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07012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61.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docx

新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学案人民版必修2

学案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神农”的传说

1.功绩

(1)__________创制了原始农具耒耜,教导民众耕作。

(2)“神农能殖嘉谷”的传说,反映了农业的先行者进行农作物种植的成功实践。

2.意义

(1)________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和生活。

(2)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取得的。

[名师点拨]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

我国北方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二、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

1.演变

(1)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

______技术和______工具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中国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全国,铁制农具的数量也大大超过前代。

东汉时出现了比较轻便的__________。

(4)唐朝时期:

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________。

2.评价

(1)积极: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促使农产品亩产量逐渐提高,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局限:

中国传统农业长期以来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的发展。

[深化探究]

材料

      画像石拓片        唐代曲辕犁

思考

(1)材料中左图是什么时期的何种工具?

该工具的改进有何作用?

 

 

 

(2)材料中的两种耕犁相比,后者有何优点?

 

 

(3)材料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农业耕作方式?

这一方式对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贫者无立锥之地

1.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

(1)商周时代:

实行井田制。

(2)战国时期:

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3)北魏到唐朝前期:

推行________。

2.封建土地所有制中的矛盾及影响

(1)矛盾:

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地租的方式剥削农民。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2)影响:

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疯狂的土地兼并,使得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中国古代历朝的民众暴动,大都直接或间接地提出了“平均”的口号。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所呈现出的特点。

(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

(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

(3)在使用的动力上,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

(4)在农具种类上,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

[深化探究]

材料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思考

(1)中国古代历史上普遍出现土地兼并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2)土地兼并会导致哪些社会问题?

 

 

(3)一些开明的政治家和农民领袖试图如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为何不能成功?

 

 

[易混易错]

井田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有制,受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限制,土地实际上归周王一人所有,也是私有制,只是不能被大多数人自己支配,必须由周天子分封才能得到。

[历史认识]

对土地兼并问题的认识。

(1)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在封建社会,土地被视为各种形态财富的最终归宿,地主阶级力图扩大土地占有面积。

(2)封建国家是地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不可能从根本上去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的制度,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

四、沉重的赋税和力役

1.沉重的赋税:

古代赋税有田亩税、户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及其杂税。

农民缴纳的________成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繁重的徭役:

________是古代王朝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

[深化探究]

男耕女织

 材料 唐代田园诗人孟郊在《织妇词》中说:

“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为君乘机杼。

思考

(1)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

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

 

 

 

 

(3)如何看待这种经济形态的利与弊?

 

 

 

[重点精讲]

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有利因素:

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②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

③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大多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抗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②封建剥削的沉重,使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五、大禹和他的继承人

1.大禹治水,既平息了洪水的危害,又发展了以____________的水利建设。

2.战国时期的__________、郑国渠;汉代的“________”和黄河治理。

3.隋唐五代时期的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巧妙利用水力,明清时期的__________,都反映了灌溉工具的进步。

[历史认识]

水利是古代、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

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工程的兴建,而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1.战国时期,人工施肥已受到广泛重视。

孟子说:

“凶年,粪其田而不足”。

荀子认为:

“掩地表亩,刺草殖谷,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

由此可见(  )

A.生产工具有了较大的进步

B.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

C.小农经济开始形成

D.农民社会地位低下

2.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幅图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

      图一        图二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3.北魏创立的均田制,隋朝到唐初一直沿用,这一制度旨在(  )

A.确立土地私有制B.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

C.打击官僚地主的势力D.杜绝土地兼并的问题

4.“这是世界水利史上的杰作,其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的综合方略思路已臻完善,而其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更达到了颇为圆融的境界。

”该段描述可能是在评述(  )

A.翻车在江南开发中的作用

B.唐代筒车的自然原理与作用

C.因地制宜的西域坎儿井

D.都江堰的巨大功效

5.史书记载:

“水激轮转,众筒兜一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这种提水工具最早出现于(  )

A.汉代B.曹魏C.唐朝D.北宋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必须社会地控制自然力,善于利用它,并依人手的劳作,大规模地占有它或驯服它。

这种必要在产业史上,有最决定的作用。

——《资本论》第1卷

材料二 唐朝初年,北方中原地区“自伊洛以东,暨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

——《旧唐书》卷71

材料三 水部郎中、员外郎,掌天下川渎陂池之政令,以导达沟洫,堰决河渠,凡舟楫溉灌之利,咸总而举之。

——《唐六典》卷7

(1)战国、西汉时期的封建统治者在“控制自然力”方面,是非常重视水利工程建设的。

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并说明其历史作用。

(2)农业灌溉工具的创制和改进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曹魏、唐宋、明清时期出现了哪些农业灌溉工具?

 

 

(3)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唐朝前期水利工程兴修的原因。

 

 

 

 

 

答案精析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学案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学习探究区

一、1.

(1)神农氏 2.

(1)农耕

二、1.

(2)牛耕 铁制 (3)一牛挽犁 (4)曲辕犁

深化探究

(1)汉代的“二牛抬杠”犁。

作用:

它添加了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使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2)减轻了自身重量,使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随心所欲;耕作平稳;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3)反映了春秋时期开始的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影响:

提高了耕作效率,促进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发展。

三、1.(3)均田制

深化探究

(1)出现原因: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频繁。

(2)社会问题:

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3)①开明的政治家:

力图改革田制,缓和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如北魏至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

不能成功的原因:

封建王朝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说封建王朝是无法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故改革不能成功。

②农民阶级:

发动农民起义,要求平均地权。

不能成功的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所致。

四、1.赋税 2.徭役

深化探究

(1)经济形态:

小农经济。

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3)利:

①较稳定,农民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②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

弊:

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

②自给自足,较少进行商品交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五、1.灌溉为主 2.都江堰 井渠 3.风力水车

反馈训练区

1.B [题干先提出观点:

人工施肥在战国受重视,接着引用孟子、荀子的话来证明观点,孟子说,歉收之年,是因为施肥不够,荀子说,开垦荒地,锄草播种,多施肥,是农夫的本职工作,可见,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非常注重精耕细作,故B项正确。

]

2.B [由石器、骨器生产工具到铁犁牛耕,说明了生产工具取得了巨大进步,从而说明耕作方式的变化。

]

3.B [土地私有制确立于战国时期,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北魏创立的均田制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故B项正确。

]

4.D [都江堰是充分利用河道的自然走向和地势修建而成,体现出“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既利于排洪,又利于灌溉,“集多功能多环节于一体”,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功效,故D项正确。

]

5.C [从材料判断此灌溉工具的动力是水力。

而隋唐五代时期,在长江流域发明了高转筒车以引低处水灌溉高处农田。

]

6.

(1)战国:

修筑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西汉:

修建了漕渠、白渠和龙首渠,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2)曹魏:

改制翻车。

唐朝:

创制筒车。

宋朝:

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

明清:

出现风力水车。

(3)①唐初,北方中原地区经过连年战乱,生产破坏,人口减少,交通堵塞,不利于统治。

②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③水利工程的兴修有利于于治理水患、疏通管道,加强封建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