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0713888 上传时间:2023-05-2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docx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

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办法

 

化学物质品种繁多,目前近千万种。

在如此多的化学物质中,

其中一部分是化学危险品,分别具有不同程度的燃烧、爆炸、毒害、

腐蚀和放射性等危险性化学品如果在使用过程中,思想麻痹、措施

不力往往会引起爆燃烧中毒和灼伤事故。

一、化学危险品的分类与性质

凡具有易燃易爆腐蚀毒害放射性等危险的性质,并在一定条件

下能引起燃烧、爆炸和导致人中毒、灼伤或死亡等事故的化学物质

 

53

及放射性物质,统称为化学危险品。

目前,我国的危险化学品分类的主要依据是《常用危险化学品

分类及标志》(GB13690-92)和《危险或物品名表》(GB12268-90)。

前者将危险化学品分为8类21项。

1、爆炸品

凡是受到摩擦、撞击、震动、热量或其他因素的影响,能发生

激烈的化学反应,在瞬间放出大量热和气态物质,同时伴有光、声

的效应,这类物品称为爆炸品。

它具有四个特点:

①化学反应速度极快,一般万公之一秒内完成反应,另外破坏

力极强,1公斤包装的硝铵炸药的功率约达30万马力。

②产生大量热,

③产生大量气体、造成高压,形成极强的冲击波。

④不需要外界供氧。

如:

硝酸盐、重氮盐类都属爆炸品。

有关物品的爆炸极限如下:

 

54

一些气体混合物的爆炸范围(体积分数)

 

混合气体

可燃气助燃气

氢空气

氢氧气

一氧化碳氧

氨氧

乙炔空气

乙炔氧

丙烷氧

乙醚空气

乙醚氧

正己烷空气

甲醇空气

二甲苯空气

爆炸下限

4.0

4.7

15.5

13.5

2.5

2.5

2.3

1.85

2.10

1.2

5.5

1.0

爆轰范围

下限%上限%

18.359.0

15.090

38.090

25.476

4.250.0

3.592.0

3.237.0

2.845.0

2.624.0

————

————

————

爆炸上限

75

92.9

94.0

79.0

81.0

--

55

48

82.0

6.9

44.0

7.0

 

55

 

四氢呋喃

空气

1.5

——

——

12.4

三乙胺

空气

1.2

——

——

8.0

乙酸乙酯

空气

2.0

——

——

11.5

 

2、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

为了便于贮运和使用,通常情况下将气体用加压法压缩储于钢

瓶内由于各种气体的性质不同,有的被压缩成液态,有的仍然为气

态,所以称为液化气体或压缩气体。

由于瓶体受高压的作用并且有

些气体具有易燃、易爆、剧毒等性质,在受热、撞击等情况下,易

引起燃烧爆或中毒事故,如氧气、乙炔、氯气等。

33、易燃液体

易燃液体是指闪点45℃以下的易燃烧的液态物质。

所谓闪点,

即在规定条件下,可燃性液体加热到它的蒸气和空气组成的混合气

体与火焰接触时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闪点是表示易燃液体燃爆

危险性的一个重要指标,闪点越低,燃爆危险性越大。

部分易燃和

可燃性液体的闪点如下:

 

56

易燃和可燃性液体的闪点

 

液体名称

闪点/℃

液体名称

闪点/℃

液体名称

闪点/℃

汽油

-58-10

正己烷

-25.5

丁醇

35

石油醚

-50

甲醇

9

冰乙酸

40

二硫化碳

-45

乙醇

11

戊醇

49

原油

-35

醋酸丁酯

13

79

四氢呋喃

-20

氯甲酸

甲酯

18-23

重油

80-30

丙酮

-17

醋酸戊酯

25

乙二醇

100

辛烷

-16

石脑油

25

二苯醚

115

-14

二甲苯

30

变压机油

146

三乙胺

0

煤油

30-70

甘油

160

醋酸乙酯

1

松节油

32

沥青

204

甲苯

4

——

——

——

——

 

大多数易燃液体及其蒸气均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例如甲醇、二

 

57

甲苯等,不但吸入其蒸气会中毒,有的经皮肤吸收也会造成中毒事

故,应注意劳动防护。

44、易燃固体、自然物品和遇湿易燃物品

易燃固体系指燃点低,对热、撞击、摩擦敏感,易被外部火源

点燃,燃烧迅速,并可能散发出有毒烟雾或有毒气体的固体,但不

包括已列入爆炸品的物品。

自然物品系指燃点低,在空气中易发生氧化反应,放出热量而

自行燃烧的物品。

遇湿易燃物品系指遇水或受潮时,发生剧烈化学反应,放出大

量易燃气体和热量的物品;有的不需明火,即能燃烧爆炸。

如:

钠、

钾等

55、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

氧化剂系指处于高氧化态,具有强氧化性,易分解并放出氧和

热量的物质。

包括含有过氧基德有机物,其本身不一定可燃,但能

导致可燃物的燃烧,与松软的粉末状可燃物能组成爆炸性混合物,

 

58

对热、振动或摩擦较敏感。

6、有毒品

有毒品是指进入人体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后,能与体液或器官组

织发生生物化学作用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肌体的正常生

理功能,引起某些器官和系统暂时性或持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

及生命的物品。

如:

氰化物、汞、胺基化合物等。

77、放射性物品

凡是自发的、不断的放出人们感觉器官不能觉察到的射线的物

品,称为放射性物品。

如镭226、铅210等,他们都是有毒物品。

99、腐蚀品

凡是对人体、动植物体、纤维制品和金属等能发生化学反应并

造成明显损坏现象的物品。

如硫酸、硝酸、盐酸、氢氧化钠、氢氧

化钾等。

二、化学品危险品的贮运安全

在使用化学危险品之前,首先必须认真了解和掌握危险品的各种

 

59

物理、否则将会造成重大事故。

三、化学危险品的使用

在使用化学危险品之前,首先必须认真了解和掌握危险品的各

种物理、化学特性和使用注意事项,务必做好一切预防准备,特别

是劳动防护准备,别外在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特别小心防止使用

不当,造成跑、冒、漏、滴,使用后必须按规定存放和保管好。

在使用中发生问题,应及时做出正确的处理。

有时可以大量的清水

立即清洗,如若自己不能处理,应立即向有关人员汇报,以便及时

得到处理或医治。

生产中使用的化工原料有很多种,其中一部分,属危险化学品。

如易燃易爆的有:

甲苯、乙醇、甲醇、氧气、乙炔、冰醋酸、苯胺、

甲醛等;强腐蚀性的有硝酸、硫酸、盐酸、液碱等、毒性较强的有

亚硝酸钠、草酸等,红矾和明矾与有机物撞击或摩擦可引起燃烧爆

炸且导致毒、腐蚀性强。

另外一部分原料只是比化学危险品毒害及

危险性小些。

因此希望大家在使用时也应穿戴好劳动防护用品,注

 

60

意防止跑、冒、滴、漏,设备及有关包装要及时密封好。

四、常见物料的安全知识

1、一氧化碳

理化性质:

无色、无嗅、无味的气体。

与空气混合物爆炸限12~

75%。

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但易被氨水吸收。

遇热、明火易燃烧爆

炸。

在400~700℃间分解为碳和二氧化碳。

健康危害:

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

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

无力,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10%;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

外,还有皮肤粘膜呈樱红色、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浅至中度昏

迷,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高于30%;重度患者深度昏迷、瞳孔

缩小、肌张力增强、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休克、肺水肿、严重

心肌损害等,血液碳氧血红蛋白可高于50%。

部分患者昏迷苏醒后,

约经2~60天的症状缓解期后,又可能出现迟发性脑病,以意识精

神障碍、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为主。

 

61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

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

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

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

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

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

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

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

也可以用管路导至炉中、凹地焚之。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

检验后再用。

2、氯气

理化性质:

黄绿色气体,有窒息性气味。

溶于水和易溶于碱液。

 

62

遇水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次氯酸再分解为盐酸新生态氯、氧和氯酸。

氯与一氧化碳在高热条件下,可生成光气。

本品不燃,但可助燃。

在日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时会发生燃烧爆炸。

与许多物质反应引起

燃烧和爆炸。

健康危害:

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

轻度者

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和支气管炎的表现;

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

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

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

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

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

皮肤接触

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

冲洗。

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

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

就医。

 

63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

离,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

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

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雾状水稀释、溶解。

构筑围堤或挖坑

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

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

也可以将漏气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3、光气

理化性质:

无色,高毒性气体,有窒息性气味;空气稀释时,有一种

干草的霉味。

在0℃时冷凝为透明无色发烟液体。

微溶于水;易溶于

苯、甲苯、冰乙酸和许多液态烃类。

遇水缓慢分解,生成一氧化碳

和氯化氢。

加热分解,产生有毒和腐蚀性气体。

侵入途径:

可经呼

吸道吸入

健康危害:

主要损害呼吸道,导致化学性支气管炎、肺炎、肺

水肿。

急性中毒:

轻度中毒,患者有流泪、畏光、咽部不适、咳嗽、

 

64

胸闷等;中度中毒,除上述症状加重外,患者出现轻度呼吸困难、

轻度紫绀;重度中毒出现肺水肿或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剧烈

咳嗽、咯大量泡沫痰、呼吸窘迫、明显紫绀。

肺水肿发生前有一段

时间的症状缓解期(一般为1~24小时)。

可并发纵隔及皮下气肿。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眼

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吸入—迅

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应急处理:

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

小泄漏时隔离150m,大泄漏时隔离450m,严格限制出入。

建议应

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散。

喷氨水或其它稀碱液中

和。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

修复、检验后再用。

4、甲醇

 

65

理化性质:

无色、透明、高度挥发、易燃液体。

能与水、乙醇、

乙醚、苯、酮、卤代烃和许多其他有机溶剂相混溶。

遇热、明火或

氧化剂易着火。

遇明火会爆炸。

健康危害: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对视神经和视网膜有

特殊选择作用,引起病变;可致代射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

短时大

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

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

胧、谵妄,甚至昏迷。

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

等,重者失明。

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

速等。

慢性影响:

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

视力减退等。

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

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

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食入—饮

 

66

足量温水,催吐。

用清水或

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

就医。

 

灭火方法:

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

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

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

化碳、砂土。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穿防静电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

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

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55、氢氧化钠(烧碱)

理化性质:

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

易溶于水、乙醇、甘油,

不溶于丙酮。

 

67

健康危害:

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粉尘刺激眼和呼吸道,

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

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

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

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

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医。

灭火方法:

用水、砂土扑救,但须防止物品遇水产生飞溅,造

成灼伤。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

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小量

泄漏:

避免扬尘,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收集

 

68

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66、三乙胺

理化性质:

纯品为无色油状液体,有强烈氨臭;闪点(℃):

<0;

引燃温度(℃):

249;爆炸上限%(V/V):

8.0;爆炸下限%(V/V):

1.2;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主要用作溶剂、阻聚

剂、防腐剂,及合成染料等。

健康危害:

对呼吸道有刺激性,眼及皮肤接触可引起化学性灼

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

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

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

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医。

 

69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用水灭火无效。

应急措施: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穿防毒服。

从上风处进入现场。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

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

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

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喷雾状水

或泡沫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

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77、氯甲酸甲酯

理化性质:

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闪点(℃):

18~23;

引燃温度(℃):

504;不溶于水,溶于苯、甲醇、乙醚等多数有机溶

剂;用于有机合成及制造杀虫剂,也用于制取催泪性毒气。

 

70

健康危害:

本品对呼吸道、眼结膜有剧烈刺激作用。

人接触后

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及表皮灼伤。

较高浓度时发生肺水肿。

品刺激强度为氯气的5倍。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

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

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

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医。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立即隔离

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

呼吸器,穿防毒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

用砂土或其它不

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

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

 

71

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

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8、氨

理化性质:

纯品为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引燃温度(℃):

651;爆炸上限%(V/V):

27.4;爆炸下限%(V/V):

15.7;易溶于水、

乙醇、乙醚;主要用作致冷剂及制取铵盐和氮肥。

健康危害:

低浓度氨对粘膜有刺激作用,高浓度可造成组织溶

解坏死。

急性中毒:

轻度者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咯

痰等;眼结膜、鼻粘膜、咽部充血、水肿;中度中毒上述症状加剧,

出现呼吸困难、紫绀;严重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或有呼吸窘迫

综合征,患者剧烈咳嗽、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呼吸窘迫、谵妄、

昏迷、休克等。

可发生喉头水肿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窒息。

高浓

度氨可引起反射性呼吸停止。

液氨或高浓度氨可致眼灼伤;液氨可

致皮肤灼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

 

72

大量清水彻底冲洗。

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

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

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

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

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灭火剂:

雾状水、抗

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砂土。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隔离

150m,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

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合理通风,加速扩

散。

高浓度泄漏区,喷含盐酸的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

构筑围

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

如有可能,将残余气或漏出气用排

风机送至水洗塔或与塔相连的通风橱内。

储罐区最好设稀酸喷洒设

施。

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73

99、二甲苯

理化性质:

无色液体,有芳香气味,易挥发;闪点:

24℃;不

 

溶于水。

用作树脂、涂料、油墨清洁剂和农药之溶剂、染料的组成

部分,还用来制造、染料、塑料和药物。

健康危害:

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

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

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

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

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

重者可有躁

动、抽搐或昏迷。

有的有癔病样发作。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

洗皮肤;眼睛接触—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

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食入—饮足量温

水,催吐。

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74

灭火剂:

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应急处理: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

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

穿防毒服。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

空间。

小量泄漏:

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

也可以用不燃性

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

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

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

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1100、甲氧基钠(甲醇钠)

理化性质:

白色无定形易流动粉末,无臭;溶于甲醇、乙醇。

健康危害:

本品蒸气、雾或粉尘对呼吸道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吸入后,可引起昏睡、中枢抑制和麻醉。

对眼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

可致失明。

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口服腐蚀消化道,引起腹痛、恶心、

呕吐;大量口服可致失明和死亡。

慢性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

制作用。

 

75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

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

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

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食入—用水漱口,用水漱口,就医。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

风向灭火。

灭火剂:

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禁止用水。

应急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

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用砂土、干燥石

灰或苏打灰混合。

避免扬尘,小心扫起,转移至安全场所。

若大量

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

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1111、正己烷

理化性质:

有微弱的特殊气味的无色挥发性液体;不溶于水,

可与乙醚、氯仿混溶,溶于丙酮,在乙醇中的溶解度为100份乙醇

溶解50份正己烷(33摄氏度)。

极易挥发着火。

 

76

健康危害:

本品有麻醉和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

吸入高浓度本

品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共济失调等,重者引起神志丧失甚至死

亡。

对眼和上呼吸道有刺激性。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

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

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食入—饮

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灭火方法:

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