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1279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docx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

高中生物高三专题教案

【篇一:

高三生物复习系列教案】

高中生物必修2——全套教案

《遗传与进化》

人类是怎样认识基因的存在的?

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在哪里?

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是什么?

基因的本质基因是怎样行使功能的?

基因的表达基因在传递过程中怎样变化?

基因突变与其他变异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主线一:

以基因的本质为重点的染色体、dna、基因、遗传信息、遗传密码、性状间关系的综合;

主线二:

以分离规律为重点的核基因传递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主线三:

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为重点的进化变异规律及其应用的综合。

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现

显性遗传因子显性性状

一、孟德尔简介

二、杂交实验

(一)1956----1864------1872

1.选材:

豌豆

自花传粉、闭花受粉

纯种

性状易区分且稳定真实遗传

2.过程:

人工异花传粉一对相对性状的正交p(亲本)互交反交f1(子一代)纯合子、杂合子f2(子二代)分离比为3:

1

3.解释

①性状由遗传因子决定。

(区分大小写)②因子成对存在。

③配子只含每对因子中的一个。

④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4.验证测交f1是否产生两种比例为1:

1的配子

5.分离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1.亲组合重组合

2.自由组合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

2

表现

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四、孟德尔遗传定律史记

①1866年发表②1900年再发现

③1909年约翰逊将遗传因子更名为“基因”基因型、表现型、等位基因

△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

五、小结

1.

第二章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

体现在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基因在染色体上证据:

果蝇杂交(白眼)伴性遗传:

色盲与抗vd佝偻病

一、减数分裂

1.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过程

染色体同源染色体联会成着丝点分裂

精原初级次级精变形精细胞精母精母细胞子

染色体2n2nn2nnn

3.同源染色体

①形状(着丝点位置)和大小(长度)相同,分别来自父方与母方的

②一对同源染色体是一个四分体,含有两条染色体,四条染色单体③区别:

同源与非同源染色体;姐妹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④交叉互换

4.判断分裂图象

奇数减Ⅱ或生殖细胞散乱中央分极

染色体有丝有配对前中后偶数减Ⅰ期期期无减Ⅱ二、萨顿假说

1.内容:

基因在染色体上(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

2.依据:

基因与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

①在杂交中保持完整和独立性②成对存在

③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④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3.证据:

果蝇的限性遗传

①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个基因;②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现代解释孟德尔遗传定律

①分离定律: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独立地遗传给后代。

②自由组合定律:

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

四、遗传图的判断

致病基因检索表

a1图中有隔代遗传现象?

?

?

?

?

?

?

?

?

?

?

隐性基因b1与性别无关(男女发病几率相等)?

?

?

?

常染色体b2与性别有关

c1男性都为患者?

?

?

?

?

?

?

?

?

?

?

y染色体c2男多于女?

?

?

?

?

?

?

?

?

?

?

?

?

x染色体

a2图中无隔代遗传现象(代代发生)?

?

?

?

?

?

显性基因

d1与性别无关?

?

?

?

?

?

?

?

?

?

?

?

?

常染色体d2与性别有关

e1男性均为患者?

?

?

?

?

?

?

?

?

?

?

y染色体e2女多于男(约为男患者2倍)?

?

?

?

?

x染色体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

片段;

是控制生物性状的最基本单位;

双螺旋

本质其中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

序代表的遗传信息。

半保留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1928年英国格里菲思

①活r,无毒活小鼠

②活s,有毒小鼠死小鼠;分离出活s

③△杀死的s,无毒活小鼠

④活r+△杀死的s,无毒死小鼠;分离出活s

转化因子是什么?

(2)体外转化1944年美国艾弗里

多糖或蛋白质型

活型培养基型+s型水解物型转化因子是dna。

5

【篇二:

年高三生物复习精品教案】

绪论

考纲要求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

3.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教学目的

1.生物的基本特征(b:

识记)。

2.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

知道)。

3.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a:

知道)。

教学重点、难点及疑点

1.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

2.高中生物课学习的要求和方法。

2.教学难点:

生物的基本特征

3.教学疑点:

植物也具有应激性吗,有反射活动吗?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科学的发展

生物工程方面

绪论生态学方面

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

学习方法

【注解】

一、生物的基本特征(b)

(一)共同的基础

1.物质(化学组成):

蛋白质、核酸

2.结构: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外)

(二)新陈代谢

1.概念:

活细胞中全部有序化学反应的总称

2.实质:

生物体自我更新的过程;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是生物与非生物最

本质的区别;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三)应激性

1.概念:

对刺激发生反应,以适应环境

2.实例:

根的向地性(重力),茎的向光性(单侧光)

3.与适应性的关系:

应激性是生物产生适应性的生理基础。

应激性是指生物能对外界的刺激能够产生反应,它更多地强调刺激反应的过程。

在短时间内完成,刺激消失后反应也在不久后消失。

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它更多地强调结果。

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比较稳定。

即使刺激消失,这种适应环境的结果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改变。

遗传性强调的是生物对刺激作出反应的的具体形式,不同生物对同一刺激作出反应的具体形式是不同的,这是由不同生物的遗传性所决定的。

生物体所表现的应激性、适应性最终是由遗传性决定的。

【例析】

.触碰豆科植物含羞草,其小叶、叶片乃至整个植株都会发生反应,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状,这一现象被称为?

.触碰豆科植物含羞草,其小叶、叶片乃至整个植株都会发生反应,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原状,决定含羞草具有这一现象是因为?

(四)生长、发育和生殖

1.生长:

生物体由小→大结构:

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原因代谢:

同化作用

异化作用

2.发育:

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系列变化→成熟个体

3.生殖:

成熟个体→产生后代

使种族得以延续。

该特征对种族有重要意义,而对生物个体而言

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特征。

(五)遗传和变异

1.遗传:

保持物种的稳定性(相对)

2.变异:

使物种不断进化(绝对)

(六)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1.形态结构、习性适应环境

2.生物影响环境

二、生物科学的发展(a)

细胞学说

物种起源

(用实验手段和理化

遗传定律知识分析生命活动过

程和生命活动规律)

集中研究蛋白质和核酸

(发现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三、当代生物科学的新进展(a)

1.微观方面: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

举例:

生物工程成果

(1)医药方面:

乙肝疫苗、干扰素、人类基因组计划(2.5-3万)

(2)农业生产:

转基因生物、两系法杂交水稻

(3)能源开发:

石油草

(4)环境保护:

超级菌(有益菌)

【例析】

.试举例说明转基因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正负两方面,超级菌是正面例子,另外注意范围,不要把“克隆”也引入。

2.宏观方面:

生态学

举例:

生态学方面的成果

生态农业:

原理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学习高中生物课的要求和方法(a)

(一)学习方法

1.学习知识要重理解、勤思考

2.重视理解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3.重视观察和实验

4.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二)学习要求

1.获取知识

精简和网络化,因此强调课堂笔记的记载和完善。

形成深刻的记忆。

(对自己做题时把握不定的知识,书上一定要留下记号,或者记在笔记本上。

【针对训练】

a.基础训练

1.当前随着实验手段的不断提高,使生物科学的研究集中在与生命本质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上,以下所列物质不属此类的是()

a.蛋白质b.核酸c.单糖d.酶

2.细胞是生物体()

a.生长和发育的基础b.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c.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d.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陈代谢()

a.病毒用宿主细胞中的物质进行自我复制b.绿色植物将外界的co2和h2o合成淀粉

c.铁棒利用外界氧气形成铁锈d.动物将外界淀粉消化后形成糖元

4.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物体()

a.具有严整的结构b.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对刺激发生反应

c.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自我更新d.具有生殖发育和产生后代的特性

5.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最重要的是()

a.细胞结构和代谢b.遗传和变异c.生长发育和应激性d.新陈代谢和繁殖

6.生物体生长的根本原因是()

a.细胞分裂b.物质代谢大于能量代谢

c.细胞生长d.同化作用大于异化作用

7.生物体不会由于个体死亡而导致该物种灭绝,是因为生物具有()

a.生长现象b.生殖作用c.遗传性d.适应性

8.“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

a.应激性和适应性b.新陈代谢c.生殖和生长现象d.遗传和变异

9.在生物的基本特征中,哪一项不是维持生物个体生存所必需的()

a.应激性b.适应性c.新陈代谢d.生殖作用

10.一般不说,生物共同具有的生命活动是()

a.细胞分裂b.组织分化c.反射d.生殖现象

11.病毒作为生物的主要理由是()

a.能够其他生物得病b.具有细胞结构c.能独立进行新陈代谢d.能产生后代

12.从地层里挖出来的千年古莲种子,种在泥塘里仍能长叶开花,但其花色与现代莲稍有不同,这说明生物体具有()

a.适应性b.遗传性c.生长和应激性d.遗传和变异

13.1831年至1836年达尔文环球航行考察时,在南美洲发现的巨大动物化石与现在生存的犰狳十分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这说明生物具有()

a.适应性b.遗传性c.变异性d.遗传和变异性

14.我国种植水稻已有五千年历史,从古至今水稻仍然是水稻,但在品种上有新的发展,这说明了生物体有什么特征()

a.生殖和发育b.生物体具有严整的结构

c.遗传和变异d.生物体都适应一定的环境

15.下面的例子中哪项不是应用生物工程技术的生产实践()

a.由腐烂植物体产生混合肥料b.将人的生长激素基因导入鲤鱼,培育转基因鲤鱼

c.利用细菌生产干扰素d.用哺乳动物的细胞生产预防乙型肝炎的疫苗

b.提高训练

1.农民常在夜间使用黑光灯诱杀农业害虫,这主要是利用害虫的()

a.适应性b.应激性c.遗传性d.变异性

2.某些植物的叶子白天展开,夜晚闭合,这种现象生物学上称为()

a.生长和发育b.新陈代谢c.遗传和变异d.应激性

3.土壤中的种子萌发后,根总是向下生长,和种子横放或竖放无关。

此现象反映了植物根的()

a.适应性b.向地性c.向水性d.向化性

4.当太阳光移动时,蜥蜴可使自己的部分肋骨延长,保证身体扁平,并使其躯体与太阳光成直角,该种特性及其意义是()

a.应激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b.适应性,减少光照,降低温度

c.适应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d.应激性,增加光照,增加体温

5.下列植物感应活动中,不是由于环境因素的单向刺激引起的是()

a.根向着地心方向生长b.茎背着地心方向生长

c.含羞草的小叶合拢d.根朝向肥料较多的地方生长

6.一种雄性极乐鸟在繁殖上午季节里长出蓬松的长羽饰。

下列各项中,能决定这种性状出现的是()

a.遗传性b.变异性c.应激性d.多样性

7.生活在海洋里的乌贼具墨囊,遇到敌害时会喷出墨汁,染黑海水,乘机逃遁。

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

a.适应性b.遗传变异的特性c.应激性d.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的能力

8.窃衣的种子、果实上有刺,响尾蛇尾部能发出响声,蝙蝠有“翅膀”、指猴有“手指”,

这些现象说明()

a.生物具有变异性b.生存斗争c.生物的适应性d.地理隔离

9.原产于干旱沙漠中的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而茎膨大成柱状或厚“叶状”,这种现象说明生物具有()

a.应激性b.生长现象c.遗传性d.适应性

10.澳洲大陆原来没有仙人掌植物,当地人曾从美洲引种作篱笆用,结果仙人掌大量繁殖,侵吞农田。

这一实例突出地说明生物的哪一特征()

a.遗传和变异b.生殖发育

c.生长和发育d.适应一定的环境和影响环境

11.陆生植物若长期水淹会造成死亡,但莲和水稻等却可以生长在水中,这是生物的()

a.适应性b.遗传性c.应激性d.多样性

12.水稻的茎里具有气腔,北极熊具有白色的体毛,这些现象说明生物体都具有()

a.应激性b.多样性c.遗传性d.适应性

13.分布在较高纬度的动物个体一般较大,分布在较低纬度的动物个体一般较小,例如:

东北虎比华南虎大。

个体大有利于保温,个体小有利于散热,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a.抗寒性b.适应性c.应激性d.遗传性

14.在环境没有发生剧烈变化的情况下,物种一般不会自行绝灭,其原因是生物体都具有()

a.遗传性b.适应性c.新陈代谢d.生殖作用

c.能力训练.

1.生命活动的本质是()

a.应激性b.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c.新陈代谢d.遗传性

2.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指()

a.各种化合物b.各种化学元素

c.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d.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和化合物

3.除病毒等少数种类外,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最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系统

4.某同学使用光学显微镜,若目镜不变,物镜由10倍换成20倍,从目镜观察,下列正确的是()

a.细胞面积增大一倍b.细胞长度和宽度增大一倍

c.细胞数量减少一半d.细胞的亮度增大

5.植物的根向地生长,而茎向光生长,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

a.多样性b.遗传性

c.变异性d.应激性

6.利用磁场处理种子或用磁化水浸泡种子,都能促进种子萌发,提高种子发芽率,并有利于种子生根,促进作物早熟,最终使作物增产。

该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

a.生殖和遗传b.应激性c.稳态d.新陈代谢

d.奥赛一瞥

1.新陈代谢是指()

a.生物体内的同化作用

b.生物体内的能量代谢

c.生物体内的异化作用

d.生物体内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

【篇三:

2014年高三生物实验专题教案(6)】

实验方案补充分析

【考纲要求】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正。

获取信息的能力:

1、能从课外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2、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综合运用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

【知识梳理】

一、该类试题提供实验过程及其结果,要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中的错误或不合理之处、实验的原理、实验结果所说明的问题等,有时需补充必要的步骤。

侧重于对中学生物实验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运用能力的考查。

二、实验分析题型及解题的基本思路:

解题时要紧扣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变量,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

【高考模拟】

1、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果实中的贮藏物不断代谢转化,香蕉逐渐变甜。

图a中Ⅰ、Ⅱ两条曲线分别表示香蕉果实成熟过程中两种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

请回答:

取成熟到第x天和第y天的等量香蕉果肉,分别加等量的蒸馏水制成提取液。

然后在a,b试管中各加5ml第x天的提取液,在c、d试管中各加5ml第y天的提取液,如图b。

(1)在a、b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碘液后,a管呈蓝色,与a管相比c

管的颜色更浅,两

1

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淀粉,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Ⅰ。

(2)在b、d试管中各加入等量的斐林试剂,煮沸后,b管呈砖红色,与b管相比d管的颜色更深,两管中被检测的物质是还原糖,图a中表示这种物质含量变化趋势的曲线是Ⅱ。

(3)已知乙烯利能增加细胞内乙烯的含量。

如果在第x天喷施乙烯利,从第x天开始曲线i将呈现出加快(加快、减慢)下降的趋势,曲线Ⅱ将呈现出加快(加快、减慢)上升的趋势。

(Ⅱ)某湖泊由于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爆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现象的。

请回答:

(1)湖泊中导致蓝藻爆发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过量的无机盐。

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光和氧这两种非生物因素。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乙组,理由是由于蓝藻等夜晚呼吸产o2含量大于乙组的,

(3)如果居民中毒是由于蓝藻中的某种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这类食物链中含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蓝藻→浮游动物→鱼→人。

2、北京地区青蛙的生殖季节是4~6月,在一年中的其他一些月份,要促进卵的成熟和排放,可用人工方法,向已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蛙垂体悬浮液。

表中列出了某些月份,制备注射到每只青蛙体内的雌蛙垂体悬浮液所需的垂体个数。

请回答问题:

(1)表中显示,越接近生殖季节,所需垂体个数越少,从蛙卵的发育程度看,其原因是蛙卵逐渐发育成熟。

(2)雌蛙垂体悬浮液中含有的促性腺激素可作用于卵巢,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

(3)如果向已怀卵雌蛙腹腔内注射适量雄蛙垂体悬浮液,实验结果是雄蛙垂体悬浮液可促进蛙卵的成熟和排放。

原因是雄蛙垂体也能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

(4)蛙卵受精后发育成蝌蚪,若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甲状腺激素,将促进蝌蚪发育为蛙。

在蛙体内,该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受垂体合成和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调控。

3、在完成了观察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2份资料。

资料一:

一份“实验报告”的部分内容

2

(一)解离:

剪取洋葱根尖5cm,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混合液(体积比为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

(二)染色:

把根尖放在盛有0.01g/ml龙胆紫溶液的玻璃皿中染色3~5cm。

(三)漂洗:

将根尖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皿中漂洗约10min。

(四)制片:

将根尖放在载玻片上,加一滴清水,并用镊子把根尖弄碎,盖上载玻片,用拇指轻轻按压载坡片?

?

资料二:

全班20个实验小组的实验数据汇总表(注:

各小组计数50个细胞,实验条件与观察计数方法相同)

(1)请改正“资料一”中的3处错误。

将“5cm”改成“2~3mm”;实验操作步骤应改为先漂洗后染色;将“盖上载玻片”改成“盖上盖玻片后,再加一片载玻片”。

(2)若已知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细胞周期为

12.0h,请根据“资料二”,在答题卡上的饼状图中表示出间期、前期、中期以及后期和末期所占的时间(单位:

h,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3)有些因素会影响细胞周期各时期的长短,实验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误差。

因而对整个实验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有①②③⑤⑥。

①取材时间;②根尖培养温度;③解离时间长短;④载玻片厚度;⑤计数的细胞是否属于分生区细胞;⑥细胞周期各时期区分是否准确。

4、将蛙的卵巢放入含有蛙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急速的含量.经过一点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d)

3

a、促性腺素释放激素c、促甲状腺激素

b、促性腺激素d、雌激素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