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69605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经济常识 经济学要点整理 人教版.docx

高一经济常识经济学要点整理人教版

高一经济常识经济学要点整理

第一课商品货币价值规律

【重点热点】

1.如何判定物品是否是商品?

(1)从概念上判断:

必须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从商品的两个属性上判断:

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3)从所在的领域判断:

必须处在流通领域中。

2.为什么商品生产者非常关心商品的质量?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消费者总是把商品看成是一个二重性的东西,想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3)商品生产者只有成功地让渡使用价值才能实现价值。

(4)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保证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3.两对比例关系

(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正比。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变化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单位商品价值量

单位时间价值总量

社会劳动

生产率

提高

减少

减少

不变

降低

增多

增多

不变

个别劳动

生产率

提高

一定时间内不变

不变

增多

降低

一定时间内不变

不变

减少

4.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2>流通手段(购买手段)<3>贮藏手段<4>支付手段<5>世界货币(前两者是基本职能)

5.货币流通规律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待售的商品数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2)公式:

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或=待售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3)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6.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含义:

a.通货膨胀:

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

b.通货紧缩:

是指由商品和劳务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所引起的物价总水平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与通货膨胀现象正好相反。

(2)表现:

a.通货膨胀时,经济过热,需求膨胀,物价上涨。

b.通货紧缩时,社会总需求持续小于社会总供给,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货币不断升值,国际国内需求增长乏力。

(3)影响:

a.通货膨胀:

人们手中的钱会不值钱,存款所代表的实物量会减少,若收入不增加,购买力会降低,势必会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b.通货紧缩:

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即生产下降、市场萎缩、企业利润率降低,生产投资减少,以及失业增加,收入下降等,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7.价格、价值、供求的关系

(1)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当供不应求,价格上涨高于价值;当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低于价值;反过来,价格也会影响供求。

8.关于价值规律

(1)存在条件: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2)内容: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表现形式: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4)作用:

<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4>以上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

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9.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我国为什么要强调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

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这就必须强调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3)我国当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我国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必须强调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4)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具有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的作用。

(5)市场经济具有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的特点。

竞争性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改进技术,强调技术创新。

(6)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7)发展我国三大产业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

(8)当今世界经济国际化与全球化的需要。

第二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重点热点】

1.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哪些?

(1)国有经济。

(2)集体经济。

(3)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的作用及其体现?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1)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必须占支配地位。

(2)国有经济要提高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1)原因: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

(2)作用:

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3)方向:

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4.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1)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5.关于非公有制经济

  

(1)地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

可以调动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活跃市场,为发展生产和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服务;可以吸收劳动者就业,增加劳动者个人收入和国家财政收入;可以促使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相互竞争,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效率,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综合国力。

(3)政策:

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鼓励各种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依法保护各类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并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6.关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既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

为什么?

(1)是什么?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为什么?

——<1>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来说,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2>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3>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我国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发展很不平衡,呈现多层次次。

这就决定了不能建立整齐划一的公有制,必然是多种所有制与之相适应。

<4>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5〉实践证明,这种基本经济制度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

7.我国现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为什么?

(1)是什么?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2)为什么?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4>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激发了社会成员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8.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是——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

9.为什么说“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市场通过价格、供求和竞争机制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引导企业按照社会需要组织生产经营,并且可以对商品生产者实行优胜劣汰的选择。

所以,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0.我们为什么要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1)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消费的供给。

有些产品如麻醉品、枪支弹药等也不能依靠市场调节。

(2)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市场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不足,会导致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等。

(3)必须用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市场的弱点和缺陷,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11.宏观调控的含义、主要目标、手段各是什么?

(1)含义:

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2)主要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3)手段: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必要的行政手段(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现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第三课企业和经营者

【重点热点】

1.如何正确看待股份制?

(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

(2)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3)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它就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壮大国有经济的力量。

2.国在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什么作用?

国有大中型企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1)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中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在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的国有经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贡献最大,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发挥着重大作用。

(3)国有大中型企业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关于国有企业改革

(1)我国为什么十分重视国有企业的改革?

<1>这是由当前的国际形势决定的。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能否增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将最终决定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

<2>这是由国有企业的地位决定的。

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国有企业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其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3>这是由国有企业的现状决定的。

在充分肯定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就和贡献的同时,必须看到,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经营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

(2)怎样才能搞好国有企业改革?

关于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办法很多,要根据具体材料组织答案,基本上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回答,宏观角度主要指国家、政府,微观角度主要指企业自身。

总体上来讲,要坚持速度与效益、规模与结构、数量与质量的统一;把改善质量和提高效益放在首位;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结构调整;搞好总量调控;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根据目前情况国家经贸委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和规范现代企业制度,推行股份制改革。

即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要企业由国家控股,大中企业要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

<2>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3>全面加强企业科学管理,提高经营者素质。

<4>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

继续贯彻“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和“抓大放小”的方针,走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5>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

<6>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实行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再就业工程。

<7>协调推进各项配套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注: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4.关于企业经济效益

(1)什么是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

(2)为什么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2>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4>提高经济效益,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怎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依靠科技进步,采取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3>建立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鼓励兼并、规范破产。

5.关于企业的兼并和破产

(1)企业兼并破产的必然性:

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结果,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

(2)企业兼并破产的意义和作用:

<1>企业兼并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了总体结构的优化。

<2>企业破产制度可以强化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同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3)企业兼并破产的目的:

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

6.关于企业的信誉和形象

(1)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意义:

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有人称它为“开发企业的金钥匙”。

(2)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的集中表现:

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3)树立企业的信誉和形象的主要手段:

开展正当竞争,反对和抵制不正当竞争

7.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

比较

参与竞争时的动机和出发点

竞争时采取的手段

社会效果与法律后果

正当 竞争

遵守法律和市场活动准则,以最低消耗获得最大利润

正当、合法、公平的商业做法。

主要靠提高质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信誉。

保护了国家、集体和消费者利益,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技术进步,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受到法律鼓励和保护。

不 正当竞争

躲避法律或直接违法,以获取高额违法所得

违法行为。

主要表现为弄虚作假、欺诈、损人利己。

损害了其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扰乱了社会经济秩序,不仅不能增加社会财富,还会给现有财富带来浪费。

受到法律禁止和制裁。

第四课 产业和劳动者

1.为什么要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

(2)由农业的现状决定的。

当前,我国农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

具体表现在:

a.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劳动生产率均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差。

b.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

c.农业资源人均占有量在世界上属于低水平,这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d.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民负担较重、收入增长缓慢。

2.怎样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

要始终把农村经济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1)一靠党的政策。

长期稳定和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2)二靠科技。

走农科教相结合的道路。

(3)三靠投入。

增加资金投入和物资投入。

(4)四靠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经营方式。

(5)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

(6)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的第三产业。

(7)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减轻农民的负担,实行税费改革。

(8)加快小城镇建设。

3.为什么要加强工业的地位?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2)由现状素质不高决定的。

我国工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

4.怎样加强工业的主导地位?

(1)振兴工业中的支柱产业,如机械、信息产品制造、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等,其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大厦,国家能否实现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产业的发展水平。

(2)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3)积极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5.为什么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2)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第一、第二产业进一步的发展。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a.可以有效地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b.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增加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

c.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关于调整经济结构

(1)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产业结构不合理:

主要表现为三大产业结构粗放,第一产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2>地区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

<3>城乡结构不合理,城镇化水平低。

(2)为什么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是世界性结构调整的要求。

<2>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3>意义:

扩大内需,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轨;有利于增加就业,推动企业改革,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7.怎样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1)遵循价值规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努力使生产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变化,适应社会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

(2)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

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的手段,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3)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

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又要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开发新产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

坚持资本、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相结合。

(5)坚持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优化区域结构。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6)提高城镇化水平,优化城乡经济结构。

(7)注意使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加强第一产业,调整提高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8.为什么要提高劳动者职业技能?

(1)提高职能技能是劳动者必须履行的义务。

(2)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劳动率水平。

劳动者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产品质量的好坏,影响着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技能水平代表着这个国家的技术实力甚至生产力的水平。

(3)是劳动者迎接21世纪挑战的需要。

9.订立劳动合同的基本原则:

(1)平等自愿原则。

这是核心原则。

(2)协商一致原则。

这是平等自愿原则的延伸和结果。

(3)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原则。

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

10.实行劳动合同制度的意义

 

(1)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可以增强劳动者的竞争意识,促进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3)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4)是维护劳动者权利、体现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法律保障。

11.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

 

(1)社会保险。

这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2)社会救济。

这是低层次的保障。

(3)社会福利。

这是最高的保障方式。

(4)社会优抚。

这是特殊的保障方式。

12.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

 

(1)既要有利于生产,又要保障基本生活。

(2)权利与义务相统一。

13.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是什么?

(1)建立新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条件。

(2)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又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客观要求。

(3)建立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也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的根本性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