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1860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docx

届高考语文第二轮知识点复习检测14

“古诗歌情感题”增分练

(时间:

60分钟 满分:

88分)

1.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

(2)题。

(11分)

元 夕

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弟集,重闱[注]应念一身遥。

[注] 重闱:

旧时可称父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已率先开放的景象。

解析:

选BD B项,“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错,此处只是在强调作者的独处境地;D项,“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错,没有车马相邀出游对作者来说是一件乐事,作者并不为此而感到寂寞失落。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是如何表现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诗的最后一联运用想象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分)②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3分)(意思答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 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 ①南海:

今广州、佛山一带。

②上国:

指京城。

③蓝关、湘浦:

地名,均为朋友前往南海必经之地。

④十二玉楼:

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此处借指出世隐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拉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碧云晚而叹息,表达了对朋友的感情,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实则暗指京城科举考试每年都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情意深长,实写送别时雪过蓝关寒气减弱的环境,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的情景。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不应该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解析:

选BD B项,“路上行人”理解错误;D项,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是诗人在想象朋友此行所经之地。

(2)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惜别之情:

送别朋友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②鼓励劝勉之情:

诗歌颔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

③关怀牵挂之情:

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

④期冀祝愿之情:

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流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意思对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安公子 远岸收残雨

柳 永

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

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

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

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

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

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

[注] ①拾翠汀洲:

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鸟尾羽作装饰品。

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

②画桡:

装饰华美的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天已近傍晚,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

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

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已到达目的地,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

D.“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回忆过往,嗟叹今夕,词人离愁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

E.“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以听杜宇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恻动人,用意层层深入,一句紧接一句,情意深婉而下笔有力,读来沁人心腑。

解析:

选CD C项,“到达目的地”错,据诗意可知,此二句写船家对路途的安排,表明仍在羁旅途中。

D项,“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错,全词的最强音不是“自别后”句,应是“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杜鹃不识人心,却劝人返,则无情而似有情;人不能归,而杜鹃不谅,依旧催劝,徒乱人意,则有情终似无情。

以听杜鹃哀啼结束,更觉深情婉转、凄恻动人。

(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6分)

答:

解析:

解答本题可先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如“游宦成羁旅”“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写别离之苦,写孤独之感;再通过意象分析,如“残雨”“风亭月榭”“杜宇声声”,表现词人的孤寂、离愁、乡思。

解答时结合具体词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答案:

①对前路的迷茫感。

“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

②漂泊江湖的孤独感。

“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

③对故乡的思念。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说明作者思念家乡。

④离别的痛苦感。

“刚断肠、惹得离情苦”说明作者对别离的痛苦。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满江红 东武会流杯亭

苏 轼

东武①南城,新堤固、涟漪初溢。

隐隐遍、长林高阜,卧红堆碧。

枝上残花吹尽也,与君更向江头觅。

问向前、犹有几多春,三之一。

官里事,何时毕。

风雨外,无多日。

相将②泛曲水,满城争出。

君不见兰亭修禊事,当时坐上皆豪逸。

到如今、修竹满山阴,空陈迹。

[注] ①东武:

此处指密州治所诸城。

②相将:

相随,相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词的上片写微雨蒙蒙、树林山岗上花叶狼藉的暮春景象,将“红”“碧”活用为名词,代指花、叶,十分形象和精炼。

B.词人眼见“枝上残花吹尽”而与友人试着向江边寻春而不得,体现出被贬密州之后内心的极端痛苦之情。

C.“官里事”四句,写词人感叹官衙事务纷繁,自然界又多风雨,轻闲而明丽的日子竟没有多少,说明聚会流杯亭是很难得的。

D.“满城争出”渲染出全城百姓观看曲水流觞现场的盛况。

“满”“争”二字,描绘出万人空巷的热闹情景。

E.下片的“兰亭修禊事”,使用了晋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典故,借以反衬自己与友人相约聚于流杯亭曲水流觞为流风余韵。

解析:

选BE B项,“寻春而不得”有误,词中有“犹有几多春,三之一”;“极端痛苦之情”的表述与全词感情基调不符。

E项,“反衬”错误,使用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典故,意在衬托词人与友人相聚于流杯亭的高雅之事。

(2)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答案:

①表达了词人作为地方长官与民同乐的惬意和自得之情;②蕴含着词人对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人生感慨。

(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11分)

虞美人

雨后同干誉、才卿置酒来禽花下作①

叶梦得

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晓来庭院半残红,惟有游丝千丈罥②晴空。

殷勤花下同携手,更尽杯中酒。

美人不用敛蛾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

[注] ①干誉、才卿:

皆叶梦得友人。

来禽:

林檎别名,南方称花红,北方称沙果。

②罥:

缠绕。

(1)下列对本词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上片写一场风雨过后,落花无数,清晨天气放晴,庭院中半是残花,只有游丝飘荡,写景富有层次,意境凄清迷蒙。

B.上片写景的重点从时间上来看是在清晨,即“晓来”之际,是实写;而前两句是回忆昨日风雨落花的景象,是虚写。

C.“落花”两句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一个“舞”字,写出落花随风飘舞的景象;一个“送”字,赋予落花人的情态,创意新奇。

D.词的最后两句表面上是在用“我亦多情”劝慰美人不必悲伤,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

E.全词既有“落花”“风”“雨”等哀景,又有“游丝千丈罥晴空”的高旷清新,婉约中有豪放之气,颇得东坡婉约词之妙。

解析:

选AD A项,“意境凄清迷蒙”错;D项,“实际上表达了词人与情人分别时内心的伤感与无奈”错,此处为词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结合全词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惜花伤春的情怀。

上片前几句写风雨摧残落花,残红满院,透出伤春之情。

②对雨后初晴美景的喜爱。

雨后初晴,天空游丝飘荡,更显晴空辽阔高旷,以乐景写乐情。

③与朋友聚饮的喜悦。

雨后初晴,词人花下置酒,殷勤劝酒。

④宴终人散的伤感。

最后两句借劝慰美人,委婉地写出了“酒阑”之后曲终人散的伤感。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牡 丹

薛 涛

去春零落暮春时,泪湿红笺怨别离。

常恐便同巫峡散,因何重有武陵期?

传情每向馨香得,不语还应彼此知。

只欲栏边安枕席,夜深闲共说相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去年与牡丹的相聚落笔,把人世间的深情浓缩在别后重逢的特定场景之中。

B.颔联中“巫峡散”承上句的“怨别离”,拈来巫山云雨的故事,给人花之恋抹上梦幻的色彩。

C.颔联中“武陵期”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武陵渔人意外发现桃花源仙境的故事,用典新颖别致。

D.颈联以“馨香”“不语”刻画牡丹形象,又以“传情”“彼此知”关照前文。

E.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于花栏边安放了枕席,如对故人一般抵足而卧,互诉衷情。

解析:

选AE A项,首联是从去年与牡丹的“分离”落笔;E项,“回到现实”错误,由诗句中的“欲”字可知,此句只是诗人的愿望。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久别不见的愁怨之情。

去年暮春牡丹凋零之时,诗人泪湿红笺诉离情。

②不期而遇的喜悦之情。

诗人在失望中与牡丹不期而遇,更感重逢的喜悦。

③心有灵犀的相知之情。

人花相顾无言,但彼此心心相印。

④情意绵绵的相思之情。

希望能陪伴在牡丹的身边,互诉相思之情。

(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与梦得[注]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 梦得:

刘禹锡。

白居易和刘禹锡同龄,交情深厚,开成二年(837),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以“少时”与“老后”相对。

“不忧生计”使人想见诗人少不更事时的稚气与豪气;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

B.颔联写两人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共把十千”暗示了两人共同的处境和心境,“相看”句写两位六七十岁的老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C.颈联写“闲饮”的细节。

两位老友行酒令、引经史、边饮酒边听音乐,不知不觉就喝多了。

这一联也展现了两人高雅芳洁的情怀与满腹经纶的才学。

D.尾联虚写,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

“共君一醉一陶然”使人看到挚友的深情厚谊。

E.全诗言简意丰,语淡情深,从一时“闲饮”,到“且约后期”,既有超脱高雅的情怀,又暗示对身世际遇的感悟,见出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

解析:

选AC A项,“老后不‘惜酒钱’是一脉相承的豪情,而无丝毫的世事艰难之感”错误,“老后谁能惜酒钱”使人联想到那种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暮气。

与首句相对,难免有“早岁那知世事艰”的感慨。

C项,“边听音乐”错误,“醉听清吟胜管弦”意思是听清吟胜过听管弦弹奏。

(2)本诗以“闲饮”为题,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全诗内容加以分析。

(6分)

答:

答案:

①和友人相聚闲饮之乐。

两人共把十千,行酒令、引经典,相约再聚之乐。

②官场冷遇,闲置之愁。

白居易政治上遭到冷遇,“闲”字透露出诗人寂寞而又闲愁难遣的心境。

③年老饱经沧桑之悲。

首联、颔联诗人回首平生,由年少时不为生计担忧的豪情,写到两人六十七岁时,白发相对,阅尽世情冷暖、饱经政治沧桑而身心交瘁的感受。

(每点2分,点出情感1分,分析1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11分)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 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③。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 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

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谏言,被皇帝疏远冷落,濒遭贬官。

曲江:

又名曲江池,是唐代长安城南的一处游览胜地。

②翡翠:

鸟名,此处指翡翠鸟。

③麒麟:

传说中的仁兽名,象征吉祥。

此处指麒麟状的石雕墓饰。

(1)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而且有对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

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的惆怅,此处“一片花飞”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

C.颔联写趁花还未落尽,赶快欣赏,不怕酒多会伤身,开怀畅饮。

句中的“且看”是只管看之意,“莫厌”是不推辞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珍惜春光、尽情行乐的愿望。

D.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字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

E.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在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

解析:

选CE C项,“且看”中的“且”是姑且、暂且的意思,诗人没有“只管看”“不推辞”的率性无忌,看花和饮酒的举动在这里表现的是对美好事物的留恋和无法挽留的悲哀,不能说“尽情行乐”;E项,刘诗中“寻常百姓家”的景象,不同于杜诗中的“江上小堂”和“苑边高冢”因无人居住和照管而变得荒凉破败的景象。

(2)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

诗中诗人“细推”的有哪些“物理”?

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分)

答:

答案:

诗中的“物理”既有自然界美好事物、美好生命的盛衰枯荣,也有家国盛衰、人事兴亡的无常。

(2分)尾联表面上是写诗人的感想:

世间万物盛衰无常、得失难料,既然无法实现理想,何必留恋官位荣华,索性抛开世俗功名的束缚,自在行乐。

(2分)而实际上,旷达之语的背后潜藏的还有诗人有志难伸、报国无门的悲哀。

(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