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52093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

《古代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先秦时期

一、上古歌谣

1、上古歌谣的保存

上古歌谣零散保存在先秦两汉的典籍之中,如《礼记》、《吕氏春秋》等。

后代集中辑本有:

清代沈德潜的《古诗源》,今人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录最为详尽。

2、上古歌谣的内容:

(1)、再现劳动过程的:

《吴越春秋》中《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2)、征服自然愿望的:

《礼记·郊特牲》中《蜡辞》: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3)、思恋之歌:

《吕氏春秋·音初篇》中《候人歌》:

候人兮猗。

3、上古歌谣主要特征:

原始歌谣体制短小,大都采用二言形式。

这是因为上古劳动动作简单,劳动节奏短促、鲜明,因而伴随劳动动作产生的诗歌节奏自然也不复杂。

如《弹歌》。

另外,上古汉语都是单音节词,两个单音节词组合是最初的句子,这种句子的产生与上古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能力直接相关。

如《候人歌》。

二、上古神话

1、神话的内容丰富而复杂,简要分为以下三类:

(1)解释天、地和人的产生

(2)人类对自然的斗争(3)人类社会之间的斗争

2、神话的特点:

(1)神话反映现实的方式是借助想象和幻想的方式,而非科学的方式。

(2)不自觉的艺术创作。

3、神话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神话对原始先民而言重要吗?

为什么?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各种变化,以他们贫乏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力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神话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泛灵论,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是比拟类推,神话一定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

4、神话的散亡及其保存

5、中国古代神话的民族精神:

从思想上说,比较突出为公为群精神

6、神话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

神话故事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滋养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不屈不挠、死而不已的积极浪漫主义风格影响了后世的作品。

三、《诗经》

(一)《诗经》的流传:

四家诗

西汉时期,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民间广泛传授,自郑玄作笺兼容三家,使毛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二)《诗经》的内容:

1、祭祀诗和史诗:

在《大雅》和《颂》中保存了许多祭祀祖先、追溯邦族起源和兴盛赞颂祖先丰功伟绩的诗歌。

《大雅》中五篇周人的史诗: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系统叙述了周人从始祖后稷诞生到武王伐纣的历史过程。

《生民》记述后稷创建农业的事迹,采用铺叙手法,歌颂后稷功德,富有传奇色彩。

2、农事诗:

周代已经进入比较发达的农耕社会,《诗经》中的作品不仅在观念和情趣上印上了农业文明的印记,而且收录了不少直接描写农业活动的诗歌。

其中最优秀的当推《豳风·七月》。

[《豳风·七月》是极古老的农事诗,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一般以为产生于西周初。

与《周颂》中的农事诗不同,它以相当长的篇幅,叙述农夫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并记载了当时的农业知识和生产经验,像是记农历的歌谣。

从艺术上看,《七月》用赋的手法,从七月写起,按农事活动的顺序,以平铺直叙的手法,把风俗景物和农夫生活结合起来,朴实、生动地描摹了西周农人的生活状况。

清代崔述:

“读《七月》,如入桃源之中,衣冠朴古,天真烂漫,熙熙乎太古也”。

从文学史的影响来说,是后代田家诗的滥觞。

文献价值:

这首诗提供了极可贵的历史资料,研究古代农业发展状况、古代气候的学者都必须参考。

]

3、燕飨诗

《诗经》中有一类作品专门描写贵族宴饮的场面,是为燕飨诗。

贵族的宴会往往是出于维系礼法、敦亲睦义的需要,而宴饮的仪式则是礼的一种体现,因此这类诗歌总是赞美和乐融洽的氛围,井井有条的秩序;而对放纵失仪之举加以讽刺。

著名的作品有《小雅·鹿鸣》和《小雅·宾之初筵》

4、怨刺诗

西周中叶以后,王道衰微,社会动荡,于是出现了针砭时弊,感时伤世的怨刺诗。

(1)二雅之怨刺诗多出于公卿列士之手,内容集中于政治层面,表现上层大夫对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又往往与切身感受相结合。

情辞恳切,风格沉痛而凝重。

如《大雅·荡》和《小雅·节南山》。

(2)国风之怨刺诗多出于下层和民间,多针对具体的社会现象或事件,讽刺更尖刻辛辣,情绪比较外露,以嬉笑怒骂为能事,富有平民文学的特质。

如《邶风·新台》、《魏风·硕鼠》等。

5、战争徭役诗

战争徭役诗有30首,战争与徭役在作品中一般被称为“王事”;战争徭役诗的主旋律:

周人重农尊亲,战争诗和徭役诗,大多表现为对战争、徭役的厌倦,含有较为浓郁的感伤思乡恋亲的意识。

从而凸现了较强的周民族农业文化的心理特点。

战争诗有两种情况:

其一、对周边民族的抵御与进攻(积极防御)。

《小雅·采薇》对侵犯者充满了愤怒,洋溢着战胜侵犯者激情,但同时又反映出对久戌不归的厌倦,对自身遭际的哀伤。

其二、对内镇压叛乱的:

《豳风·东山》出征三年的士兵,在归家的途中悲喜交加,想象着家乡的景况和回家后的心情,把现实和想象、回忆结合在一起,极为细腻地抒写了“我”的兴奋、伤感、欢欣向往、忧虑等心理活动。

诗人对战争的厌倦,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6、婚恋诗

单相思的诗:

《周南·关睢》;男女相互爱慕的诗:

《邶风·静女》;

女子对男子的思念:

《郑风·子衿》《郑风·出其东门》;争取婚姻自由的诗:

《鄘风·柏舟》;

弃妇诗:

《卫风·氓》、《邶风·谷风》。

(三)《诗经》的艺术特点

1、《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的开端:

2、赋、比、兴的手法:

3、重章叠句的章法结构:

4、《诗经》以四言为基本句式。

5、《诗经》的语言准确、优美,极富表现力。

四、屈原和《离骚》

(一)楚辞释义:

一是诗体名,一是诗集名。

作为诗体的楚辞,它的创始者是屈原,而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离骚,故楚辞体又称骚体。

作为诗集名,是指西汉成帝时,著名学者刘向把屈原和屈原以后的作家宋玉等人的辞赋编为一集,共十六卷,题名为“楚辞”。

这是从战国中期到西汉末年的一部诗歌总集。

(二)《离骚》艺术特色:

1、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风格;2、比兴手法的拓展;3、一虚一实的抒情结构;

4、屈原突破四言,加长诗句,创造了一种句式长短不一、韵散相间的新的文学形式。

“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和咏叹意味。

(三)《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表现在:

浪漫主义是《离骚》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1)、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诗中的主人公餐英饮露,披花戴草,光照着黑暗污浊的现实,闪耀着理想的光辉。

(2)、诗中自始至终贯穿着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

如上叩帝门、下索美女等情节表现了屈原为追求理想上下求索的精神。

这种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是浪漫主义精神的实质。

(3)、《离骚》大量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诗人驰骋想象,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幻想的境界,构成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

在诗人笔下,日神、月神任他随意驱遣;咸池、崦嵫任他自由登临。

而这一切又是为全诗的抒情主题服务的。

《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描写,使得全诗境界奇伟,气象恢宏,充分地表现出诗人深刻的思想、博大的胸襟和奔放的激情。

五、诸子散文:

(一)孔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主要思想:

(1)伦理思想:

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

(2)政治思想:

在政治上主张实行“德政”。

2、《论语》的文学风格:

(《论语》是一部主要纪录孔子言行及其著作的书。

(1)、《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

文字简括,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

(2)、《论语》有时通过简短的对话,显示出人物的性格,因而也具有一定的文学意义。

(3)、《论语》多用语气词,含蓄蕴藉,形成迂徐婉转的语言风格。

(二)孟子(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得孔学嫡传)

1、影响孟子人格发展的几个要素:

(1)、学习孔子:

两人具有相似的经历和相似的情怀_不得志和悲天悯人

(2)、尊崇道统:

富有救世主精神

(3)、攻击异端:

偏激

2、人性的探讨: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提出“仁政”(以性善论为基础),即“民为贵,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3、文学成就:

(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较《论语》已有很大发展。

(2)、《孟子》的突出特点是善用比喻。

(3)、善设机巧,请君入彀。

(4)、《孟子》散文富有气势。

(三)荀子(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

1、荀子的思想:

(1)、他着重发挥孔子的“礼”,主张“礼”、“法”并重。

他是从儒家转向法家的过渡思想家。

(2)、提出“性恶论”,这是荀子主张礼治兼法治的理论依据。

(3)他不信天命,强调人事的重要性,有唯物主义的倾向。

2、《荀子》的艺术特色:

(1)打破了对话体的框架,结构完整,论说严密,形成了专题的议论文。

(2)篇幅宏大,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

(3)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巧譬博喻,反复论证,精彩贴切。

(4)多用排偶,句法整齐,节奏感强,适于诵读。

具有整齐和谐之美。

(四)老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又名《道德经》)

1、《道德经》之道:

(1)道的意思

(2)道的提出:

“有物混成,其天地生”(25章)

(3)道的特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道德经》之德:

(1)德的意思:

: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2)“圣人”之德:

自然无欲。

(3)老子的社会理想

3、《道德经》中的辩证法思想:

1)事物都是由相对应的双方组成的,并在相对立中确定其性质。

2)事物的发展、变化由量变到质变

3)对转化的深刻认识。

4、《老子》的艺术特色:

1)短小精悍,词约义丰。

2)句式整齐,多排比、对偶和比喻。

(五)庄子

1、庄子的生活态度:

(1)对生命和自由的执著。

(2)顺其自然。

(3)参透生死,不拘常理。

(4)艺术的心态。

(5)寻觅知音的情结。

(6)在世俗世界中寻求道。

2、庄子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影响:

1)、执着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2)、对理想人格的塑造与追求。

3)、执着于真实的人生。

4)、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5)、消解人的中心主义。

庄子蔑视权贵利禄、追求独立自由人格和逍遥自在的生命境界的精神,使中国文人在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有了另一种生命追求。

3、《庄子》的艺术特色:

(1)、《庄子》全书基本上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寓言组成,这些寓言,描述了众多形形色色、异彩纷呈的艺术形象,寄寓了他惊世骇俗的深刻思想和深沉感情。

(2)、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

奇幻夸张,出人意表,变化莫测。

(3)、论辩风格不重逻辑推理,而常用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表述。

(4)、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六)韩非子(与李斯一起受业于荀子,是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

1、思想内容:

1)、以法治为主,法(成文法令)、术(手段)、势(权力)三者结合。

2)、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

2、《韩非子》的艺术特色:

(1)、诙谐博辩,切中要害,锋芒锐利,论断明快,具有刚毅直接之美。

(2)、分析透彻,说理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

(3)、利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材料,感染力强。

3、韩非的学说对整个中国古代统治和传统文化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

从积极方面说,他站在法家的立场上,适应着历史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专制集权的法治理论体系,成为中国专制的重要政治思想工具。

韩非思想中的历史进化论观念、严刑峻法的主张成为秦王统一天下以及历代君主励精图治、改革变法的思想武器,具有进步意义。

从消极方面看,他的理论崇尚暴力,不讲怀柔,主张对下层百姓实行残酷镇压,则是反动的,容易激化矛盾,引起下层百姓的反抗,秦王朝的灭亡就是明证。

汉代以后的统治者在确立封建伦理纲常和儒学为统治思想以后,韩非学说失去其显赫地位。

(七)墨子(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1、墨子的思想:

墨子学说的中心思想是“兼爱”。

他的“兼爱”、“非攻”的主张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和渴望。

2、《墨子》的艺术特色:

1)逻辑性强。

2)语言质朴,缺少文采。

六、历史散文

(一)《左传》

1、《左传》与《春秋》的关系:

《左传》是为了传授《春秋》而编写的历史著作。

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春秋》是最简要的历史大事记,与《春秋》的大纲形式不同,《左传》则详细记载其本末及有关逸闻趣事。

2、《左传》的内容:

《左传》记事年代大体与《春秋》相当,即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

十八万字,是《春秋》的十倍有余。

其内容主要是:

1)战争:

晋楚城濮之战、秦晋崤之战、晋楚邲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被称为“五大战役”。

2)外交:

“没有硝烟的战争”。

3)内政:

诸侯国内部的争权夺利、勾心斗角。

4)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

生活习俗、经济民生、祭祀祈祷以及天文星象等。

3、《左传》所表现的基本思想:

作为一部历史著作,《左传》有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

其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

4、《左传》的艺术成就:

(1)较以前任何一著作,它的叙事能力表现出惊人的发展。

(2)《左传》所记外交辞令也很精彩。

(3)《左传》最值得注意的地方还在于它记叙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不完全从史学价值考虑,而是常常注意到故事的生动有趣,常常以较为细致生动的情节,表现人物的形象。

这些都是显著的文学因素。

(4)叙述语言简练含蓄,词约义丰。

(二)《战国策》

1、《战国策》的思想观念:

(1)、就其主流来说,与《左传》等史书有截然不同之处。

(2)、由于策士以一种比较自由、可以择君而辅之的身份在当时的政治与外交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战国策》又主要取材于策士著作,故书中对士的个人尊严和个人作用,给予强有力的肯定。

(3)、《战国策》还热情讴歌了多位义侠之士的豪情壮举。

2、《战国策》的艺术特色:

(1)语言富于文采。

(2)《战国策》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3)《战国策》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譬喻和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以增强说服力。

两汉时期

一、赋

(一)释赋:

1、“六义”之赋:

作为一种表现方法。

2、《左传》之赋:

作为一种诵诗的形式。

3、汉赋:

作为一种文体。

(二) 汉赋的发展:

1、 初期:

主流是骚体赋。

代表作是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

(《鵩鸟赋》的特点:

貌似洒脱,实为悲慨,情调凄恻哀怨,隐含对现实的不满。

//多用《离骚》句式,句中多用语助词“兮”。

//假托与鵩鸟的对话。

2、 中期(全盛期):

主流是汉大赋

枚乘的《七发》是骚体赋向汉大赋转化的标志。

汉大赋的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

*《七发》讲解:

(1)题解:

“说七事以启发太子”。

此赋写吴客问疾楚太子。

以音乐之美、饮食之丰、车马之盛、游观之乐、田猎之壮、观涛之奇、要言妙道之精微七事启发太子,终于使太子霍然病愈,故名“七”发。

(2)主要内容:

假托楚太子与吴客两个人物之间的对话,文中的“吴客”显然是枚乘自己的化身。

(3)在汉赋发展史上的意义:

《七发》是标志着汉代大赋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在多方面奠定了汉大赋的基础。

第一,《七发》是在一个虚构的故事框架中以问答体展开的。

它假托楚太子因安居深宫、纵欲享乐而导致卧病不起,“吴客”前往探病,说七事以启发之,最后以“要言妙道”的吸引力使楚太子病愈。

这个虚构的故事框架虽然很简单,却使作者能够自由地选择和表现自然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内容。

以后的大赋,也多采用这种虚构框架和问答体的形式。

运用虚构手段,对于汉赋的发展有着极重要的意义。

第二,《七发》脱离了楚辞的抒情特征,转化为以铺陈写物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体。

这篇赋的基本内容,就是以美丽的语言竭力描述音乐、美味、车马、宴游、狩猎、观涛六方面的情状,最后引申到贤哲的“要言妙道”。

与铺陈的特征相适应,《七发》的文句,也改变了楚辞文句富于变化,多用虚词和语气词的特点,使用排比整齐的句法,使语言本身更具有形式上的美感。

 

第三,《七发》所铺陈的内容,从多方面开拓了文学的题材,这些题材在后来的赋作中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枚乘以前,《招魂》中对音乐歌舞以及宴游景象已有较多的描写,《七发》继承了《招魂》而表现得更为集中、丰富和细致;对狩猎、观涛、车马的描写,则是前所未有的。

以后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中关于游猎和酒宴场面的描写,可以看作是对《七发》第四节(宴游)、第五节(狩猎)的扩充与发展;王褒专写乐器和音乐的《洞箫赋》,可说是对《七发》第一节(音乐)的发展;《七发》中写海涛的第六节,则启迪了后郭璞《江赋》等江河湖海题材的辞赋。

第四,《七发》已经出现道德主题与审美主题的矛盾,出现“劝百讽一”的现象,这也成为后来汉赋的基本特征。

《七发》开始一大段,写“吴客”问“楚太子”疾,指出内宫淫糜安逸的生活是致病之由,并提出要以“要言妙道”来治病,带有一定的批判性。

但随后铺陈的七件事,却有六件是渲染声色犬马之乐;最终归结到“要言妙道”,仅仅是很空泛又很简短的一小节。

可知《七发》的重点不是说理,也不是批判,而是展示各种令人向往的生活嗜欲,并以华丽的语言形式将这些素材创造为新鲜的文学美感。

在人类文化中,克制欲望的道德要求与满足欲望的享乐要求,始终是一对深刻的矛盾,而两者之间的合理平衡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七发》在这方面并不打算作深入的思考,只是以很高尚却很空洞的“要言妙道”作为道德上的立足点,这一点并没有展开论述。

这种“劝百讽一”的方法,为后来的赋家所继承。

只是随着儒学定于一尊,把“要言妙道”改变为“引之节俭”。

《七发》对后代文学影响很大,历代都有不少作者创作模仿,在赋体文学中形成一种定型的由七段话构成的主客问答的形式,称为“七体”。

*总结《子虚》、《上林》二大赋:

两篇赋的内容,也是在一个虚构框架中以问答体的形式展开的。

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向齐国之臣乌有先生夸耀楚国的云梦泽和楚王在此游猎的盛况,乌有先生不服,夸称齐国山海之宏大以压倒之。

代表天子的亡是公又铺陈天子上林苑的壮丽和天子游猎的盛举,表明诸侯不能与天子相提并论。

最后“曲终奏雅”,说出一番应当提倡节俭的道德教训。

*散体大赋的特征:

散体大赋在内容上是铺写豪华生活,极力描写各类事物,“劝百而讽一”;//形式上多为长篇巨制,多用主客问答,文辞富丽,铺叙细腻,好用典故和难字,句式参差。

*汉大赋兴盛的原因:

A、经济基础:

汉朝国力强盛,物质实力雄厚(根本原因)

B、上层建筑:

汉王朝的文艺政策和统治者好大喜功的心理(外因)

C、文体发展:

前代创作经验的积累(内因)

*对汉大赋的评价:

铺张扬厉;//汉大赋在内容上通过空间的极度排比展现了汉代大一统的繁荣景象,并具有一定的讽谏意味;//在艺术上发展了“赋”这种以铺叙为主的表现手法,丰富了文学的词语。

//然而,汉大赋在内容上过分歌功颂德,缺乏真情实感;在艺术上有类型化之嫌,且生僻字太多,有如字林。

3、晚期:

抒情小赋

代表作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嫉邪赋》。

其中张衡的《归田赋》是汉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化的标志。

《归田赋》是张衡为从仕途转向退隐时所作的一篇小赋,是一篇短小明畅的小赋,它一洗汉大赋铺采缛文、繁重凝滞、虚夸堆砌的规矩,转为文句平淡清丽、结构短小灵活。

//文中多用典故是此赋的一大特色,张衡充分利用了历史典故词句短小、内涵量大的优点,于文辞之外又平添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因而《归田赋》并未因为篇制短小而显干瘪。

//还用了一些叠韵、重复、双关等修辞方法,如“关关嘤嘤”、“交颈颉颃”,形象地描绘了田园山林那种和谐欢快、神和气清的景色;而“仰飞纤缴,俯钓长流。

触矢而毙,贪饵吞钩”,既反映了作者畅游山林,悠闲自得的心情,又颇含自戒之意。

//总之,《归田赋》已很不同于先前的汉大赋了,它已开始由体物大赋转入抒情小赋,风格上也不再追求气势的铺排、辞藻的堆砌,而类似于四六句骈文,开了骈赋的先河。

《归田赋》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篇章。

*抒情小赋的特点相对于汉大赋有了哪些变化?

抒情小赋在内容上抒发个人感情;

在形式上语言清新自然,情景和谐交融并突破了彼此沿袭的赋颂传统;

抒情小赋是时代生活的必然产物。

二、诗歌(乐府诗歌和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一)乐府诗歌

1、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1)、反映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如《孤儿行》

2)、揭露统治阶级的丑恶本质。

如《陌上桑》

3)、反对战争和徭役。

如《战城南》、《饮马长城窟行》、《十五从军征》

4)、描写劳动人民的反抗斗争。

如《东门行》

5)、描写爱情婚姻题材。

如《上邪》、《孔雀东南飞》、《白头吟》、《上山采蘼芜》

2、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诗的大量出现和诗中叙事成分的比重加大。

(2)、善于运用戏剧性的对话和独白。

(3)、形式比较自由。

(4)、语言质朴、简练。

3、乐府民歌的影响:

1)、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上承诗经,下开建安诗歌,一直影响到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创作以及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

2)、 汉乐府创造的五言、杂言等诗体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五言新诗体为后来五言诗的发展带来了一个黄金时代。

(二)汉代的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1、《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1)游子和思妇的万般情怀。

*游子的万般情怀:

A、无法消释的思乡情结《涉江采芙蓉》(之六)

B、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今日良宴会》(之四)、《回车驾言迈》(之十一)

C、及时行乐的心理补偿《驱车上东门》(之十三)

*思妇的万般情怀:

A、珍视婚姻《客从远方来》(之十八);B、自我宽慰《行行重行行》(之一);

C、难耐寂寞《青青河畔草》(之二)

2、《古诗十九首》的主题探讨:

(1)、它真实地展示了汉末下层文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历程,表现了儒家人生价值观被现实击碎后的精神空虚和道家消极人生观的抬头。

(2)、《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如此强烈而集中地表达生存与死亡的命题。

体现在他们对时间、节序的敏锐感和惊惧感;对由永恒的时空构架中人的渺小和无所凭依所产生的漂泊感、虚无感;以个体生命之死亡大限的清醒而痛苦的体认汇成了诗的主旋律。

(3)、《古诗十九首》作者的生命状态是“他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却可以用增大生命的密度来弥补”,于是及时行乐,在及时行乐的种种表现中充满着对生命的强烈眷恋和无可奈何的的心情。

(4)、透过诗人消沉颓废的表面,我们看到了一群苦闷彷徨、在迷乱中探索的追求者的不懈形象,感染到他们对现实人生的深深眷恋。

(5)、《古诗十九首》作者们在物质空间层面上,他们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在精神层面上,他们同样失去了精神家园。

【《古诗十九首》所宣泄的情绪乃是一种沉重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萦绕在每个诗人心间,并显露于每一首作品的字里行间。

他们因对自身前途的迷茫和对社会命运的迷茫而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他们想藉爱情来排解,想藉友情、亲情、乡情来排解,用及时行乐来排解,醉生梦死来排解,用诗的清醒与迷狂来排解,终于吟成这千古绝唱。

3、《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1)、长于抒情,且委曲婉转。

如《庭中有奇树》、《客从远方来》

2)、情景交融、物我互化的笔法。

如《凛凛岁云暮》、《迢迢牵牛星》

3)、浅貌深衷的语言。

即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既有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