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0343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docx

完整版郭锡良古代汉语上下册简答题doc

 

简答题

 

1.简述汉语工具书的常见编排和检索方法。

 

答:

(1)音序法。

是根据汉语语音系统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它包括韵部

排检法、注音字母排检法、汉语拼音方案排检法三种。

如:

《广韵》按206韵排列,《佩文韵府》《经籍籑(zhuan,第四声)诂》等按平水韵106韵排列。

杨树达的《词诠》按照注音字母排检。

《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按照汉语

拼音方案排检。

 

(2)形序法。

是按汉字的结构以及形体特征编排和检索工具书的方法。

具体可

以分为:

部首法、笔画笔顺法、四角号码法等。

如许慎的《说文解字》最早按部首排列,全书分为540部。

《中国人名大辞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都是采用笔画排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按照四角号码排检。

 

(3)分类法。

是根据工具书所收内容的意义范畴、性质特征等分类加以编排和检索的方法。

书目索引、类书政书、年鉴手册等多按此编排。

如我国最早的词典《尔雅》就是分类加以编排的,全书分19类。

 

2.简述隶书的特点。

(存疑)

 

答:

隶书分秦隶和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也称“古隶”;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隶书于篆书相比,发生了极大变化。

一是汉字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出现了偏旁简化,形体合并;二是将小篆圆转弧形的笔画变成了方折平直的笔画,基本上摆脱了象形的特点。

可以说,隶书的产生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山岭,即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

 

3.通假和假借二者有何异同?

试举例说明。

 

答:

所谓通假字,就是音同音近的替代,即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字现象。

所谓假借字,是指用同音字来代替没有造出来的字。

 

通假字和假借字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假字和假借字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字音必须相同或相近,都是用同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去代替另一个字。

如“甚矣,汝之不惠”,其中“惠”通“慧”;又如“来”,本义是小,借作来往的“来”。

 

它们二者的区别是:

一、通假字是本有其字,假借本无其字。

通假字有一个对立面,就是被通假字。

换句话说,通假字是有本字的同音替代(或音近替代),并

且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

如“孝子不匮,永锡尔类”(《郑伯克段于鄢》),“锡”通“赐”。

而假借字是没有本字的同音假借。

如“东”,本指囊橐(tuo第二声),借作方位名词“东”的书写形式,借完后,字形上仍然只有一个“东”,属于一个字范围内的使用问题;二,假借本身虽不直接产生新字,但却可以产生新义。

 

上面所举的“东”,字虽仍是一个,意思却是两个了:

口袋,东(方位词)。

如“自”,本义指鼻子(《说文》:

自,鼻也,象鼻形)。

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

(自己),产生了新义。

通假字则没有这种功能,“甚矣!

汝之不惠”,“惠”

在这里作“智慧”讲,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后,仍作“贤惠”讲,并没有产生新

义。

由上我们可以看到通假字、假借字二者虽有其“同音代替”的共性,更有其

明显的区别:

假借是本无其字而借用同音字来代替,一经借用,便长期替代;通

假是本有其字,而临时偶尔借用同音字来替代,语言环境变了,通假字也就不复存在。

假借字产生新义,通假字则不然。

可见通假字与假借字是并列关系,而不是包容关系,应把它们区别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不同:

 

六书中的假借,东汉的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解释为“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即造字的时候,没有为语言中的某个词另造一个新的形体来记录它,而是在已经造好的字中,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汉字来记录。

假借字所记录的多是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词。

 

不同:

(1)六书中的假借,是借用同音字来写意义抽象、难以用象形法造字的词,所谓“本无其字”;用字通假是已有本字,临时借用同音字来代替,特点是“本有其字”;

(2)用字通假一般是暂时的借用,而六书假借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久借不还。

 

4.举例说明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异同。

(寻找例子)

 

答:

古今字指的是一种纵向的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

异体字指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只是字形不同而音义完全相同的字,也就是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词义不发生歧义。

 

相同点:

都属于异字同词现象。

 

不同点:

(1)从产生时间上来看,古今字产生有时间先后,而异体字则一般是共时的;

 

(2)从读音上来看,古今字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异体字的读音是完全相同的。

 

(3)从意义上来看,异体字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换而不造成歧义。

但古今字的古字和今字的意义不是完全对等的。

 

5.词义引申的类型有哪几种?

举例说明。

 

答:

从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词义引申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直接引申,一类叫间接引申。

 

直接引申是指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例如:

“城”的本义是“墙”,“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城”是指都的城墙,这是“城”的本义,后来由“城墙”直接引申为城市的意思。

 

间接引申是指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不是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

例如,“朝”的本义是早晨,引申为“朝见”的“朝”,由朝见再引申为朝廷,由朝廷再引申为朝代。

 

(一)连锁型

 

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型引申,由甲义引申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为丙义,如此环环相扣,单方向发展。

 

如:

理的词义由治玉→纹理→条理→道理

 

(二)辐射型

 

所谓辐射型引申,就是以某一意义为引申中心,向四面辐射引伸出众多不同的词义。

连锁型引申是词义的线型引申,而辐射型可称为面型引申。

 

如节的本义为竹节,经过发展,之后词义如下所示:

 

(三)综合型

 

综合型引申就指上面两种引申方式的交叉总和,情况要复杂一些,大凡义项较多的词,其意义的引申方式几乎都是综合型引申的。

 

如“解”字:

 

 

6.词义演变的结果有几种意义类型?

试举例说明。

 

答: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如“马”“人”“牛”“羊”等;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如“该”古代的常用意义是“完备”,在现代汉语中“该”的常用意义是“应当”;】

(三)还有相当数量的常用词,古今意义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发展,既有某些相同之点,又有各种不同之处,其主要分为两类:

 

1.范围上的差异。

 

(1)词义扩大,【词义从】如:

菜,古代专指蔬菜,不包括肉类、蛋类在内;

(2)词义范围缩小,如:

瓦,今天主要指盖房顶用的建筑材料,而在古代,纺

锤也可以叫做“瓦”,还可以说是“瓦锅”,“瓦”的古义相当于现在说的“陶器”;

 

(3)词义转移,如:

暂,汉以前是突然、一下子的意思,而现在是暂时的意思。

 

2.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色彩不同。

第一,古褒今贬,如:

爪牙:

古代是指得力的助手,而今义则是指走狗;第二,古贬今褒,如:

锻炼:

在古代除了冶炼的意义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的意思,而在现代汉语中,锻炼完全是褒义,“劳动锻

炼”“思想锻炼”等;第三,古中今贬,如:

谤:

古义是在背后议论或批评别人的短处,而今义则是指诽谤;第四,古中今褒,如:

牺牲:

古义是指祭祀用的牲口,今义则是指为正义的事业献身;

 

(2)轻重色彩上的不同。

第一,古轻今重,如,诛:

最初只有责备的意思,后来发展为杀戮的意思,意义加重了;第二,古重今轻,如,感激:

古义是激愤的意思,而今只是感谢的意思,意义要轻多了。

 

7.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分析词的本义(举例说明)?

答:

(1)分析字形,推断本义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字义互有联系,这里的字形,指的是小篆及小篆以前的古文字形体。

如:

题:

由它的义符“頁”,可知它的本义与头部有关,故可以确定“额”是“题”的本义;

 

(2)通过语音,推断本义

 

有些字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有联系,形成一组同族字或同源字。

如:

径、经、茎、胫,都有“长”的意思,所以字根“”的本义是“细而长”。

此种方法只适用于有共同语源的词。

 

(3)归纳文献材料,求证本义

 

救:

《说文》:

“止也。

从攴(po第一声)求声。

”这个解释是正确的,但我

们看不出“止”和义符“攴”有什么必然的关系。

归纳文献用例如“救火、救急、救灾”等知“救”表示止住危急或灾难义。

 

8.古代汉语宾语前置有哪几种类型?

试举例说明。

(存疑)

 

答:

第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上古汉语的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必须放在动词的前面。

【1.动词前面有助动词,宾语一般也要放在助动词前面;2.疑问代词做介词的宾语时,也要放那个在介词前面。

】如:

“臣实不才,又谁敢怨?

”正常语序应该是“敢愿谁”;“敢问何谓也?

”的正常语序应该是“敢问谓何”。

 

第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全句必须是否定句,例如:

“吾爱之,不吾叛也。

”“不吾叛”就是“不叛吾”;“领国未吾亲也。

”就是“未亲吾”。

 

第三,用代复指。

,将前置,并在前置与之加“是”、“之”等代复指。

例如:

“将虢(guo第二声)是,何于虞?

”“将虢是”就是“将虢”。

有“惟(唯)⋯⋯是(之)⋯⋯”形式,例如:

“率以来,唯是求。

”“唯是求”就是“求”。

此外,有凝固格式“是之

 

”、“此之”,例如“上不失天,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是之政令行。

 

第四,介前置。

例如:

“微斯人,吾与?

”正常序是“吾与”。

 

9.例明名作状的意型。

 

答:

第一,表示方位或所。

例如:

“河渭不足,北大。

”北:

向北;“蜀太守以下郊迎”郊:

在城郊;

 

第二,表示工具或依据。

例如:

“失期,法皆。

”法:

按照法律;

 

第三.表示人的度。

例如:

“君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兄:

像待兄一。

 

第四,表示比。

例如:

“嫂蛇行匐伏。

”“蛇行”的意思就是“像蛇一地爬行”。

 

【另外,名作状在代作合成的造之一有所存留。

例如:

笔直(像笔一的直),雪白(像雪一的白)。

 

10.活用与的兼区。

(存疑)

 

答:

的活用是非固有的,的,偶然的;的兼是固有的,固定的,

常的。

所以:

(1)的活用是性的,的兼是期性的;

(2)活用一般情况下只在上下文中生影响,的兼是固定的,有固定的。

 

11.例明古的被句型。

答:

第一,有没有形式志的被句。

 

意念被句,古代和代都有,不古代更常。

 

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弟乎?

 

第二,有形式志的被句

 

(1)“于”字句。

【生于西周金文。

】例如:

“郤(xi第四声)克于矢,流血及履。

 

(2)“”字句。

【生于春秋国之,可以引施事者,也可以不引施事者,引作行施事者的“”是介,不引作行施事者的是表示被的“”是助。

】例如:

“世用者,百篇无害;不用者,一章无。

”前者是介,后者是助。

 

(3)“”字句。

【用助“”,表示的被句,生于春秋国之。

不能引施事者。

】例如:

“信而疑,忠而被,能无怨乎?

 

(4)“⋯⋯所”式。

【“于”字句和“”字句都可以引行的施事者,但是表达被的意味不明。

“”字句不能引施事者。

三种句式在被表达法上都有不足。

因此展出“⋯⋯所”式和“⋯⋯于”式。

】例如:

“楚逐削弱,秦所。

 

(5)“⋯⋯于”式。

【最早于西周金文,国后开始多起来。

】例如:

“吾笑于大方之家。

 

(6)“被”字句。

【被句出在国后期,代用得多一些。

】例如:

“臣被尚召。

 

12.古代判断句有哪几种型?

例明。

(存疑,最后一条)

 

答:

(1)气“惟()”的作用形成的判断句。

于西周金文,在《尚》、《》中用得很多,以后逐消失。

例如:

“我。

(《·小雅·皇皇者》)”

 

(2)气“也”的确作用形成的判断句。

 

A.“⋯⋯,⋯⋯也”式。

例如:

“制,岩邑也。

 

B.“⋯⋯者,⋯⋯也”式。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C.“⋯⋯者,⋯⋯”式。

例如:

“者,游之士。

 

D.“⋯⋯,⋯⋯”式。

例如:

“刘,天下雄。

 

(3)“”的判断句。

先秦“”字都是,不是真正的判断。

“”的意很多,有的可以作“作”,“算作”,句子有判断意味。

例如:

“四

体不勤,五谷不分,孰夫子?

”少数的句子里,表示判断。

例如:

“余伯鯈

(tiao第二声),余而祖也。

 

(4)副“乃”“即”等的确定气形成的判断句。

例如:

“吾乃梁人。

 

(5)判断是的形成。

例如:

“此必是豫也。

 

13.例明“者”和“所”的区。

 

答:

“者”字常用在、形容、数以及其他之后,构成“者字构”,大致相当于代的“的”构。

“所”字常用在和前面,可以用在介的前面。

相当于一个名性成分。

 

两者都能与及物合,构成名性。

但是意有区:

“所”字构指代行象,“者”字构指代行的主者。

例如“始臣之解牛之,所无非牛者。

(《庄子·养生主》)”;“梓削木鐻(qu第二声),鐻成,者惊犹鬼神。

”“所”指代“”的象,“者”指代出作“”的主者。

 

14.例明意用法和使用法的区。

 

答:

意用法和使用法都是古代中一种特殊的关系,但①两者的适用范有所不同。

使用法适用于、形容、名,而意用法适用于形容,名;并且,②两者的法意不同,使是“使()⋯⋯”,是客的果,意是“()⋯⋯”或“把()当作⋯⋯”,多是主看法或意念。

 

如:

①“登山而小,登太山而小天下。

 

②“焉用亡以陪?

 

例①“小”、“小天下”是“国小”、“天下小”,然只是主看法,而不是客事,是意用法。

 

例②“亡”本是不及物,里用作使,“亡”就是“使亡”。

 

再如: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上例的“美其身”是使用法,即“使其身美”,是“使自己得到提高的意思。

”下例的三个“美我”都是意用法,是“以我美(我美)”,而不是“使

我美”。

 

15至少从三个方面例明大昕是如何古无唇音的。

 

答:

(1)从古异文上看,唇音和重唇音是不分的。

如《·邶·谷》:

“凡民有,匍匐救之。

”《礼·檀弓》引做“扶服救之”,明“匐”“扶”同音;

 

(2)从上古的声料看,唇音和重唇音是不分的。

如“,背也”;“房,旁也”;“邦,封也”;

 

(3)从上古的注音料看,唇音和重唇音是不分的。

其一,直音,如“音佩”;其二,反切,如“方,蒲郎反”;“便,方反”;

 

(4)从汉字谐声系统看,轻唇音和重唇音很多是互谐的。

如:

非:

辈(非为轻唇音,辈为重唇音);分:

盆(分为轻唇音,盆为重唇音);逼:

福、辐(逼为重唇音,福、辐为轻唇音);

 

(5)(必答)从方言读音上看,轻唇音读作重唇音。

如:

厦门方言中的“房”读作“旁”,没有【—f】音。

 

16.至少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钱大昕是如何论证古无舌上音的。

 

答:

(1)从古书异文上看,舌上音和舌头音不分。

如《诗经·鄘风·柏舟》:

“髧(dan,第四声)彼两髦,实为我特。

”《韩诗》作“髧彼两髦,实为我直。

”说明“特”“直”同音;

 

(2)从上古的注音资料看,舌上音和舌头音不分。

其一,譬况法通假字资料,“冲,读若动”;其二,反切,“长,丁长切”(长,知母字;丁,端母字);

 

(3)从汉字的谐声系统看,舌上音和舌头音很多都是互谐的。

如:

登:

澄(登为舌头音,澄为舌上音);堂:

瞠(堂为舌头音,瞠为舌头音);“猪:

都”都从“者”得声;

 

(4)(必答)从现代方言看,舌上音读作舌头音。

如:

竹,厦门方言读为“都”,没有【】音;陈,读为“丁”,没有【】音,没有舌上音。

 

17.中古声调到现代声调的演变。

答:

(一)平分阴阳。

 

《广韵》的平声不分阴阳。

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是从中古的平声演化而来的。

演化的规律是:

中古全浊、次浊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阳平调,如平、才、文等;中古全清、次清声母的平声字,今天读阴平调,如天、飞、东等;

 

(二)浊上变去。

 

《广韵》上声字比现代普通话多,因为“浊上变去”这一现象是从中古开始的。

 

《广韵》上声卷里有很多全浊声母字,现在都变成去声了。

如:

奉(扶陇切,奉母);柱(直主切,澄母);下(胡雅切,匣母)等等。

 

(三)入派四声

 

《广韵》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没有入声。

《广韵》的入声字,塞音韵尾脱落,分别派入到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里面去了。

入声字的演变规律:

 

(1)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阳平调。

例如:

白(并母字);敌(定母字)

 

(2)次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去声。

例如:

木(明母字);日(日母字);绿(来母字)

 

(3)清声母入声字归入四声,无明显规律。

 

18.上古韵部的分类。

 

答:

王力先生考订《诗经》时代古韵为十一类二十九部,《楚辞》时代为三十部。

 

阴声韵

入声韵

阳声韵

第一类

1.之部

2.职部

3.蒸部

第二类

4.幽部

5.觉部

6.冬部

第三类

7.宵部

8.药部

第四类

9.侯部

10.屋部

11.东部

第五类

12.鱼部

13.铎部

14.阳部

第六类

15.支部

16.锡部

17.耕部

第七类

18.歌部

19.月部

20.元部

第八类

21.脂部

22.质部

23.真部

第九类

24.微部

25.物部

26.文部

第十类

27.缉部

28.侵部

第十一类

29.叶部

30.谈部

 

19.上古32声母:

 

帮(非)滂(敷)并(奉)明(微);

 

精清从心邪

 

庄初崇生

 

端(知)透(彻)定(澄)泥(娘)喻四

 

章昌船书禅

 

见溪群疑

 

影晓匣(喻三)

 

来日

 

20.格律诗的四种格式:

甲式:

仄仄平平仄

 

乙式:

平平仄仄平

 

丙式:

平平平仄仄

 

丁式:

仄仄仄平平

 

甲式(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乙式(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丙式(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丁式(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