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6864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docx

电光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光学工程

英文名称OPTICSENGINEERING

专业代码:

0803

一、学科简介

光学工程学科主要研究利用从软X射线到亚毫米波段之间特别是紫外至红外具有光学共性的电磁波段,以成像或非成像方式,实现辐射信息探测、传输、处理与显示的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与新装置。

主要研究光电成像理论与技术,光学测试理论、光电一体化理论与技术,激光对靶材与对生物组织作用的物理机理和激光对抗技术,激光应用与光电测试,光电信息与混合图像识别处理以及光纤技术与应用。

就其实质而言,本学科属信息科学范畴,它是现代光学与电子学综合交叉形成的新兴前沿技术学科。

光学工程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98年、99年经国家教委批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研究方向:

1、光电信息探测与图像处理;2、光学测试与光电智能仪器;3、激光物理与应用技术;4、信息光学理论与技术;5、光电子物理与器件;6、红外物理与红外工程;7、生物医学光子学;8、光通信与光纤应用技术

二、培养目标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三、学制和学分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实行以四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总学分≧16。

直接攻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学制一般为5-6年,优秀者可提前毕业;理工科总学分≧41学分,其它学科总学分≧43,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8年。

四、课程设置

表一、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建议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2、3、4

必修课

 

政治理论

010115A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2

考试

必修

070111B24

小波分析

3

1或2

考试

070111B31

随机数学

3

1或2

考试

070111B33

数学规划理论与方法

3

1或2

考试

070111B27

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

2

1或2

考试

考试

考试

选修课

 

外国语(英、德、日、俄)

2

必选

任选

学科专

题研究

现代光电信息技术进展

2

1或2

考核

限选4学分

现代光学测试新进展

2

考核

激光物理进展

2

考核

信息光学理论与技术进展

2

考核

光电子信息物理与技术进展

2

考核

生物光子学进展

2

考核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考查

必修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1

考查

必修

注:

1、学科补选课:

凡跨一级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和未取得硕士学位的博士生(非直接攻博生),

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择2~3门本学科硕士生的核心课程作为补选课,并列入培养计划,计成绩,不计学分;

2、博士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需要选学其它课程。

表二、直接攻博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建议

开课

学期(1、2、3、4)

考核方式

备注

必修课

政治理论

010115A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考试

必修

010115A05

自然辨证法

1

010115A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2

考试

外国语

硕博基础外语(英、德、日、俄)

4

考试

必修

一门

070111B24

小波分析

3

考试

≥17学分

070111B31

随机数学

3

考试

070111B33

数学规划理论与方法

3

考试

070111B15

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

2

考试

070111B03

现代分析基础

2

考试

考试

080304B01

光学原理

3

2

考试

080304B02

成像系统分析导论

3

3

考试

080304B04

近代光学测试技术

3

2

考试

080311B02

激光技术

3

1

考试

080304B06

量子光学导论

3

1

考试

 

硕博选修外语(英、德、日、俄))

2

 

≥4学分

080304C01

纤维光学与光纤应用技术

3

2

考试

080304C04

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

3

3

考试

080304C05

光学辐射探测学

3

1

考试

080304C06

现代光学设计与制造技术

3

4

考试

080304C07

光学遥感技术

2

1

考试

080304C08

数字视频处理

2

2

考试

080311C02

非线性光学

2

3

考试

080904C06

物理电子发射理论

4

4

考试

080904C16

图像电子学

3

1

考试

080304C09

成像原理

3

2

考试

080304C10

成像系统噪声理论

3

3

考试

限选课

学科专题研究

现代光电信息技术进展

2

1或2

考核

限选4学分

现代光学测试新进展

2

1或2

考核

激光物理进展

2

1或2

考核

信息光学理论与技术进展

2

1或2

考核

光电子信息物理与技术进展

2

1或2

考核

生物光子学进展

2

1或2

考核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考查

必修

素质教育系列讲座

1

考查

必修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1

考查

必修

注:

1、直接攻博生课程应硕博贯通设置,理工科类要求完成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1学分,其它门类要求完成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

2、直接攻博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需要选学其它课程。

 

五、资格考试

在课程学习结束、课题开始前进行中期考核,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包括综合知识和若干门核心课程考试。

考试可以为笔试或者口试、笔试相结合。

学科成立博士生考试资格委员会,委员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5名专家组成。

学生写出总结,导师写出评语,委员会给出考试成绩。

六、开题报告

在完成了课程学习计划以后,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结合具体科研项目,确定研究课题,收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重点阅读其中与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著作和论文50-100篇,写出5000字左右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

开题报告应在二级(或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的进行,并由以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

开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

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开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七、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科学研究课题进行,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学位论文必须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位论文主要工作、创新点和主要成果。

语句通顺、结构严谨、论点鲜明正确。

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包括已录用)与学位论文有关论文若干篇(根据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补充规定)。

博士培养方案修订

专业名称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和固体电子学

英文名称PHYSICSELECTRONICS/MicroelectronicsAndSolidStateElectronics

专业代码:

080901/080903

一、学科简介

物理电子学是电子学、近代物理学、光电子学、量子电子学、超导电子学及相关技术的交叉学科。

本学科经过长期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内容和优势。

物理电子学的一级学科为电子科学与技术,物理电子学为二级学科博士点。

主要研究粒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光物理等物理前沿对电子工程和信息科学的概念和方法产生的影响,及由此而形成新的电子学的新领域和新的生长点。

物理电子学同时也针对现代大型科学实验和新兴物理学科发展中提出的极端条件下,处理小时间尺度信号技术和有关信号采集和信息处理的基础课题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与信息科学技术的先导和基础。

本学科主要研究半导体与传感器集成工艺与设计,半导体与固体器件理论与数值计算,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路组件与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设计与制造技术,系统芯片化技术,光电混合集成固体电路等。

它涉及到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的理论,信息的获取、存储、处理与控制,并且和电路与系统、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以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一学科的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已进入了以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主要标志的发展阶段;21世纪,微电子与固体电子系统集成技术、微结构技术将成为本专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

物理电子信息探测与处理、物理电子器件与系统、传感器与信号处理、介质光波导与信息传输技术、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薄膜电子材料制备与测试分析。

二、培养目标

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及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的实验技术及计算机技术。

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及独立从事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能胜任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产业部门有关方面的教学、研究、工程、开发及管理工作。

三、学制和学分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制实行以四年制为主的弹性学制;总学分≧16。

直接攻博生和硕博连读生学制一般为5-6年,优秀者可提前毕业;理工科总学分≧41学分,其它学科总学分≧43,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8年。

四、课程设置

表一、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建议开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2、3、4

必修课

 

政治理论

010115A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2

考试

必修

070111B24

小波分析

3

1或2

考试

070111B31

随机数学

3

1或2

考试

070111B33

数学规划理论与方法

3

1或2

考试

070111B27

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

2

1或2

考试

考试

考试

选修课

 

外国语(英、德、日、俄)

2

必选

任选

学科专

题研究

物理电子信息探测与处理进展

2

1或2

考核

限选4学分

物理电子器件与系统进展

2

考核

传感器与信号处理进展

2

考核

介质光波导与信息传输技术进展

2

考核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进展

2

考核

薄膜电子材料制备与测试分析进展

2

考核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考查

必修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1

考查

必修

注:

1、学科补选课:

凡跨一级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和未取得硕士学位的博士生(非直接攻博生),

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择2~3门本学科硕士生的核心课程作为补选课,并列入培养计划,计成绩,不计学分;

2、博士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需要选学其它课程。

表二、直接攻博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建议

开课

学期(1、2、3、4)

考核方式

备注

必修课

政治理论

010115A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1、2

考试

必修

010115A05

自然辨证法

1

1、2

010115A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2

考试

外国语

硕博基础外语(英、德、日、俄)

4

考试

必修

一门

070111B24

小波分析

3

1或2

≥17学分

070111B31

随机数学

3

1或2

070111B33

数学规划理论与方法

3

1或2

070111B15

数学建模与系统仿真

2

1或2

070101B21

有限元方法理论及其应用

2

2

080904C06

物理电子发射理论

4

4

080904C15

半导体器件物理与数值分析

3

3

080904C17

固体光学

3

1

080904C18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分析与计算机设计

4

1

 

硕博选修外语(英、德、日、俄))

2

 

≥4学分

080904C16

图像电子学

3

1

080904C03

厚膜集成电路设计及工艺

3

2

080904C04

CMOS集成电路与系统

3

3

080904C08

固体电子学

3

1

080304C04

红外成像阵列与系统

3

3

080904B02

薄膜电子技术

3

4

080904C01

半导体光电子技术

3

3

限选课

学科专题研究

物理电子信息探测与处理进展

2

考核

限选4学分

物理电子器件与系统进展

2

考核

传感器与信号处理进展

2

考核

介质光波导与信息传输技术进展

2

考核

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与工艺进展

2

考核

薄膜电子材料制备与测试分析进展

2

考核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考查

必修

素质教育系列讲座

1

考查

必修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1

考查

必修

注:

1、直接攻博生课程应硕博贯通设置,理工科类要求完成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1学分,其它门类要求完成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

2、直接攻博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需要选学其它课程。

五、资格考试

在课程学习结束、课题开始前进行中期考核,主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平时表现全面考核学生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试包括综合知识和若干门核心课程考试。

考试可以为笔试或者口试、笔试相结合。

学科成立博士生考试资格委员会,委员会由本学科和相关学科5名专家组成。

学生写出总结,导师写出评语,委员会给出考试成绩。

六、开题报告

在完成了课程学习计划以后,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资料和调查研究后,结合具体科研项目,确定研究课题,收集与研究课题有关的资料,重点阅读其中与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著作和论文50-100篇,写出5000字左右的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应包括文献综述、论文选题及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工作特色及难点、预期成果及可能的创新点等。

开题报告应在二级(或一级)学科范围内相对集中、公开的进行,并由以导师为主体组成的考核小组评审。

开题报告会应吸收有关教师和研究生参加,跨学科的论文选题应聘请相关学科的导师参加。

若学位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作开题报告,以保证课题的前沿性和创新性。

七、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科学研究课题进行,必须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

学位论文必须阐述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学位论文主要工作、创新点和主要成果。

语句通顺、结构严谨、论点鲜明正确。

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包括已录用)与学位论文有关论文若干篇(根据南京理工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细则补充规定)。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路与系统

ElectromagneticFieldsandMicrowaveTheory

/CircuitsandSystems

(专业代码:

080902/4)

一、学科介绍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在1980年被首批授予硕士学位授权点,2000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2年获批建立博士后流动站,2005年所在一级学科获博士点授权,2007年“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获批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国防科技工业“511人才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等,大部分教师曾在国外高校进修或获得博士学位,师资力量雄厚,设备齐全。

学科科研团队实力雄厚,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

本学科有多项高层次科研项目的支撑,每年在国际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大量的学术论文,享有一定的国际声誉,具有良好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应用能力,曾获得多项省部级与国家级科技进步奖。

同时,本学科十分注重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研究方向始终与学科前沿同步。

主要研究方向为:

电磁理论与计算方法,射频集成电路与天线,智能天线与射频信息处理,电磁兼容,射频/微波毫米波系统(通信/雷达),光电集成电路,通讯网络VLSI,纳米电子技术,太赫兹理论与技术。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宽厚的电磁理论与射频技术基础,扎实的射频电路与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知识,具备从事移动通信的射频设计,各种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雷达等电子系统高频前端设计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较熟练英语的读说写能力和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素质。

要求毕业生在军民用雷达,通信及射频识别(RFID)等领域能独立从事科研、教学和科技管理工作。

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包括中央部委及下属的大型研究院所,IT行业内的大型公司,及海内外高等院校等。

就业现状和前景良好,目前就业率达100%.

三、学制和学分

全日制博士生学制一般为4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16学分。

硕博连读生和直接攻博生学制一般为5~6年;总学分要求不低于41学分,博士生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8年。

四、课程设置

表一、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

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建议开

课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1,2,3,4

必修课

 

政治理论

010115A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2

考试

必修

070111A24

小波分析

3

1

考试

选择

学分

≥6

070111A25

有限元方法理论基础及应用

2

2

考试

070111A20

矩阵分析与计算

3

1

考试

070111B08

高等数值分析

3

2

考试

选修课

050214C12-15

外国语(英、德、日、俄)

2

1

限选课

研讨班

2

1,2

限选

学科专

题研究

电磁理论进展A080904C57

2

3,4

限选

电磁理论进展B080904C58

现代微波毫米波技术A080904C59

现代微波毫米波技术B

080904C60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考查

必修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1

≥8次学术会议

考查

必修

注:

1、学科补选课:

凡跨一级学科录取的博士生和未取得硕士学位的博士生(非硕博连读生),

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择2~3门本学科硕士生的核心课程作为补选课,并列入培养计划,计成绩,不计学分;

2、博士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需要选学其它课程。

表二、硕博连读研究生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建议开课

学期

考核方式

备注

必修课

政治理论

010115A0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2

1、2

考试

必修

010115A05

自然辨证法

1

1、2

010115A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2

1、2

考试

外国语

050214B11-14

硕博连读基础外语(英、德、日、俄)

4

1,2

考试

必修

一门

070111A03

现代分析基础

2

1

考试

选择

学分

≥12

070111A24

小波分析

3

3

考试

070111B03

现代分析基础

2

考试

070111A20

矩阵分析与计算

3

4

考试

070111B08

高等数值分析

3

4

考试

080904B06

高等电磁场理论

3

1

考试

3~6

学分

080904B07

计算电磁学

3

2

考试

080904B12

现代电路导论

3

3

考试

080904B08

射频电路理论与技术

3

1

考试

080904B07

天线理论与技术

3

2

考试

050214C16-19

硕博连读选修外语(英德日俄)

2

3、4

考试

080904C08

EDA技术与应用

3

3

考试

080904C09

射频与微波电子学

3

2

考试

080904C18

电网络理论

2

3

考试

080904C10

现代无线系统导论

3

3

考试

080904C11

微波/毫米波工程中的优化设计

2

3

考试

080904C12

数字波束形成技术和智能天线

3

1

考试

080904C13

微波与天线测量

3

2

考试

080904C26

电磁兼容与电子对抗

3

3

考试

080904C28

超宽带无线电技术

2

3

考试

限选课

学科专题研究

课程

电磁理论进展A

080904C57

2

限选4学分

电磁理论进展B

080904C58

现代微波毫米波技术A

080904C59

现代微波毫米波技术B

080904C60

必修环节

文献综述与开题报告

1

考查

必修

学术交流与学术报告

1

≥8次学术会议

考查

必修

社会实践

1

注:

1、硕博连读生课程应硕博贯通设置,理工科类要求完成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1学分,其它门类要求完成课程总学分不少于43学分,其中必须课程至少28学分;

2、硕博连读生可以根据个人能力、兴趣、需要选学其它课程。

五、资格考试

为确保博士生培养质量,完善质量控制机制,增强和提高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对硕博连读生实行转入博士资格考试制度,以期全面考核素质和能力,实现优胜劣汰。

考核内容包括从事本学科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