已经敞开,难以阻挡德军的强大攻势。

(人民版)

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时最长、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在丘吉尔的坚强领导下,英国军民取得了空战的胜利,迫使希特勒取消了登陆入侵计划。

(人民版)

[重点精讲]

不列颠之战以前,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能够屡次得逞的因素有哪些?

在当时,法西斯国家侵略屡次得逞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大的问题。

——1938年9月27日英国首相张伯伦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讲

思考

(1)概括材料一中张伯伦的主要主张,分析他持这种主张的主要原因。

(2)概括材料二中丘吉尔的主要主张,分析英国改变态度的原因。

(3)两人主张的实质一样吗?

为什么?

答案 

(1)主张:

只要不牺牲英国利益,不使英国卷入战争,就可以牺牲小国的利益来保证英国的利益。

原因:

如果因小国的利益卷入战争,只能使英国的利益受到更大损害。

主要原因:

当时英国还没有受到德国法西斯的直接进攻。

(2)主张:

坚决抵抗侵略以求得生存。

主要原因:

发表演说时德国已把打击目标直接对准了英法,并已重创英法军队。

(3)实质一样,都是为了英国的自身利益。

四、北非战场的激战

1.起因:

意大利参战后,利用英国困守本土之际,趁机在非洲抢夺英国殖民地,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

2.概况

(1)英军反攻:

意军接连败北,埃塞俄比亚复国后,东非意军投降。

(2)德军参战:

1941年2月,希特勒派隆美尔率领装甲部队增援意军,与英军在北非沙漠展开拉锯战。

[归纳总结]

1940~1941年,北非战局演变的特点是什么?

1940年底英军展开反攻,意军接连失败,1941年春英军帮助埃塞俄比亚复国。

隆美尔率装甲部队参战后,德意军队发动进攻,英军遭受沉重打击,双方陷入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课堂小结

面对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战争初期德军采用“闪电战”,凭借强大的现代化军事装备先后占领了波兰、法国、比利时、丹麦、挪威等欧洲14个国家,实力盛极一时。

虽然入侵英国的计划没有达到目的、在非洲的军事行动也遇到挫折,但整体来讲,德国牢牢地掌握着战争的主动权,在战略上占据绝对的优势。

1.“战马与坦克搏斗!

骑兵的长枪与坦克的火炮对抗!

尽管波兰人英勇顽强,但在德军的进攻下却归于土崩瓦解。

”这段材料认为波兰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波兰军队战略部署失误

B.波兰军队装备十分落后

C.德军使用了“闪电战”的战术

D.波军作战缺乏英勇精神

答案 B

2.下列事实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覆亡无关的是(  )

A.法国政府长期执行绥靖政策

B.德军主力突破了马奇诺防线

C.英法在对德开战后坐失时机

D.法国贝当政府实行卖国政策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C三项都是法国沦亡的原因,而D项发生在法国投降之后,所以与法国覆亡无关。

3.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国迅速败降的主要原因有(  )

①军事思想保守,指挥失误 ②推行绥靖政策,准备不足

③敌我力量悬殊,兵力短缺 ④意军对法宣战,趁火打劫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二战初期法国败降的基本状况。

①和④是法国迅速败降的直接原因,②属于法国败降的根本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二战初期,德军与英法盟军兵力相当,不存在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问题,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4.观察右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

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

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  )

A.进攻波兰

B.进攻北欧欧洲桥的架设

C.进军法国

D.不列颠大空战

答案 D

解析 希特勒入侵英国本土的计划没能得逞,这是开战以来其图谋第一次没有得逞。

5.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非洲战局呈现的突出特点是(  )

A.德军使用“闪电战”B.德军使用迂回战术

C.双方呈现“拉锯战”D.双方大规模坦克战

答案 C

解析 非洲战场在1941年德军发动进攻胜利后,双方在非洲沙漠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

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一战后经过了短短的20年,就爆发了新的世界大战,再次把人类拖进了痛苦与灾难的深渊。

图一 希特勒图二 东条英机 图三 墨索里尼

在进行战争宣传在进行蛊惑宣传

材料二

德军入侵波兰

请回答:

(1)有人认为,二战的爆发完全是由材料一中三个战争狂人引起的。

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二战爆发初期,英法等国是否立即放弃了绥靖政策?

结果如何?

答案 

(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二战的爆发有其深刻的背景:

一战后确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隐含着帝国主义列强之间新的矛盾;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各国内部矛盾,德、意、日法西斯势力上台,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面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弱小国家无力阻止,英、法、美等国推行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最终促成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根本上说二战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机只是本国法西斯势力的主要代表,他们只是起到了加速二战爆发的作用。

(2)1939年9月1日德军突袭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

没有。

致使波兰孤军奋战,寡不敌众而亡国。

解析 本题图文并茂,考查二战爆发的原因及初期的战争形势,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1)题应首先判断该观点是片面的,依据所学知识综合概括二战爆发的深刻背景。

(2)题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回答。

[历史纵横]

点拨 材料说明了德军装备和战术的先进,而波兰战略与装备严重落后。

从而强化“落后就要挨打”这一道理。

[历史纵横]

点拨 “曼施坦因方案”打破英法联军的常规思维,将主攻方向放在被认为无法逾越的阿登山区,达到了奇袭的效果,给英法联军予以重创。

[资料回放]

点拨 丘吉尔主张全力反抗法西斯侵略,争取最后胜利。

他的演讲鼓舞了英国军民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士气,也使丘吉尔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学习延伸]

提示 从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

结合作者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基础达标]

1.德国进攻波兰前,英国政治家反复强调:

“波兰作为一个殉难者比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更有利于英国。

”英国强调的是(  )

A.波兰的存亡对英国利益无关紧要

B.波兰的灭亡更有利于英国均势政策的实现

C.帮助波兰会大量消耗英国的国力

D.波兰灭亡后有利于德国进攻苏联

答案 D

解析 题干中提供的时间是“德国进攻波兰前”,这一时期英国正在推行绥靖政策。

英国推行这一政策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一是为了祸水东引。

根据这一分析衡量四个选项,显然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

2.二战爆发后,许多人提出了疑问:

“他们(指英、法)扔出了两个‘小孩’,再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还能有收益吗?

”,但英、法仍然对德国心存侥幸,幻想德国人在战争打响后,会东侵苏联。

三个“小孩”分别指(  )

A.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

B.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C.西班牙、南斯拉夫、波兰

D.卢森堡、荷兰、比利时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扔出另一个‘小孩’给‘狼群’以求躲避灾难的政策”可以看出,材料是针对英法对德绥靖政策而言,这一政策导致了德国在二战全面爆发前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战争爆发后,导致波兰很快被法西斯攻陷。

3.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不堪一击,在短短的六个星期内就宣告投降,其主要原因包括(  )

①法国政府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缺乏同德国侵略者开战的思想和军事准备 ②坚持消极防御战略,对德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 ③在飞机、坦克等现代化武器的生产方面落后于德国④综合国力不如德国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A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德国的经济实力迅速发展,但在综合国力方面,仍然不如法国。

④的叙述不正确,将含④的选项排除即可。

4.下图形势的形成最早出现在(  )

A.1938年B.1939年9月

C.1940年初D.1940年6月

答案 D

解析 1940年6月,德军对法国发动总攻,法国败降,北部由德国直接占领,南部成立维希傀儡政权。

5.1940年9月,法西斯德国不定期推迟入侵英国的计划,主要是因为(  )

A.德国在实施之初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

B.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同法西斯德国作战

C.丘吉尔领导英国人民英勇抗击法西斯侵略

D.德国在东西两线作战分散了进攻英国的力量

答案 C

解析 1940年,德国主要是集中力量在西线发动进攻,这时国际反法西斯联盟还没有建立,因此,B、D两项的叙述不正确。

随着法西斯德国向西线发动进攻,英国放弃绥靖政策,在丘吉尔的领导下,英国人民英勇抗击法西斯的侵略,顽强抵抗,这是英国能够粉碎德国进攻的主要原因。

6.意大利参加二战后,致力于在非洲抢占殖民地。

当时意大利面临的有利条件是(  )

A.“新罗马帝国”实力雄厚

B.英国被迫困守本土

C.埃塞俄比亚放弃了抵抗

D.德国装甲兵的增援

答案 B

解析 意大利抢占北非殖民地的目的就是企图建立“新罗马帝国”;埃塞俄比亚被意大利占领后,人民仍坚持游击战争;德国装甲兵派往非洲时,东非的意大利军队已向英军投降。

[能力提升]

7.阅读下列材料:

我们的政策就是用上帝所能给予我们的全部能力和全部力量在海上、陆地上和空中进行战争;同一个邪恶悲惨的人类罪恶史还从来没有见过的穷凶极恶的暴政进行战争……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词来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1940年5月丘吉尔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1)材料表明当时英国对德政策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2)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原因。

(3)为了争取胜利,丘吉尔领导英国军民首先进行了什么重大活动?

答案 

(1)由绥靖转为对德进行坚决的斗争。

(2)法西斯德国的侵略已经危及到英国的根本利益。

(3)顽强抵抗德国对英国的进攻,取得了不列颠之战的胜利。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制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争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重大的问题。

——张伯伦1939年11月在下院的演说

材料二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

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

——丘吉尔1940年5月在英国下院的演说

请回答:

(1)张伯伦、丘吉尔分别是在什么背景下发表这些言论的?

二人的言论目的是否一致?

为什么?

(2)张伯伦、丘吉尔在对待侵略问题上各自的态度是什么?

为什么有这种分别?

(3)在张伯伦眼里,小国的利益与英国的利益存在什么关系?

就这一思想,简要评价丘吉尔的抵抗政策。

答案 

(1)背景:

张伯伦是在德国提出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土要求,慕尼黑会议满足了德国的侵略野心的情况下发表的。

丘吉尔是在德国重创了英法军队,打击目标直接对准英法的情况下发表的。

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英国的利益。

(2)张伯伦:

纵容德国法西斯的侵略,因为当时英国没有直接受到法西斯的进攻,同时英国企图推动德国去进攻苏联。

丘吉尔:

坚持抵抗侵略,因为德国在灭亡波兰后,没有去进攻苏联,而是进军西、北欧,把矛头对准了英法。

(3)只要不牺牲英国利益,不使英国卷入战争,就可以牺牲小国利益来保证自己的利益。

丘吉尔的抵抗侵略是在牺牲小国利益还不能保住自己利益的情况下被迫与德国相抗衡。

解析 本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中提供的时间,结合不同时期英国的处境去寻找二人言论不同的原因,再结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加以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