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0267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docx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v1027

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联系与发展——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的内涵和特点:

(教材P40—41,辅导资料P9)

A.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B.联系的特点:

◢联系是客观的(联系问题上的唯物论)

◢联系是普遍的,因为: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之间和要素相互联系

第二,任何一个事物不能孤立存在,同周围事物相联系

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联系的多样性

直接-间接/内部-外部/本质-非本质/必然-偶然

▲系统及其特点: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所谓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点: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联系实际:

科学发展观,中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

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参看教材第41页上段,辅导资料P10第二段)

联系与发展

▲理解三个概念间的关系:

运动、变化、发展

A联系和运动(事物的相互联系引起了运动)

B运动和变化(运动是一切事物的现象、过程的一般变化,运动抽象、变化具体)

C变化与发展(可以把发展理解为变化,而变化不一定都是发展)

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

A新、旧事物的含义;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B为何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第一,就新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的结构与功能适应新环境;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形成,它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

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人民的利益,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不可战胜。

▲发展是一个过程。

发展与过程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

▲恩格斯说:

“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即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社会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

⑥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2014年新增考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党的十八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明确提出: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这就深刻启示我们:

不仅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

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又是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都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集中而具体地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2.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教材P43,辅导资料P11-1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内容和发展的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也是贯穿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

矛盾及其同一性和斗争性

A.辨证矛盾是指事物之间及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它区别于逻辑学的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思维过程中造成的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重属性:

B.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趋势,

表现在: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渗透/转化

C.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联系: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也没有同一性;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区别:

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批判:

形而上学要么在绝对同一中思维(陈独秀)

要么在绝对对立中思维(王明)

联系实际:

社会既要稳定,又要发展。

社会和谐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得以实现。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作用(教材P44,辅导资料P11)

A.同一性的作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使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发展的趋势。

B.斗争性的作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可以促使双方力量此消彼长;

(事物量变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性可使旧的统一体破裂,新的统一体产生。

(事物质变时)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了事物的变化、发展。

D.内因与外因及其关系内因是根据————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外因是条件————对外开放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在统战工作内部,毛泽东同志的原则:

从团结的愿望出发,通过批评、斗争达到新的团结。

【体现了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也表现为“相辅相成”,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统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

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进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教材P44-45,辅导资料P12)

(2011、2012年考分析题)

A.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

不同事物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各有特点。

a认识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彻底辩证法的前提;

b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前提;也是找出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依据。

(对症下药,量体裁衣,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c如何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事物不同,矛盾就不同;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也不相同;

▲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性质不同,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因此,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

!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

矛盾的普遍性是共性,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是个性,有条件的、相对的。

统一:

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共性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矛盾特殊性包含普遍性,个性总是与共性相联系。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共性与个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它就不懂辩证法;

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依据,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方法。

(★展开)

第四,掌握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关系

A.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含义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的性质】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矛盾。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决定非主要矛盾,非主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无论在主要矛盾还是非主要矛盾中,都有矛盾的两个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一对矛盾中居支配地位的一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在一对矛盾中处于从属地位的一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非主要方面,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影响主要方面。

D.方法论意义: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关系的原理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依据;也是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的理论基础。

矛盾分析方法(辅导资料P11-12)(教材P49)

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法的重要作用是由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中的地位决定的。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

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3.唯物辩证法的两个规律和五对范畴(教材P46-47,辅导资料P13-16)

质量互变规律

A.事物存在质、量、度

▲质是一事物成为它自身又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与实践的起点和基础)

▲量是指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及构成成分在空间排列组合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把握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上的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

(认识度能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

B.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增减和次序变化(不显著、渐进过程、在度内)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显著的、渐进过程中断、对度的突破)

量变和质变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

二者的含义和特点不同;

统一: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阶段性/局部性;

质变中有量的特征(扩张)

批判:

割裂量变和质变关系会导致“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错误。

C量变质变关系原理的意义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

第二,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形式的理论工具,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指导意义;

第三,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

【青年学生要把远大目标同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精神结合起来!

否定之否定规律

A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的含义

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

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

B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

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否定是扬弃(保留又克服)

▲形而上学否定观:

否定是外力的否定;

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彻底消灭;

要么全肯定(肯定一切的复古主义),要么全否定(否定一切的虚无主义),所以否定是简单抛弃。

方法论意义:

对任何事物都要有个科学态度——积极-坚持/消极-克服;

对古代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对西方文化要批判地吸取。

(洋为中用)

C.否定之否定规律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了两次否定,即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点:

周期前进性

曲折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辩证内容: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态式:

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

方法论意义:

第一,做任何事情要树立必胜的信念,同时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第二,是反对直线论和循环论的思想武器;

第三,对任何事物都要有科学态度,反对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错误。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教材P49-50,辅导资料P13-14)

A原因和结果

原因和结果是反映引起与被引起、彼此制约的一组关系。

引起现象的现象是原因【不是导因】,由原因引起的现象是结果【不是后果】。

因果联系的特点是前因后果,即前后相继、引起与被引起。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

在特定的范围内,原因就是原因,结果就是结果,不能导因为果、导果为因,二者的界限是确定的;在更广的范围内,原因可以是结果,结果也可以是原因,二者界限不确定。

▲统一:

二者相互依存【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

相互作用【原因产生结果,结果又成为另一现象的原因】;

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

▲最后,因果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承认它就是唯物主义决定论,否认它就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神学目的论”虽承认因果联系的存在,但错把万事万物的最后原因归于上帝或神学的目的。

因果关系的多样性表现在:

一因多果、同因异果;

             一果多因、同果异因;

             多因多果、复合因果。

▲把握因果联系的意义:

第一,承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是科学认识的前提;

第二,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才能很好地总结经验教训;

第三,准确把握因果联系能增强工作中的预见性。

B.必然性与偶然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是揭示事物发展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对立: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根本性矛盾,偶然性则产生于非根本性矛盾;【产生的原因不同】

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支配地位,偶然性则处从属地位;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地位不同】

必然性的作用是决定事物发展方向,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不同】

必然性表现的比较稳定,偶然性不稳定。

【表现形式不同】

【产生原因、地位、作用不同,表现形式不同】

统一:

必然性依赖于偶然性,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偶然性体现并受制约于必然,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偶然性和必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批判:

割裂二者关系——夸大必然性是机械决定论;

夸大偶然性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意义:

第一,掌握必然性是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获得自由;

第二,不忽视偶然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条件。

【把握机遇】

C可能性和现实性

这是揭示事物过去、现在和将来相互关系的范畴。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现实与现存的区别:

现实都是现存的,现存的不都是现实的。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把握可能性的4个界限:

可能的和不可能的;

现实的可能和抽象的可能;

两种相反的可能;【好的可能和坏的可能】

区分可能性的程度(或然率是对可能性在量上的说明和测定)

▲可能性和现实性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

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它是事物潜在的趋势,着眼未来;

现实性不再是可能性—它作为现在的客观存在,着眼于现在。

统一:

相互依存—现实由可能转化而来,没有可能的不能转化为现实;

【现实离不开可能】

可能性的内在根据存在于现实中。

【可能也离不开现实】

意义:

第一,可能不等于现实,一切工作要从现实性出发;

第二,为了使可能转化为现实,我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

D现象和本质

这是揭示事物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的一组范畴。

含义:

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感官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思维把握。

现象包含:

真象——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

假象——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

【假象不等于错觉,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关系:

二者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

现象是个别、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生动、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

统一:

本质和现象相互依存,互相联系。

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意义:

科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进行科学研究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者统一);

既不离开现象,又不停留在现象上,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进了门就要抓本质(二者对立)

E.内容和形式

这是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

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任何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反映一定的内容;

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意义:

既要重视内容,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创新;

又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其积极作用,利用必要形式,抛弃旧形式,还要反对形式主义。

4.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教材P47-49,辅导资料P14-17)

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

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三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具有普遍意义。

唯物辩证方法与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

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核心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此外,唯物辩证法的各对范畴都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都可以运用到我们的想问题、办事情中去,化为我们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

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从本质上说,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5.辩证思维的主要方法(教材P50-52,辅导材料P16-17)

归纳和演绎;

分析和综合;

抽象到具体。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教材P54-59,辅导资料P17-18)

1.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客观的——>根本特点

2.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联系与区别

含义:

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关系:

二者有联系,又区别

联系:

二者都不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性)

区别:

自然规律是盲目的力量起作用;(没有人的作用)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意识活动实现的。

3.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含义:

主观能动性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客观规律性,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

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又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意义:

第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科学态度&革命热情

第二,批判割裂二者关系的两种错误。

5.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条件

第一,从实际出发把握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6.社会历史趋势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含义:

所谓社会历史趋势,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主要指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

主体的选择性是指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选择性。

关系:

二者辨证统一的,这种关系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