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0118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docx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分类模拟题9

一、名词解释

1.休克

答案:

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各种强烈致病因子作用后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其特点是微循环障碍、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流量不足和组织细胞的功能代谢紊乱以及结构受损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2.自我输血

答案:

自我输血是指休克早期由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大量释放引起容量血管收缩,迅速而短暂的增加回心血量的现象。

3.自我输液

答案:

自我输液是指休克早期由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大量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和微动脉等收缩,毛细血管内流体静压降低,使组织间液回流增加的现象。

4.感染性休克

答案:

感染性休克是指在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严重感染引起的休克。

二、填空题

1.休克按发生原因不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失血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

2.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血容量不足心泵功能障碍(心排血量减少)血管床容量扩张

3.休克的典型临床表现是血压______,脉搏______,面色______,四肢______,尿量______,表情______。

答案:

下降细速苍白湿冷减少淡漠

4.典型的失血性休克,根据微循环变化特点,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__三期。

答案:

微循环缺血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淤血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衰竭期

5.休克早期机体可通过______和______两种方式增加回心血量。

答案:

自我输血自我输液

6.休克是机体受到强烈致病因子作用引起的______,其特点是______导致重要脏器的血液灌流量______和组织细胞的______和______的一种全身性病理过程。

答案:

急性循环障碍微循环障碍严重不足功能代谢紊乱

7.休克时最常见的酸碱平衡失调是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其发生机制是组织______,导致______生成增多。

答案:

缺血缺氧乳酸

8.休克持续时间较长可引起肾小管______,发生______肾衰竭。

答案:

坏死器质性

9.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发生的急性肾衰竭属于______,休克难治期发生的急性肾衰竭属于______。

答案:

功能性肾衰竭(肾前性肾衰竭)器质性肾衰竭(肾性肾衰竭)

10.低血容量性休克在临床上有“三低一高”的典型表现,即______降低,______降低,______降低,而______升高。

答案:

中心静脉压心排血量动脉血压总外周阻力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判断休克患者微循环灌流情况较为可靠的指标是______

A.血压

B.脉搏

C.尿量

D.意识

答案:

C

2.休克的本质是______

A.心肌收缩力减弱

B.血压下降

C.组织微循环障碍

D.血管阻力增加

答案:

C

3.不符合休克早期临床表现的是______

A.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尿量减少

D.脉压增大

答案:

D

4.休克初期发生急性肾衰竭属于______

A.肾前性肾衰竭

B.肾后性肾衰竭

C.肾性肾衰竭

D.肾前性和肾性肾衰竭

答案:

A

5.休克期(微循环淤血期)微循环的灌流特点是______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少流,灌多于流

答案:

D

6.休克初期微循环变化,下列哪项是错误的______

A.微动脉收缩

B.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C.微静脉收缩

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

答案:

D

7.属休克初期的临床表现是______

A.尿量减少

B.血压下降

C.心率减慢

D.脉压增大

答案:

A

8.休克时引起末梢微血管痉挛的主要物质是______

A.组胺

B.儿茶酚胺

C.5-羟色胺

D.缓激肽

答案:

B

9.感染性休克的常见原因是______

A.病毒感染

B.螺旋体感染

C.寄生虫感染

D.革兰阳性细菌感染

答案:

D

10.患儿,男性,8岁。

半小时前从三楼阳台不慎坠落,颈、背、腰部有明显损伤,大量出血,至医院时已发生休克。

问可能属何种类型______

A.感染性休克

B.心源性休克

C.神经源性休克

D.低血容量性休克

答案:

D

11.休克晚期发生DIC的机制中不包括以下哪项______

A.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减少

B.儿茶酚胺释放增加

C.缺氧

D.组织损伤

答案:

B

12.休克微循环淤血期的血管和血流变化中下列哪项不正确______

A.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

B.微静脉开放

C.小静脉收缩

D.毛细血管网开放

答案:

B

13.休克时机体的主要代谢变化中下列哪项不正确______

A.ATP生成减少

B.高钾血症

C.脂肪氧化减少

D.糖酵解增强

答案:

C

14.休克初期(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的灌流特点是______

A.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B.少灌多流,灌少于流

C.多灌多流,灌少于流

D.多灌多流,灌多于流

答案:

A

15.以下哪一项改变一般不会引起休克______

A.心排血量明显减少

B.血管容量显著增加

C.失血使血容量减少

D.炎热天气大量出汗

答案:

D

16.对酸性物质耐受性较强的部位是______

A.微动脉

B.后微动脉

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D.微静脉

答案:

D

17.微循环的营养通路是______

A.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微静脉

B.微动脉→后微动脉→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C.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D.微动脉→后微动脉→直通毛细血管→真毛细血管→微静脉

答案:

B

18.正常微循环中经常开放的通路是______

A.直捷通路

B.迂回通路

C.营养通路

D.动-静脉短路

答案:

A

19.正常微循环真毛细血管血流的调节主要与下列哪项有关______

A.神经调节

B.神经、体液双重调节

C.局部性体液因素

D.全身性体液因素

答案:

C

20.休克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______

A.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B.血管运动中枢麻痹

C.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衰竭

D.重要器官低灌流和细胞功能代谢障碍

答案:

D

21.成人快速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多少才能引起休克______

A.10%

B.20%

C.30%

D.40%

答案:

B

22.以下哪种情况不引起心源性休克______

A.大面积心肌梗死

B.急性心肌炎

C.心脏按压

D.充血性心力衰竭

答案:

D

23.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______

A.强烈兴奋

B.强烈抑制

C.先抑制后兴奋

D.先抑制后衰竭

答案:

A

24.休克初期自身输血的作用主要是指______

A.静脉血管收缩而使回心血量增加

B.动-静脉吻合支关闭使回心血量减少

C.血液重新分布

D.肾重吸收钠水增加

答案:

A

25.失血性休克工期,患者不会出现______

A.面色苍白

B.四肢湿冷

C.皮肤花斑

D.脉压减小

答案:

C

26.发生难治性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

A.酸碱平衡失调

B.肾衰竭

C.心功能不全

D.DIC

答案:

D

27.下列哪项不是微循环淤血期的表现______

A.血压降低

B.表情淡漠

C.皮肤发绀

D.脉压增大

答案:

D

28.休克早期的心、脑血流量变化情况是______

A.均明显增加

B.均明显减少

C.心灌流量增加,脑灌流量无明显变化

D.脑灌流量增加,心灌流量无明显变化

答案:

C

29.休克早期最易受损的器官是______

A.心

B.脑

C.肾

D.肺

答案:

C

30.休克早期发生的少尿是由于______

A.器质性肾衰竭

B.肾前性肾衰竭

C.肾性肾衰竭

D.肾后性肾衰竭

答案:

B

(二)多项选择题

1.血管床容量增加的休克类型有______

A.失血性休克

B.过敏性休克

C.感染性休克

D.心源性休克

E.神经源性休克

答案:

BCE

2.休克发生的始动环节包括______

A.血容量降低

B.血压降低

C.血管床容量增加

D.毛细血管数目增加

E.心排血量减少

答案:

ACE

3.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出现收缩的是______

A.微动脉

B.后微动脉

C.微静脉

D.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E.动-静脉吻合

答案:

ABCD

4.休克时引起血管收缩的体液因子有______

A.缓激肽

B.内皮素

C.心房钠尿肽

D.血管紧张素Ⅱ

E.儿茶酚胺

答案:

BDE

5.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机制是______

A.交感神经兴奋

B.血管紧张素Ⅱ增多

C.儿茶酚胺释放

D.α受体受刺激

E.β受体受刺激

答案:

ABCDE

6.休克缺血性缺氧期机体的代偿表现有______

A.血液重新分布

B.血管床容量增加

C.组织液回流入血

D.心肌收缩力增强

E.容量血管收缩

答案:

ACDE

7.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在______

A.选择性血管收缩

B.自身输血

C.外周阻力增高

D.汗腺分泌增加

E.自身输液

答案:

ABCE

8.休克缺血性缺氧期代偿的结果有______

A.心、脑血流量明显增加

B.血压正常或稍高

C.肾血流量减少

D.脉压减小

E.回心血量增加

答案:

BCE

9.休克淤血缺氧期患者的临床表现是自身输液______

A.动脉血压进行性下降

B.皮肤发绀并出现花斑

C.心肌收缩力下降,表情淡漠

D.少尿或无尿

E.动脉血压维持正常

答案:

ABCD

10.休克Ⅲ期难治的原因主要是______

A.DIC形成

B.重要器官功能衰竭

C.内毒素入血

D.动-静脉吻合支大量开放

E.发生SIRS

答案:

ABCE

四、简答题

1.休克初期、休克期微循环有哪些变化?

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答案:

休克初期,微循环变化以缺血为主,表现为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小静脉、微静脉均收缩。

真毛细血管网内血液灌流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状况。

临床典型的表现有烦躁不安、血压正常或略高、脉压缩小、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出冷汗、尿量减少。

休克期,微循环变化以淤血为主,表现为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扩张,小静脉、微静脉仍收缩,血液“泥化”淤滞,真毛细血管网内血液出现多灌少流,灌而不流的状况。

临床典型的表现有血压进行性下降、心搏无力、脉搏细速、表情淡漠、并逐渐转入昏迷、少尿或无尿、皮肤发绀或出现花斑样变化。

2.简述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及其代偿意义。

答案:

休克早期小血管收缩痉挛,尤其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强烈收缩,使毛细血管的前阻力增加,真毛细血管关闭,血流量减少,血液通过直捷通路和开放的动-静脉吻合支回流,使组织灌流减少,组织呈缺血、缺氧状态。

此期的代偿意义:

①有助于休克早期动脉血压的维持。

②血液重新分布有助于心、脑血液供应的维持。

3.休克缺血性缺氧期的微循环的变化及代偿意义是什么?

答案:

休克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变化:

①毛细血管前阻力大于后阻力。

②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③真毛细血管网关闭,动-静脉吻合支开放。

代偿意义:

①自身输血、自身输液,维持动脉血压。

②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

4.用微循环的改变解释休克早期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

答案:

休克早期由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明显增加而引起除心、脑以外其他器官的前阻力血管显著收缩,微循环缺血。

临床可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速、烦躁不安、尿少、血压多正常或稍升高,由于外周阻力增加使舒张压升高,故脉压差减少。

五、论述题

1.试述休克晚期患者常易并发DIC的主要原因和机制有哪些?

答案:

休克晚期患者常易并发DIC的主要原因和机制是:

①因长时间缺血、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因素作用,使血管内皮受损,胶原暴露,激活了内源性凝血系统。

②组织细胞损伤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激活了外源性凝血系统。

③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和血小板易于聚集,促进微血栓形成。

④中性粒细胞因缺氧、酸中毒、内毒素等因素而激活,产生大量促凝血物质,促进DIC的发生。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19岁。

于外出务工时不慎从高处坠落,事发后由他人救起,体格检查:

面色苍白、脉搏细弱,四肢湿冷、出汗,左耻骨连合及大腿根部大片瘀斑、血肿。

血压65/50mmHg,心率125次/分,体温36.8℃。

伤后送医院,途中患者渐转入昏迷,皮肤瘀斑,最终死亡。

试分析:

2.该患者应属何种休克?

答案:

该患者所属休克的类型:

失血性休克(低血容量性休克)。

3.送往医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的哪一阶段?

答案:

送往医院前该患者处于休克的阶段:

休克初期(缺血缺氧期)。

4.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

此阶段微循环变化的特点:

大量真毛细血管关闭;动-静脉吻合支开放;毛细血管前阻力升高大于毛细血管后阻力升高;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