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10712205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docx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

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2-复习资料

古代作品选读复习重点

一、唐代诗歌繁盛的标志

1、作品作家数量多

2、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3、题材完备,艺术完美

4、出现了“李杜”与众多优秀的作家

5、其影响较大

二、唐诗繁荣的原因

1、经济繁荣,国力高涨

1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提高了弥足自信心和自豪感

2、阶级关系的变化和学术思想的相对自由

三、唐诗的发展进程(唐诗的四分法)

1、初唐(开国——玄宗前)

2、盛唐(玄宗、肃宗时期)(前期李白、后期杜甫)

3、中唐(代宗——宪宗、穆宗、敬宗),50多年贞元元和

4、晚唐(文宗——唐亡),80多年

四、宋诗与宋词发展状状况

1、宋诗北宋:

白体诗(徐铉、李昉)

晚唐体(九僧诗人和潘阆làng、魏野、林逋bū、寇准)

西昆体(杨亿、刘筠、钱惟演、学习李商隐)

欧阳修领导诗文革新运动

江西诗派(黄庭坚、学习杜甫)

南宋:

前期:

中兴四大诗人:

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后期:

四灵诗派,贾岛、姚合

江湖诗派(江夔kuí、戴复古、刘克庄)

2宋词发展状况

①、北宋前期:

晏殊,欧阳修,柳永

②、北宋中期:

素食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提高了词的品味

③、北宋后期:

秦观、周邦彦

⑤、南宋前期:

李清照、辛弃疾

⑥、南宋后期:

姜夔(清空高雅)吴文英(典雅隐秀)

五、《咏柳》比喻的巧妙之处。

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碧玉、丝绦,有生命的比喻称无生命的,体现诗人的情感特征。

2、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矛盾与统一,柔和的春风——锋利的剪刀

裁剪之妙:

妆—裁—剪无心—有心

六、《春江花月夜》的主要内容。

1、长江中下游春夜的美景与离愁别绪。

一为赞美欣赏春江月色,而是抒写游子与闺中思妇的相似离别之情。

两方面在诗中交织在一起,但是有主有次。

2、春江月色的魅力引起人的情绪波动。

①、人在完美的景致跟前的惆怅与孤独。

宇宙的生机、完美自足的境界、惆怅;

②、生命本身的短暂与虚幻,但仍充满期待;

③、在离别的生命体验中感受着温情。

七、《春江花月夜》中突出的艺术特色。

1、构思:

月亮

写景的角度,随着一轮明月转移。

抒情的角度,在写景的基础上展示对宇宙和人生的遐想,更深入的多方面的初触及思妇的生活和情感。

2诗情、画意和哲理水乳交融

春江花月夜的美景;人间纯净美好的爱情;对于人生哲理、宇宙奥妙的种种遐想和探寻。

3、章法整齐,有民族的特色,又有文人诗的特点。

章法要整齐取决于所写的景。

句法:

有排比和对偶

修辞:

双声叠韵,顶针

八、带有文化气息的《游山西村》。

中国传统文化。

“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古风”,夜叩门。

九、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赏析。

1、从语言看,对仗,上下句,句中对和流水对;

2、意象丰富,准确的写出春天的色彩;

3、心境——写出春游中人的心境变化。

4、诗情与哲理并茂。

十、赏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景物的组合之美

2、词序组合

3、动静关系的处理(生活美、风俗美)

4、动静相衬视听结合的写景特色(动静相衬,化静为动、以动衬静,视听结合)

十一、《山行》,比喻——远取譬。

是从空间举例来说,为了求新,不在人身近处,而是在人身远处,在人的想象遥远的,为流行的传统的想象的所忽略的空间展开。

时间上,秋天到春天,心理上,秋天的叶子比作花,是被人们心理上遗忘的。

本体(叶)和喻体(花)之间,用“红”字联想的起来,本体(叶)和喻体(花)之间隐含的联想的意味相似。

十二、《山行》极其凝练的语言。

“远上”点题、山之远“寒”肃杀凋零“生”与“深”“有人家”

十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赏析。

取喻新颖,比喻中含有广阔的想象,字里行间透露出无边的春意。

“忽”“千树万树”等词语恰当运用。

十四、《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情景交融的特色——景中有情、赋中有比兴(第二联,赏析)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写的是近处所见。

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

景中之情,境中之意,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

十五、《蜀道难》的主要内容。

1、描绘赞美了由秦入蜀道路上奇险壮丽的山川,也寄寓了诗人的对形胜之地,易于割据的深沉的忧虑。

2、《蜀道难》就是蜀道赞,蜀道颂。

也表达了作者对艰难、悲凉、恐惧的蜀道的迷恋与对视,是对生命意志的颂歌。

十六、《蜀道难》的艺术特色。

1、自然的人格化。

追求神似,雄奇险峻,奇险壮丽

2、各种浪漫主义手法的综合运用。

融合夸张、想象、神话传说写蜀道山水。

3、回环往复的抒情。

有气势,不平直——抒情诗一唱三叹。

回环往复之美,反复出现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三次感叹感情的爆发,延伸和收束。

十七、《望庐山瀑布》的艺术特色。

1、发现美的眼光,发现美的能力。

大自然的壮观景象,带有谪仙人的特殊色彩,心胸开阔、豪放不羁。

2、极度夸张又极度自然。

与李白天真浪漫,豪放不羁的性格有关。

通过前面的铺垫过渡之后才让最后一句警句出现,既是说末句的警句是和前三句的生动描写是密切相关的。

十八、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比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之处。

共同本质:

具有天然的美得资质,不靠人为的修饰,内在美和形态的多样式统一的。

2、比喻富有哲理。

淡妆浓抹总相宜,一切真、善、美的东西都是如此。

诗人之所以这么比喻,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而且二者同处吴越地区,所以运用这个比喻。

十九、登高咏怀诗体现的传统文化。

登高诗的内容:

1、乡国之恋,2、思亲念友,3、怀古伤今,伤国家前途之未卜,个人命运之不济,4、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5、与自然界对比、较量。

二十、杜甫《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

沉郁、是指感的悲慨壮大;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客居他乡的漂泊之感,多年孤独的身世之感,报国无门的苦闷之情;时不我待的焦虑不安、深沉、阔大。

缓慢。

低沉、低回起伏、回环往复的,通过两联的景物描写将自己丰富的感情融入进去,五六句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

二十一、辛弃疾与其他文人的不同之处。

1、英雄的形象的自我展示,乡村中风景人物的剪影,意象群发生了转变。

2、苦闷忧患和对社会的理性批判,以文为词和用经用史,风格多样——刚柔并济和亦庄亦谐,豪放而执着——豪放旷达。

二十二、离愁别绪、家国之痛的古诗中要背诵的篇目、《兵车行》。

二十三、柳永与《雨霖铃》情景交融、点染结合。

离愁别绪的感受——画面性的境界,使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取景和谐统一。

点染——是情景结合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词的特殊的抒情方式,是词学上专门的术语。

点:

先点明一个事情,一个意思;染:

点后用景物烘托渲染,染要选择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构成境界。

二十四、晏几道《临江仙》,赏析“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写的是孤独的词人,久久地站立庭中,对着飘零的片片落英;又见双双燕子,在霏微的春雨里轻快地飞去飞来。

“落花”、“微雨”,本是极清美的景色,在本词中,却象征着芳春过尽,伤逝之情油然而生。

燕子双飞,反衬愁人独立,因而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以至在梦后酒醒时回忆起来,仍令人惆怅不已。

这种韵外之致,荡气回肠,令人流连忘返。

“落花”二句,妙手天成,构成一个凄艳绝伦的意境。

二十五、贺铸《青玉案》,赏析“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第一、连续运用三个比喻(博喻)

第二、写景与比喻融为一体,显得更加自然浑成。

景物描写,烟草、风絮、梅雨这些具有地方、季节特征的迷蒙灰暗的景色,能够触发和体现作者的愁情。

第三、每个比喻都能体现其愁之多,还各有分工,能分别表现愁情之广,充天塞地(如一川烟草),愁情的纷繁杂乱(如风絮),连绵不尽(如梅雨)。

二十六、《长恨歌》的主题纷争,那种主题最为合适?

1、隐世(事)主题

2、讽刺说

诗的前半部分写杨贵妃生前使他受惑,后半部别泽泻杨妃死后玄宗仍然受惑,讽刺玄宗迷于女色而不悔悟。

3、双重说

前半部分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后半部则写对李杨爱情悲剧的同情,对她们专一爱情的颂歌。

4、爱情说

从主观动机到诗歌的客观效果都是对李杨悲剧给予同情,抒写有情人相思痛苦和不能常聚首的深深遗憾。

二十七、《长恨歌》的情节和心理描写。

1、完整的故事情节

李杨结合——渔阳惊变——玄宗思念——方士寻觅——贵妃致词

创造故事:

浪漫的传奇色彩;

追求故事紧凑:

始终抓住一个主线——李杨爱情发展线索,凡遇到可能是爱情主线中断或松弛时,就通过剪裁和语言上的承接联系,把这条主线拉紧。

2、细致传神的人物描写

外貌描写:

无止境的刻画,放在情结发展中,在关键时刻加以点画,着墨不多却细致传神。

心理描写:

从“孤灯挑尽未成眠”开始,用了一大段,在借助气氛环境的描写,把唐玄宗的孤独寂寞思念写了出来,看到中国叙事诗在人物描写方面的进展。

二十八、《李娃传》中李娃的形象(变化过程)

1、对郑生的难中相助,有情有义

2、不慕容华,不为私利

二十九、《李娃传》艺术成就(情节特点)

1、情节复杂曲折,波澜起伏,富有戏剧性,又符合生活和人物性格逻辑。

以合——离——合为主线

初次邂逅——往访结合——设局诈骗——二肆竞技——鞭子弃尸——沦落遇救——助生登第——父子相见

合情合理,既符合生活和人物性格逻辑。

设局诈骗,存在生活基础。

二肆竞技到鞭子弃尸,表面上纯粹是偶然,其中又包含着必然。

2、叙事既善于铺张渲染、描写刻画,又妙于剪裁;独立、统一;将次要的情节一笔带过,一些必要情节在任务的对话中间接的交代出来。

3、善于通过对话和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4、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典型的社会环境。

骗局和二肆竞技大场面的描绘,展示了长安生活的斑斓画卷。

三十、《将进酒》的思想意义。

1、醉酒中包含着控诉;

2、局限:

缺少正面揭露,虽然本是思想感情基础是对现实黑暗的揭露,但是个没有对封建社会进行全面建的揭露。

确实有某种消极作用,但不是诗的主要方面。

内在的很深刻的思想感,无边的愁并没有埋没诗人的自信。

三十一、《将进酒》诗人的自我形象。

1、精神情感,具有强大的力量:

极度自信,用一种强有力形式展开悲喜之情。

2、偏离了封建正轨,趋向叛逆。

表现在:

否定权贵,不愿效法圣贤;李白的痛饮狂歌,不仅仅是自我麻醉,还带有逆反、报复心理。

三十二、苏轼《水调歌头》,概括其旷达情怀。

三十三、李贺《李凭箜篌引》神奇想象的特点。

1、以独特思维方式和精选的动词、形容词、来创造视、听、味觉互通的效果。

2、迥异于人的想象,幻想的夸张相并行。

3、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

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

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

这就使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思融为一体,构成可以悦目赏心的艺术境界。

浅谈苏轼词作的旷达情怀

苏轼对词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对词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开拓,更在于“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表现出一种“旷达”的理趣情怀。

  一、旷达情怀的表现方式

  苏轼词作中的旷达情怀的表现方式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这些:

  1.以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表现自我人生态度的通脱豁达

  苏轼常常在词中对自己的人生做着深层次的哲理思考,而思考的最终落脚点却总是通脱豁达,是旷达对待人生波动与挫折,是力求自我超脱,而不是因人生不如意而轻率否定人生,自暴自弃,游戏人生。

  苏词中给人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其对“人生如梦”的感叹。

但这“人生如梦”的“梦”,一方面固然是作者在感叹人生有限、生命短暂、命途虚幻易变,但另一方面却是在借“梦”表现自己对世俗人生的深层次的哲理思考,是借“梦”来表达他对人生的旷达通脱态度。

如《永遇乐·明月如霜》中“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的“梦”,就是词人着意要表达的一种人生领悟,一种旷达情怀:

世人被名利所扰,营营终日,犹如自己睡中梦里,而自己却能逃脱世事纷扰,以旷达情怀看世事,看出世人人生之梦未醒,实是因为对人世欢怨之情未断,这样,就使得对情、事的感叹超越了自我,挣脱了由“乌台诗案”等政治波折带来的感情镣铐,通过深入思考人生哲理而使精神获得了解放,借景抒怀而有了超类脱俗的旷达情怀,放弃了喜怒哀乐乃至荣辱毁誉。

  又如《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长恨此身非我有”,表达了对自己踏入社会、步入官场之后再也难以自我把握的人生命运的深层次哲理思考。

而一句“倚杖听江声”,是对自己处世态度的鲜活写照,如图画一般勾勒出作者的形象:

通过深层次思索,从宁静、旷阔、静美的大自然中领悟到世俗的忧愁与烦恼、人生的得失、荣辱都应以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对待之,从“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的脱离世俗转入到了对精神自由和人生理想的追求,这是在痛苦的逆境中对人生的理性思考,是用旷达不羁的情怀来展示自己独特个性和真情。

  可以说,苏轼在深层次的哲理思考后,更坚定了其顽强乐观、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而所作之词,也产生了旷达境界。

  2.以展示大自然的壮丽雄阔来表现自我情怀的旷达

  苏轼描写大自然的词,取材广阔,气象万千,就题材而论,登临怀古、田园风光、农村生活、歌咏事物,无不展示出大自然的雄奇壮阔,而在对大自然的赞美中,也表现出了摆脱自我,“让自己有限人生在大自然无始无终的运动中得到永恒;让人生的种种苦恼,在超乎现实的纯美的大自然中得到解脱;让自己从与社会的种种矛盾中净化出来,与大自然天造地设的规律相和谐”(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的、使自我融入大自然的旷达境界。

  2.1善于把自然山水之美与深沉的历史感和多重的人生感慨相融合,以此来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生和世界的见解,并借此来表达自我情怀的旷达脱俗。

  这种感情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流露得最为明显。

苏轼在词中借凭吊古代英雄、凭吊如画江山的怀古之情来抒发自己现时的旷达之情,使其《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了千古绝唱。

  苏轼作此词,正是贬谪黄州之时。

而大凡迁客骚人,庙堂江湖之间,容易或以物喜、或以己悲,在逆境中仍能以平常襟怀自解、自嘲、自慰的,非胸中有一股旷达脱俗之情不可。

苏轼此词,正有一股旷达脱俗之情,故气象磅礴,格调雄浑,“自有横槊气,固是英雄本色”(徐仇《词苑丛谈》卷三),其成功之处,当在于将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现时多重人生感慨与眼前“江山如画”美景、怀古之情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之产生极强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是真景与真情的交融。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古今兴亡之慨,将人引入了深沉的历史中。

它既使人看到了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绝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那多重人生感慨相融合的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恢宏,有自然山水之美,有深沉的历史之感,有对英雄业绩的追慕,有对历史、人生的思索。

  但英雄已往,自己被贬。

这不能不使苏轼从对理想的追求而一下跌入惨痛的现实: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这份人生感叹谁能理解?

作者只能善自宽怀,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樽还酹江月”,将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风流人物与贬谪人生的种种矛盾全部消解于无言之中,感情虽由高昂而至沉郁,但仍是以一种自解自慰的手段,将在经历了历史与现状、理想与现实尖锐冲突之后的心态归结于超然旷达。

这种旷达超脱,是一种对人生的顿悟,是苏轼将昂奋豪情与感慨超脱的旷达相融合。

这就是苏轼的自我情怀:

旷达。

  2.2善于以和谐宁静的自然山水表现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自我情怀的旷达。

  苏轼善于以清空之笔描绘宁静幽邃的景色,并借这清幽的明净之景来表现自我疏狂不羁、潇洒飘逸的旷达情怀。

  如《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中,“照野”是明月照空,月色清幽,“弥弥浅浪”则是春水满涨,是明净清幽的山水美景。

在这月下溪畔,“我欲醉眠芳草”、“曲肱醉卧少休”,那是何等疏狂不羁、潇洒飘逸。

“可惜一溪风月”,是使无限美好的自然与作者旷达的襟怀融合在了一起。

“莫教踏碎琼瑶”,更显示了作者热爱幽美景色之情,也因为这“可惜(可爱)”,更加巧妙地揭示出作者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即爱幽美、静谧、纯洁,超然出世。

“解鞍欹枕绿杨桥”,“及觉已晓”,则是生活的旷放,是乐观而豁达的胸襟,是忘怀物我、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了。

  2.3善于以农村风俗风光、劳动生活来表现力求摆脱自我、融入自然的自我情怀的旷达。

  苏轼词中流露出的对农村的由衷喜爱与不胜向往之情,本质是内心希望远离官场,是一种借农村纯朴之美来忘却官场名利、仕途痛楚的方式,是其旷达情怀的写照。

  《浣溪沙》(徐州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这五首词,写“日”、“潭”、“树”等自然景物,用“深红”、“绿暗”等色彩字,写得画面生动悦目、有声有色。

写“施抹红妆看使君”的村姑,写“麻叶层层”的农村作物,写“谁家煮茧一村香”的农事活动,都是写作者真实接触、真心向往的农民实际生活情况,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农村纯朴之美。

面对如此种种,作者不禁要“敲门试问野人家”讨茶喝了。

而徐州农村久旱逢雨后的欣欣向荣、丰收在望的景象,更让苏轼热爱农村,“使君元是此中人”,由道中所见而触景生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了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以“何时收拾耦耕身”来忘却官场名利、仕途挫折、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的郁闷心情,以农村风俗风光、劳动生活来表现力求摆脱自我、融入自然的自我情怀的旷达。

  2.4善于用寓意高远的自然物象来表现自我情怀的旷达。

  苏词咏物,不但重形似,而且重神似,不但能写出物象,而且能写出高远寄托和旷达情怀。

苏轼词中常咏月、咏梅、咏鸿,用这些寓意高远的自然物象来表现自己的傲世独立的旷达之情。

月、梅、鸿等“物象”即是自我旷达情怀的寄托。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这样一首把人生现象与自然物象(月)、人生哲理与自然规律(月的阴晴圆缺)、时空物我融为一体的寓意高远的旷达之词。

上片借“明月”这一物象引人深思遐想,它可以酝酿出取不尽的兴味和感慨,又含藏着对宇宙奥秘探索的哲思。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三句寓意深长,著一“归”字而欲摆脱自我、融入物象的境界毕现。

作者似有意、也似无意地表明本身所来自的地方——那是上界天堂,天帝的居所,超越人世间的世界,是大自然。

下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作者由感情而入理智,化悲情为旷达,推己及人,把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宇宙人生的哲理统一起来,揭示它所蕴含的普遍意义,摆脱了自我而产生一种融入自然、宇宙,融入寓意高远的自然物象的旷达之情,因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最深的感情与最高的理智交融一体:

亲人间的欢聚既然不能强求,则唯有发出深挚的慰问与祝愿。

这种通过寓意高远的自然物象得到心灵的慰藉与启迪、寻求在自然规律中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摆脱自我人生苦恼的词作,是透彻旷达,真“有神仙出世之姿”(刘熙载《艺概·词概》)。

  3.以直接抒写充实自我、加强自我精神的方式来表现旷达情怀。

  3.1直接抒写出极力充实自我、使自我的精神世界得到最大限度加强,从而能抵御外界一切侵扰的境界。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一词中,“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表明只要自己有充实的浩然正气,再大的外界迫害也都能化成“快哉此风”,因此能身在逆境而泰然处之,大气凛然,情怀旷达,使词寄寓着对人生的探索,蕴含着深邃的理趣。

  最能表现这种充实自我的旷达境界的是《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词。

  上片,“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示了作者不为外界风云变幻所干扰,总是以自己的定规行事挑战生活厄运的生活态度。

  下片,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看到的是什么呢?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切风雨都成虚无,都是归于平淡,归于旷达,归于豁然开朗的人生态度。

这正是一种不随物而悲喜的思想境界,和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样反映了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在遭遇挫折时,不要悲观失望;在境遇顺达时,不要沾沾自喜,要永远保持自己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自我的精神世界充实,那么,万物能奈我何!

  3.2直接抒写出淡泊明志、洁身自好的境界。

  苏轼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胡寅《酒边词序》)。

之所以有如此境界,还与其词表现出来的那种淡泊宁静、向往归隐、洁身自好以求对痛苦人生、黑暗现实、龌龊官场超脱的清空旷达心理紧密相关。

  《行香子·述怀》对这种淡泊明志的旷达之情有生动表现。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这是一首把酒对月之时抒写其淡泊明志、洁身自好的具有退隐之意的词,但表现出来的还是一种旷达的人生境界。

  上片首先描述抒情环境:

夜气清新,月光皎洁,与日间尘世的喧嚣相比较,恬美喜人。

如此之夜,正好冷静地思索人生:

人们追求名利是徒然费神,人生只不过如“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一样须臾即逝。

  下片“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不被知遇,仍是人生虚无的感叹。

但作者并不一味以此为苦,而是从中自我解脱。

“且陶陶、乐尽天真”,在“陶陶”之乐中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作个闲人”,弹琴、饮酒、赏玩山水、吟弄风月、恬淡寡欲。

这是多么清高而又富有诗意的超脱旷达境界!

这是作者从生活感受中悟出的人生认识,“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刘熙载《艺概·词概》),富有理趣,韵味无穷。

  总之,苏轼词中往往表现出一种旷达情怀,真正达到了王国维所说的“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地步,从而营造出一方光洁灵秀的天地,使人肉体和灵魂都能随着这种旷达情怀得到净化而升华。

  二、旷达情怀的成因

  苏轼词作旷达情怀的形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寻:

  一是苏轼所受的教育及由此而产生的世界观、人生观。

  苏辙记述苏轼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

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

‘吾昔有见于口,味能言。

今见《庄子》,得吾心矣!

……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墨,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而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世界观、人生观的哲学基础,这也是其旷达人生观的根本所在。

  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但他却会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

把儒家穷且益坚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事物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化的观念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做到蔑视丑恶,消解痛苦,旷达对待生活中的每一次挫折遭遇。

  二是苏轼对生活的执着和随缘自适的心态。

  尽管在人生观中融合了儒道释的思想,但对待生活,他仍能谈禅而不佞佛,好道而不厌弃人生,对待生活,他只取“静而达”(《答毕仲举书》)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