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07891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352.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docx

储层地质及油藏描述考试复习资料汇总简答论述

目录

1.开发早期阶段的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1

2.简述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特征1

3.简述关键井的研究及多井评价内容1

4.层内渗透率韵律类型及其特征?

2

1.如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2

2.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2

四看图分析题3

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20分)。

3

2、请举例论述低渗透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20分)。

5

3、自拟一篇与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详细论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计划安排以及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20分)。

7

4、请举例论述油气储层构型研究的主要内容(20分)。

11

5、通过阅读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归纳总结出含油气沉积盆地中的扇体沉积模式。

(20分)。

13

1、论述宏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14

2、论述地震相参数中内部反射结构的类型及其地质意义。

15

3、论述地震相参数中外部几何形态各类型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15

1、请指出造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16

2、分别简述地震相和测井相分析的方法与流程16

3、请指出油气砂岩储层潜在敏感性的主要类型及其储层伤害机理16

4、简述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17

5、如何利用储层实验测试技术研究油气储层潜在水敏性特征17

6、简述油气储层地质模型的概念及类型18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18

2、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19

1.勘探阶段的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19

2.简述拼合状储层结构特征20

3.简述关键井一般应具备的特征20

4.有效厚度的夹层扣除标准是什么?

20

1.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主要特点20

四看图分析题21

1、论述宏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主要控制因素。

22

1论述常见地震反射结构的类型并解释其地质意义(25分)22

2论述关键井在油藏描述中的作用(20分)23

3论述宏观剩余油的形成机理与分布模式23

二、设计题:

设计油藏描述的研究方案和技术流程24

 

二简答题

1.开发早期阶段的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开发早期油藏描述内容为:

(1)油层精细划分与对比。

(2)研究小层岩石相与沉积微相,描述砂体几何形态、连续性、连通性,建立小层沉积模型。

(3)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4)油藏渗流地质特征研究。

(5)流体性质及非均质特征描述。

(6)建立油藏分级静态模型。

主要是油藏规模、层组规模、小层规模和单砂体规模油藏地质模型。

(7)已开发探明储量计算及油藏质量综合评价。

(8)油田开发效果分析及提出改善开发效果措施。

2.简述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特征

是对一套油藏的整体表征,主要用于油藏整体模拟,是决定开发战略、划分开发层系及开采方式的重要依据。

这种模型重点表征的是各砂体及其间的宏观非均质特征,特别是储层的连通性及层间非均质性,这是驱油效率的主控因素,因而模型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

(1)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平面延展性及三维分布特征;

(2)各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3)各层间隔层的岩性、厚度、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

(4)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分布。

3.简述关键井的研究及多井评价内容

(1)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岩芯资料的数字化与深度的匹配,保证同一口井的所有测井和地质资料都有准确的深度和深度对应关系。

(2)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

(3)关键井分析,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

(4)弄清研究区目的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的基本特征。

(5)分析研究区储层四性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影响储层参数的各种地质因素。

(6)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及解释参数,包括岩性模型(骨架成分及其测井参数)、反映测井值与储层参数关系的测井响应方程、解释参数(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地层水电阻率Rw)等。

(7)建立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间的油田转换关系。

(8)研究工区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及其分布规律。

(9)用岩芯及其他地质资料,检验所计算的储层参数,并根据检验结果修改测井解释模型与解释方法。

(10)改进并完善测井分析程序,处理关键井资料。

(11)多井评价,即研究储层岩性、物性、油气水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4.层内渗透率韵律类型及其特征?

研究认为陆相油藏,常发育5种韵律类型,即:

(1)正韵律型(A):

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底部。

(2)反韵律型(B):

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顶部。

(3)均质型(C):

渗透率相对均质、稳定。

(4)复合型(D):

进一步细分为正复合型(D2)、反复合型(D3)、正反复合型(D1)、正复合型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底部,反复合型相对高渗段在顶部,正反复合型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中部。

(5)随机型(E):

相对渗透率均质段很难划出,或纵向上分布无明显规律性。

1.如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我国许多老油田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主要有六大类研究剩余油分布方法:

①以开发地质学为主的方法;②以油藏工程理论为主的方法;③矿场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法;④以测井为主的方法;⑤以地球物理为主的方法;⑥检查井取心分析法。

但仍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精度较高的方法可以推广使用。

剩余油分布研究,首先必须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建立精细的预测模型,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流体非均质特征以及开发工程对水驱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

同时,必须发展各种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和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取心、测井、试井、井间示踪剂等各种测试方法,以及物质平衡、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计算方法。

剩余油分布研究必须是一项综合多种信息、多手段集成的技术,以精细地质研究和油藏描述手段为基础,搞清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基本地质因素.比如.微型构造的发育特点对剩余油分布在地下地层结构方面起到一个宏观的控制作用,其次,按照层次界面和流动单元级细分的精细地质思路,搞清楚储层的非均质性变化.然后充分发挥剩余油检测技术直接得到剩余油的井点井层的分布,并与大量的动静态资料结合,利用常规的油藏工程手段,进行油水运动规律分析.至少以单个油砂体的研究单元,首先总体量化资源潜力和剩余潜力,然后依据动态数据和监测资料描述单层内剩余油的宏观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以高精度油藏地质预测模型为基础,进行敷值模拟研。

如果有条件,考虑采用较大规模的数值模拟技术,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

2.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1.定量化要求

要搞情高含水后期油藏内部复杂而又分散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抽藏描述必须向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客观情况的、精细刻画油藏非均质特征的三维定量地质榴型.一是通过油藏地质的层次化研究达到精细化的目的:

二是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和井间信息,将沉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地质统计学相结合,采用随机地质建模等先进技术,建立预淤剩余油分布的精细地质模型.

2.多学科综合

特高含水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很大,仅凭单—学科预测剩察,油分布存在很大局限性,只有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才有可能准确地预测剩余油分布:

多学科综合研究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综合信息,地质,地璋物理、油藏工程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共享一个数据库,以单一的统一地质模型为媒介.以预测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紧密配合,协同攻关.要求每一学科从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方面为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依据,而且允许各学科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评价本学科和其它学科对剩余油分布进行预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3.地质条件约束

通过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可以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它为利用其它技术预测

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条件.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测井,井间预测.油藏数值模扣技术均要求给定

一个地质模型和地质约束条件,同时要求必须有地质上的科学依据.

4.动静态结合

国内过去开展的油藏描述侧重于静态描述,利用原状地层参数,建立概念模型和静态型。

开发中后期储层研究则必须开展动静态相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考虑储层及流体参数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大庆,胜利等油田每年都要打一些检查井,为搞清油藏中的动态变化提供依据.动静态相结合的油藏描述要求进行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扛。

一体化研究,动静结合地揭示剩余油分布.

5.预测精度

随着油田开发工作日趋深入,精细油藏描述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的精度,不同开发阶由于研究内容、目的和任务不同,对于储层研究精度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进一步全面提高精度必须依靠多信息综台、多学科综合、地质条件约束、动静态结合等先进的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

四看图分析题

分析实验室模拟的三层水线的层内渗流差异性

各层水线推进速度取决于渗透率高低(见图4—39)。

在采油速度低时,水线前缘平均推进距离的比值小于渗透率之比值。

随着采油速度加大(4.5%),其比值接近渗透率之比值。

在低采油速度时,三层反韵律油层水窜现象不明显。

1、请论述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特点。

(20分)。

答:

现代油藏描述技术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不断提供和发展单项技术水平,促进整个油藏描述水平的提高。

比如发展水平技术,为确定性建模提供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发展和建立最优化的数据库,从中可进行地球物理和地质建模及生产模拟。

目前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如历史拟合和建模等主题已引起世界各石油公司的关注。

总之,各学科描述技术紧密适应地质描述及建模的需求发展。

(2)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

现代油藏描述的直接目的在于准确提供油藏数值模型,为勘探开发奠定基础。

传统的油藏模型是以少量确定性参数(钻井取芯及测井),以常规统计学方法进行参数求取及空间分布内插。

结果所提供模型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体变化的非均质性及随机性。

由于地质变量在空间具有随机性和结构化的特点,为了准确求取油藏各项特征参数,仅二十年来发展的区域化变量理论和随机模拟理论为油藏描述提供了一种新的工具,使油藏非均质性特征得以更准确地描述,可以建立较符合地下实际情况的模型。

地质统计学在油藏描述中的应用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参数估计,地址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应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对地质变量进行局部的最优化估计。

二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储层非均质性对勘探开发都有重要影响,储层模型中对非均质性的描述与表征是关键。

地质统计学中的随机建模技术就是针对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来的,随机技术是联系观察点和未采样点之间的桥梁。

其目的是以真实和高效的方法在储层模型中引入小型和大范围的非均质性参数。

三是各种资料的综合应用。

油藏描述涉及多学科、多类型资料信息,如何系统的匹配使用好各种资料信息至关重要,地质统计学为此提供了许多方法,如指示克里金技术可将定性的信息进行系统编码,将定性的概念定量化。

协同克里金可综合多种类型的信息,给出未采样的参数值落入任一给定范围的概率分布。

通过定量回归处理出的模型与多种信息资料取得一致,而不是地质模型、地球物理模型、生产模型自成系统无法综合在一起。

四是不确定性描述,静态、动态的确定性模型很难反映油藏地下复杂的变化,只有通过不确定性描述,从地质统计观点概括和综合地质模型,才能真实地反映复杂的油藏模型,而不会导致传统油藏模型把控制流体在油藏中运动的复杂地质现象过于简单化,如“蛋糕层模型”,用这种模型模拟的历史表明,往往给出了过于乐观的油藏动态预测,造成开发过程的低效益。

(3)建立了多学科综合研究管理系统

①地质、地震、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钻井、完井、开发、采油)等学科的资料及成果是油藏描述的基础,它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反映地下油藏特点。

以井为出发点的测井、岩石物理、地球化学、工程等学科,能提供油藏的各种精细参数,但是在空间上的分布的尺度较小,尤其是勘探早期,探井很少,在如此稀疏的空间上所采集到的数据,难以代表整个油藏,它们的数据与油藏参数也有某种相关性,但却无法直接求出油藏各种参数的精确值。

这主要是地震资料本身的分辨率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存在。

若把这些学科的资料与成果综合起来用于油藏描述,肯定比只依靠单门学科好,所建立的油藏模型一定更为可信。

②现阶段,油气勘探综合研究是以地质、地震、测井地球化学、油藏工程及计算机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为依据。

它必须通过各学科研究人员的相互配合,把各方面研究成果互相渗透、综合利用,才能提高油田勘探开发效益。

目前我们在油藏描述研究中,还存在着主要依靠单一学科研究,多学科不能有机结合的问题。

同国外石油公司多学科协同作战、科学严密的管理方法相比,我们的管理手段明显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

该系统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拥有一支由油藏地质和油藏工程相关的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队伍,并且这支队伍从油田发现直到废弃之日,自始至终在工作上密切进行合作。

二是强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协作,必须打破各部门间的界限,充分发挥统一指挥、协同作战的优势。

三是强调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充分利用最新技术,切实保证油田在开采期间实现最经济开采,不断延长油田开采期限。

四是强调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技术因素和油藏信息在油藏管理中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在进行油藏管理的决策时,必须综合考虑三者,才能最终实现油藏管理的设计目标。

五是所有的油田开发和作业决策都应由熟悉整个生产系统与油藏特性和动态关系的多学科专家队伍决定。

不能所有的决策都由一个油工程师做出,只有考虑整个系统的专家队伍中的成员才能成为有效决策的制定者。

六是强调油藏管理的多学科专家队伍的每一个成员都要培养对整个生产系统负责的意识,不断具备油藏工程、开发地质、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完井、油井生产动态及地面设备等多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有关整个生产系统各个环节的技术措施。

七是在具体实施油藏管理总体方案时,主张建立一支由各学科人员组成的专职联合小组,逐个地对老油田进行分析,确定进一步开发的方案。

2、请举例论述低渗透油藏描述的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20分)。

低渗透油藏最显著的特征是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介质变形现象,这使其在开发过程中渗流阻力增大、单井产量降低,递减速度加快,稳产难度加大,并降低最终采收率。

(1)主要研究内容

以储层地质学为理论基础,综合运用岩心、地震、测井和测试资料,对储集岩的类型、性质和分布进行研究,对沉积相和储层岩石学及成岩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储层孔隙有利相带的保存和演化规律;通过流体历史分析,研究油气注入的期次、时间、运移方向,总结有利于油气储层形成的沉积地质背景和控制因素,建立沉积—成岩—成藏综合模式。

在对储层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和油藏工程方法对油气藏进行描述和表征。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储集岩的岩石类型:

可以作为油气藏储集岩的岩石类型主要是碎屑岩类和碳酸盐岩类,其他还有火山碎屑岩、岩浆岩、变质岩、泥岩、硅质岩等。

②储集岩的岩石学特征:

岩石学特征是储集岩的基本特征,不同成因的储集岩具有不同的组分,结构、构造特征各不相同,区别很大。

③储集岩的主要含油物性:

含油物性包括孔隙度、渗透率和饱和度。

④成岩作用与孔隙演化研究:

储层孔隙类型是控制其储集性的因素之一,成岩作用在孔隙演化过程中对孔隙的保存、发育或破坏起决定性作用。

⑤储集岩的微观特征研究:

储层的孔隙、喉道类型以及孔喉的配置关系直接影响其储集性,所以研究储集岩的微观孔隙结构对储集岩的分类评价及提高采收率有重要意义。

⑥储集岩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研究:

不同成因的储层的储集岩的形态不同,其形成机理及控制因素不同,研究储集岩的形态、分布及连续性对探井及开发井网布置关系重大。

⑦储层形成条件:

构造背景、构造作用,储层形成的沉积环境及沉积介质特征,岩性、物性、古气候的影响。

⑧储集岩非均质性、储层评价与预测。

⑨储层综合研究方法及储层描述。

⑩储层伤害的地质因素探讨、储层地质模型。

(2)关键技术

在此以欢北杜家台低渗透油层为例讨论低渗透油藏描述的关键技术。

①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划分技术。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是在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在不同规模上建立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该方法最大限度地应用了地震、测井、岩心及岩屑录井资料进行三维层序单元划分和对比,建立高分辨率等时地层格架。

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单元的划分和对比技术在欢北杜家台识别出微相内部的层理面、不同岩类之间的接触面、侵蚀面和区域不整合面共4类界面,将目的层划分为一个体系域(沙四上段杜家台油层),3个准层序组(油层组)、9个准层序(砂岩组)、29个岩层组(小层),建立了研究区杜家台油层小层级地层地质模型。

②薄互层低渗储层地质建模技术。

以齐9-欢50、欢8和新杜1断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测井资料二次数字处理结果,以地层格架模型、构造模型、沉积模型为控制,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将已知储层参数作为具有一定分布范围的区域化变量,根据已知井点储层数据计算实验变差函数,应用理论变差函数模型拟合得到适当的变差函数模型,并通过不同参数的模拟方法的适用性分析,优选不同参数的模拟方法,对井间储层参数进行预测,从而得到储层参数的三维数据体,达到建立储层三维地质模型的目的。

③储层非均质表征技术。

以往对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主要针对渗透率变异表征,而由岩石类型差异造成了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关系差异的表征并不多,因此需要建立各类毛管压力和相对渗透率资料的类属方法;将储层非均质性从对渗透率变异表征延伸到岩石与流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表征。

④油藏剩余油分布研究技术。

剩余油是油田开发调整和提高采收率的物质基础。

油藏描述最终目的是更加准确地认识油藏的地下形态、储层物性,定量确定油藏的剩余油。

研究剩余油分布必须进行多学科联合攻关,应用地震、钻井、测井、地质、开发等多方面信息资料,多种方法相结合定量分析剩余油饱和度大小及分布状况,从而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a微型构造研究剩余油  微型构造是油层顶底面普遍存在的局部变化,变化的幅度和范围都很小,面积在0.3km2以内,构造幅度一般不超过20m,这些局部的起伏称为微型构造。

主要表现为油层微构造和断层。

研究和实践表明:

微型构造高点一般为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区域;高含水期,油层微型构造对油井生产具有控制作用,微型圈闭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在原始油藏边缘,微型断层圈闭、砂岩尖灭圈闭是剩余油富集区;在原始油藏范围内,单砂体顶面形成的微型圈闭条件与底面的构造形态、厚度相配合,控制了剩余油分布。

b应用流动单元描述剩余油  流动单元是一个垂向上和横向上连续的储集带。

在该储集带内,不同部位的岩性特点及影响流体流动的岩石物性特征相似。

一个储集体可划分为若干个岩性、岩石物理性质各异的流动单元块体。

在块体内部,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似,流动单元间表现了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性。

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定性法和定量法。

定性法首先建立岩石物性参数与沉积微相和岩石相的关系,再根据不同的沉积微相和岩石相来确定流动单元;定量法则是对各井进行系统的参数解释,然后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如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判别分析)进行流动单元的划分。

其中应用孔隙几何学进行流动单元研究,即应用流动带指标(FZI)来划分流动单元,是目前流动单元划分的主要方法。

流动单元相关计算公式为:

1gHRQI=lgΦz+1gKFZI

式中:

HRQI为油藏品质指数;Φz为孔隙度;KFZI为流动带指标。

根据FZI概率累计图,将欢北杜家台油层流动单元分为4种类型,即E(极好型),G(较好型),F(一般型)和P(差型)。

在单层划分和砂体展布及井点储层流动单元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砂体尖灭线、断层及沉积微相等因素,在平面上对连续砂体进行细分,又将同一砂体划分为若干个流动单元。

c应用动态分析法描述剩余油  动态分析法从油藏的小层沉积相研究人手,利用油水井在钻井、试油、采油过程中所录取的产液、产油、含水、压力等各项资料,综合分析油层平面、层间及层内的油水分布和运动规律,最终确定剩余油分布状况。

应用动态分析法,计算了欢北杜家台油层29个单砂层的注人、产出及剩余储量,绘制各单砂层水淹图。

研究表明:

正韵律油层中、上部剩余油相对富集;单一反韵律油层为上部较强水淹,中部中等水淹,下部较弱水淹,中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部位。

d水驱特征曲线法  国内外油田开发实践表明,注水开发砂岩油藏全面投人开发并进人稳定生产阶段后,含水达到一定值并稳步上升时,半对数坐标上累计产水量与累计产油量的关系曲线将成为直线段,表达式为:

1gWP=A+BNP

式中:

WP为累计产水量,104m3;NP为累计产油量,104t;A,B为统计系数。

e数值模拟法  油藏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油藏的物理性质和流体的流动规律。

通过精细的油藏历史拟合,重现油藏开发历史,展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制定最佳开发方案或调整方案,以获取最佳效益。

数值模拟研究剩余油可以提供油藏整体解决方案,能够实现油藏的全方位动态描述和预测,是研究剩余油分布最有效的工具和手段仁。

通过对欢北杜家台油层油藏描述所得到地质模型进行网格粗化,得到适合油藏数值模拟的油藏地质模型,提高模拟精度,客观地评价分析油藏剩余油分布,应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剩余油挖潜技术,在齐9一欢50、欢8和新杜1目标区共确定出9个有利区域。

3、自拟一篇与储层地质学及油藏描述相关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题目,详细论述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计划安排以及预期成果与创新点。

(20分)。

题目: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板块的西北缘,是燕山运动以来由大华北盆地经长期构造演化逐渐萎缩而成的内克拉通盆地。

马家沟组五段一层(马五1)缝-孔洞型含硬石膏结核和细晶的粉晶白云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的主力产层,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已成为影响勘探和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是指储层的几何形态、展布、纵向上的连续性、储层物性在纵向上、平面上的变化特征及层间物性差异程度、泥质夹层、隔层分布特征等内容。

不同非均质性储层,其注水效果及采收率有很大的差异。

因此,它是制定油田开发方案、了解剩余油的分布、老油田挖潜不可缺少的地质基础。

通过研究本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非均质性,可以预测本地区有利储层发育和保存的成岩相区,对指导油气田的扩边勘探和开发部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沉积相

1.1地层层序

中奥陶统马家沟组分为“三云三灰”六段。

马一、马三、马五段以白云岩为主,马二、马四、马六段以石灰岩为主,而马五段又细分为1O个亚段,其中马五。

亚段位于奥陶系风化壳顶部,它是中部气田的主要工业产层,也是本文涉及的研究对象。

中部气田马五1亚段地层残留厚度为20-25m。

1.2沉积相

内陆棚盆地沉积模式即沿纵向上,表层和盆底海水的盐度最大,向中间逐渐变小;横向上,盆地边缘和盆内深凹处海水盐度最大,介于其间盐度变小;沉积物的分布也具有其特点,由盆缘向盆地深凹处沉积物由薄逐渐增厚。

鄂尔多斯盆地马家沟组厚度和岩石特点与上述沉积模式十分吻合,集中体现在马家沟组从中央隆起和北部隆起至盆地深凹的榆林地区厚度逐渐加大,而岩性则表现为沿隆起带边缘发育白云岩、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夹硬石膏条带或硬石膏层,盆地深凹的榆林地区发育白云岩和膏盐岩,介于其间的盆缘坪发育白云岩和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

对中部气田南部地区沉积微相的研究则进一步表明,由于受“L”形中央隆起带的局限和东及东南方向尤其是东南方向海水补给的影响,盆缘坪可分为微咸化和咸化两种类型,进而划分五种沉积微相。

盆缘白云岩坪、盆缘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盆缘硬石膏结核白云岩坪、盆缘云灰坪、盆缘灰云坪。

通过沉积相研究并结合钻探结果,揭示出最有利于储层发育的微相。

2.成岩作用和成岩相

2.1主要成岩作用

纵观马五1储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中职中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