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7266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docx

高三人教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学案40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十一单元 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

成果

学案40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课标要求]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及实践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19世纪末面临被______的危机。

(2)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救国方案屡屡碰壁。

(3)19世纪末,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4)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流亡海外期间,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

(1)提出:

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并提出其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__________,平均地权”。

(2)进一步阐发:

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上,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民族”“______”“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内容

(1)民族主义:

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

即“创立民国”,就是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____________。

(3)民生主义:

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4.评价

(1)进步性:

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没有明确提出反对__________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5.三民主义的实践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

(2)1912年,孙中山根据三民主义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________________》,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对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

(3)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企图复辟帝制,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__________”“护国运动”和两次“护法运动”以捍卫民主共和制度。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孙中山看到希望。

(2)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改组国民党。

【问题思考】

想一想 《中华革命党宣言》(1914年7月)中说:

“吾党自第一次革命,国体与政体变更后,即以巩固共和,实行民权、民生两主义为己任。

”材料中的“第一次革命”指什么?

“国体与政体”的变更指什么?

 

 

 

说一说 “废千年帝制,首义归功先行者;积四十载经验,遗言启迪后来人。

”该对联中的“先行者”指何人?

该对联的前一句主要赞扬了此人何种历史功绩?

 

 

 

议一议 有人说,如果民国时期实行了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农民就会富起来,中国就能避免贫富悬殊的弊病。

你怎样评价这一论点?

 

 

 

 

辨一辨 对于明确反对帝国主义问题新旧三民主义是不同的。

在旧三民主义中,资产阶级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只是在民族主义中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理论上体现了反帝要求。

只有到了新三民主义才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2.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1)提出:

______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2)内容

3.评价

(1)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

(2)推动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的开展。

(3)内容上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说一说 如右图所示人物的思想历程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是什么?

 

 

 

考点一 三民主义

1.阅读下图:

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

《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

(1)图中的“瓢”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该漫画反映出(  )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3)造成该漫画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思想是什么?

 

 

 

 

 

 

2.2005年4月26日,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

并与4月27日拜谒南京中山陵。

他在拜谒感言中说到:

“……中山先生领导国民革命……他以民主、自由、均富的理念来全心全意地追求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昌盛。

……”请你简要阐释孙中山的“民主、自由、均富”理念。

 

 

 

 

 

3.1912年3月21日,孙中山在演说中说:

“今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孙中山所说的“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指什么?

你是否同意孙中山的这种说法?

为什么?

 

 

 

 

 

 

                   

4.列宁在辛亥革命后指出,孙中山的思想首先是同“防止资本主义的愿望结合在一起的”。

列宁具体指的是孙中山的(  )

A.民族主义思想B.民权主义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国民革命思想

5.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精讲 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最具特色的部分。

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

6.三民主义对中国革命的作用

 

 

 

 

 

 

 

考点二 新三民主义

1.孙中山能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的原因是什么?

 

 

 

 

 

 

2.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哪些进步?

精讲 民族主义中,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中,新三民主义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享;民生主义中,新三民主义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使民生主义与扶助农工紧密结合。

3.旧三民主义同新三民主义在民权主义方面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对享有民权者的范围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不同?

 

 

 

 

 

 

 

4.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欢迎连战率领的大陆防问团一行时表示:

“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地继承和发扬。

”你认为孙中山先生有哪些精神遗产?

精讲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爱国思想;“天下为公”“博爱”的高尚人格;“祖国高于一切,才华贡献人类”的高远志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顽强意志和进取精神;牺牲奉献,死而后已,忧国忧民,关心民众疾苦等优秀品质。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了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愿望,并在三民主义的指导下发动了辛亥革命,成立了中华民国。

俄国十月革命发生后,他以伟人独有的超前意识,顺应时代潮流,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体现了一位伟人与时俱进的高贵品质。

                   

一、选择题

1.(2011·唐山模拟)“从实力上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

”最确切的回答是(  )

A.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B.三民主义符合历史潮流

C.革命成功重在舆论宣传

D.洪秀全不注意斗争策略

2.(2011·青岛模拟)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表示将致力于社会革命,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实现社会主义

B.实现民生主义

C.实现民权主义

D.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3.(2011·大连模拟)《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母亲李萍避走大漠,当时蒙古人称汉人为“阿其那”(狗)、“塞斯黑”(猪)。

到满人统治时期,汉人的情绪爆发最激烈的体现是(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D.民主主义

4.(2011·枣庄模拟)毛泽东曾认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说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其理由是(  )

A.以往的民主革命都失败了

B.孙中山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C.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取得成功

D.孙中山提出了系统的民主革命纲领

5.(2011·烟台模拟)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具有鲜明反帝反封建的内涵

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6.(2011·泰安模拟)孙中山在遗嘱中说: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个遗嘱的原则与以下哪一主张相一致(  )

A.兴中会纲领B.同盟会纲领

C.新三民主义D.三大政策

7.(2011·石家庄模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这句话反映出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最大特点是(  )

A.反对民族压迫B.反对君主专制

C.反对满洲贵族D.反对帝国主义

8.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中共的“新三民主义”,即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从而将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这与孙中山新三民主义中的哪一思想类似(  )

A.反对帝国主义B.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C.普遍的平等的民权D.民族平等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9.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晁错说:

“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定居),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 唐太宗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君道》

材料三 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四 英国于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规定投保职工在就业、退休、怀孕、工伤、疾病、死亡等情况下可以申请补助;11月通过国民医疗保健制度;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由政府拨款给贫困者以社会救济。

德国也通过保险、救济、补助等社会保障手段来缓和私有制和竞争所必然引起的社会冲突。

——摘编自段炳林《世界当代史》等

(1)依据材料一、二归纳中国古代明君贤人的治国思想。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是如何实践这一思想的?

 

 

 

 

 

 

 

 

(2)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最初的主张是什么?

材料三中所提的“办法”与最初的主张有何主要变化?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

 

 

 

 

 

 

 

 

 

 

(3)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西方国家如何确立福利制度?

这种制度有何作用?

 

 

 

 

 

 

 

【答案解析】

课前准备区

一、1.

(1)瓜分

2.

(1)创立民国 

(2)民权

3.

(2)民主共和国

4.

(2)帝国主义

5.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二次革命

二、2.

(1)1924 

(2)③耕者有其田

问题思考

想一想 “第一次革命”指辛亥革命。

“国体变更”指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取代了满清的封建统治地位;“政体变更”指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成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说一说 孙中山。

领导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

议一议 民生主义是指“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地价,由国家照价收税,地价涨后,增涨的绝大部分归国家所有。

但是在当时中国没有条件实行平均地权,主要表现为:

全国性政权尚未建立;“平均地权”的理论过于理想化;它既危及地主阶级的利益又无法完全满足农民的利益,因而得不到支持,所以观点不正确。

说一说 历程:

由主张维新到主张实行革命,提出三民主义;再到提出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变化原因:

一是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另外是孙中山历次斗争失败的挫折;还有孙中山具有不断进取、与时俱进的革命品质。

课堂活动区

考点一[Z§X§X§K]

1.

(1)武昌起义。

(2)A [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鄂”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

B不能体现顾此失彼,C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

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D。

]

(3)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2.民主、自由即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统治,反对帝国主义;推翻皇权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人民享有国家的主权,国民享有一切自由和权利。

均富即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以此来解决土地和贫富不均问题。

3.

(1)“民族主义达到”指推翻了清朝统治;“民权主义达到”指建立了中华民国。

(2)不同意。

清王朝虽然被推翻,但革命阵营内混入大量旧官僚和立宪派,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后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中华民国成为一块空招牌。

4.C

6.三民主义在一段时期内,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并激励更多的仁人志士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努力。

考点二

1.

(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希望。

(2)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

(3)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转变。

(4)民主革命形势的发展。

3.相同点:

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

不同点及原因:

旧三民主义把民权赋予反对帝制的国民,因为当时革命的主要对象为清政府。

新三民主义把民权赋予中国国民中一切反对帝国主义的人,因为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及其支持下的北洋军阀。

课后练习区

1.B [与农民阶级的革命相比,资产阶级革命更符合生产力发展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革命结果不同的决定性因素,B项最佳。

]

2.B [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属民族革命,民权主义属政治革命,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属社会革命,它是对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发展。

]

3.A 4.D

5.B [孙中山在旧三民主义指导下进行的一系列革命相继以失败告终,使他逐渐认识到要在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必须联合一切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共同来完成,才会有了三大政策下的新三民主义。

时代赋予了新三民主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新内涵。

]

6.D [从材料可以看出,其体现的重要原则是“唤起民众”“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这与三大政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主张是一致的,故选D。

]

7.D [题中引文强调:

只要反帝就可以享有自由和权利,把反帝作为必要条件。

]

8.B [材料明确提到了民生问题,A、D属于民族主义内容,C项是民权主义内容。

]

9.

(1)以民为本。

(关注民生、农本思想)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慎用刑法。

(2)平均地权。

增加“节制资本”。

第一次国共合作。

(3)通过立法形式。

(通过社会保障和保险制度、政策等)缩小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解析 第

(1)问两则材料均从反面论证了不重视农业和不关注农民生活带来的损失,据此不难判断材料反映的主要思想是“民本思想”或称为“重农思想”等。

然后依据所学唐太宗重视农民、轻徭薄赋等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即可。

(2)问据所学孙中山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的内容可知,孙中山民生主义最初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

材料三中提示的时间为1924年8月,可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此时孙中山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中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导致孙中山这一巨变的主要历史背景,联系当时的具体历史背景回答即可。

第(3)问据材料中“1946年8月通过国民保障法”和“1948年颁布国民援助法”等信息可知,西方国家确立福利制度的手段是加强立法。

回答作用时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