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10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学理论 参考答案.docx

文学理论参考答案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四版

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仅供参考)2011-12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

[基本概念]:

1.文艺学:

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科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三个分支。

2.文学活动:

以文学创作、文学欣赏、文学消费和接受为主要内容的活动的总称。

其一,它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元素构成。

其二,它在意向上可分为两个过程,一是从创作到作品到欣赏接受的过程,这是一个精神过程。

二是从文学生产到产品形成再到交换买卖的过程,这是一个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过程。

3.文学理论:

研究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普遍规律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的学科。

东西方最早都称为“诗学”或“诗论”。

文学理论的体系一般包括文学发生发展论、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论、文学接受论五大部分

4.文学批评: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对以文学作品为主体的具体文学现象进行分析、鉴别、判断和评价的精神活动。

5.文学史:

以一定的文学理论(尤其是文学史理论)为指导,对文学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历程进行描述,对这一过程中重要的文学现象(思潮、流派、重要作家作品等)进行分析研究,并揭示隐藏其内的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的学科。

[思考问题]:

1.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和学科品格三个方面,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科学)。

它以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其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任务是对文学本质论、文学活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五大方面做出理论阐释,建立起基本理论和概念系统。

其品格应是实践性和一定的价值取向。

实践性即它应来源并指导文学实践活动;价值取向即每一种文学理论总有一个肯定、提倡或否定、反对什么文艺与艺术趣味的倾向性。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价值取向当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审美趣味与理想,为社会主义和人民服务,或民主的、科学的和现代的。

2.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

根据文学活动的两个流动系统:

从生产者(作者)角度,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从消费者(读者)角度,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文学理论有下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等。

3、试述文学活动的四要素说。

当代美国文论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学四元素说,即文学活动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四个要素构成。

四者关系(可用图示表示,并简单解释。

或: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其中,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和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但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参与建立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至于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不仅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生活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

作品,作为显示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作为作者的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作品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因此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和变化之中。

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又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基本概念]:

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其它马克思主义者继承发展的文学理论。

它有五大理论基石,分别是: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2.中国特色;(应是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其一,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国的文学实际相结合。

其二,把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相结合。

这样,既使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表述具有中国特色,又可以丰富其内涵,增强其活力。

3.当代性:

(应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当代性)指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应有时代特点。

为此,一要研究与概括中国当代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和新问题。

二要应对20世纪西方文学潮流的挑战。

吸收其理性精华,揭露其非理性与形式主义实质。

三要吸收新学科,包括心理学、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把文学理论提高到当代科学的新水平。

4.文学活动论:

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的观念看,首先把文学理解为人的一种活动,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而文学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即人的本质力量通过文学创造、欣赏和接受等活动展现出来,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并通过文学这诸种活动反观和改善自身,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5.文学反映论:

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观念看,认为文学是一种反映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具体说,是人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和反映。

一切文学作品的客观材料和主观情思,都只能来源于社会生活这唯一的源泉。

文学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文学领域的运用。

6.艺术生产论:

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现代的经济学的观念看,认为在现代资本运行的社会,艺术品成为商品,因而文学活动就沦为一种艺术生产或商品生产,它们为资本创造价值,并受物质生产水平的制约。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文学创作成为“艺术生产”是有前提的,只有那些一开始就被纳入资本运作轨道的才属于艺术生产,因为它们不是生产观念,而是为资本创造价值。

否则就不属于“艺术生产”范畴。

7.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

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美学的社会学的观念,把文学看作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把文学艺术纳入他的整个社会结构理论中,明确指出文学艺术同法律、宗教、历史、道德伦理一样,属于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文学艺术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那就是审美特性,是意识形态中以审美为目的和归宿的特殊部门,所以是审美意识形态。

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没有直接提出“审美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它是后来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学者提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发展。

把文学看作“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又具有审美的性质,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

8.艺术交往论:

这是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之一,马克思主义从媒介和符号的观念看,把文学理解为一种交往和对话。

它以作品为中介,构成了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现实生活)、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理想世界)的交往对话关系。

这样,文学活动就是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或曰对话结构。

[思考问题]: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是什么?

试做简要说明。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包括五个方面,分别是:

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艺术交往论。

具体说明请参见[基本概念]4、5、6、7、8。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和社会学、媒介学和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角度描绘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2.简论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理解的总特点。

马克思主义对文学的理解包括五个方面,即文学是一种活动、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艺术生产、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文学是一种艺术交往。

这样马克思主义就从人类学、哲学、经济学、美学与社会学、媒介学与符号学等多学科的视点全面理解了文学的整体面貌。

3.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注意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注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有中国特色,当代性三个问题。

 4.“文学是人学”。

最早把文学叫做“人学”的是高尔基,他的意思是指文学是以人为描写对象,创造典型形象为主要任务。

后来钱谷融先生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的观点,认为,文学不仅描写的对象是人,它的出发点、联结点和归宿也都是人,文学作为主体的人的能动的创造,文学通过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来反映社会现实,这就是说,虽然文学最终是要反映社会现实的,但是反映现实并不是文学的直接的、首要的任务;文学首要的直接的任务是描写人,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而不仅仅只是反映现实的一种工具,一种手段,而文学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是为人,改善人生并改善人类自己。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基本概念]:

1.生活活动:

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与动物的生命活动不同,作为人类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具有自由自觉的特性。

2.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就是人通过实践把自己的全部特性和能力(肉体和精神的力量),比如臂和腿、头和手,比如智慧、思想和各种改造现实的能力等本质力量展现出来,体现在客体当中,或曰转化成一个可感的对象,使之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人可以在这对象中反观自身。

在这个对象化活动展开的过程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提高了自己。

文学就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3.文学活动四要素:

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四个要素构成: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这四要素相互依存、流动和反馈,构成了整个文学活动。

4.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

按照哈贝马斯的理解,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语言)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就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

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建立起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构成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作者与作者)、自我与现实他者(作者与此岸世界即现实世界,包括自然和社会)、自我与超验他者(作者与彼岸世界即理想世界)、自我与潜在他者(作者与读者),彼此之间展开对话和交流。

5.文学本体论:

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兰塞姆(J.C.Ranson)创造的一个术语,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家。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这实际是一种形式主义文论,只重视文学的形式,有俄国的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学派。

6.劳动说:

(应称为艺术起源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劳动。

论据有四:

(1)劳动创造了文艺活动的前提条件,即人、人的大脑、手、语言及思维能力。

(2)劳动产生了人对文学的需要,即人在劳动中需要用说唱等文艺形式协调动作,交流信息与情感,减轻疲劳。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

原始艺术主要反映的是劳动生活。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艺的形式,是由劳动号子、声音、动作转化而成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

7.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不平衡”现象是马克思发现并在《政治经济学·导言》中提出来的,指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

“不平衡”有两种表现:

一指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人类生产发展水平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就过去了。

例如古神话。

二指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总是成正比例,二者有时平衡,共荣共衰;有时不平衡,或者你衰我荣,或者你荣我衰,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又如中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等。

[思考问题]:

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怎样?

前者在后者中处于什么位置?

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基础,它对于文学活动的美学意义表现在下面几点:

①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②生活活动导致了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③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于远离物质与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位置。

因为人的生活活动是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包括物质实践活动和精神活动两部分,文学属于精神活动的范畴,是人的意识领域的活动;在精神活动内部,与政治、法律、道德等相比,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具有间接性,处于更远离经济基础的位置,被恩格斯称作“更高的即更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属于“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

2.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的各自理论依据是什么?

指出各自的片面性。

(教材此问题没讲请,而且,四种视角本身不存在片面性,只有固执一个视角,才会出现片面性。

所以,以下答案不同教材)

文学活动的四种理论视角分别是世界视角、作者视角、作品视角、读者视角。

从上述每一个要素视角出发,都会看到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如果只从任何一个视角看文学,也都会暴露片面性。

①世界:

世界即现实世界、社会生活。

文学与生活密切相关,文学中的客观材料与主观情思来源于社会生活,生活是文学艺术的唯一源泉。

从古希腊的“摹仿说”,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波罗留勃夫斯基的“再现论”到我国解放后的“反映论”都大体表达了这样的认识,都强调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

其理论依据是:

文学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没有反映对象,就没有反映;文艺起源于对自然的摹仿;文学作品中确实包含着现实世界的影子。

这也是其合理性之所在。

不过,如果只看到文学与生活世界的联系,看不到二者的区别,看不到文学同时也是一种作家的主观表现,就具有片面性。

②作者:

文学是作者创作的。

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生活感受,并试图唤起读者的相应感受,因此,文学也是一种作者的表现活动。

从中国古老的“诗言志”、“诗缘情”到西方的“心灵表现论”,都认为文学是作者心灵与情感的表现。

其理论根据是:

文学是作家“情动”与要表达情感的产物,文学中也确实包含着作者主观的思想情感与理想。

当然,作品中的情感同生活中原初的情感在强度与指向上都有区别,它趋于高尚。

不过,倘若只把文学看作作者情感的表现,而看不到文学与生活的联系,看不到作品有其自足性,也是有片面性。

③作品:

作品是文学的最终表现形式,即反映生活也好,表现作者思想情感也好,最终都要表现为文学作品。

不过,作品并不原本地再现生活和表现作者生活中的情感,这是其短处,也是其长处,即它是按美的规律改造了生活与情思。

它可以超越事物的本来形态,创造出更具普遍性的审美世界,包含更深广的意蕴。

这说明文学作品确实有其审美的独立自足性。

但如果过分强调了这一点,而割断了文学作品与生活、与作者的联系,也是片面的。

20世纪俄国的形式主义与英美新批评就是这样,一味强调作品本身的形式价值,提出了“文学本体论”,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于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与作者。

其所说的作品又不指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而仅指作品形式的隐喻、语境、反讽等语言学因素,从而表现出片面性。

④读者:

文学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文本的价值才能实现,而读者的阅读,既是对作品人情世态与作家思想感情的了解与“复原”,又是一种“再创造”,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修养对作品意义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其结果必然与作品愿意既有重合,也有所不同。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强调文学欣赏与接受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创造性活动,认为作品是由作家与读者共同创造的,有其积极意义。

但他们太夸大了文学接受中的再创造,宣布文本一经写出,“作家就死了”,作品任由读者去理解,有否认作品“原意”的意向,暴露出片面性。

3.简述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劳动说”观点。

“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

论据主要有四:

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艺术赖以产生的人、人的大脑、手等,也创造了人的审美能力。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人们在劳动中交流信息与情感成为产生艺术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对象。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即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形式。

4.辩证说明文学发展的原因。

关于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历史上有不同的理论阐述。

(一)外部原因:

首先,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等上层建筑直接影响文学的发展。

一般言,政治、法律开明或失控时文学繁荣,黑暗时,文学衰败。

这正是文学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

(教材上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的变化)。

其次,黑格尔“理念”论也从文学的外部寻找原因,认为文艺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理念有精神外化为物质形态再返回精神的自身的要求(类似柏拉图的轮回观),理念运动的不同阶段就会有不同艺术类型来表现。

作为世界本原的“理念”是推动文学发展的原因,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二)内部原因:

有学从文学的内部来探求文学发展的原因。

如加拿大原型批评家弗莱的“循环论”,认为文学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四季一样循环往复。

也有学者认为文学的发展只是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引起的形态变化,如俄国文论家普洛普,法国结构主义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三)我们认为,文学发展最终受经济发展的支配。

从局部看,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有时不平衡,但从历史的总体看,文学发展的水平始终在经济发展水平的左右摆动,二者大致是平衡的。

可见,经济在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

总之,在直接意义上往往是上层建筑各部门制约着文学的发展,但在终极意义上是经济因素决定了文学的发展。

5、怎样理解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摹仿的摹仿”。

这是柏拉图的观点,认为艺术只是对现实感性生活的模仿,而现实感性生活又是对绝对真理的“理式”的模仿,所以艺术是“模仿的模仿”,是“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了三层。

这是西方文学“模仿论”的理论传统的基础,对后世影响很大。

它认识到了艺术的社会来源,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同时,又认为这个现实生活是不真实的,忽略了艺术对生活的创造性的一面,即作家的主观因素对艺术创造的影响,而且艺术世界可以达到真理。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基本概念]:

1.文学的含义:

文学的含义包括文化含义和审美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指文学就是文化,是一切口头的书面的语言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义的文学,也包括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文化形态。

这是广义文学。

文学的审美含义指文学是一种审美形态,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剧本、散文等.这是狭义文学。

现代,文学的通行含义指狭义。

2.话语:

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文学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活动。

文学作为话语包含如下五个要素: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和语境。

一是说话人,这是话语的主体之一,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

二是受话人,这是话语的另一主体,指阅读本文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

三是本文,这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语言构成物(言语系统、话语系统)。

四是沟通,这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

五是语境,这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3.话语蕴藉:

这是对文学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和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的可能性。

不仅单个的文本,而且整个文学活动都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集中表现在文本“含蓄”与“含混”两种修辞形态。

4.审美意识形态:

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意识形态中富有审美特性的种类,在审美之中又渗透着政治、哲学、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并与之复杂的纠缠在一起,而其他意识形态又是巧借审美表现出来的。

5.文学: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6.蕴藉:

是我国古典文论的一个常用术语,用来品评人物时,指人物的品性宽容和富有涵养,而在文学艺术领域,它特指汉语文学作品中那种语言和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即具有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具有强大的包容性。

7.含蓄:

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多指作家的创作时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它突出表达上的“小”中蓄“大”。

8.含混:

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

换言之,读者阅读文本时可能感到其中蕴含着多重不同意义,有多种“读法”。

含混偏重阐释意义上的“一”中生“多”。

[思考问题]:

1.文学概念有哪两种含义,现在通行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同基本概念1)

2.怎样理解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同政治、法律、宗教、哲学和道德一样,同属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这是它的普遍属性,但它比政治法律制度比起来,离经济基础还要更远些,如恩格斯所说,是“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一方面最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基础,也就是说,对于文学的情形归根到底是要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另一方面,它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有距离的,它往往要通过上层建筑中政治、法律等中介与经济基础发生联系,而经济基础对于文学的作用也不是直接的,也要通过政治等中介环节才能发生支配性的作用。

3.怎样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本答案总结很详细,简答可只答大的要点,论述则适当展开。

(一)、审美意识形态:

①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②它的特殊性在于它是意识形态中富有审美特性的种类,在审美之中渗透着政治、哲学、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并与之复杂的纠缠在一起,而其他意识形态又是巧借审美表现出来的。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并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关系:

①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是要在具体的语言组织中显示特定的社会生活的种种情状;②有些作品着力呈现纯粹审美的诗情画意,似乎难觅任何意识形态的蛛丝马迹,实际上,也可能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如对于强调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支配作用所进行的拨正,可以视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形态去拆解一种旧的审美意识形态。

(二)、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①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

②表现:

文学成为具有无功利、形象性和情感性的话语与社会权利之间的多重关联域,其直接的无功利、形象性、情感性总是与深层的功利性、理性、认识性等缠绕在一起的。

表现为无功利性与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性的相互渗透状况。

具体表现为:

A、无功利与功利(从目的看):

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指文学主要是精神的非实用性活动,不寻求直接的实际物质利益为目的,具体表现在作家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文学直接的是无功利的,但间接的或内在的隐伏着某种功利性,功利性表现为,一、作为作家和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间接的有深刻的社会功利性,呈现为审美的掌握世界的深层目的。

表现二,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审美无功利性仅仅是其实现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无用之用”

B、形象与理性(从方式看):

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包含着某种理性。

形象指审美形象,是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具有感性特征,同时渗透着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精神过程。

这就决定了文学必然的表现为直觉方式,形象在直觉的瞬间真正活现出来,直觉是主体对对象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它是感性的不是推理的,是直接的不是间接的,是体验的不是分析的。

但是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仍然必须依赖理性,形象的创造及被置入文学,这本身依赖于理性的力量,而且文学形象本身也蕴含着某种理性。

总之,一、文学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二、文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了文学蕴含某种理性;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