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2883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各地 高考 历史试题 分章节 汇总 分类汇编 必修一.docx

全国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分类汇编必修一

2013年各地高考历史试题分章节汇总(必修一)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4题)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答案】C

【考查点】分封制

2.(2013年广东高考12题)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加强B.宗法制的衰落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井田制的推行

【答案】B

【考查点】宗法制

3.(2013年浙江高考14题)以下是周代世系略图,它透露出的相关制度信息有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世官制④宗法制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D

【考查点】宗法制

4.(2013年北京高考12题)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

“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

□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

”“□”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

A.周B.秦

C.汉D.唐

【答案】B

【考查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5.(2013年浙江高考15题)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大业。

读右图判断,符合秦灭六国先后顺序的部分排列是

A.②③①⑤

B.②①⑤⑥

C.①③⑤④

D.④③⑤⑥

【答案】A

【考查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6.(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3题)汉文帝说:

“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有不死。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汉文帝在此强调的是

A.无为而治B.轻徭薄赋C.崇尚节俭D.民贵君轻

【答案】C

【考查点】汉初政治制度

7.(2013年江苏高考3题)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

【答案】A

【考查点】三省六部制

8.(2013年福建高考17题)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

“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

功名利禄一类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

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

”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D.反映出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答案】C

【考查点】科举制

9.(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2题)中国历史上有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如汉代的州、唐代的道、宋代的路。

这体现出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B.经济发展导致地方行政区域调整

C.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D.疆域变化影响地方行政区域设置

【答案】A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0.(2013年重庆高考5题)《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

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是

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

【答案】B

【考查点】明朝内阁

11.(2013年江苏高考5题)光绪《大清会典》载:

“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

”材料说明军机处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答案】B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2.(2013年山东高考12题)图5文字节选自一则清代档案史料。

其撰拟者应是

A.中书省B.内阁

C.军机处D.礼部

【答案】C

【考查点】清朝军机处

13.(2013年山东高考9题)《周礼·考工记》载:

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

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中央集权B.中正有序C.敬天法祖D.君权神授

【答案】B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4.(2013年山东高考11题)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

A.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B.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

C.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答案】A

【考查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29题)1877年,清政府采纳驻英公使郭嵩焘的建议,在新加坡设立领事馆。

此后,又在美国旧金山,日本横滨、神户、大阪及南洋华侨聚居的商埠设立了领事馆。

这反映了清政府

A.力图摆脱不平等条约的约束B.外交上开始出现制度性变化

C.逐步向近代外交转变D.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答案】C

【考查点】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

2.(2013年浙江高考17题)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

“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

”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A.领事裁判权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D.“门户开放”政策

【答案】B

【考查点】《南京条约》附件

3.(2013年四川高考6题)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  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C

【考查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4.(2013年安徽高考16题)图4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幅漫画。

符合其主题的是

(注:

1941年12月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

①日本企图从海上封锁中国

②抗日战争开始进入相持阶段

③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

④侵略扩张使日本陷入战争泥潭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D

【考查点】伟大的抗日战争

5.(2013年北京高考17题)一位美国学者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只是“给予联军以道义上的支持和合作”,却在战后获得了很多权益。

其中一项权益是

A.获得军费赔偿B.进驻北京使馆区(界)

C.在华开设工厂D.在沿江口岸自由航行

【答案】D

【考查点】第二次鸦片战争

6.(2013年北京高考19题)中国共产党曾提出“赞助建立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当“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建立之时,苏维埃区域即可成为全中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的一个组成部分,苏区人民的代表,将参加全中国的国会,并在苏区实行与全中国一样的民主制度。

”中国共产党提出这一主张有利于

A.推动国民革命不断深入B.创立苏维埃革命根据地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夺取解放战争最后胜利

【答案】C

【考查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2013年重庆高考8题)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再度合作。

其间,双方虽经多次激烈斗争,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终究没有倒下,其首要因素是

A.民主人士的从中斡旋B.共产党的努力工作

C.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D.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D

【考查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8.(2013年浙江高考19题)右图是1945年7月7日颁发的纪念章。

作为史料,可以用来佐证

①全面抗战爆发的时间

②新四军的发展壮大

③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④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考查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

9.(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30题)抗日战争期间,湖北省政府曾发布《湖北省减租实施办法》,在农村推行以“减租”为内容的土地改革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未得到国民党中央的肯定。

这表明当时国民党中央

A.放弃了对农村原有土地制度的保护B.阻止地方政府进行土地政策的调整

C.无力控制地方政府的行为D.无意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答案】D

【考查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0.(2013年高考大纲全国卷18题)1863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任命英国人赫德为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制定了管理海关的相关章程,对海关内部用人、行政等做了详细规定。

这表明

A.中国关税自主权进一步丧失B.清政府加强了对海关的管控

C.洋务运动正式展开D.对外贸易完全被英国控制

【答案】A

11.(2013年福建高考20题)“中国为酷爱和平之民族,过去四年余之神圣抗战,原期侵略者之日本于遭受实际之惩创后,终能反省……不料残暴成性之日本,执迷不悟,且更悍然向我英美诸友邦开衅……兹特正式对日宣战”。

这一告示发表的历史背景

A.九一八事变爆发B.全面抗战开始

C.太平洋战争爆发D.国共合作宣言公布

【答案】C

【考查点】伟大的抗日战争

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2013年天津高考6题)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考查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2013年山东高考13题)1923年,陈独秀说:

“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逐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A.武装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D.国民革命

【答案】B

【考查点】五四运动

3.(2013年广东高考16题)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答案】A

【考查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4.(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0题)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

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答案】B

【考查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2013年北京高考20题)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图8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

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答案】A

【考查点】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2.(2013年江苏高考9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

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A

【考查点】新中国的成立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2013年江苏高考11题)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

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

材料表明中国

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

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围际舞台

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

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

【答案】D

【考查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2.(2013年安徽高考18题)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

“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

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

【答案】C

【考查点】中美关系正常化

3.(2013年广东高考17题)右示材料说明当时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答案】B

【考查点】外交关系的突破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

1.(2013年江苏高考13题)右侧为古代雅典居民结构的比例图,观察图示信息,对于雅典民主与居民的政治联系,下列叙述准确的是

A.雅典超半数的居民拥有公民权

B.雅典民主的社会基础为自由民

C.少数奴隶主贵族独享雅典民主

D.外邦人享有雅典最广泛的民主

【答案】B

【考查点】古希腊的公民

2.(2013年安徽高考19题)伯利克里时代,雅典通过的一项法律规定:

“对一切不相信现存宗教者和一切神明持不同见解者,立即治罪。

”根据这项规定,有些人遭到陪审法庭的审判。

这表明

A.雅典公民权利神圣不可侵犯B.雅典公民只尊奉神明的意志

C.雅典民主制不能保障言论自由D.伯利克里排斥“持不同见解者”

【答案】C

【考查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3.(2013年重庆高考10题)公元前5世纪的一天,全体雅典公民集会于卫城。

人们对泰米斯托克利言论纷纷,说这位民主派领袖、反波斯英雄正变得专横跋扈,并将他的名字划在碎陶片或贝壳上,最终他得票过半而遭放逐海外。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民主是

A.直接民主B.民主派专有的民主

C.代议制民主D.大多数居民的民主

【答案】A

【考查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4.(2013年广东高考18题)雅典的陶片放逐法规定,每年召开特别的公民大会,投票决定将那些严重威胁民主政治的人流放海外。

据此,下列行为中可能使公民遭到流放的是

A.不按时参加公民大会B.不同意授予外邦人公民权

C.为赢得个人政治声望资助贫穷公民D.拒绝参加城邦举行的戏剧表演

【答案】C

【考查点】克里斯提尼改革

5.(2013年四川高考8题)1927年中国一部中学历史教科书写道:

“假使中国是一个民治之国,而又适有一个有才干有计谋的政界人物,在民国四年的夏间,来把反抗日本作为他的主要政策,一般的人民,还有不欢迎他为元首的吗?

在同样情形之下,伯里克利此时乃做了雅典的领袖。

”这里的“同样情形”不包括

A.雅典公民普遍好战B.伯里克利才能杰出

C.雅典实行民主政治D.雅典面临外邦威胁

【答案】A

【考查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6.(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6题)有学者说,在古代雅典,“政治领袖和演说家根本就是同义语”。

这一现象是雅典

A.政治体制的产物B.社会矛盾缓和的反映

C.频繁改革的结果D.思想文化繁荣的体现

【答案】A

【考查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7.(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32题)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

“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

”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答案】A

【考查点】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8.(2013年浙江高考20题)“尽管罗马法律在妇女继承财产上做了严格限制,但一些聪明人往往能找到法律的漏洞……随着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妇女们也开始占有大宗财产。

……许多妇女管理着家庭的财政事务和大地产。

”这段话表明

A.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逐渐与男子平等

B.罗马法关于财产关系的规范不够严密

C.妇女的财产继承权富有自然法的精神

D.妇女的财产占有体现公民法的灵活性

【答案】B

【考查点】罗马法的内容与作用

 

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

1.(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27题)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答案】D

【考查点】光荣革命

2.(2013年江苏高考16题)“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中等阶级与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贵族、大地主的地位与经济实力都大为下降了,但他们仍把持政治权力,造成权力分配与社会力量对比高度脱节的状态。

”为了解决这种“状态”,英国在政治上

A.发动光荣革命,与新贵族阶层妥协B.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主权

C.建立内阁机构,限制国王的行政权D.改革议会制度,中等阶级更多参政

【答案】D

【考查点】1832年议会改革

3.(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33题)华盛顿在1787年3月致麦迪逊的信中说:

“凡是有判断能力的人,都不会否认对现行制度进行彻底变革是必需的。

我迫切希望这一问题能在全体会议上加以讨论。

”这里所说的“彻底变革”是指

A.革除联邦体制的弊端B.建立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C.废除君主立宪制D.改变松散的邦联体制

【答案】D

【考查点】美国独立之初的严峻形势

4.(2013年山东高考15题)1788年7月10日,纽约某报纸以《船讯——号外》为题发布通告:

万世联合船主的幸福船,已载着十三包“联合、和平和友谊”进港,……愚蠢船主的船已载着地方偏见、不和的种子等出港。

它赞美的是

A.联邦体制B.分权制衡原则

C.共和制度D.主权在民原则

【答案】A

【考查点】1787年宪法

5.(2013年广东高考20题)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  理人之间的斗争。

“当前政体”是

A.君主专制B.君主立宪制C.共和制D.无产阶级专政

【答案】C

【考查点】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6.(2013年北京高考22题)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时,有人讽刺说,这个帝国是由一只大猛兽、半打狐狸和十几只耗子组成的。

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当时帝国内各邦实力的差距。

但在这个帝国中

A.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联邦议会

B.各邦代表组成立法机构中的帝国议会

C.帝国政府向帝国议会负责

D.各邦共同推举帝国首相

【答案】A

【考查点】《德意志帝国宪法》

7.(2013年高考全国Ⅱ卷34题)19世纪晚期德国的现代化进程中,经济突飞猛进与政治民主发展滞后形成巨大反差。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A.皇权与贵族结盟掌握政权B.国家分裂阻碍政治民主化

C.经济发展消解政治改革诉求D.对外战争影响国内民主进程

【答案】A

【考查点】《德意志帝国宪法》

 

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

1.(2013年江苏高考19题)列宁在某次演讲时说:

“这个革命的意义首先在于我们将拥有一个苏维埃政府,……被压迫的群众将亲自建立政权,旧的国家机构将被彻底打碎,而新的管理机构即苏维埃组织将建立起来。

”这里所说的“革命”是指

A.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

B.公开发表《四月提纲》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D.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C

【考查点】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2013年广东高考23题)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

“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

”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

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答案】D

【考查点】北约

2.(2013年福建高考21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中国战士高唱“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入朝参战。

入朝部队的称呼是

A.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B.东北野战军

C.中国人民解放军D.中国人民志愿军

【答案】D

【考查点】朝鲜战争

3.(2013年江苏高考20题)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

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

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

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

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

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

【答案】A

【考查点】德国的分裂

4.(2013年福建高考24题)冷战期间,美国政府的一份秘密报告认为,(美国)实力上的优势,正处于最严重的危险之中……冷战事实上是一场维系着世界的生死存亡的真正战争。

该报告认为

A.全面“热战”不可避免B.要用“热战”代替冷战

C.冷战实际上是一场“热战”D.冷战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答案】D

【考查点】两极格局对世界的影响

5.(2013年四川高考10题)1960年,联合国正式通过了《反殖民主义宣言》,尽管没有国家投票反对,但是还是有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投了弃权票。

这些国家弃权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②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③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④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

【答案】B

【考查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6.(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2题)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

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

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

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

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

【答案】A

【考查点】走向联合的欧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